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网络教育2012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作业
矫正教育学习题集

《矫正教育学》习题集一、单选题1、兴起于北美的矫正模式始于()A、1764年B、1870年C、1955年D、1980年2、我国儒家经典《学记》中提出的矫正教育思想是()A、潜移默化B、长善救失C、注错习俗D、因人施教3、矫正教育学在我国创立始于()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4、最早明确提出举办特殊学校作为我国矫正教育组织形式的时间是()A、1952年B、1964年C、1981年D、1985年5、苏联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在波尔塔瓦建立的矫正教育组织称作()A、工学团B、教养院C、感化院D、工读学校6、通过实验或检验取得矫正教育现象之间联系及变化数据的研究方法是()A、实践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经验研究方法D、系统分析方法7、作为矫正教育理论基础的哲学命题是人的()A、生物性B、社会性C、可塑性D、差异性8、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行为矫正的重要条件是()A、强化B、强制C、情景D、刺激9、社会学习理论源于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的()A、社会结构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亚文化理论D、模仿理论10、矫正教育个别化倾向的制度基础是()A、规范处遇B、人格调查C、科学分类D、严格考核11、国外首次尝试社区矫正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荷兰D、美国12、国外的未成年人矫正教育的观念基础是()A、感化B、挽救C、预防D、保护13、国外对未成年人以社会为基础的矫正教育主要基于()A、模仿理论B、差异交往理论C、标签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14、提出“在社会化刑罚的执行应注意社会教育”主张的是()A、刑事古典学派B、犯罪人类学派C、社会防卫学派D、犯罪社会学派15、矫正模式主要包括治疗康复和()A、威慑B、再社会化C、惩戒D、防卫16、美国矫正教育运动始于()年。
A、1789年B、1776年C、1889年D、1886年17、美国矫正教育发展规律出现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是199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特别设立了()。
行为矫正课后习题答案.doc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第三版)(17)第十七章1.什么是惩罚?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的区别是什么?惩罚: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惩罚发生时行为跟随的后果导致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正惩罚: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导致行为发生概率的下降。
负惩罚: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发生概率的下降。
2.介绍罚时出局。
请解释为什么罚时出局是一个负性惩罚程序。
罚时出局的定义是在短时间内由于问题行为失去接近正性强化物的机会。
结果是今后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减少。
罚时出局有两种类型:排斥性和非排斥性。
因为罚时出局使当事者离开进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它对逃避维持的行为起负性强化作用。
“罚时出局”是“被罚离开正性强化”的简称。
3.什么是非排斥性罚时出局?什么是排斥性罚时出局?各举一例。
排斥性罚时出局:当事者从问题行为发生的房间(强•化环境)离开井被带到另一个房间。
当事者离开所有正性强化的来源。
举例:小丽在上手工课的时候摔碎了他人的作品被带出课室去到另一个。
非排斥性罚时出局:当事者留在房间的同时,失去了接近正性强化物的机会。
举例:小丽在上手工课的时候摔碎了他人的作品,老师让她在课室后面站着不准参与接下来的活动但是没有让她离开教室。
4.在什么情景下使用非排斥性罚时出局而不是排斥性罚时出局?非排斥性罚时出局最常应用于当事者可以离开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但同时仍然留在房间内,他的存在不会打扰环境中的其他人。
5.说明罚时出局的效果与问题行为的功能有什么相关,以及与当时情境的关系。
罚时出局很适合用于问题行为是由社会性的或有形的正性强化物维持的情况。
罚时出局就是移除与问题行为相伴随的强化物,使得问题行为不可能出现。
另外要使罚时出局更有效,事发现场(问题行为发生的环境)必须包括正性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
只有事发现场是正性强化的并且罚时出局不受强化或只受较弱的强化时,使当事者脱离此环境才是脫离正性强化的罚时出局。
因此罚时出局对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是不适用的。
行为矫正技术

※<习题一>1、行为是人们_______所说_________和___所做_______________。
2、行为对_____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社会_________环境有影响。
3、行为矫正是关于人类行为_____分析___________和______调整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学领域。
4、过多的某一行为被称做行为_____过度_____。
5、过少的某一行为被称做行为______不足____。
6、频率、持续时间、潜伏期、强度被称做行为的_______自然尺度____。
7、将下列人物的名字与他们对行为矫正的贡献对应起来。
a. 巴甫洛夫b. 桑代克c. 华生d. 斯金纳_________a______第一个描述了条件反射。
____________b___说明了效果率。
___________d____进行了关于操作行为基本原则的研究,为行为矫正奠定了基础。
8、_____华生_______在心理学中开展了称为行为主义的运动。
9、__________外显__行为是可以被另一个人观察和记录的行为。
10、____内隐_______行为无法被另一个人观察。
5※<习题二>图3-17中的数据总结表显示一个联谊会会堂每月用电的瓦特数。
在两个基线期中,没有施行任何干预。
在两个治疗期中,联谊会的会长在每天吃早饭的时候都提醒会员们关掉电灯和电器。
请根据数据总结表制作一长图表,显示每天会长的提醒对每月用电瓦特数的影响效果。
5※<习题三>Acome装饰品公司已经濒临破产。
公司聘请Ace顾问公司帮助他们解脱困境。
他们收集了四个星期的基线期内的雇员生产效率数据,认为员工们实际组装装饰品时的工作效率只有他们能够达到的效率的一半。
于是他们实行了一种激励体制,雇员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
在生产率翻番8个星期后,Acome公司有开始盈利了。
Ace顾问公司决定取消激励体制并回到基线期4个星期,然后重新实行激励体制(A-B-A-B研究设计),这样他们就能够确定,到底是激励体制引起了生产率的增长,还是外来无关因素的作用。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 L1、 玛莎坐在计算机前给父母写信 ①这是一种行为 ②具备自然尺度(敲击频率、打字的持续时间) ③是可观察和测量的 ④对环境产生影响(屏幕上显示出字幕) ⑤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先前学了在键
盘上敲击会导致屏幕上显示字母)
• L2、婴儿躺在床里大声哭闹,于是,他的母亲抱 起他,给他喂奶。
在心理学中开展了称为行为 主义的运动
B.F.斯金纳(B.F. Skinner ,1940=1990)
进行了关于操作 行为基本原则的研究 ,为行为矫正奠定了 基础
五、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与健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
发育
康复
心理
商业 工业
障碍
治疗
学
服务
精神
预防
业 教育和 特殊教
疾病
社区心 理学
相关的 行为
儿童 管理
运动 心理
行为矫正—— 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
• 1、行为就是人们所做所说 • 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 3、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
记录 •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别人或我们自己) • 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 6、行为可以是空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因加以重视 • 8、行为矫正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四、行为矫正的历史起源
伊万.P.巴普洛夫 (Ivan P .Pavlov,1849-1936) 经典条件反射
爱德华.L.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效果定律
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
行为矫正基本原理和方法

– 故意忽视也是一种惩罚。
• 使用惩罚是有争议的:惩罚的目的是减少问题行为。有 时这种方法会使孩子学会不应该做什么。然而,惩罚通 常极少能够对孩子应该做什么提供直接的指导。
• 学习和保持适当的技能需要依赖其他的行为矫治方法。
– 3.正性强化的多样性:正确选择强化物的类型(如孩子 所喜爱的事件)和确定强化物价值(如孩子喜爱它们的 程度)
– 4.选择适合年龄强化物的重要性,应该尽量选择和 使用自然的强化物,这对新学会的行为在每天的环 境中继续出现有益。
第11页,共11页
• 4.影响正性强化效果的因素 – 首先只有当期望的适当行为出现才给予强化物,这 样会增强效果;不可在某种不适当行为出现时给予 强化。 – 其次强化的效果取决于强化物与孩子对该强化物 被“剥夺”程度。
– 1.负性强化不是惩罚:负性强化和惩罚主要差别 是这一过程是否增加或减少后面的行为。如果行为 的频率增加,则是负性强化,如果行为频率减少, 是惩罚。
– 2.负性强化对问题行为有用:负性强化会像增加可 接受的行为一样对增加不可接受的行为有用。
第11页,共11页
(四)惩罚
• 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因为某人犯错而做一些对他来说是难受的或
– 另一个重要的准则是予以强化物的及时性:一般而言, 即时的强化比延迟的强化更有效
– 所给予强化物的量应与孩子适当的表现所需的努力 成比例。
– 与强化的安排有关:正性强化可以用连续强化或问 歇强化。连续强化在每次适当的目标行为发生后予 以正性强化,其他的均是间歇强化。
– 正性强化物的价值是重要的,孩子越在乎某个强化 物,它可能会越有效。
– 暂时隔离有个三个原则,l0个字,10秒钟,1岁1分钟: 意思是指在孩子问题行为发生后父母用简短的命令 (10个字)让孩子立即(10秒钟内)接受“关禁闭”,关禁 闭的时间长度是一岁一分钟,暂时隔离适合于2一12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和改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实际操作中,行为矫正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期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环境影响的,通过对这些刺激和影响的调节和引导,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因此,行为矫正的原理是要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调整。
其次,行为矫正的方法包括积极强化、消极弱化、认知重建等多种手段。
积极强化是指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继续保持这种行为的动力和意愿;消极弱化则是指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和限制,以减少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认知重建则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影响其行为的改变和调整。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运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通。
另外,行为矫正还需要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个体的行为改变需要其自身的意识和主动参与,而不是单纯依靠外部的强制和约束。
因此,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激发其内在的改变动力和信心,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后,行为矫正需要重视社会支持和环境的改善。
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对于个体行为的改善和矫正至关重要。
因此,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个体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改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支持和环境的改善。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问卷调查法的优点:一是时间灵活,效率高。
二是取样不受限制。
三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无须面对面接触,具有一定的回避效果。
现场工作人员非故意偏差:调研人员在错误执行调研方法与过长中,却自认执行的是正确的调研程序和方法导致的偏差。
访问人员素质:认真:认真意味着明确你的责任和工作任务。
你必须很在乎你所从事的这份工作,也把做好工作当作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为此,一开始就必须认真地听取公司项目研究人员就某个特定项目所进行的专项培训;并认真地理解你手上的问卷或提纲和《访问员手册》。
刻苦:访问员的工作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工作。
访问员工作意味着时间、体力、精力甚至心理上的付出,没有刻苦精神是不能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区域,以限定的方式完成任务的。
诚实:诚实是个人品质的至要,更是调查业的生命。
在你选择接受公司的任务时,就肩负了一项义务,那就是以你诚实的劳动完成你的工作。
根据公司规定,如果被作弊,你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我作为你们的负责人一样会受到惩罚。
守时:守时意味着严格按照公司确定的工作期限来进行工作。
你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接受培训、访问、交问卷。
完成工作不能迟到。
市场预测的原则相关原则建立在“分类”的思维高度,关注事物(类别)之间的关联性,当了解(或假设)到已知的某个事物发生变化,再推知另一个事物的变化趋势。
惯性原则任何事物发展具有一定惯性,即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保持原来的趋势和状态,这也是大多数传统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
比如“线性回归”、“趋势外推”等等。
类推原则这个原则也是建立在“分类”的思维高度,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概率推断原则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未来,但根据经验和历史,很多时候能大致预估一个事物发生的大致概率,根据这种可能性,采取对应措施。
扑克、象棋游戏和企业博弈型决策都在不自觉地使用这个原则。
北师大网络教育《咨询心理学》作业及答案

北师大《咨询心理学》作业及答案二、判断题1、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潜能,提高发展水平。
( 错)2、自我体验法是指对自身经历、情绪、认知的反省、调节与反馈以及自我成长。
(对)3、心理咨询伦理守则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服务中及服务结束后至少五年内均不允许发生性或亲密关系。
(错)4、荣格将人格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驱力氛分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 对)5、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观点认为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可以避免适应障碍。
(对)6、房树人测验可以用于智力测验。
( 对)7、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认为咨询的次数与时间有必要进行预设。
( 错)8、森田疗法让来访者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 对)9、正念的概念和方法是从道教中提炼出来的。
( 错)10、“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
( 对)11、心理咨询伦理总则中,尊重的含义是尊重每一位,保障隐私权、保密权和自我决定权。
( 对)12、行为主义疗法的咨询目标是找到不良行为,但不消除。
( 错)13、格式塔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去注意到自己的觉察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
( 对)14、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 对)15、辩证行为疗法主要被人们用来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 对)三、简答叙事治疗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是如何的?答:1、在叙事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治疗的关系,并且认为来访者才是专家,因为没有比来访者更能了解他人生故事的人了,只有他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打开新的视窗,而咨询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来访者的合作者。
2、将来访者看作是治疗的合作者甚至专家,可以使来访者更能体验到自身的力量感,使来访者发现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有利于发现过去的独特的结果及打开新的叙事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查理每天喝咖啡太多,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 B )
A.行为适当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足
D.行为不当
2、班都拉提出的行为治疗的方法是:( C )
A.厌恶法
B.系统脱敏法
C.示范-模仿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3、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 B )
A. 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4、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
A. 巴甫洛夫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5、赌博行为属于间歇强化的哪种?( B )
A.定比例强化
B.变比例强化
C.定时距强化
D.变时距强化
6、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 B )
A. 正强化
B.惩罚
C. 负强化
D.消退
7、当乐乐把自己弄脏的墙擦干净后,父亲又要求他将另一面墙上的污渍(这些污渍不是乐乐弄的)也擦洗干净。
父亲采取的方法是:( B )
A.积极练习
B.体罚
C.体力劳动
D.过度补偿
8、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武艺为了避免吃垃圾食品,每次去超市之前都先吃饱,他所采用的方法是( B )
A.降低良性行为的难度
B.降低不良行为的强化价值
C.提高不良行为的反应难度
D.消除不良行为的S D和S P
10、当老师在教某学生认读单词CAR时,首先举起写有CAR的生词卡片,当学生没有反应时,老师就说“[ka:]”,学生重复说“[ka:]”。
经过几次重复后,当老师再次举起生词卡片时,而学生仍然没有反应时,老师只是提示[k],而不发生整个单词的读音了。
经过这样训练,最终学生只要看到写有CAR的生词卡片,就能主动读出[ka:]这一读音了。
老师用的矫正方法是:( A )
A.促进内渐隐
B.促进间渐隐
C.连锁
D.塑造
11、对于儿童来说,以下哪种物品不能作为代币:( D )
A.塑料牌
B.扑克牌
C.积分卡
D.巧克力块
12、不属于概括性强化物的是( B )
A.食物
B.金钱
C.关注
D.行为矫正中的代币
13、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 A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
14、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A )。
A.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回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习惯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
D.习得性行为和非习得性行为
15、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首先要做的是( C )
A.选择惩罚及其标准
B.设立基点行为
C.对目标行为界定
D.选择强化物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对倒返实验设计的评价。
答:通过倒返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证明是实验处理(矫正方案)而不是别的原因导致了行为的改变,可以有效地评估实验处理的效果,有利于确立实验处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如从帮助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设计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倒返期上。
如果有可能证明行为的倒返的话,那么这一倒返常常是人们不希望发
生的。
即使问题行为并不具有危险性,我们通常也不希望在行为有所进步之后,再让行为变得更糟。
行为矫正主要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行为,一旦有所进展的话,那就很难再进行倒转了。
执行倒转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伦理问题。
一般而言,倒返期的设计是以某些方式让当事人的行为变得更糟。
我们应该让行为变得更糟糕么?因此,就伦理或教育观点来看,行为矫正是不应该使用倒返实验的。
除实用和伦理的考虑外,倒返实验设计本身也存在不足。
有些问题行为在经实验处理有所改善后,尽管倒返的基线阶段(A2)时已不再进行实验处理,但它也不会返回到原来引入实验处理前的基线水平了,即A2的行为发生不会再回到A1的水平。
此时,我们就不清楚到底是实验处理还是其他的事件导致了最初的改变。
因此,对于这些不可能返回基线水平的行为,我们不能运用倒返实验设计。
2、有效运用负强化的原则。
答:
(1)如果必须通过负强化来建立良好行为,那么在逃避反应和回避反应中,应优先采用回避反应。
(2)在使用回避反应之前,必须借助逃避反应来建立目标行为。
如果逃避反应已经获得,则回避反应一般易于建立。
(3)在使用回避反应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必须使当事人获得“警告”。
(4)必须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反应。
由于负强化过程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发生副作用,并容易诱使当事人对其他刺激也形成逃避和回避反应。
(5)负强化最好和正强化结合使用。
将对良性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良行为的逃避和回避相组合,不仅可以增强良性行为,也可以降低其副作用。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材料:王兵,男,11岁,某培智学校小学2年级学生。
自幼好动,爱与小朋友交往,但交往过程中经常受到小朋友的欺负,如因经常喜爱扯小朋友的衣角,而被小朋友误会后遭打。
尽管吐词不太清晰,但喜爱与人打招呼。
这种习惯在入学校一年多来,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但仍然没有明显好转。
目前,因他上数学课好大声说话,大声讲话的频率较高,表现为与旁边的小朋友说:“红旗是红色的”、“我有长铅笔”,“什么时间下课”等,有时,自己有意冲着班上的小朋友,发出“翁嗡”怪叫声。
因此被老师处罚在家,由家长进行3天行为训练,以纠正这一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长希望得到求助。
用低比例区别强化进行矫正,请具体说明
过程。
答:在训练前,教师先把“大声讲话”一词下了定义,以便客观地观察记录。
定义如下:“凡是没有经过教师同意,与教师或同学讲话,唱歌,嗡嗡地自言自语,都属于大声讲话。
”然后,一个实习老师坐在教室后面,每天记录王兵一节课(50分钟)内大声讲话的次数。
第一阶段:对王兵大声说话的行为作记录。
第二阶段:告诉王兵什么是大声讲话,并告诉他如果在50分钟内他讲话次数不超过3次,即少于每17分钟讲一次的比例,那么这天结束时,老师就可给他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
每节课结束后,老师告诉王兵他是否已达到了要求,但并不告诉他所记录的讲话次数。
第三阶段,撤除上面的强化程序,并告诉王兵不再有自由活动的时间。
尽管此阶段讲话的比例比第二阶段高,但与第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了。
2、通过渐隐教会儿童画圆形。
答:为了教学生正确地画圆,老师开始时可把一些画着虚圆(由浓点构成)的纸放在学生面前,把铅笔放在学生手中,对他说:“描一下这个圆。
”然后手把手地指导他把浓点连接起来描成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立即可得到强化物。
经过这样几次练习后,老师慢慢地隐去辅助动作,让学生自己描圆。
整个渐隐程序可如下:①在前几次练习中,轻轻地握住学生的手;
②在以后几次练习中,指尖触着学生的手背;③手指着被描的浓圆点;④最后只给予指导语:“这个圆。
”(第①②③步也用这个指导语)老师在教会学生描圆之后,可再通过一次渐隐程序,慢慢隐去那些帮助描图的浓点(从浓到淡,由密到疏),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