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简介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加涅的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融合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来解释学习的。他认 为,学习者受各种环境的刺激导致了学习的发生,这种刺激可看作是学习过程的投入。学习过程的产 出是可观察到的人类操作行为的改变。尽管能引起学习的人类操作千差万别,但人们可以从有利于认 识学习过程的角度把人类操作进行分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 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 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1、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规定了五种主要的学习结果,即认为人类习得的能力有五种类 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学习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特 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学生在自己内部组织起来的,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 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学生的认知策略越完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更好地指导自己 的学习。加涅指出,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 思维过程的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即便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同样程度 的智慧技能,但由于有些学生采取的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这 里需要注意的是,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智慧技能的同时, 也形成了调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因此,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 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教育理论总结

教育理论总结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品德的人的过程。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教育工作。
本文将对几种重要的教育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其途径是通过外部刺激、反馈和强化。
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
例如,强化理论强调正向强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奖励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分步骤教学、激励理论等教学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内部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学习者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个体通过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和对新知识的内化来实现学习的目标。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评估上,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和项目作业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应用知识。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社交活动。
它强调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社会文化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协作学习和社区参与。
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社区参与则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理论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个体差异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

简述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代表人物及优缺点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
常用S—R加以表示。
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与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
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1.联结学习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
在他设计的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实验中,笼外放有鱼和肉,放入笼中的猫开始东抓西抓,乱撞乱闯,在这种冲动的过程中,猫会偶然拉动门闩逃出笼外,取得食物。
然后再将猫放回笼中,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减少了。
如此连续实验多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无效的动作逐渐摒除,最后,描一入笼内,就能打开门闩取得食物。
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沦。
(1)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的内容。
①准备律。
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②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③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2)桑代克的五项学习原则。
①多重反应的原则。
对同一情境先后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外在情境时,学习者就会触发、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直到某一反应最终导致满意为止。
②心向和态度的原则。
心向或从事活动的意向对于反应的始发是重要的,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该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形成教材或课件。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
即学生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比如英语默写。
再次,及时强化。
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错误的反馈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
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制定不同的学习范围和布置作业。
3、行为主义知识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刺激是这个过程的输入部分,而反应是输出部分。
认知主义认为,促使行为习得的强化物只有通过认知被行为主体确定为“奖励”时,强化物才会起到强化作用,而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物本身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认知才是关键。
学习是信息复制的过程,学习室友目标的。
2、认知主义教学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3、认知主义知识观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到底哪个看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是。
它们都不过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相互关联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比如,我们小时候会问“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
”然后爷爷奶奶会告诉我们,“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面。
”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是主动的、自主的。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
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
他们所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
他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3、建构主义教学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
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是什么意思,最终还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
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限制,只要运用的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机械训练,我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巩固训练。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以后,就不会盲目被动学习,而是受意识支配,主动积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此时可以有策略有针对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
最后,当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后,就会逐步建构起关于词汇的认知,对词汇进行构词组成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词汇构词法,扩大词汇的能力。
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