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定义性质联系区别1.2.3.4.5.6.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备注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
原子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微粒 ②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不可再分,不
能变成其他微粒 分子
(3)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例4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 大小不同 B 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C 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D 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及核 内质子数
电子层
该层容纳的电子数
举例:NaCl的形成
为什么钠原子与氯原子接触时会形成钠离 子和氯离子,进而形成氯化钠呢?
四、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 原子团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② 原子团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分子很小
例3 明确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水与冰共存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 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水与酒精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混
合后分子体积变小
普通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
例5 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 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 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0 B 、34 C 、44 D、78
(5)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r)=某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X1/12]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二、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 (多种物质)
单质 (同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 化合物 (多种元素)
稀有气体、铜、铁、金刚石、硅等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4)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因此不同种类的原 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一般(不是所有)由核内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空隙越大;压强越大,空隙越小。
例2 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特性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操作或现象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物体的热胀冷缩 湿衣服晾干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特性 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分子是运动的
例1 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之间有间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 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 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 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 1 L大豆与1 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 L
二、分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 化碳分子构成,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 的化学性质。
第3节 物质的组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所含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2)原子的基本性质
✓具有与分子相似的基本性质
微粒
分子
不同点 联系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分为原子,原子重
表示2个镁离子
例7 下列关于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离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和离子中质子数都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转化成离子,离子不可以转化成原子 D、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
一、元素
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及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般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联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区别 联系
①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①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 用于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 ② 用于表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一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
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1
稀有气体 金属 非金属
氧化物
其他
三、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地壳:氧、硅、铝、铁、钙,氧元素几乎占地壳中各元素总含量的一半 海洋:氧、氢、氯、钠、镁,其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约占总量的96.5% 人体:水占体重的70%左右,氧、碳、氢、氮、钙、磷等 太阳: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含有碳、氮、氧和多种金属元素。 四、元素与人体健康 缺钙:骨质疏松、畸形、易患佝偻病;钙吸收过量:白内障、动脉硬化 缺锌: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侏儒症 缺钴、铁:贫血 缺碘(碘过量):甲状腺疾病 微量硒可以防癌;过量硒则是致癌的因素之一。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明确组成物质的分子的化学符号
例6 已知一个二氧化硫(SO2)分子的质量为n Kg,一个三氧化硫 (SO3)分子的质量为m Kg(设两分子中的硫原子和氧原子分别相 同),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 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m/(m-n) B、16n/(m-n) C、16n/(n-m) D、32n/(m-n)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微粒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快。
举例
(2)微粒之间有间隙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 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
一般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在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