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摘要】盐碱地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本文主要介绍了盐碱地的形成与分布、生态环境影响以及治理技术进展。

针对盐碱地治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结合盐碱地治理效果评价分析,指出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技术与资金支持不足、长期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最后展望未来,应加强科研力量,创新治理技术,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盐碱地的持续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既是一项技术挑战,也是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具体措施、生态环境、技术、效果评价、关键挑战、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超过一定限度,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地。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灌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盐碱化土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积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根系吸收受限,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盐碱地分布广泛,不仅仅存在于我国的渤海湾、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还分布于世界各地。

盐碱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降低了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地的生态功能。

对盐碱地的治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盐碱地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盐碱地治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技术和措施,降低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通过深入研究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探讨不同生态环境因素对盐碱地形成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盐碱地治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在盐碱地治理技术进展方面,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现有的治理技术,开发新的治理手段,提高盐碱地治理效率和成本效益。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三北”地区是指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这个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闻名,其中包括干旱、半干旱和寒冷的气候。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对于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都是不利的。

由于“三北”地区缺水少雨,地下水位下降,传统的农业耕地不断退化,盐碱地的面积逐渐增加。

治理盐碱地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地下排水技术:通过建设排水井、排水沟和排水渠等设施,将盐碱地下的过盐水引导出来,以降低土壤盐碱度。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的生长条件。

2. 淋洗技术:通过灌溉水的淋洗,将土壤中的盐分冲洗掉,从而降低土壤盐碱度。

这种技术对于培肥黄土高原的农田非常有效,能够将土壤中的盐分冲刷到深层地下。

3. 耕作改良技术:通过增加有机质,调整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改善盐碱地的土壤性质。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沙地、沙石和苇秆等材料来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

4. 引用碱土改良技术: 在盐碱土地上引入适宜类型的碱土,降低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加入石矿粉、煤灰和石膏等添加剂来实现。

5. 种植抗盐碱植物: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种植,通过栽培这些植物来改善土壤盐碱度和农田生态环境。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引进耐盐碱性强的作物和植被,例如柽柳、苦草和碱蓬等,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性质。

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地下排水技术、淋洗技术、耕作改良技术、引用碱土改良技术和种植抗盐碱植物等多种方法。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三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盐碱地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新疆盐碱地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新疆盐碱地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自治区,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质构造的特殊性,新疆部分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盐碱地。

这些盐碱地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因此,对新疆盐碱地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新疆盐碱地的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文章将回顾新疆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分析近年来盐碱地的变化趋势。

文章将重点介绍目前针对新疆盐碱地治理的各种措施,包括水利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等,以及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

文章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解决新疆盐碱地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新疆盐碱地变化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盐碱地治理方法,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新疆盐碱地的现状与变化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自治区,其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具有独特性。

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新疆盐碱地的现状与变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目前,新疆盐碱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低洼地带。

这些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盐分容易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地。

据统计,新疆盐碱地的总面积已达数百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相当大比例。

近年来,新疆盐碱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盐碱化程度的加深。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等,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过量灌溉等,也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累积,进一步加剧了盐碱地的形成和扩张。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盐碱土地,是指表层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且PH值偏高,土壤肥力低下的土地。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盐碱地的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盐碱地的治理不仅可以增加可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肥力,还能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各种具体措施也在不断研究和实施中。

本文将就盐碱地治理研究的进展和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1. 盐碱地形成机理的研究盐碱地是由于土壤中盐分的过多积聚而形成的,而土壤中盐分的过多积聚往往是因为土壤地下水位过高、蒸发过大或排水不畅等原因造成的。

研究盐碱地的形成机理对于盐碱地治理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水文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研究人员已经对盐碱地的形成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由于盐碱地的土壤肥力低下,需要通过改良技术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目前,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等。

生物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栽培耐盐植物和微生物修复;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添加腐熟有机肥、石膏、磷酸盐等改良土壤;水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3. 盐碱地治理模式研究盐碱地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改良和土地利用三个方面。

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盐碱地治理具体措施1.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在盐碱地治理中,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和休耕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盐碱地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中盐分的含量。

2.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盐碱地的土壤肥力一般都比较低,因此需要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来改善土壤的肥力。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水源不足和盐碱地治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此,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探讨有效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及完善。

例如,借助综合综治思想开展低效土壤改良,利用高有效植物及抗逆植物进行植被恢复,采用强化抗蚀技术完善水土保持措施,促进水污染控制及土壤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大规模开展盐碱地建设工程等。

其次,随着水文地理技术的发展,盐碱地与环境的分析与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盐碱地的形成机理及微生物生态研究、盐碱地治理技术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最后,社会科学研究把盐碱地治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对盐碱地治理的影响,以明确可持续发展策略。

盐碱地治理要求效果显著,重要的具体措施包括:一、采取补给水技术,改善盐碱地的水文状况,使其具有较富水分的优势;二、拉通雨水收集及入沟排放技术,有效缓解地表蒸发;三、采用盐碱地沼气发酵法将盐碱地的湿地利用起来;四、采取植被治理技术,保护盐碱地的环境;五、利用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技术强化盐碱地的土壤;六、加强盐碱地治理后的水质监测。

为更好地控制盐碱地治理,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大气环境监测及实施经济政策等相应措施。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水资源十分有限,棘手的盐碱地治理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科学家们在研究进展及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及可持续性的实施措施才能有效解决盐碱地治理问题。

未来,各界应与科学家一起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快盐碱地治理技术,完善政策体系,共同推动水源可持续利用,营造优美的水源氛围。

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我国干旱荒漠地区土壤贫瘠ꎬ 盐渍化程度高是限
制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ꎮ 2021 年ꎬ 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说ꎬ 不仅要
守好 1 2 亿 hm 耕地红线ꎬ 而且要开发利用盐碱荒漠

化等可利用土地资源ꎬ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端牢中
国饭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ꎮ 因此ꎬ 研究出科学合理
后 0 ~ 20cm、 21 ~ 50cm 土层有机质质量比均显著提高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5 8 2023ꎬ Vol 43ꎬ No 16
农业与技术 ※农业工程

土壤全氮、 有效氮、 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均显著高
右ꎻ 为宁夏引黄灌区内暗管排盐效果提 供 了 有 益 参
于秸秆还田前ꎻ 增施绿肥能够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ꎬ
考ꎻ 用节水灌溉技术代替不合理的大水漫灌ꎬ 也是防
保证土壤肥力ꎬ 提高土壤通透性ꎻ 平整田地也是盐碱
治土壤盐渍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ꎬ 尤其随着技术的发
题ꎬ 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ꎮ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
流和地表水分的蒸发ꎬ 同时其蒸腾可以 降 低 地 下 水
地、 改良土地的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ꎬ 才会为今
位ꎬ 抑制盐分上升ꎬ 防止返盐ꎮ 一些植物的根部会分
后干旱荒漠灌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
泌出有机酸ꎬ 可以将碱性土壤中和ꎬ 这样做不但可以
较单独减施氮肥对于盐碱地改良具有更好的效果ꎮ
膏、 硫酸、 腐殖酸等化学改良剂是当前常用的化学改
2 3 农作技术改良
善方法ꎮ 田荣荣等
[6]
回顾了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
农作技术改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取秸秆还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三北”地区盐碱地是指中国北方的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的北方地区,其中包括了宁夏、甘肃、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盐碱地面积广泛分布,对农田建设和农作物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盐碱地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盐碱地的调查和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其分布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

在盐碱地的分布特征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方法,确定了盐碱地的类型和分布范围。

科研人员对盐碱地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盐分的积累和水分的排泄有关,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实验和实地观测等方法,分析了盐碱地形成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的形成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中盐离子的浓度和土壤结构等因素有关。

随后,科研人员对盐碱地治理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为了治理盐碱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技术,包括水分调控、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方法。

通过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和控制地下水位,可以达到调控盐碱地水分的目的。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等物质,改变土壤质地和结构,减少盐离子的积累。

而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耐盐碱的植物种植,通过植物的吸盐作用和根系的改良作用,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环境。

科研人员在盐碱地治理技术中还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和示范应用研究。

通过建立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示范点和农田试验田,科研人员对盐碱地治理技术进行了验证和推广。

科研人员还利用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发展了盐碱地农业种植和养殖等产业,为盐碱地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三北”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通过对盐碱地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和治理技术的研究,科研人员为盐碱地的治理和农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目前盐碱地治理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理成本高、技术推广不力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的土地,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人员进行了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来探索治理的途径。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过高,以及土壤结构的疏松导致水盐代谢的不平衡。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可以为治理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的形成与土壤盐渍化、土壤碱化、水分条件不良等因素有关,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探索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目前,盐碱地的治理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方法。

机械治理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翻耕、排水和除盐等处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利用多孔渗透性材料改善土壤透水性;生物治理主要是通过植被恢复和植物种植来改善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

这些方法在盐碱地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一步,通过研究盐碱地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来实现的。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土壤改良方法,如利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利用适宜的农艺措施,如轮作、深松、中耕等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还可以通过施用抗盐碱剂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来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

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变化、农作物产量变化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盐碱地治理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可以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盐碱地形成机制和特点的探索、盐碱地治理方法的研究、盐碱地改良措施的研究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评价和总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对盐碱地进行开发治理是世界相关国家和机构非常关注的热点。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日益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森林、草地、湿地等被开垦为耕地,进行集约经营,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地盐碱化。

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10亿hm 2,占陆地面积的25%,我国盐碱地0.6亿hm 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间对盐碱地的地理分布、形成过程及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30年代形成了以水利措施为中心的灌排、防渗等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基本理论,二战结束后,又提出了盐碱地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

近年来逐步转向耕作土壤的综合治理研究。

目前国外主要侧重于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防治和休养生息的保育方式等。

在节约用水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土壤耕作与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高矿化水应用以及选育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抗盐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国内对盐碱地治理利用经历了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从小范围利用到大面积综合治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业生物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为水改阶段,70年代至今开始全面治理工作[1]。

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

一般分为5个区:(1)西北内陆盐碱区。

包括新疆大部分地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

(2)黄河中游半干旱盐碱区。

包括青海、甘肃东部,宁夏内蒙的河套地区以及陕西、山西的河谷平原,盐碱土在黄河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呈带状分布。

(3)黄淮海平原干旱半干旱洼地盐碱区。

包括黄河下游,海河平原,黄淮平原,地跨京津冀鲁豫以及皖北、苏北平原。

(4)东北半湿润半干旱低洼盐碱区。

包括松嫩平原,辽西盆地,三江平原和呼伦贝尔地区。

(5)沿海半湿润盐碱区。

包括华东、华南及江北沿海地区[2]。

中国土壤学会于1978年根据盐碱土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等,将我国盐碱土分为盐土和碱土两大类。

其中,盐土又分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余盐土和碱化盐土6个亚类;碱土又分草甸碱土、草原碱土和龟裂碱土3个亚类[3]。

1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盐碱地的形成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盐碱地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滨海平原的洼地区。

盐碱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刘建红(山西财经大学环境经济系,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土地盐碱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开发治理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

对盐碱地的形成以及综合治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指出土壤盐碱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对盐碱地的开发治理也应因地制宜,根据盐碱土成因、特点、利用目的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经济等条件,在一定区域内对盐碱地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关键词: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3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08)12-0051-03Research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saline landLIU Jian-hong(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Abstract:Salinization of land in China is facing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In the ever-increasing population,decreasing arable land,the development of saline-alkali soil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on the formation of saline-alkali soil,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re described .Salinization of soil that involve a number of factors,saline-alkali so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ance should be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according to the saline-alkali soil causes,characteristics ,purpose of the use and the local climate ,economic conditions in certain areas of saline-alkali soil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s and comprehensive solution.Key words:salin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research progress*收稿日期:2008-10-06作者简介:刘建红(1975-),男,山西岚县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净化与资源化研究工作。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51~5351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4]。

盐碱地土壤实际上分为盐化土和盐土、碱化土与碱土两种盐碱土类型,盐化土与盐土是可溶性盐类(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类)在土壤表层的积聚过程,当易溶盐类在土壤表层(0~20cm)累积量达到影响或危害作物生长和发育时(0.2%),便成为盐化土。

当表层含盐量达到1%时,严重危害作物,使其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便成为盐土。

而另一类碱化土和碱土的表层含盐量并不高,但土壤胶体上的吸附性钠离子超过一定量(≥5%吸附性阳离子总量),便成为碱化土;吸附性钠离子与吸附性阳离子总量比值≥20%时便形成碱土。

吸附性钠离子量较高的土层(碱化层),碱化层的p H可达9或9以上。

碱化层湿时粘重,干时坚硬,物理性状极差。

次生盐渍化是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如灌溉、水库和渠道渗漏使灌区和邻近地区地下潜水位升高到临界深度以上,使非盐碱土变为盐碱土,或使原生盐碱土盐渍化加重。

2盐碱地开发治理技术近年来开发治理盐碱地的研究由农业综合治理、生物治理,物理化学治理和投加改良剂等措施对盐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2.1农业综合治理2.1.1施用有机肥肥料对盐碱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腐殖质本身有强大的吸附力。

500kg腐殖质能吸收15kg以上的钠,使碱性盐被固定起来,对植物不起伤害作用,起到了缓冲作用,二是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各种有机酸,使土壤中阴离子溶解度增加,有利于脱盐,同时活化钙镁盐类,有利于离子代换,起到中和土壤的碱性物质,释放各种养分的作用,三是施肥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中植物所需的阳离子,而离子平衡可以提到植物的抗盐性,植物所需的阳离子(如钾)主要吸自紧挨根系周围的环境,这样植物所需的离子在这一局部区域消失,而不需要的有害离子则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使植物不能忍受高的盐分浓度。

增施有机肥,一方面可补充土壤N、P、K、Ca、Fe、Zn、Cu等植物需要而土壤又缺乏的阳离子,使土壤溶液得到平衡。

另一方面可促进根系发育,植物有了发达的根系,根部面积增大,又可调节这种不平衡,使植物能经受较高的盐分浓度,从而提高了抗盐性。

和水盐运动一样,肥盐调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律。

水和肥是改良盐碱土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治水是基础,培肥是根本。

也就是以水洗盐、排盐、以肥改土、巩固脱盐效果。

这样可使盐碱土越来越好,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

2.1.2平田整地,消灭盐碱平田整地主要是避免盐分向高处集中形成盐斑,平田整地要因地制宜,划小畦灌溉,重度盐化土要先刮结皮,再平整。

2.1.3深耕耕作深度达60cm的四段式心土根茬混合犁进行改土作业,被机械翻入心土的表施的秆腐殖质,既增加心土养分,又成为土壤大孔隙的支撑物质起到避免大孔隙坍塌导致毛管孔隙重新恢复的作用,以此阻断毛管盐水上升的作用。

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始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

深耕细耙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透水透气性,改良土壤性状,保水保肥,降低盐分危害。

2.2生物治理2.2.1种植绿肥作物据试验,产鲜绿肥28710~34 995kg/hm2,当年返压。

第二年,土壤0~20cm土层含盐量降低0.112%~0.148%,有机质提高0.11%~4.29%。

2.2.2植树造林盐碱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实现方田林网化,可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减轻土壤返盐,巩固和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防涝排盐效果。

2.2.3种植耐盐的植物植物不仅可以用于绿化、美化环境、改良土壤,还能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豆科植物和吸盐植物。

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中的N 素营养;而吸盐植物可以带走土壤中的盐分[5]。

种植耐盐植物可使植物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表水的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同时强大根系大量吸水,茎叶面蒸腾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有效的防止盐分向地表积累。

此外,根、茎、叶翻入土壤,能增加有机质含量,产生各种有机酸,对土壤碱度起一定中和作用。

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马莲、柽柳、沙枣等,对盐土改良有积极作用[6]。

植物抗旱、耐盐有关的基因相继得到克隆,植物转基因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为有效利用旱地及盐碱地提高作物产量,治理盐渍化及荒漠化土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8]。

种植耐盐植物必须开展植物耐盐生理和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研究,以提高植物在盐渍土适应能力,同时在盐碱土上引种和驯化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以利用传统的杂交技术和遗传工程方法培育抗盐新品种和培育抗盐基因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