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1.2)肾虚-健固汤)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4 草、鱼腥草、薏仁十六、经行浮肿)湿热下注-止带方5 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二、带下过少泽泻益母草)气滞血瘀-八物汤2+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1 河车、麦冬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2)肺肾阴虚-顺经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2)肾阳虚-右归丸)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二、妊娠腹痛子、何首乌、龙骨、牡蛎)血虚-当归芍药散1 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气滞-逍遥散2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虚寒-胶艾汤3 2阿胶、龟甲)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黄芩、茯苓、泽泻、)湿热下注-易黄汤3+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侧柏、大小蓟痛者为胎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动不安)保胎+滑石,黄芪、三七)肾虚-寿胎丸1 带下病2)血热-保阴煎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气血虚弱-胎元饮3 )脾虚证-完带汤1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 )肾阳虚-内补丸2 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3.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3 菟丝、杜仲、+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4)血瘀-生化汤白术儿枕痛三、产后腹痛瘀3)肾精亏损-育阴汤)血虚-肠宁汤1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2)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1)脾虚-白术散2)风寒-独活寄生汤)肾虚-真武汤2 )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3 3)气滞-天仙藤散秦艽、熟地4) 肾虚-养荣壮肾汤+ 鲤鱼汤脾虚腹大-七、子满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1涩痛等症)草)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1 )血热-保阴煎2 )心火偏亢-导赤散2+玄参、麦冬3)血瘀-生化汤)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3六、缺乳产后病)气血虚弱-通乳散1 一、产后血晕)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2 1)血虚气脱-独参汤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血瘀气逆-夺命散2 妇科杂病二、产后发热一、癥瘕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2.白藓皮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2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外用蛇床子散)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4 五、阴疮二、盆腔炎)热毒-龙胆泻肝汤1 急性盆腔炎托里消毒散2)寒湿-阳和汤/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六、子宫脱垂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金樱、杜仲、续断)气虚-补中益气汤+1 银少下冲慢性盆腔炎黄芪)肾虚-大补元煎+2 丹参、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妇科方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十个历史时期:1.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疾育;史记剖腹产;周易孕育;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 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淳于衍(汉)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5.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 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7.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8.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山茱萸 巴戟天 山药 甘草 当归 白芍 阿胶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郁滞更甚,令乳络不畅
肝气郁结
舒肝理气 和胃通络
逍遥散加麦芽、 青皮、鸡内金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烧生姜 薄荷)
肝肾亏虚
滋肾养肝 和胃通络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加麦芽、鸡内金
生地 当归 枸杞 北沙参 川楝子
六味+桂枝、附子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川楝子 木香 槟榔
肝经郁火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 滋阴养肺
顺经汤/ 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吐衄 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黄芩 栀子 白茅根 川栋子 茜草 牛膝 甘草 当归 熟地 白芍 沙参 茯苓 丹皮 黑荆芥
茯苓-桂枝 白术 甘草
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 调经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 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熟地 陈皮 肉桂 远志 五味子 甘草
地骨皮 生地 知母 麦冬 白芍 熟地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牛膝 当归 生地 柴胡 枳壳-桔梗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当归 丹皮 五灵脂 延胡索 香附 乌药 枳壳 甘草
补气摄血 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黑姜 熟地 当归
补肾益气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 固冲止血 党参、黄芪、阿胶
温肾益气 右归丸加党参、黄芪 固冲止血 田七
熟地 枸杞 寄生 肉苁蓉
当归 菟丝子 覆盆子 焦艾叶 熟地 山茱萸 枸杞 杜仲
当归 山药 菟丝子
附子 鹿角胶 肉桂
龙骨-牡蛎 黄芪 白术 萸肉 海螵蛸 白芍 五倍子 茜草 棕边碳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总结
血虚
养血益气
八珍汤酌加枸杞何首乌
肝火
养阴清热,柔肝熄风
杞菊地黄丸酌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
血瘀
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5经行发热
肝郁化火
疏肝解郁、凉血清热
丹栀逍遥散加黄芩 钩藤
肝肾阴虚
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地汤加白薇
气血虚弱
瘀热壅阻
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养血活血、化瘀清热
补中益气汤
血府逐瘀汤去川芎加丹皮
6经行身痛
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先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
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
1、 凡在经期或者行经先后,浮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者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原发性通经:繁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
3、诊断要点: 月经的周期, 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 常可在停经数周或者数月后发生出血, 量多如注, 暴下不止;或者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 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繁殖内分泌;B超;诊刮
5、 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七、经间期出血
1、在月经间期,浮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
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
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分值50分掌握这些重点可以拿到90%以上分值第一单元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病理特点: 经、带、胎、产、杂病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经效产宝》宋代最早的产科文献为《胎产书》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年不来月经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每年夏天不来月经称为“歇夏”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月经有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西医称排卵期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见红:接近分娩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腹痛,称为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2-3分钟,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病机: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与肾、肝、脾三脏有关。

第三单元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肾虚型一当归地黄饮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月经病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一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一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天3个逍固)1 )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一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举保失)1 )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 )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1 )肾虚型一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举两桃)1 )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中医妇科学、月经后期(景物当大)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1)肾阴虚型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1)脾虚证一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清少下圣益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一益肾调经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3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一荆穗四物汤2)风热—桑菊饮3)邪入少阳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血虚一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参固1)脾虚—参苓白术散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肾虚一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一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一顺经汤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一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一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2)肾阴虚证一知柏地黄丸+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易黄汤+黄苓、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1)脾虚证一完带汤2)肾阳虚一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 )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一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痛者为胎动不安)保胎1)肾虚一寿胎丸2)血热一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1)肾气不足一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一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3)肾精亏损一育阴汤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5)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脾虚一白术散2)肾虚一真武汤3)气滞—天仙藤散七、子满脾虚腹大-鲤鱼汤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1)阴虚津亏一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独参汤2)血瘀气逆-夺命散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瘀儿枕痛1)血虚—肠宁汤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1 )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一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1)气血虚弱-通乳散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2)外感一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少下冲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肾阳虚证一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一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一苍附导痰丸四、阴痒1 )肝肾阴虚一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五、阴疮1)热毒-龙胆泻肝汤2)寒湿一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2)肾虚—大补元煎+黄芪妇科方剂: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

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中医外科学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水银皮肤病3•元朝外科疮疡科4齐德之外科精义王维德外科全生学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疡科心得集5•膏药一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油膏一肿疡期;溃疡期。

箍围药一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酊剂一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洗剂一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 急性淋巴管炎7•内发丹毒-躯干;抱头火丹-头面;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臀部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 乳房属胃12. 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痿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 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

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13. 脱肛:一度3-5cm,二度5-10cm,三度10cm以上14・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一、疖1. 内治:1)暑热浸淫证一清暑汤加味2)热毒蕴结证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3)阴虚毒恋一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 外治:1)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成脓:切开排脓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三、痈9•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 点处;肛痿痿管外口多于3、9点前面(截石位)11. 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9%;双上肢2*9% = 18% ;躯干前后包括外阴3*9% = 27% ;双下肢包括臀部5*9%+1%1. 内治:1)火毒凝结证一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胜肉腐证一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一托里消毒散加减2. 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有头疽1. 内治:1)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 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46%疮疡五、丹毒1•内治: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4)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八、瘰疬1•内治: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2 )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3)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营汤加减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九、褥疮1•内治: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2)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2•外治: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

或撒滑石粉后按摩2)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溃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3)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十、窦道外治:1)腐蚀法,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

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起出2)冲洗法;适用于心胸外科等手术后行成的窦道3)灌注法;用于窦道内脓净无异物者,注入生肌收口的药油,促进窦道愈合4)扩创法;用于引流不畅者5)垫棉法。

乳房疾病1•内治:1)气滞热壅证—瓜蒌牛旁汤加减2)热毒炽盛证-透脓散加减3)正虚毒恋证- 托里消毒散加减。

、乳漏外治:1)腐蚀法,用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