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提纲
一、引言
二、曹操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要简写)
(一)曹操的外貌特征
在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时,要分析他的外貌和人物性格,通常人物的性格就决定了这个人物接下来的命运,人物的外貌特征则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
(二)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
除了外貌之外,分析人物还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乱世,群雄割据,正是这种混乱的时代造就了曹操多疑、奸诈的性格,“乱世之奸雄”。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正面形象
人们印象中的曹操往往是奸诈、阴险的代表,实际上,该形象具有双面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冒险家,能够任用贤才,勇于进取,所以在分析该形象时,不能避开其身上的诸多优点。
(一)文武双全
(二)坦诚
(三)温情
四、《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喜欢,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尤其是曹操,其在乱世之中礼贤下士的高尚品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惟妙惟肖,与其奸诈的阴暗面自然地融为一体。
曹操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出于稳固军心的动机,又被赋予了善作表面文章的特点。
(一)为人奸诈
(二)生性多疑
(三)篡权
五、《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综合分析
本章从性情、忠奸、人才三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一)性情
(二)忠奸
(三)人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修改建议:
文章在逻辑层次上需要修改,在简述曹操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时,叙述和评价相结合,第五部分的内容可以融合进上面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不用单独分析。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的: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多,争论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我认为:曹操这一形象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是智慧卓越的能人,是品质优秀的强人,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
一、曹操是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政治文化反思于一体的形象作为生活在元末明初时代的罗贯中,与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大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方面都处在朝代更替、战乱连年的动荡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要生存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于是,罗贯中就选定曹操作为浓墨重彩的对象。
罗贯中为什么选定曹操?这有历史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曹操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少数受人们关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刘备、孙权,这主要是由于他几十年生涯中的所作所为及其巨大影响;率兵镇黄巾大起义,东征西讨,统一北方;实行“屯田”、“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采用“唯才是举”招揽人才,把天下豪杰集于帐下,听命于他;特别是他在文坛上的巨大贡献,促进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有力地体现了曹操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质,是有真正雄风的王者。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罗贯中有同曹操一样的理想和抱负,都豪气千云地要在世上干一番大事业。
罗贯中从小就是“有志图王者”,并且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密切关系,可见,他是一个志向远大,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
然而,作为投身于农民起义队伍的他,不同于举孝廉而进入官场的曹操那样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由于张士诚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罗贯中不得不离开他,而元朝统治正四面楚歌,岌岌可危,致使罗贯中“图王”的理想,成了“乌托邦”。
政治上的失意,使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的他,开始专心著起书来,并把“有志图王”的理想,寄托在笔下曹操这一形象上,这样,便在《三国演义》中,有了正史中所没有的关于曹操的诸多情节:发檄文讨伐董卓,爱贤才招收许褚,酌美酒赠赐关羽,煮佳酿谈论英雄……这些都是罗贯中以自己的理想,为尺子给曹操量身定作的“衣裳"。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
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
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内容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正文 (3)(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 (3)(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的曹操 (5)(三)、才华横溢,谋略出众的曹操 (7)(四)、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曹操 (9)(五)、总结曹操的形象 (10)四.注释 (12)五.参考文献 (13)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小说中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
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多疑、自私、残忍,又有雄才大略和才智等方面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Abstract:“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is an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ese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Lou Guanzhong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s and h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cruel” crafty hero. Luo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and to us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and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there ar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to analysis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and original art image.Key Words: Cao Cao;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crafty hero《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
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代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恶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美学高度。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称赞。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每一个人物都各自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它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人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
然后作者又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颍川助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2],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
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3],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
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行刺董卓逃难后,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
“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要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4]。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都是个人说了算,那时候的曹操确实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官渡大战中许攸前来投奔。
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接连说出“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 [5],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的事实,曹操这才如实相告。
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边却竟是满口假话,虽然当时正值与袁绍大战的关头,形势危机,不可避免地要隐瞒自身实力,但通过这一细节也可窥见曹操奸猾的性格特征。
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6]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
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到华容道,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7]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在小说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
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8]刘备也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9]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演义》也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地予以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的曹操《三国演义》一书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激烈残酷的战争和斗争过程,本质上魏、蜀、吴三国的斗争是对人才的竞争。
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
其中曹操更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
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同时,他又能信任人才,重用人才,最后终成大业。
一开始曹操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首倡义兵”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10]就是说网罗天下的英雄和人才用正义和正道去驾驭他们,应该就无往不胜了。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比如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
虽然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
但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
“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他极力收关公为己用,百般优待,以动其心。
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骑兵追他,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
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
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官渡之战时,“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曹操把来往书信都烧了;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
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
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
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
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
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
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
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
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
后勿难言之。
”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
”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彧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
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流传为千百年的佳话。
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相比,曹操在识人才,爱人才上更胜一筹。
而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好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也就太平了。
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才华横溢,谋略出众的曹操曹操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才华方面的描写甚少。
但在历史上,曹操确是三国魏晋时期“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
南朝梁人钟嵘曾在《诗品》中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11]。
可见曹操的才华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文学上的显著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成就。
由于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
最能反映曹操政治家的伟大胸襟和宏伟抱负的是他的咏志抒怀诗。
《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堪称这方面的杰作。
在这些诗中,总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例如《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返回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