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学原理概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趋势: 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人体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日 益独立。
14
2. 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
• 从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具体传播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 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9
二、文字传播时代 意义: 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 2. 文字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 文字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8
第二节 人Leabharlann 传播的发展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重要意义:1.口语具有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
号系统。2.口语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促进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 展的进程。
• 局限性:近距离传递和交流 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差
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能力两个方面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d.1电2 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 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
13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5
二、人类的传播现象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 劳动中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产生了语言的需要。 •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 器官的进化,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杂的理论都是为了简单的传播学的原理提供了支撑和实例。都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
者”,通过他的这本《传播学概论》我读到了传播学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对我已有的知识也
起到了深化和补缺的作用。
在网上看到了别的人写的读后感,我觉得很有同感:“这本书真的太棒了,让我无法按捺内
心急于和大家分享的想法。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我读过的理论作品中文字最优美的;喜欢
产业)、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大众媒介的信息制造和消费过程、媒介教育的问题)
、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四种控制媒介的政治理念和体制,观点与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相同、媒介的涵化作用、电视暴力等问题)、传播怎样产生效果(美国是传播学影响研究
的重地,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影响十分重视,用了从11章--14章共4章的篇幅),最后一章
材料你也能从中以不同的角度发掘出人所未见的新意(意义,也是一种信息)。我想,施拉
姆的价值就在这里,他从崭新的角度观照传播学,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一种新的哲学。
施拉姆传播学体系
施拉姆从日常可见的地方切入,介绍了传播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把传播学所涉
及的一些基本问题都给出了它们的轮廓,如: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传播对人类所起的作用(
的声音以及那个发声音的人分离,也就促使人类的思维进一步走向抽象化。
施拉姆曾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我看来
施拉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麦克卢汉学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去观照以前
人们熟知的用老生常谈的理论去解释的领域,他的长处不是象拉斯韦尔或拉扎斯菲尔德那样
用严谨的社会学的方法去做实证研究,他就是汇集和阐释,但是这种汇集和阐释是有新意的
一场雄心勃勃的革命,而信息媒介自身也在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之中。”施拉姆使我看到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Transport Phenomena
¾Principles of momentum transfer ¾Principles of heat transfer
¾Principles of mass transfer
化学工业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

化学工程学科
•2003年美国化工年会: 化学工程学科就是一门将分子变为钱的学科。

【Chemical Engineering is about turning molecules into
money.】
•AIChE:化学工程:将化学带出实验室进入社会的科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takes chemistry out of the lab and into the world】
【Chemical engineers are uniquely trained to (a) close energy and mass balances, (b) understand and apply scaling laws, (c) determine and
mitigate rate limiting steps, and (d) perform financial analysis. 】
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Industrial chemistry:(1915年以前)
产品加工工艺学,以产品为主线,以化学家为主,从法国到英国再到德国,并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

Unit Operation (化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里程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炼制的发展,1915年, MIT, Little教授首次提出单元操作的概念。

•摆脱了生产过程简单的各工艺学的知识的积累
•把握各工艺加工过程的本质(共同基本原理,通用设备)
多相、多尺度、动态、随机、非线性
换热
蒸发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流体输送
沉降
过滤混合
蒸馏
吸收
萃取
吸附
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Transfer Phenomena(20世纪60年代,化学工程学科的第二个里程碑)
•单元操作的共性是传递现象
•传递速率控制单元操作过程
“三传一反”是化学工程学科的核心。

“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两大支柱。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化工热力学
9化学工程中能量及其转换;
9多相体系的平衡状态;
9指出过程可进行的程度;
9流体的基本性质。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化工原理
9依赖于经验或半经验关系式,研究或解释总体的平衡;9理想流体经过修正为真实流体;
9稳态(定常)一维;
9数学上用常微分方程,总体或平均的代数方程计算总体的速率;
9一般用于设计目的,在没有新的关系式时只能解决传统的单元操作问题;
9若有很好的湍流关系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湍流条件下的单元操作问题。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传递过程原理
9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微元体的平衡;
9真实流体经特定简化成理想流体;
9定常、非定常一维或多维问题;
9数学上采用偏微分方程,预测微元的速度、温度、浓度剖面;
9解决湍流的问题不太有效;
9很好的用于分析问题的工具;
9对于新的过程也有分析和设计能力。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材料自组装
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表面涂层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z
r
ω
Wafer Coating
h
中空纤维膜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z
L
V Fiber Melt (T M )
Orifice
生物工程中的传递
生物、医药化工中的传递现象-生物反应工程
气泡聚并破碎
界面气流分布
剪切、混合、溶氧
生物工程中的传递
生物、医药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控缓释药物
环境工程中的传递环境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污染物扩散
环境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污染物控制和回收技术
环境工程中的传递
热能工程中的传递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分离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分离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反应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微化工系统中的传递现象
微化工系统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衣:衣服的材料、布料的结构形式等•食:食品的形态与功能
•住:空调、暖气、装修
•行:汽车、飞机、高速公路
•日常现象:斑纹、材料的冷热
•生理现象:呼吸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课程特点
1)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2)数理基础性与逻辑性
3)广泛的学科基础
4)学科前沿性及多学科交叉
分子传递湍流传递
分子传递和湍流传递
1)牛顿粘性定律(1687年)
2)傅立叶定律(1822年)
3)费克定律(1855年)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如何学好传递这门课
•培养兴趣
•做好预习
•课堂笔记
•独立作业
•善于问题
•及时答疑
•认真总结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任课教师:骆广生联系电话: 62783870
王玉军联系电话:62798447
徐建鸿联系电话: 62773017
助教老师:林茜妍
Email:linxiyan_0023@ 答疑地点:工物馆388,572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
学时:48学时
主要环节:讲课+大作业+课外作业+小测验+考试2成绩评定:平时作业+现象观察分析30%
大作业10%
小测验10%
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40%
作业要求:条理清楚、计算正确、整洁美观、独立完成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
①Bird, R.B.;Stewart, W.E.;Lightfoot, E. N.,“Transport Phenomena”,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②Welty, James R.;Wicks, Charles E.; Wilson, Robert E.,“Fundamentals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2nd, John Wiley&Sons, New York
③Hines, Anthony L.; Maddox, Robert N.,“Mass Transfer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Prentice-Hall, New Jersey
④Rosner, D. E.,“Transport Processes in Chemically Reacting Flow Systems”,
Bulterworth Publishers, Boston
⑤Brodkey, R. S.; Hershey, H. C.,“Transport Phenomena A Unified Approach”,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⑥Geankoplis, C. J.,“Transport Processes and Unit Operations”, 3rd ed., Prentice -
Hall, New Jersey
⑦“传递过程原理”,刘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⑧“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王绍亭陈涛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⑨“传递过程原理”,韩兆熊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⑩“传递过程原理”,王运东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We must be, in the same instant, both dreamers and realists.
祝同学们学有所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