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

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

禽流感禽流感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

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马以及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多。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由于毒力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禽流感。

鸵鸟属于禽类,在防控不利的情况下,也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也很高,特别是雏鸟。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鸵鸟,早期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离群,采食量减少或废绝,排带有绿色尿液,眼睑肿胀,有分泌物,呼吸困难。

患鸟2天-3天后会死亡,特别是幼鸟,死亡率高达70%-80%。

成年鸵鸟死亡率略低,有的成年鸵鸟经2周-3周病程,可以逐渐康复。

剖解可见肝、脾肿大、充血、易碎,表面有白色坏死斑点。

慢性病例,肝呈深绿色,心包发炎,小肠严重出血,肾脏苍白肿胀,输尿管充满白绿色尿酸盐。

许多有眼、鼻分泌物的病例,还会有纤维素性气管囊炎和黏液性鼻囊炎的病变。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剖解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鉴定。

防治禽流感属于病毒病,它在鸵鸟群中感染、传播、蔓延、流行也和新城疫在鸵鸟群中感染一样,必须具备三个互相相连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鸵鸟。

在防控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切断环节,杜绝病原的侵入、生存、繁殖和传播机会,增强鸵鸟的免疫能力。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患禽流感的鸵鸟、禽类以及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如:人、其他动物、家禽、野鸟、水禽、迁徒鸟等进入鸵鸟养殖场。

加强卫生消毒制度。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诸多的去污剂、脂溶剂比较敏感,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

该病毒不耐热,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即可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40小时-48小时即可灭杀该病毒。

各种消毒剂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灭杀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选用与配制方法参照防控新城疫病消毒的做法。

这里不再重复。

鸵鸟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鸵鸟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寄生虫病
总结词
寄生虫病是影响鸵鸟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疾病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等。
详细描述
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食入被寄生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传播。感染寄生虫的鸵鸟会出现消瘦、 贫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防治寄生虫病的关键在于定期驱虫,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对 感染严重的鸵鸟进行治疗。
消化道疾病
总结词
消化道疾病也是鸵鸟养殖中的常见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不振等。
详细描述
消化道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导致鸵鸟出现腹泻 、食欲不振等症状。防治消化道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饲养环境,并使用抗生素 进行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饮水质 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防治时需定期对 鸵鸟进行驱虫处理,同时注意饮水清 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鸵鸟抵 抗力。
营养性疾病防治案例
总结词
营养性疾病以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下降为主 要症状,防治时需注意饲料营养均衡、合理 搭配。
详细描述
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 缺乏必需的营养素等因素密切相关。防治时 需注意饲料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同时可适 当添加必需的营养素进行补充。
消化道疾病防治案例
总结词
消化道疾病以腹泻、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防治时需注意饲料质量、饮水卫生 和饲养管理。
详细描述
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饲料质量、饮水卫生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防治时需注意 饲料新鲜、无霉变,饮水清洁卫生,饲养密度合理,同时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 预防和治疗。
寄生虫病防治案例
总结词
寄生虫病是鸵鸟养殖中的常见病,以 消瘦、贫血为主要症状,防治时需定 期驱虫、加强饲养管理。

鸵鸟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鸵鸟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鸵鸟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鸵鸟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鸟类,因其高大的身材、忍受环境恶劣的能力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受到了许多养殖户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鸵鸟养殖的技术要点,并探讨鸵鸟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鸵鸟养殖技术要点1. 鸵鸟场地选择与准备鸵鸟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合适的场地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鸵鸟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干燥、平坦、开阔,并且远离居民区和养殖业污染源。

在场地准备方面,需要清理地面杂草、石块等障碍物,搭建鸵鸟舍、雏鸟温室和外围围栏。

2. 鸵鸟饲养管理鸵鸟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供应、饮水管理、环境调控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

(1)饲料供应:鸵鸟的日常饮食以粗饲料为主,包括玉米、豆粕、麦麸等,同时应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妊娠期和育雏期的母鸟需要额外的饲料补充,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2)饮水管理:鸵鸟每天的饮水量相当可观,因此饮水供应要充足,并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新鲜。

(3)环境调控:鸵鸟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之间。

在冬季或寒冷地区,需要对鸵鸟舍进行保温措施。

(4)疾病预防:定期给鸵鸟进行疫苗接种,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3. 鸵鸟繁殖技术鸵鸟的繁殖主要采用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相结合的方式。

人工孵化需要精确的温湿度控制和鸵鸟蛋的翻转,通常使用专业的孵化设备。

自然孵化则需要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让雌鸟自行孵化蛋。

二、鸵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1. 竞争性疾病竞争性疾病指的是鸵鸟之间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引发的疾病。

常见的竞争性疾病有伤口感染、羽毛脱落等。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饲养密度、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避免群体之间的打斗等。

2.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鸵鸟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胃肠道感染和消化不良。

预防措施包括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及定期排除禽舍的粪便。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鸵鸟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鸵鸟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

鸵鸟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

鸵鸟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鸵鸟的疾病会妨碍鸵鸟的生长,所以我们要做好鸵鸟的疾病防范工作。

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鸵鸟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鸵鸟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鸵鸟巨细菌胃炎( l )病原:本病病原暂称为巨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动物体内菌的形态要比体外培养菌大得多,姬姆萨和DiHOiuk 染色良好。

本菌能在MRS 琼脂上生长,但菌体较小。

迄今为止由于对巨细菌的研究很少,对其一些基本特性还不十分清楚,故在细菌分类学上的地位尚未确定。

( 2 )流行特点:本病在南非主要发生于1 ~ 8 月份,且多在功日龄至6 周龄的雏鸵鸟中发生、流行。

目前仅知鸵鸟容易感染发病,尚未见有其他禽鸟类感染。

( 3 )临床症状:无特征性症状,仅出现有正常的啄食动作而不能吞咽食物,逐渐消瘦,体重下降,羽毛蓬乱无光泽,精神委顿,不活泼,生长停滞,最后卧地不起,衰竭死亡。

( 4 )剖检变化:心冠脂肪明显萎缩,腺胃扩张并充满疏松的食团,肌胃空虚。

腺胃与肌胃壁色淡,角质层软化并呈皱襞状且易剥离,皱璧上有弥烂灶和溃疡灶。

病理组织学变化具有特征性;胃黏膜下固有层有炎性反应和出血点,并有异嗜细胞浸润,取胃黏膜下层深部病组织涂(触)片,作革兰氏染色或PAS 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大量阳性杆菌。

也可将病料组织作切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大量阳性大杆菌。

( 5 )防治措施:① 治疗:巨细菌在体外虽然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于体内治疗知效果却很不理想,这与胃内环境因素不能使药效进人深部组织有关。

因此,有人建议,在饮用水中加人盐酸6 毫升/升,同时加入新霉素和制霉菌素,连用数月有一定效果。

据报道,两性霉素B 用于饮水或拌料口服,也有效。

② 预防:除认真做好日常的综合性卫生防疫工作外,更应严格做到:不从疫区(场、群)引进种鸟,甚至种蛋也不得引进;坚持定期检疫,及时发现疫情,以防病的传人蔓延;一旦暴发、污染,最好的办法是更换场地,重新建场饲养,原污染场经彻底消毒后,通过自然净化后再启用。

鸵鸟养殖,疾病预防

鸵鸟养殖,疾病预防

鸵鸟养殖,疾病预防第一篇:鸵鸟养殖,疾病预防种鸵鸟的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人工饲养种鸵鸟应根据种用鸵鸟的营养需要供给其平衡的日粮。

通常按种鸵鸟对钙和磷的需要配制饲料(雌鸵鸟产蛋期对钙、磷的需要量很高),种鸵鸟最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和碘、铁、锌等微量元素。

但不宜过多饲喂含脂肪高的饲料,这是因为鸵鸟无胆囊,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差之故。

特别是能量的供给量不能过多,防止种鸵鸟肥胖体重增加而致使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产蛋。

(2)饲养管理方法:种鸵鸟饲养管理应以提高产蛋量以繁殖更多的优质雏鸵鸟为目的。

饲养非洲鸵鸟可按一雄多雌一起混饲。

种鸵鸟舍面积以每只10~12米2为宜。

鸟栏面积一般以每只种鸵鸟250~300米2为宜,鸟栏的长宽比一般以7:3为宜。

种鸵鸟使用的饲饮工具要用水泥制成坚固的水泥槽,防止被种鸵鸟采食或饮水时被踩翻砸坏鸟脚或弄湿种鸵鸟的腹部而生病。

通常饲喂种鸵鸟日喂4次为宜,每日第一次饲喂于6:30~7:30,每次饲喂间隔做到基本相等,饲喂顺序是先青粗后精料或精、青粗料混饲,饲喂量1.5千克左右,并要保持经常有清洁的饮水(冬季饮25℃的温水)。

为了使种鸵鸟有规律的运动,每天上、下午最少要驱赶运动各1~2小时。

此外,种鸟舍栏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卫生,随时消除舍栏内的粪便。

饲饮工具和鸟栏最好每周能消毒1次。

雏鸵鸟的饲养管理育雏条件在雏鸵鸟的饲养管理中,首先要满足育雏条件,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合适的饲养密度。

合适的温度、湿度1周龄雏鸵鸟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

出壳不久的雏鸵鸟背部暖而腹部受凉,则腹中的卵黄吸收不良或完全不吸收,大大降低了雏鸵鸟的成活率。

为了保温、御寒,舍笼地面要铺垫草,有条件的寒冬还可用电热板或其他保温设备,可促进卵黄吸收,使胃液流动,促进消化。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雏鸵鸟的动静、状态,以正常状态为标准来调整温度。

例如雏鸵鸟互相拥挤聚集在一起,食欲和精神不振,并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这是温度略低的表现,应予升温,同时还要防止雏鸵鸟被踩压窒息而死。

鸵鸟疾病怎么治?鸵鸟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

鸵鸟疾病怎么治?鸵鸟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

鸵鸟疾病怎么治?鸵鸟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鸵鸟是近年来新兴的养殖项目,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等特点。

鸵鸟虽然抗病力强,但在养殖过程中仍是会感染上一些疾病,主要有新城疫、禽流感和痘病,影响其养殖经济效益。

那么,鸵鸟疾病怎么治?现将鸵鸟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新城疫症状:各种年龄的鸵鸟都易感染,但是以幼鸟最为敏感。

早期症状:精神不振,离群独居,采食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排黑色稀便,颈部无力,肌肉抽搐,歪头;随着病情加重,站立不稳,头部不能抬起,水中,共济失调等而死亡。

防治:在新城疫流行地区,所有鸵鸟都要进行免疫,鸵鸟出生后的第七天滴眼接种新城疫四系弱毒苗比较好,21日龄时皮下注射1毫升灭火苗,以后种鸟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非疫区一般不主张疫苗注册,只有在受到新城疫威胁时才紧急预防接种疫苗。

二、禽流感症状: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排泄物变绿,呼吸系统出现症状和死亡为特征的综合征。

一月龄一下的有鸟最易感染,死亡率超过80%,八月龄一下的鸵鸟死亡率在15%--60%。

临床症状为尿液变绿,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羽毛粗乱,眼鼻有分泌物,许多出现症状后2天内死亡,但有些经过2-3周后转而逐渐康复。

防治:关键是预防病毒的传入和控制传播。

禁止鸵鸟场内和饲养管理者家中饲养家禽、猪和其他可能带兵的动物,尽可能避免鸵鸟和野鸟及病毒的物体接触;对鸟舍和周围的环境要定期消毒,禽流感病毒为囊膜病毒,对去污剂等溶剂敏感,福尔马林、B-丙内酯等能循序灭活病毒,破坏其感染性。

如果鸟群没有禽流感疫情,绝对不要轻易使用疫苗来预防禽流感。

三、痘病症状:(1)皮肤型。

在眼皮、喙角、肛门周围、翅膀下无毛的皮肤发生小丘疹,随后变成灰白、褐色或黄色的结节,最后呈棕褐色,干燥结痂,突出皮肤表面,严重的融合成一片。

经4周左右脱离痊愈。

患鸟表现精神沉郁,体重下降等;(2)黏膜型。

是在口腔、咽喉黏膜上出现黄白色痘疮,微隆起,不透明的结节迅速增大,融合成奶酪样的白喉样假膜,剥去后可见出血糜烂,可向周围组织蔓延,以致发生饮食、呼吸障碍,黏膜型的常会因吸入脱落假膜二引起死亡。

鸵鸟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

鸵鸟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

鸵鸟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鸵鸟是一种奇特的鸟类,它们在非洲大陆上分布广泛。

鸵鸟是最大的鸟类之一,通常可以长到2.5米高,重达150公斤。

它们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草和植物为食。

鸵鸟的饲养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

首先,需要进行分栏。

鸵鸟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奔跑和休息,因此需要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区域。

其次,需要设置遮荫棚,保持鸵鸟的舒适度。

鸵鸟对高温和阳光的耐受力较低,需要在炎热的天气下提供阴凉的地方。

最后,需要特别关注雏鸟的饲养。

雏鸟需要特别的饮食和护理,以确保它们的健康成长。

除了饲养管理,鸵鸟的疾病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鸵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如鸟瘟和鸟流感等。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以确保鸵鸟的健康。

此外,还需要注意饮水和饲料的质量,以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总之,鸵鸟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需要认真对待。

只有正确的管理方法和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让鸵鸟健康成长。

2.4 成年鸟的饲养:针对成年鸵鸟的饲养,应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同时确保鸵鸟的栖息环境干燥、清洁。

成年鸵鸟的食物应包括各类植物、昆虫以及小型哺乳动物。

此外,饲养者还应注意观察鸵鸟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

4.精饲料配方:鸵鸟的日粮应包括各种谷物、豆类、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成分。

精饲料的配方应根据鸵鸟的年龄、体重和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5.每日喂料量:每只鸵鸟每日的喂料量应根据其体重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成年鸵鸟每天需要摄入1-2公斤的食物。

此外,饲养者还应注意控制喂料的频率和时间,避免饲养过量或不足。

6.鸵鸟常见病及防治:6.1 曲霉菌病:曲霉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鸵鸟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和羽毛脱落等症状。

预防曲霉菌病的方法包括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定期检查鸵鸟的健康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治疗。

6.2 白痢:白痢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鸵鸟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鸵鸟的疾病怎么防治

鸵鸟的疾病怎么防治

鸵鸟的疾病怎么防治
鸵鸟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雏期,其它时期的疾病主要是异物伤害腺胃和肌胃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一些报道认为鸵鸟很少发病,事实上,近年来鸵鸟引进我国后,其雏鸟期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并不是有些报道认为的那样强。

已经发现的疾病有:
1、细菌性疾病。

如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链球菌及霉形体病等。

2、病毒性疾病。

雏鸟期发生,如鸡新城疫、禽流感病毒等;有原虫病,如组织滴虫病、球虫病等,但主要致雏鸟死亡的疾病是呼吸道感染。

往往由于空气污浊、垫料潮湿、尘埃飞扬,加上室温高低不稳,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出现曲霉菌病等引起的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发现,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3、育成期常发的疾病。

有前胃积沙和软脚病,前胃积沙主要症状是减食、消瘦、最后废食,2-3天即死亡。

剖检见前胃积满沙粒。

本病防治措施是:避免鸵鸟与沙粒直接接触,同时提高饲料质量,添加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每隔几天于精料中添加一些轻泻药,促使排出沙粒;重症者可实行手术治疗。

软脚病系生长过快,使腿骨骨质钙化速度赶不上增重速度而引起的。

应充分供给钙磷和维生素D3。

来进行治疗。

运动场太小,使之有利增重,不利骨骼生长也不无关系。

4、成鸵期疾病。

成鸟疾病较少,但也有新城疫、禽白痢杆菌病及禽败血霉形体病的发生等报道,应严加防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流感
禽流感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

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马以及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多。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由于毒力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禽流感。

鸵鸟属于禽类,在防控不利的情况下,也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也很高,特别是雏鸟。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鸵鸟,早期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离群,采食量减少或废绝,排带有绿色尿液,眼睑肿胀,有分泌物,呼吸困难。

患鸟2天-3天后会死亡,特别是幼鸟,死亡率高达70%-80%。

成年鸵鸟死亡率略低,有的成年鸵鸟经2周-3周病程,可以逐渐康复。

剖解可见肝、脾肿大、充血、易碎,表面有白色坏死斑点。

慢性病例,肝呈深绿色,心包发炎,小肠严重出血,肾脏苍白肿胀,输尿管充满白绿色尿酸盐。

许多有眼、鼻分泌物的病例,还会有纤维素性气管囊炎和黏液性鼻囊炎的病变。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剖解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鉴定。

防治禽流感属于病毒病,它在鸵鸟群中感染、传播、蔓延、流行也和新城疫在鸵鸟群中感染一样,必须具备三个互相相连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鸵鸟。

在防控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切断环节,杜绝病原的侵入、生存、繁殖和传播机会,增强鸵鸟的免疫能力。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患禽流感的鸵鸟、禽类以及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如:人、其他动物、家禽、野鸟、水禽、迁徒鸟等进入鸵鸟养殖场。

加强卫生消毒制度。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诸多的去污剂、脂溶剂比较敏感,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

该病毒不耐热,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即可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40小时-48小时即可灭杀该病毒。

各种消毒剂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灭杀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选用与配制方法参照防控新城疫病消毒的做法。

这里不再重复。

按程序进行传染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增强鸵鸟特异性免疫能力,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最可靠、最有效的措施。

对已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禽类(鸵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只能通过扑杀、焚烧和深埋来处理。

禽流感因为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治疗只能是延误时间,造成疾病的扩散。

按国家规定,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本场以及周边直径3
公里以内的全部禽类扑杀、深埋,对相关地区、村庄、道路严格封锁消毒。

痘病
鸵鸟发生的痘病是由禽痘病毒或鸵鸟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急性传染病。

病毒呈砖型或长方型,在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中繁殖,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感染。

如喙角、眼周边、翅膀下、肛门等处发生增生性突起,继而形成疣状结节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在口腔内、喉头、食道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的白喉样病变。

在澳大利亚也曾发生过痘病。

美国海岸各洲鸟类常见痘病。

我国养鸽户发生过禽痘。

病原鸵鸟发生痘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的鸵鸟、禽类。

或病死禽类和鸵鸟。

痘病病毒能将大量毒力很强的成熟病毒粒子随着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排出,直接感染健康鸵鸟或污染场地、饲料、饮水、用具等。

痘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当强,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星期环境中,仍保持活力,在一般气候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粪便、泥土中能存活数周,-15℃可存活数年。

痘病病毒在加热60℃经3小时可以灭杀。

常用的消毒药物石炭酸、甲醛、2%的火碱可在5分钟内杀死痘病病毒。

传染途径痘病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引起发病。

直接接触传染。

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病鸟与健康鸵鸟直接接触感染,如接触、舔咬等方式,互相感染发病。

间接接触传染。

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也就是通过被污染的传播媒介感染健康鸵鸟,如:与痘病病毒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场地、栏舍、用具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鸵鸟。

蚊虫叮咬。

夏秋季节蚊虫较多,作为媒介,在中间互相传播病毒,引起健康鸟发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痘病潜伏期4天-10天。

病程4周左右。

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型、白喉型、混合物型。

皮肤型。

其特点是在皮肤无毛部位,如眼皮、喙角、头颈部、翅膀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隆起的小丘疹,表面不平,有炎症。

随后变成灰白褐色的结节,或呈黄色,干燥后呈棕褐结痂,突出皮肤表面,严重时连成一片,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会影响眼睛睁开,若发生在口角,会影响采食。

白喉型。

其特点是精神沉郁,眼肿胀,眼鼻有分泌物,在口腔咽喉黏膜上发生黄白色痘疹,微隆起,不透明的结节迅速增大,形成一层黄白色假膜,侵害患鸟吞咽和呼吸。

严重时会窒息死亡。

死亡率较皮肤型痘病高些。

混合型。

是皮肤型和白喉型混合发生,死亡率较高,诊断患有皮肤型痘疹的鸵鸟临床症状明显,不难初步诊断,确诊还须利用电子显微镜找到病毒颗粒或分离出痘病病毒。

防治痘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蚊蝇多的季节多发。

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禽痘,包括鸵鸟痘病,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通常采取对症疗法,以减轻患鸟的症状和防止感染细菌性疾病。

预防预防是防治痘病的最佳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遵守并坚持养殖场的消毒制度,严防病原体进入本场,感染鸵鸟。

禽痘多发地区,对场内的雏鸟免疫接种禽疫苗。

治疗皮肤型痘病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小心清除痘痂,涂抹碘酊、龙胆紫。

白喉型要及早剥离患鸟口腔咽喉部位增生的黄白色假膜。

以防假膜堵截呼吸道、食道,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

冠状病毒肠炎
冠状病毒性肠炎是侵害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

鸵鸟也感染此病,1992年前后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发生过冠状病毒性肠炎,该病毒主要侵害3月龄以内的雏乌,以5日龄-42日龄发病多。

临床症状患鸟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水样或黏液样粪便,有时粪便带有血样,同时伴有精神委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由于腹泻而引起脱水会造成患鸟出现临床症状后12小时内死亡。

解剖症状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内容物呈水样或黏液样,并含有气体。

肠黏膜上可见小的淤血点。

组织学检查时,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萎缩、坏死、脱落。

其他脏器无明显症状。

诊断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初诊。

确诊还需要病原分离和鉴定。

防治到目前为止,仍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最佳办法。

对无本病的鸵鸟场,应严格执行防疫制度,认真消毒,特别是孵化室、育雏室等雏鸟生存的环境,更应严格,杜绝传染源侵入本场,侵害雏鸟。

对疑似鸟场要加强防范,病鸟要隔离,鸟舍要彻底清理粪便和污物并消毒。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

对患鸟可采取对症治疗,腹泻鸟要灌服收敛药,补液盐水,增加营养等应急措施。

波纳病
波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马、绵羊、兔子等一种神经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因德国100年前波纳地区严重流行而得名。

我国还未见鸵鸟患波纳病的报道。

病原波纳病毒是一种慢性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的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唾液腺、鼻咽黏膜等处。

该病毒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水中能存活一个月,乳汁中可存活100天,腐败的尸体中存活3个月。

传染途径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也不十分明确,从兽医学角度考虑,不是经种蛋直接传播的,从传染病常规感染方式考虑,病毒存在患鸟的唾液、鼻液、乳汁、粪尿中,为了防止该病扩散与蔓延,须隔离患鸟,防止与健康鸵鸟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圈舍等媒介。

临床症状病毒主要侵害雏鸟。

患鸟主要表现运动失调,站立不稳,随着病情的加重,患鸟出现不全性麻痹,表现为卧地不起,靠跗关节和趾尖移动,病重的患鸟胸部着地,很难移动。

患鸟的食欲、视力、听力一般不减弱,但由于较长时间卧地不起,影响采食、饮水,会继发感染褥疮或其他疾病。

解剖症状病死鸟除泄殖腔积有黄绿色液体外,肉眼未见异常病变。

肌肉、骨骼和关节正常。

防治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对本病无特效疗效,理想的办法是防止从患有鸵鸟波纳病的国家、地区、养殖场引鸟。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