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日本人眼中的侵华史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种族歧视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种族歧视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种族歧视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全面展开。

然而,除了占领和控制中国领土的目的外,日本在其侵略行为中还表现出明显的种族歧视心态。

首先,日本对中国人的态度体现出了明显的种族不平等观念。

日本帝国主义时期,日本人普遍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而将中国人视为野蛮和底层。

这种种族优越感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日本军队对中国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剥削,不仅强征劳工,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虐待。

其次,日本实施的“三光政策”进一步凸显了其对中国的种族歧视。

所谓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指的是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

他们不仅焚毁了大量的房屋和村庄,还屠杀了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基本权益。

此外,日本在中国建立的伪满洲国更是凸显了其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将其定位为“日本人的国家”,对中国人施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中国人进入高级职位,剥夺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

同时,日本还通过教育宣传和宣扬种族优越论,试图将中国人民灌输为“日本的奴隶”。

最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所犯下的各种战争罪行更加显得其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军队屠杀了大量的中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征和虐待,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

这些战争罪行不仅凸显了日本对中国的敌视,更表明了其对中国人的种族不尊重。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对中国的种族歧视是明显的。

无论是对中国人的态度还是在行动中体现的不平等观念,都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时期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存在的一种狭隘的种族主义思想。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当牢记,并共同努力,以免重蹈覆辙,维护和平、公正与平等的国际秩序。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前言中日同处东亚,由同文同种到一衣带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联系,有着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古代日本给中国当了一千多年的徒弟,进入近代日本又给中国当了几十年的老师。

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内曾三次入侵中国,两次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次次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惨不忍睹的教训。

中日之间绝非一笑眠恩仇。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讲求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谐相处。

但和谐相处,不可能一厢情愿。

我们保护生态,总不能让狼把人都吃掉。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可是以日本为首的大小无赖国家,追随美国围墙中国,遏制中国,妄图再次阻止中国现代化进程。

“大狗小狗在叫,大鬼小鬼都在跳”。

不断挑起领土、领海之争。

我们如何捍卫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尊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越大。

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纵观中外历史,人们只尊重强者,你越强,别人越尊重你;你越弱,别人就越看不起你。

尤其是日本人,你不把他打趴下,他是不会认输的。

中国汉朝和亲的故事史不绝书。

但汉朝又留下了“犯强者虽远必诛”的雄心霸气。

二战后日本天天叫嚣要收回北方四岛。

但俄罗斯副总理公开称:“占领北方四岛是对日本发动二战的惩罚。

”日本政客们听了都默不作声了。

美国自1945年以来占领日本,一直骑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只能点头哈腰,充当美国人的太监。

强字源于弓,对于得了战争狂犬病的日本人,我们只能用霹雳手段,才能抑制日本人的战争狂犬病,才能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才能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才能洗刷中国一个世纪的耻辱。

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日本人总埋怨上帝给了他们大国的人口和充当大国的民族意识,但没有赋予它大国的领土和资源。

日本人口126486000人,世界排遣名第十一位;日本国土面积377833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十一位。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南京大屠杀有幸存者,有万人坑的遗址,还有外国记者作证。

可是,尽管有大量事实际明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的滔天暴行,但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却存在广泛不同的情绪和观点。

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承认这一事实,并且多年来用暴力、恐吓的方式阻止日本群众了解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而保守派则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外交工具。

也有人认为否定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定主义的表现。

具体到遇难人数的研究上,日本学术界估计从20万、4万人以上,到数百人不等,还有南京大屠杀不存在之说。

而无论是书籍、报刊,还是学者和政治家,都只将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无非是为了淡化大屠杀的血腥色彩。

许多历史教科书几乎没有提过南京大屠杀,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教师也不会作评论,只让学生自己判断。

这样,日本群众几乎无法了解当年的真相。

四、南京大屠杀的启示在一次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会上,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周恩来总理说过,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

为什么不可以忘记呢?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的民族就很可能重蹈覆辙。

今天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不是要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通过认真分析这件事情,找出问题的根源,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从南京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伤害和灾难。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应该坚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只有和平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战争只会毁灭这一切!所以,我们必须防止军国主义、独裁主义、纳粹主义的死灰复燃,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理性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的侵蚀,让“大屠杀”永远只在历史而不会在现实中再现。

其次,南京大屠杀令人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追溯历史的根源,正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软弱无能,令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才会被外国列强一次又一次地欺负,一次又一次地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最终近代史上才会出现令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人类罪行南京大屠的历史评价

人类罪行南京大屠的历史评价

人类罪行南京大屠的历史评价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南京市进行的一场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

这场暴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愤怒和谴责,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人权,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评价展开探讨。

一、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事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是明确无疑的。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随后,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于1937年攻占了中国首都南京。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内,日军对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

众多不可名状的罪行发生,屠杀的人数众说纷纭,但据悉至少有30万人遇害。

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评价1. 全球性的谴责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残忍的战争罪行之一,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纷纷表示对这一暴行的愤慨和谴责,并呼吁日本政府追究战争罪责。

南京大屠杀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促使了全球历史学界对该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2. 日本政府的态度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的态度存有争议。

尽管已有大量的历史证据和目击者的证言,但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淡化或否认这一事件的规模和严重性。

这种态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质疑,也给予了相关国家和地区更大的责任感,推动研究者、学者、记者和公民以不同方式揭示和讨论南京大屠杀。

3. 历史学家的观点绝大多数的国际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对人类尊严的严重践踏,是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罪行之一。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文献、目击者证言和其他相关资料,对南京大屠杀的细节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还原和解读。

他们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暴行,其罪责应当由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承担。

4. 后人的审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人类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反思和追思。

这场暴行提醒我们要深入反思战争和种族仇恨所造成的痛苦和破坏,并以此为教训,促使我们永远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摒弃战争。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1年10月18日编者按:鲁迅先生曾以小说、杂文暴露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而学术上的探讨则是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1937年出版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志》一书,他从‚不求准确‛、‚耐性太好‛,以及勤劳、知足常乐、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爱脸皮、婉转、客气等15个方面大胆直陈中国人的特性。

兵法讲‚知已知彼‛。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敌人侵华日军又是怎样分析判断中国人的国民性呢?这是战争史研究极少涉及的问题,国防生教授沈克尼从当年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撷取并分析其中部分观点。

日军师团作战指挥的依据《作战要务令》谍报中,将敌对国的国民性列为第一项的调查内容,足见其对国民性的重视。

在此从侵华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摘取其对我国国民性的观点以飨诸位参考。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日军兵要地志中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记载沈克尼作为制定作战计划基础的兵要地志除战场地形、交通、水文、气象之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假想敌国的‚国民性‛也是关注的内容,而且是战略层面考虑的问题。

美国海军从1944——1945年曾对日本历史做过调查。

当时海军上校埃耳斯〃札卡里亚斯领导海军情报局的一个科对日本进行心理战,意图让日本最高统帅部投降。

从当时日本人作战的顽强性来看,其军队经过严格的武士道教育训练。

如果认为日本会集体放下武器投降,似乎是极为荒谬的想法。

美国情报专家拉〃法拉戈在《斗智》一书中指出,二战末期美国很需要关于日本人战败以后的行为的材料,美国专家找到了这样的史料,就是日本被打败的氏族,从来不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相反地,他们总是投降,还叙述了投降的仪式。

这份史料被收入札卡里亚斯的作战计划并被采用。

美国这类研究,著名的要属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和她的《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此书是受美国战略情报局之托而写成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当年日本对中国国民性的调查日本军队对占领地域或预设战场有所谓‚统治资料‛的调查内容,是日本兵要地志关注的要项。

日本特务机关眼中的红军长征

日本特务机关眼中的红军长征

专题·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TANK日本特务机关眼中的红军长征★ 刘 峰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之后,中央红军便开始了历时近两年的、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这一伟大的战略转移,国内的各种文献、史料都曾有过详细的记载。

那么,当时部分就以三节的篇幅详细总结了红军发起长征的原因、长征的经过,以及在长征过程中某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当时日本驻华情报网络的主体,正是日本外务省管理之下的驻华各地使领馆及其“领事馆警对八路军、新四军而专门编辑的文件,故其准确度在当时应该已经是做到了最高。

最后,是日本媒体方录。

即,1946年战争结束之后,由日本的朝日新闻社东亚部编写,在DOI:10.19486/ki.11-1936/tj.2016.18.007我们应该做的是,暂时放弃苏区,将红军分为四路,佯装向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四地发起猛烈进攻,从而诱使中央军分散兵力。

这样,红军便可觅得对方兵力薄弱之处打上一仗。

(胜利后,)再折返回江西寻找敌军防线的漏洞,实施坚决的突围,从而确保苏区之复兴。

虽然现在这样说已经为时过晚要性开始陡然提升,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促使红军开始考虑战略性的大转移。

除了这一形势之外,在江西逐渐失去活动空间这一事实也不可否认。

即,当时的国民政府得到了英、美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的援助,并通过大量的全国经济委员推进了八省道路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其军队的军事工作及经济封锁日本外务省东亚局第二课(情报课)所编纂的文件《最近中国红军之概观》在月曜书房出版发行的资料《中国共产党》一书长征中的女战士1937年,毛泽东和贺子珍于延安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干部合影。

左起 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40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16年第9期《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16年第9期 41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在陕北名单的最后,还特意附上了一段文字说明:“这三十位女性来自于不同省份,出身也各不相同,但从工农家庭中走出来的人占据了绝大部分,而且都是已婚女性。

日本侵华历史事件讲解

日本侵华历史事件讲解

日本侵华历史事件讲解日本侵华历史事件是指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侵占和殖民统治的一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涉及大规模屠杀、性奴隶制度、战争罪行等,对中日两国及亚洲整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影响。

一、侵略始末二战前期,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假借的火车爆炸事件,借此为由操控中国内政,建立伪满洲国,实际上是积极策划侵华战争的一步。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上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对中国的残酷占领。

期间,日本陆军不断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先后侵占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控制大片中国的沿海及内陆地区。

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该城市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和抢劫。

估计有30万以上的中国平民和无辜士兵惨遭杀害。

这场屠杀被认为是日本军队行为的极点,统计数据和大量目击者证词均揭示了当时发生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至今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争议,但历史上它仍是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

三、731部队的罪行731部队是日本帝国陆军在二战期间设立的秘密部队,以进行人体实验和生物战的研究。

这个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设有多个实验基地,使用中国人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进行活体解剖、感染疾病等恶劣行为。

这些罪行涉及到了对生命的严重践踏,成为二战期间最为残暴的战争罪行之一。

它震惊了国际社会,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之暴虐和人性黑暗的一面。

四、慰安妇制度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帝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强制性性奴隶制度,将大量的亚洲妇女强行征集并强迫提供性服务给日军。

这些妇女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等地,被迫忍受不可言说的痛苦和耻辱。

慰安妇制度的存在持续了数年之久,对数十万慰安妇和她们的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

直到今天,慰安妇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的敏感话题之一。

五、战争罪行的处理二战结束后,日本战犯被迫接受了国际法庭和军事法庭的审判。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战犯没有受到公正的惩罚,甚至被赦免或改变身份逃避追究。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解析版)

新教材分课汇编(中外历史纲要)07 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真题再现】2021年题组1.(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

【答案】B2020年题组1.(2020·山东高考·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C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根据材料“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这一理论对地质进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并非“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排除A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那么日本政治家对历史问题的操弄有变化吗? 中日邦交后日本政治家还在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现 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也曾说过“A级战犯不是战争 罪犯”的言论。 A:中日之间的战争在1945年已经结束,而从 1972年的联合声明开始,中日两国之间的邦交已 经正常化。但是,由于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现在 的部分日本政治家与历史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待历史问题,他们的立场、态度都很暧昧。如果 任凭右翼与保守势力的煽动,不对历史问题进行准 确的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总会是动荡不安的。所 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对保守派政治家及其代言人 的言论进行斗争是很自然的。
野田佳彦
日本第95任首相。“参拜的是非问 题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因此,那种 基于A级战犯作为战争罪犯因此不应 被合祭的论调,实际上是在侵犯所 谓A级战犯的人权、和国家的名誉。” 野田佳彦2011年9月2日在记者会上 表示,在任首相期间他不会去参拜 靖国神社,内阁成员也不会正式参
皇国史观的新教科书并不占主流 Q:一方面可能日本大众对于战争责 任确有思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 日本横滨市教育委员会今年8月4日决 定,将在横滨市内全部148所市立中 学推行使用由一个右翼团体编写的历 史教科书。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中日民间沟通思维仍有错位源自Q:你所说的日本和平运动的缺陷,指的是什么? A:一个大的缺陷是,和平运动在日本正在慢慢地 低落。过去和平运动是和社会发展进步包括社会主 义有联系的,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社会主义 阵营不存在,社会主义在日本受到了质疑,对日本 的和平运动本身影响很大。其次,当年从事和平运 动的那这一代日本人现在慢慢变老,年轻人则已不 大关心;第三,和平运动组织之间的关联,或者他 们之间的团结不够。每个运动团体都有很理想、很 高尚的一些目的,但是又互相不能容纳对方的团体, 所以很难发展壮大。
• Q:所以,政治家的态度、和平运动本 身的缺陷,还有日本在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上的不彻底性,都是日本现在和我们 所期待的仍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 A:民众层面的历史问题,与其说是差 异,不如说是错位。文化背景、社会环 境及语言表达体系均不相同的中日两国 民众间,在历史认识的问题上肯定会存 在差异。
日本人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多元化,与战后 日本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致的,所以,对 于日本人的历史认识的考察,需要多角度和 多维度的思考。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对战争中 及战后的体验有很大差异,所处的国际环境 也有很不相同,加上文字语言方面的障碍, 两国民众间战后就历史认识相互交换意见的 条件并不充分,形成共同的认识相当困难; 即使有所讨论,也常常产生错位。如果各自 均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对方的战后认识, 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日本人眼中侵华历史: 谈侵略仍是个禁忌
• 日本战后反思经历了6个阶段 • 《国际先驱导报》:很多日本人现在都不 知道什么是九一八事变,你如何评价这80 年来的日本战后反思? 步平: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既不 能全部概括为“不承认侵略战争”,“继 续鼓吹军国主义”,但与作为战争被害国 的中国、韩国民众的战争责任认识也有相 当的差异。战后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的认 识和对“战争责任”追究与思考,是在经 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后逐渐形成的。
A:应当承认,时至今日,在历史认识问题 上,仍然坚持战前皇国史观的人并没有完全 退出历史舞台,还在竭力扩大其影响,但是 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已今非昔比,不可能再占 据主流。不采用右翼与保守势力编写的教科 书的地区和学校仍占多数,说明战后日本的 和平思想与和平运动对日本社会及对日本人 战后历史认识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 日本的和平运动还存在诸多缺陷,与中国民 众的历史认识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与战争 中的军国主义思想和维护其地位的历史认识 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桥本龙太郎 日本第82、83任首相。早年间,他 作为“遗族会”会长,曾每年3次不 间断地参拜靖国神社,拜相之后, 他却成了参观中国“九一八纪念馆” 的日本首相第一人。
小泉纯一郎 曾任第87~89任日本首相。任期内多 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宣称,“有 人提到(原首相)东条英机的甲级 战犯问题,中国的孔子说过‘恨罪 不恨人’,我不是为一个人前往参 拜的,也不认为(参拜甲级战犯) 有什么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冷战结束之后,由于在冷战体 制下受到压抑的战争被害国对日本的战争责 任发出了强大的追究的声音,对日本国内追 究战争责任的活动也有极大的影响。海外的 战争被害者的声音传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 大众层面对于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思考, 特别表现在声援中国战争受害人在日本法庭 进行的战争赔偿的诉讼。但是,这一情况同 时也激起了历史修正主义以“自由主义史观 研究会”和“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等方式 的激烈反弹,以致出现了中日关系的“冰河 期”。
Q:新教科书现在日本的使用情况如何? A:目前,各类各种教科书的使用率还没 有统计出来,我估计右翼教科书采用率 有1%左右,剩下的99%是其他教科书, 也就是相对来说对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有客观叙述。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有 必要和这99%的教科书的出版社,和采 用这些教科书的学生、老师,一起来抵 制右翼的教科书。
第一个阶段是日本战败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 的10年,当时出现了对“战争责任”的第一 轮讨论。不过,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战争 责任”的概念,其实指的是思考导致日本战 败的责任,而根本没有触及导致广大日本民 众陷入悲惨的责任,更没有思考导致中国及 亚洲地区数千万人遇难的侵略战争责任。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日本 社会内部首先从文学界进而到思想界和知识 分子层面开始关于战争责任的讨论。这一时 期的讨论深入到思考战争责任对战后日本社 会向前进的实践中的意义。
我认为,在指出日本在战争责任认 识上存在错误倾向的同时,也需要 看到在两国民众间存在相互理解的 感情层面的问题。但学者间以冷静 的对话的方式,通过共同研究解决 学术研究方面的历史问题,可以为 政治解决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提 供重要的依据。
第三个阶段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阶段的 特征是开始深入思考天皇与国民的战争责任, 特别是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加害”的责任。 以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契机,发 起了发掘日军在华犯罪事实的运动。 第四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发生 了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及政治家参拜靖国 神社问题,在国外对日本的战争责任的批判 活跃的背景下,日本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就南 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
不同的是,如今上位的日本领导人,年龄大 约四五十岁。应当说,他们这些人没有参与 过战争,没有直接的战争经历,所以他们也 可以自己说“我没有责任”。当然,有学问、 有良知的学者会说“我们日本是有责任的”, 不是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对亚洲的被 害国有责任。其实,对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占 人口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他们需要认识的 就是作为日本民族与国家的战争责任,但我 觉得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相互交流、互相讲 道理的过程。
日本首相的史观 中曾根康弘 战后任期第三长的日本首相(第71~73任)。 他一方面承认过去的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 争”,另一方面却从结果出发,为战争寻找 合理化解释,“从世界史来看,作为战争的 结果,可以说以大东亚战争为导火线,在亚 洲和非洲的独立国家都急剧增加了……从结 果论的观点来看,或许也是在借日本之手使 民族运动高涨,导致了独立国家的剧增。”
现阶段,自2001年、2002年以来,一方 面,历史修正主义的活动仍然十分活跃, 右翼与保守势力支持的《新历史教科书》 的采用略有增长的趋势,但对于历史问 题,民间、学者,以及政府主导的共同 研究都在逐步开展。总体来看,最近一 两年,中日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和判断比 以前冷静一些,与过去偏重于政治判断 和感性认识相比较,出现了重视学术研 究的倾向。当然,还有很多分歧仍然存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