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第2节_运动的描述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二、新课讲授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板书][提出问题] 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讲授] 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提出问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举实例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

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对方车辆慢慢后退。

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能够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运动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明确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常用的运动描述方法,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概念的应用。

3. 运动的图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图像来表示运动,如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特点。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与描述方法: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描述方法。

3. 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讲解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运动图像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运动图像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描述和运动图像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的理解程度。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第1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说明与建议想想议议课本图11.l-l出示了一组好玩的图片,分别表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

在课文中也列举了很多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

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老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索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相识:足球场上正在进行竞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变更。

)静止的物体是肯定不动的吗?(不是。

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变更,但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变更,因此也在运动着。

)通过回答这些问第1 页题,学生可以相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改变,然后过渡到对参照物的讲解。

课本图11.1-2是地壳板块移动影响地貌的示意图。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并得到了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方面证据的支持。

可与地理学问整合,扩高校生的视野。

探讨表明,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而科学家们发觉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cm~0.5cm。

参照物通过阅读课文,或放映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而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错觉?经学生探讨,初步明确乘客推断动、静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推断。

为了加深这一相识,可让学生做下面的试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索回答:a.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选取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探讨,使学生相识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须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路程、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运动?(2)引导学生举例: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小球滚动等。

2.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举例说明: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等。

(3)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3.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1)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

4.讲解路程、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1)路程的计算: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5.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了5秒,速度达到20米/秒,求汽车的加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练习题(1)一辆自行车以10米/秒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秒后停止,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2)一辆汽车以60米/秒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10秒停下,求汽车的加速度。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我们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物体运动。

8.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运动的描述初中教案

运动的描述初中教案

运动的描述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跑步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跑步基本技巧:起跑、途中跑、终点冲刺。

2. 跑步训练方法:定时跑、间歇跑、接力跑。

3. 团队协作训练:集体接力赛、四脚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跑步技巧的掌握和训练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和团队协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跑步时的安全事项。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跑步技巧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跑步的基本技巧,包括起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

并进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3. 跑步训练(15分钟)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教师选择合适的跑步训练方法,如定时跑、间歇跑、接力跑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4. 团队协作训练(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接力赛和四脚跑等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跑步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回家后,进行适量的跑步训练,注意调整呼吸节奏,提高跑步效果。

同时,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进行团队协作活动,感受运动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跑步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跑步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跑步训练。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3. 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

2. 难点:运动的图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及运动的图像分析。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特点。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分类。

3. 讲解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

4. 讲解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描述运动的方法,如角速度、角加速度等。

2. 探讨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入牛顿运动定律。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运动案例,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2. 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全班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八、实践操作:1. 安排课外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

2. 学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分析运动特点。

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提高运动素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运动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一、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一、设计思想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对于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判断对错)
4.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5.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的。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回答下面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

要求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的;
(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三)合作探究3—小组交流下列两个问题,选代表展示
西游记中拍摄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真的是演员在腾云驾雾吗?你猜想他们是怎样拍摄的?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0分钟完成。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
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3.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4.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监考
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黑板前的讲台桌
5.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

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

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

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汽车、地面
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6.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

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小明所坐的船
C.河岸
D.迎面驶为的船
课堂总结: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达标率也很高,希望再接再厉,下节课学的更好。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我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我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对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我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观看P10课本插图,左图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 较长,右图中心的两个圆面积较大,用尺子量一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仅凭感觉判断距离的长短,得出的结果可靠吗?
2.什么是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3.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怎样判断?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何为误差,怎样减小误差?
(二)自学检测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分别为:、、、、、、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是,完成单位换算
1km= m 1m= dm= cm= mm 1mm= µm= n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比较精确的长度有、,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
4.时间的国际单位:,完成单位换算
1h= min= s 15min21s= s 75min= h
5.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减小的方法有、、
6.你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你目测的结果为:、,实际测量的结果为、。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二)合作探究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 由自主检测T6引导学生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那些问题?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2. 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准备展示
3. 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
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如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
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三、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