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装饰纹样—— 缠枝莲纹(组图)
缠枝莲

缠枝莲纹,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纹样。。
70 │中国陶瓷│CHINA CERAMICS│2006(42)第 4 期 2006年 第 4 期 中 国 陶 瓷 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密关联,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内出现祥瑞之相,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王后移步至莲花前,得到感应便退入后宫。这时菩萨化作神像入胎至王后腹中……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系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底座是“莲花座”。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逐渐引申为整个佛教的象征。《大日经疏》卷十五记载“如世人认莲花为吉祥清净,悦可安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花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叫《妙法莲花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手中常拿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并坐在莲花座上,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说成是莲花的化身。 自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开始,和佛教有关的符号、纹饰、文字便在我国流传扩散。莲花装饰的全盛期在魏晋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莲花的内涵与中国传统的理念互相渗透,乃成为我国工艺美术装饰中普遍采用的题材。 古代中国审美文化信息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完善统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古代美学总体上都追求真、善、美之素朴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儒家礼乐文化直接相关,孔子重诗教、乐教,礼乐文化决定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审美中艺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培养教育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衡量一个事物是不是美,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善,美与善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人美学思想看重品格,就连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也要讲究“比德”。 莲花是幸运的,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它是真善美完善统一的化身,同时又是佛的象征,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完善的境界,当儒家文化和佛教结合后,莲在中国人的心中就完美了。它包含着中国人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慢慢的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中国人对莲的喜爱已渗入骨髓融入血液。 缠枝纹和佛教亦有极大的关系,缠枝纹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忍冬纹是以忍冬植物为母本,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冬寒而不凋萎故而得名。常见的忍冬纹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最迟从公元四世纪起在近东就被作为建筑装饰而广泛使用,有多种形式,在佛教建筑中被大量用来 做装饰。在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通过腱陀罗和其他中亚建筑装饰图案的中介,忍冬纹传入中国并在云冈石窟使用,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和普及,忍冬纹在六朝的织锦和刺绣上被广泛使用。瓷器上的忍冬纹始见于魏晋时期江浙一带的青瓷上,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图形和线条已经注重概括和单纯,写实性弱化,唐以后忍冬纹演化成卷枝纹,并逐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卷枝纹与缠枝纹很近似,最大不同是卷枝纹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卷枝纹和花卉的结合并转移到瓷器上经历了两条途径,一条是在中国卷枝纹发展演变很自然的和花卉结合产生缠枝纹,并被广泛使用在丝织物上,随后定窑的窑工直接将缂丝图案中的缠枝莲纹运用在瓷器上;另一条途径是唐代很喜爱进口的金银器,并大量仿制,在这些银器上可见到被缠枝花卉围绕的动物纹饰,在唐以后银器被陶瓷器大量仿制,这样缠枝纹被转移到瓷器上了[4]。开始时越窑、定窑、龙泉窑等以刻划、印形式来表现它,当釉下青花彩绘技术及青白瓷出现并被景德镇窑工掌握后,缠枝莲纹被大量的以钴料描绘在青花瓷器上了。喜欢曲线是人类的共识,中国人喜欢这种旋涡状缠转不断的曲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彩陶,周代的窃曲纹,汉代的卷云纹。因为曲线产生了节奏,由重复和变化产生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交换,植物生长发育的周期,人类的一呼一吸和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在劳动中为了动作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产生节奏,可以增强力量和协调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节奏带给人轻松愉悦的体验。对这种形式感的喜爱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类自身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等不断的感知、认识、抽象而形成的,是人类经验积累之上的一种概括。普列汉洛夫说“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真正巨 大的意义”。 [5] 中国人对莲花和旋涡纹的喜爱由来已久,莲花和忍冬纹都和佛教有极密切的关系,佛教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最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心理感受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人的心中早有喜欢缠枝纹的根,佛教的传入应该是个催化剂,使中国人对缠枝纹的喜爱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美和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而莲花和忍冬纹的结合产生的缠枝莲纹是种完美而理想的图案,具备形式美和丰富的内涵,特别当缠枝莲纹以青花的蓝、白色表现时,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的,人们可以从中发现所有的美好情感寄托。当宗教的影响慢慢淡化,缠枝莲纹便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象征着永久、吉祥等等。 缠枝莲纹的演变和中国人对它的喜爱是种审美移情,移情指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浅谈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____

31八宝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也是瓷器上常用纹饰之一。
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
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如珠、球、磐、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从中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
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道教八宝的符号,又称“暗八仙”。
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
在此,笔者主要阐述佛教八吉祥纹饰在明代瓷器上的装饰运用及其演变。
八吉祥是陶瓷上的一种典型装饰,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
据说八吉祥是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亦即八种符号,藏语称“扎西达杰”,为系列组成纹样,故称八吉祥,是佛教当中八种吉祥供养法器,常用于供养佛像,装饰佛堂。
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
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
在早期佛教美术中,八吉祥图案多出现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或装饰于象征释迦的双足图案中,或作为释尊悟道时诸神手中奉献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轮、莲花及白螺出现最多。
后来八吉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代表佛身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吉祥符号,而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的流行与定型化则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中不仅将八吉祥作为佛前供器,而且还大量将其装饰于壁画、唐卡及各种工艺品中,赋予其吉祥富贵的含义。
八吉祥纹在陶瓷上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印花技法,纹样排列无一定规则。
明代除永乐甜白器上继续采用印花外,从宣德始则多彩绘,有青花、斗彩、五彩、绿地黄彩等品种,清代乾隆、嘉庆朝以粉彩器为多见,也有珐琅彩制品。
花纹排列有一定规律,明代永乐开始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也有不按顺序排列的。
一般都由景德镇窑烧造。
因此,八吉祥纹的排列顺序有时也可作为一种断代依据。
在风格特征上,明代八吉祥更加强调装饰性与形式感,更加追求莲托图案中植物纹样的蜿蜒曲折与枝叶的蔓延,与西藏八吉祥装饰突出绘画性和自然趣味、较为简率的风格形成明显差异,汉地传统的缠枝纹与藏传佛教八吉祥组合而成的缠枝莲托八吉祥代表了明代八吉祥纹样的最高艺术成就。
7286 清乾隆 御制古香书屋制青花缠枝莲大洗

7286 清乾隆御制古香书屋制青花缠枝莲大洗尺寸:直径68cm估价:RMB 22,000,000-32,000,000成交价:RMB 25,300,000“乾隆丙寅年古香书屋制”款精工细作的乾隆御窑青花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产量大,式样多,做工精细。
乾隆青花瓷器的最大特点是生产逐渐程序化,而且费尽心机去体现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其中既有继承雍正遗风的仿古之作,又有独具本朝特点的工细之作。
雍正一朝的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御窑青花瓷器,影响了乾隆朝很长一段时间,不署款识的作品很难区分那些属于雍正朝、哪些属于乾隆朝。
乾隆时期的仿永乐、宣德青花瓷器见有无当尊、撇口碗、执壶、玉壶春瓶、梅瓶、折沿洗、锦纹壮罐、松竹梅纹盘等。
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仍采取使用较浓青料点染纹饰的方法,力求产生类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
乾隆早期著名的青花瓷器见有乾隆五年和六年督陶官唐英敬制的缠枝莲纹五供(香炉1个、花觚1对、烛台1对),其中的花觚形体高达60多厘米,装饰繁复,图案线条流畅。
乾隆中期的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清丽,很少有晕散现象,将乾隆青花做工精细、强调形式美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乾隆晚期,部分青花瓷器的胎体变得干白,青花发色蓝中略带紫,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嘉庆朝。
乾隆御窑青花瓷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造型丰富多样,可谓不计其数。
除大量盘、碗和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以外,印泥盒、笔筒、糊斗、水盂、笔插等小件文房用具和仿青铜器造型的器物尤为多见。
此时还特别流行以螭耳、象耳、凤耳、铺首耳等装饰的各种大瓶,以及贯耳瓶、天球瓶、鹿头尊等。
在装饰风格方面,乾隆御窑青花瓷器讲求的是图案对称、规矩,构图严谨。
装饰题材以云龙、云凤、蟠螭、松鹿、仙鹤、折枝花果、折枝莲托八吉祥、缠枝花卉、松竹梅、荷莲、九桃五蝠、云蝠“寿”字戟磬、梵文等较为多见。
除传统的白地青花瓷器以外,乾隆时期还盛行各种色釉地青花瓷器,如天蓝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哥釉青花瓷器等。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

瓷器纹饰中的植物纹饰,从瓷器纹饰读懂传统文化寓意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
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
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就是瓷器中的植物纹饰,欢迎大家指点,整理不易,喜欢请收藏转发。
莲花纹莲花纹,也称为“荷花纹”,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陶瓷器装饰纹样,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
南北朝至唐代,作为主题纹饰,当时盛行佛教,莲花被视为佛门的“圣花”。
宋代莲花纹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期间佛教逐渐世俗化,文人墨客开始最求莲花的高洁、典雅、美好的特有品质。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与动物纹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主题装饰纹样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
宋代以后,莲花图案占主流,莲瓣纹退居角落。
元明清瓷器上所绘莲瓣纹或变变形莲瓣纹,就是以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上。
晋青釉宋耀州窑清顺治黄釉宝相花纹通常是指将某些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
它的灵感来自于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清雍正青花明成化斗彩牡丹纹牡丹纹,主要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
其种类繁多,以色彩绚丽、芳姿艳丽、天然娇美被冠以“花中之王”,更享有“国色天香”的盛誉。
唐代人们开始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富贵花。
宋代既有细密繁缛之风,又有粗率简约之气,可见牡丹纹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菊花纹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朱儒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
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课件——4陶瓷纹饰 动物纹

龙纹-唐宋之的前龙纹概述
动物题材的纹样虽然在瓷器纹饰中并不占最主要地位,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麟、 凤、龟、龙,这四者是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祥瑞之兽,谓之“四灵”。麟指麒麟,称 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其次,像鱼纹、鸟纹、马纹、 鹿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动物纹饰。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陶瓷的龙纹纹饰: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 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 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的一个威猛矫健形象,具有升天 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都覆盖着水,生存在水中的鱼,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早在遥远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形象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 进入青铜时代后,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又浮现了鱼的身影;从秦汉至明清,鱼纹不仅几乎出 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吉祥内涵之丰富,在传统纹样中堪称 无与伦比。
中国陶瓷纹饰文化与赏析
目 录
陶 瓷
第
纹 饰
六
赏章
析
吉
祥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五
赏 析
章
人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四
赏 析
章
动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三
赏章
析
植
物
篇
陶 瓷
第
纹 饰
二
的章
发
展
历
Hale Waihona Puke 史陶 瓷第
纹 饰
一
概 述
陶瓷器装饰纹样——缠枝莲纹(组图)

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一一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 口径7cm,足径13cm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 口径46.4cm, 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 一鸳、一鸯顾盼生情。
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 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
折沿上绘菱形锦纹。
圈足内无釉。
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 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有的只绘莲池, 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 0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
陶瓷器装饰纹样—— 缠枝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缠枝纹
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明代或称为“转枝”,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清时期尤以盛行。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或缠枝花果纹。
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均属此类。
其中以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尤为常见,其构图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
缠枝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
兴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为盛行,多作主题装饰,也有作辅助纹饰运用者。
其中宋耀州窑青瓷的刻划缠枝纹尤显画意生动,手法娴熟。
明、清两代还流行一种串枝纹,花枝在缠绕之中呈穿插状态,形态颇似缠枝纹。
乾隆青花缠枝灵芝图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
宣德青花缠枝灵芝纹罐
乾隆青花缠枝牡丹图
光绪缠枝花图
康熙五彩缠枝牡丹
光绪粉彩缠枝菊纹图
宋越窑系缠枝菊纹
雍正青花缠枝莲图
嘉靖万历青花缠枝花卉盘
光绪缠枝花图
康熙青花缠枝莲纹
元青花缠枝花卉
北宋磁州窑缠枝花纹。
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8期)

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8期)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馆高清馆藏,展览陶瓷数据,潜心打造在线馆藏陶瓷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
清光绪白里红五蝠外黄地粉彩盘白里红五蝠外黄地粉彩盘,清光绪,高3.1cm,口径16.6cm,足径9.5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里白釉,盘心矾红彩绘5只蝙蝠。
外黄地粉彩绘各式缠枝花卉。
底白釉书矾红彩“大清光绪年制”6字楷书款。
、清光绪粉彩花蝶撇口瓶粉彩花蝶撇口瓶,清光绪。
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清光绪,花盆高11.4cm,口径17cm,足径11.7cm;盆托高3.6cm,口径17cm,足径13.4cm。
花盆折沿,深腹,圈足,底有两个对称圆孔。
通体青花装饰。
折沿上篆书一周“寿”字,间绘蝙蝠,口沿边绘朵花。
盆腹绘松树、牡丹、芭蕉。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盆托折沿,浅壁,圈足。
外壁青花绘折枝牡丹。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体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署“体和殿制”款的瓷器是慈禧太后的专用器。
这件器物的纹饰寓意“福寿双全”。
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清光绪,高3.6cm,口径17cm,足径13.4cm。
盆托折沿,浅壁,圈足。
外壁青花绘折枝牡丹。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体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署“体和殿制”款的瓷器是慈禧太后的专用器。
这件器物的纹饰寓意“福寿双全”。
清光绪宜兴窑冰心道人款紫砂圆壶宜兴窑冰心道人款紫砂圆壶,清光绪,高13.2cm,口径8cm,足径6.5cm。
壶体为球形,半球形盖,圆珠钮。
口、盖扣合紧密。
腹一面刻绘山石花卉,另一面刻绘变体篆书诗文,落款为“右兄光毅铭,歧陶摹古并镌。
”盖内与壶底分别钤篆书“寿珍”、“冰心道人”印款。
砂泥呈铁褐色,包浆细润。
壶体造型圆润丰满,浑厚稳重。
“寿珍”即程寿珍。
清光绪窑变釉杏元瓶窑变釉杏元瓶,清光绪,高29.5cm,口径10.7×9cm,足径11.8×9.2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
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
折沿上绘菱形锦纹。
圈足内无釉。
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
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
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
”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
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
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
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
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底部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
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
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
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
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底部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高12cm,口径15.9cm,足径4.6cm。
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
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
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
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
无款识。
此碗色彩搭配协调。
给人以沉静素雅之美感。
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底部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明正德,高7.2cm,口径23.8cm×15.2cm,足径23.1cm×14.2cm。
盆呈长方体,四面略斜收,下承以六足。
盆内及外底均施白釉。
外壁素三彩装饰,以黄、绿、紫设色,腹部以紫色为地以绿彩绘花草纹。
口沿下署青花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紫釉掩映下的青花款呈蓝黑色。
素三彩虽自明代成化时已初具形制,但直至正德时才享有盛誉。
此器造型别致,构图简练生动,色调清新明快,色彩搭配协调,给人以古朴雅致之美感。
明代自正德朝开始,瓷器的质量已呈下降的趋势,琢器类多带器座,接痕日渐明显,大器底足远不及永乐、宣德、成化时的细腻光滑。
但就正德素三彩而言,却成就卓著,成为显赫一时的名贵品种。
明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罐斗彩缠枝莲纹罐斗彩缠枝莲纹罐底部斗彩缠枝莲纹罐,通高8.3cm,口径4.3cm,足径6.5cm。
盖口径5.6cm。
罐直口,丰肩,圈足。
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
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
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茎、叶为绿色。
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
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
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
此罐造型端庄秀丽,色彩鲜艳柔和,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另面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瓶底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5cm,口径8.5cm,足径11.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内外釉里红装饰。
内口沿绘卷草纹,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莲瓣纹。
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层次分明,绘画工整细腻,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明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纹饰题材丰富,构图严谨,主题纹饰鲜明醒目。
明·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明,高33cm,口径13cm,底径16.3cm。
瓷尊撇口卷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内凹。
通体施青釉,器身满刻凸缠枝莲纹,腹下部至胫部刻菊瓣纹。
足沿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此器胎体厚重,造型规整端正,釉色呈黄绿色,釉质光洁莹亮,透明度强,具有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青花压手杯(花心)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心青花压手杯(花心)底部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
内外均绘青花纹饰。
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
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
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
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
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
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
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
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
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
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
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
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明永乐,高46cm,口径7cm,背径35cm。
瓶直口,短颈,颈部凸起一周弦纹,一侧饰小系。
腹体一面扁平无釉,中心凹进如脐,另一面隆起,中心凸出如半球状,肩两侧各有一活环耳。
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花,腹部凸起处饰海水江崖地八角锦纹,内绘缠枝花,其外围饰缠枝花,瓶壁侧面饰海水江崖纹。
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流畅自然,极富动感。
此器造型独特,形体硕大,状若乌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摹仿阿拉伯铜器造型而烧制的,又称“卧壶”。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杯心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底部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5.4cm,口径9.1cm,足径3.9cm。
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谈及明永乐时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者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