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1)

合集下载

福师11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复习题 (1)

福师11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复习题 (1)

福师11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1)为上,破卒次之;全伍(2)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3),具(4)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5)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6)其忿(7)而蚁附之。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拨(8)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9)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解:(1)卒:古代军队,一百人为卒。

(2)伍:古代军队,伍人为伍。

(3)轒輼:攻城用的战车。

(4)具:准备。

(5)距闉:在城外堆起高过敌人城墙的土山。

(6)胜:忍受、控制。

(7)忿:怒火。

(8)拨:攻陷。

(9)全:指最完善的策略。

一、将全文译成现代文(50分)参考答案: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16秋福建师范大学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16秋福建师范大学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其后,秦稍蚕食诸侯。

(史记?魏公子列传)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

(朱子话类)标准答案:2.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宪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标准答案:3.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 (构成的词组.动词词组.名词词组.形容词词组.介词词组标准答案:4.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标准答案: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离娄上).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标准答案:6.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 "也"字表判断的作用 .西汉以后 .东汉以后.魏晋以后标准答案:7.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百里奚举于市。

(同上).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荀子?劝学) 是什么时候:.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刺相)标准答案:8.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先秦时期.汉代.六朝时期.唐代标准答案:9.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古今汉语语法差异17.5 徐启庭2005年7月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阅读下面一段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梁北有黎丘部,有其鬼焉。

喜効(1)人之子姪昆(2)弟之状。

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3)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4)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曰:“嘻!是必夫(5)其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6)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7)也,遂逝(8)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真子。

夫惑于似士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注释:(1)効:同“效”。

(2)昆:兄。

(3)孽:作孽,制造灾祸。

(4)责:讨债。

(5)夫:那个。

(6)端:专门。

(7)反:回来。

(8)逝:前往。

一、翻译上面的文字。

(40分)参考答案: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二、对照“我醉,汝道苦我。

福建师范大学14春学期课程考试《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4春学期课程考试《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者(2)。

宰夫胹熊蹯不孰(3),杀之,置之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

赵盾,士季见其手(5),问其故而患之(6)。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7)。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8)。

”三进及溜(9),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1)。

’夫如是(12),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13),岂唯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14)。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15),宣子骤谏(16)。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7)。

晨往,寝门闢矣(18)。

盛服将朝(19),尚早,坐而假寐(20)。

麍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21)。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22)。

秋九月,晋侯(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3)。

其右提弥明知之(24),趋登(25)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6),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27),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28)?”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注释:(1)厚敛:加重赋税。

(2)彫:画。

(3)宰夫:厨子;胹:燉;熊蹯:熊掌;孰:熟。

(4)载:用车装。

(5)赵盾、士季:晋国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6)患之:为这事忧虑。

(7)莫:没有谁;之:指赵盾。

(8)之:指士季。

(9)及:到;溜:通霤,指屋檐下。

(10)稽首:古代礼节。

(11)靡:没有谁;初:开始;鲜:少。

(12)夫:句首语气词。

(13)社稷:国家。

(14)袞:天子之服,指天子。

(15)犹:还,仍。

(16)骤:多次。

(17)贼:杀。

(18)闢:开。

(19)盛服:穿戴整齐。

(20)假寐:不脱衣冠睡觉。

(21)信:守信用。

(22)触:撞。

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得分:401.下列句子中介词"以"主要用来表示工具的是:A.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B. 余船以次俱进。

(资冶通鉴汉纪)C.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D. 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

(《韩诗外传》卷四)答案:A满分:2分得分:22.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

(史记魏公子列传)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

(朱子话类)答案:D满分:2分得分:23.(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

(《论衡论死》)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

(国语周语)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汉书食货志上)答案:A满分:2分得分:24.“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B. 动补C. 连动D. 偏正答案:A满分:2分得分:25.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A.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B.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6.(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

(《论衡别通》)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李白《猛虎行》)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奥鹏福建师范【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二,答案在末尾

奥鹏福建师范【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二,答案在末尾

1.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动词词组B. 名词词组C. 形容词词组D. 介词词组2.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3.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B. 动补C. 连动D. 偏正满分:2 分4. 下列句子中介词"以"主要用来表示工具的是:A.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B. 余船以次俱进。

(资冶通鉴?汉纪)C.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D. 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

(《韩诗外传》卷四)满分:2 分5. " 奉璋峨峨"中“峨峨”的意思是:A. 盛壮B. 很盛壮C. 不太盛壮D. 盛壮貌满分:2 分6.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A. 战国末期B. 汉代C. 魏晋时期D. 唐代满分:2 分7. 下列句子中是祈使句的是:A. 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C.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D. 臣请入。

(史记?项羽本纪)满分:2 分8.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A. 先秦以后B. 西汉以后C. 东汉以后D. 魏晋以后满分:2 分9.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满分:2 分10.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A. 渠B. 伊C. 他D. 其满分:2 分1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B. 系词C. 动词D. 名词满分:2 分1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

18春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18春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A: 先秦以后B: 西汉以后C: 东汉以后D: 魏晋以后正确答案:(单选题) 2: "民不为已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中"不为已用"、"不为已死"的真正含义是:A: 不替自己出力,不替自己卖命B: 不被自己使用,不被自己死C: 不被自己使用,不替自己卖命D: 不替自己出力,不被自己死正确答案:(单选题) 3: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

(《论衡?论死》)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

(国语?周语)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汉书?食货志上)正确答案:(单选题) 4: 下列句子中是祈使句的是:A: 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C: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D: 臣请入。

(史记?项羽本纪)正确答案:(单选题) 5: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B: 助词C: 连词D: 代词正确答案:(单选题) 6: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

下列表示远指的是:A: ""是"B: "斯"C: "兹"D: "夫"正确答案:(单选题) 7: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19秋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3]答案

19秋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3]答案

【奥鹏】19秋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题,20分)
1、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
A渠
B伊
C他
D其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B
2、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
A先秦以后
B西汉以后
C东汉以后
D魏晋以后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D
3、('()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 (构成的词组
A动词词组
B名词词组
C形容词词组
D介词词组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A
4、(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B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C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宪问)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A
5、(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
B其后,秦稍蚕食诸侯。

(史记?魏公子列传)
C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D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

(朱子话类)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没:通殁,死亡。

②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濯:洗。

④皜皜:光明洁白。

⑤鴃:伯劳鸟。

⑥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

(60分)从前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而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

子贡又回到墓旁,在墓前的祭场搭建住的棚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归家。

过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象孔子,想用过去敬奉孔子的礼节敬奉他,还强迫曾子接受。

曾子说:…不可,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濯过我们,又好似在盛夏骄阳下曝晒过我们,夫子那种光明高大的境界简直无法达到。

‟如今从南方野蛮之地来的人,说使人难懂的话,不是我们先王之道,你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跟曾子也太不同了。

我只听说过鸟儿从深谷里飞出来迁到高处乔木上,却没有听说飞下了高处的乔木而到幽深的山谷里去。

《鲁颂》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

‟周公能使他们服从,你却要向他们学习,你是很不善于变通啊。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

(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1.江汉以濯之。

宾语前置,即“以江汉濯之”,也就是用长江、汉水去清洗。

“以”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种用法,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状语后置,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即从幽谷出来。

3.戎狄是膺。

宾语前置,且以“是”字复指。

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

宾语前置句,“是”是“学”的宾语,“之”提前表复指。

这句意思是,你向他学习,就是往坏的方面转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