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对社会管理机制的影响
浅谈微博对社会管理机制的影响

浅谈微博对社会管理机制的影响一、引言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一些突发事件开始频频引起关注。
从2011年的渤海漏油事件、甘肃校车被撞事件到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事件,我国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有着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透明发布,保障公民的知晓权;另一方面得益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微博上,博主不必考虑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标新立异,只要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想说的话即可;在微博上,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具有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语言简单明了等优势。
微博这些特点必然会对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那么,微博是如何影响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过程,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机制如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二、微博的诞生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属于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博客[1]。
微博的内容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
目前,微博每条信息的容量大约为140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上的QQ、MSN等聊天工具随时随地更新。
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
Twitter的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能用如发手机短信的数百种工具更新信息。
Tw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到微博的小小世界里。
在中国,饭否、叽歪、腾讯滔滔等微博网站随后纷纷开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开通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民的视野。
与传统媒体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相比,微博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满足个体个性化的需求。
三、微博对社会的影响根据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2],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体构筑的虚拟化空间之中,媒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延伸了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引起了认知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塑造了社会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最终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微博”在网络社会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

“ 微博 " 在 网络社会管理 中的现状与对策
丁 益 ,周 萍
( 重庆 邮 电 大 学 思政 部 ,重 庆 4 0 0 0 6 5 )
[ 摘
要]作为一种新兴的 网络媒 介 ,微博在社会 生活和社会 管理 中发挥 着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逐 渐成
为推动我 国社会 管理创新 的重要 因素。同时,微博在 蓬勃发展 时也存在 许 多问题 。我 们只能 因势利导 ,重
的个 性 ,获得 他人 的认可 。但人 们对 现实 社会 以
及 网络虚 拟社会 的责 任感 也受 到 自由性 和虚拟 性
、
微 博 的 内涵 及 特 点
微 博 ,即微 博 客 ( M i c r o B l o g ) 的 简 称 ,是
一
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平
的冲击,一些微博用户们不负责任地触碰法律和 道德 的底 线 ,将 微博 当作 宣泄个 人 情绪 和故 意提
第 1 5卷
第 2期
厦 门城 市职业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me n C i t y Vo c a t i o n a l Co l l e g e
V0 1 . 1 5 NO . 2
2 0 1 3年 6月
J u n . 2 0 1 3
出 :“ 要 加 强 和完 善 信息 网络 管理 ,提 高 对 虚拟
社会 的 管 理 水 平 ,健 全 网上 舆 论 引 导 机 制 。 ” _ 4 由此 可见 ,网络社会 管 理 已成 为社 会管 理创 新 中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随 着 网络 信 息 技 术 的快 速 发 展 ,网络 的影 响 力 也逐 渐 扩 大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体现及运行机制

紧盯前沿瑷论透析传播实践G N A NC H U A N B O传媒研究——新媒体研究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体现及运行机制帅志强(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摘要: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与话语互动有密切的联系。
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增进政民沟通效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加速社会信息传播、改进政府服务方式。
政务微博的问政执政、汇聚民意、服务民生等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政务微博要更好地实现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应该建立工作流程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系统联动机制、政民互动机制等运行机制。
关键词:政务微博社会管理功能体现运行机制告别我国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已经在我国媒介版图疆域生根发芽。
各级政府机构争相开通政务微博,适应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契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为网络问政执政多开了一扇窗。
客观地分析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哪些实际功能?政务微博还有哪些潜在功能?政务微博如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思考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一、敢务徽博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联复旦大学2011年出版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将政务微博分成两大类:机构微博、官员微博。
前者指以部门名义开设的微博,后者指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博,以官员为主,但实际上也包括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根据此分类方法,政务微博主要是指由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开通,政民和官民借助此平台开展互动,实施问政执政、服务民众、传播信息的电子政务平台。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政务微博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新浪微博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认证数量稳定增长,j改府机构微博33132家,公职人员微博17815个。
[11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微博发展对社会管理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微博发展对社会管理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当下社会已进入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登上了微时代的舞台。
微博对加速信息传播,促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正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微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要再过些年才能看清楚。
就目前而言,但是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微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质量难以分辨,微博具有其匿名性和平等性,任何人都可以发送任何形式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假却无法识别。
二、信息传播难以控制,虽然一条信息在微博上的寿命不会很长,但是其及时性与互动性一旦被人利用,进行蓄意转载炒作,就会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甚至导致事态失控。
三、信息用途难以甄别,对于普通人而言,微博被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交流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被人操纵用于非法活动,其危害程度无法估量。
我们要想微博在未来取得稳健的发展,应该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微博传播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应从下面几方面应对:一、重视“把关人”角色传统的媒体有把关人对信息进行把关,而微博正是因为缺失把关抑或把关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甚至会出现不该有的疯狂的追踪。
微博的门槛低,就像一个意见超市,众声喧哗显得较为杂乱。
在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的情况下,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将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微博运营商应该加强审核,加强力度培养一些意见领袖,如名人、政客、媒体工作者等,让这些有思想的人来引导受众,会大大降低盲目追踪的可能。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公众对于微博的认识微博入门门槛低,导致参与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若没有道德力量的限制,微博传播将是一盘散沙,风一吹极有可能迷住受众的眼睛。
对于微博的使用,应该加强宣传,使受众正确认识、看待微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的影响【摘要】微博文化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博传播迅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和引发社会热点话题。
微博平台成为舆论热点聚集地,吸引各界人士参与讨论和互动。
微博带动话题讨论和社会参与度提升,激发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参与。
微博的社交机制促进信息传递和互动,加强用户之间的连接和交流。
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产生积极影响,成为重要的社交互动工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微博,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传播观点、交流信息,促进社会互动与连接。
【关键词】微博文化, 社会互动, 影响力, 舆论热点, 话题讨论, 社会参与度,社交机制, 信息传递, 互动, 用户间连接, 积极影响, 社交互动工具, 社会进步, 发展。
1. 引言1.1 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交流方式,给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互动模式和沟通方式。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和传播信息,实时了解社会动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使其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
微博平台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舆论的聚集地。
在微博上,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形成热点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微博的热点话题往往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推动话题的深入讨论和探讨,提升社会参与度。
微博社交机制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互动。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交关系,形成信息传递的网络。
这种社交机制不仅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互动,还丰富了用户的社交体验,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和满足感。
微博文化对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微博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互动工具,推动着用户间的互动和连接。
微博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互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2. 正文2.1 微博传播迅速、影响力大微博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因为微博用户的数量之巨,一条微博的转发量和评论量都可能非常庞大,一条微博消息能够很快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浅议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制约

浅议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制约作者:赵乐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2期赵乐微博(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的信息获取、分享以及传播的平台。
微博的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它很快被民众所接受和普及,也因此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
在西方,推特网站甚至在2010年年底至2011年席卷整个北非地区的大规模政局动荡中发挥了突出的政治动员功能,西方有学者将此称之为“微革命”。
在中国,微博的公共参与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民通过微博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以匿名的方式披露某些黑幕信息;以转发等方式使信息扩散达到广泛的认同和共鸣;二是公共管理者通过主动的设立微博,发布信息,回应质疑,听取舆情。
以下,笔者将围绕这两个方面浅议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制约。
一、微博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一)微博的传播路径微博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离不开其独特的传播路径。
这种路径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式路径,即某一个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所有的粉丝(关注者)都可接受信息;另一个是转发式路径,即某甲觉得某乙的微博写得很好,加以转发,甲的粉丝实时收到信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转发,从而实现近乎分子裂变式的信息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蕴含着巨大的舆论能量。
有这共同兴趣和立场以及观点的用户借助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将个人意见迅速在微博转发平台上得以交换,交换后的意见,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见,从而形成群体式舆论,这种群体式舆论和微博其他用户形成的其他群体进一步交换,讨论和交流,形成更大范围的公共舆论。
随着微博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甚至政府要员开始使用微博,他们发布的微博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友的积极关注和跟帖。
另外,微博中有一些经常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是言论较为激进,或是用调侃的语言剖析问题的人被称为“草根公知”,这些人的微博受关注量和转发量极高,有些微博甚至一经发出便引来话题无数,还能通过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进行再次传播。
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

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2009年8月,国内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凭借着即时、开放、便捷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公众的认可,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应用。
与Twitter相比,国内微博在功能上做了一些调整,将社交网络与信息发布平台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在保留了通信、社交功能的基础上,微博加强了其媒体与传播功能,这使得微博的社会性得到彰显。
而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频频涌现,旧有的社会管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还社会以自治空间,更强调社会力量的自我管理。
微博能够提供一个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也能够唤醒民众的公民意识,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同时,微博所具有的低门槛特性使得它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
微博在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将发挥不可小觑的力量。
本文从微博所形成的新型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入手,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承担的角色与功能进行探析。
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象,微博呈现出虚拟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微博平台提供商以及微博用户三方共同努力解决。
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具,微博不仅是社会压力减压阀、各方意见汇聚博弈平台,同时也扮演着社会管理创新主体联系纽带的角色。
本文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三个层面对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功能进行阐释。
认为微博在政府层面主要发挥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重塑党群干群关系以助推廉政建设、发挥动员潜力以协同社会各方力量以及引导网上舆论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大功能。
在社会组织层面,主要发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反映各方利益诉求以及填补政府服务不足的功能。
在公民个体层面,主要发挥唤醒民众公民意识、调动公众参与热情,推动社会自治的功能。
国家公务员面试模拟习题:微博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题目】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社会,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问题,参与社会管理,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都是通过微博得到处理,谈谈微博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参考解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逐渐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网络增加沟通,利用网络加强工作,网络早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纽带,联系着社会中的你我他。
如题目中提到的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问题,参与社会管理,就是一种网络问政的形式,也是一种民主化进步的体现。
在各种网络媒体日益盛行的情况下,网络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媒体,因其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目前网络影响较广的一种媒体形态。
其在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上发挥着作用,如“微博反腐”、“微博打拐”、“微博问政”等。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社会”观念的不断深化说明着网络微博对于社会管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网络微博有利于群众快速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方面推进了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矛盾快速呈现,促进各方矛盾和群众问题有效解决,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2)网络微博有利于社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真实倾听群众心声,吸取各方意见;有利于社会管理者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社会管理中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全面把控,提高工作效率,对群众呼声做出快速高效反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最终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3)网络微博有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透明化,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管理者工作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和社会组织管理者工作的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者能够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当然,网络微博作为一种新时代下高科技的新生产物,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冷漠的网络围观、恶意的网络炒作和危险的网络暴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势必会不利于社会管理的高效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隨著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逐步深入,一些突發事件開始頻頻引起關注。
從2011年的渤海漏油事件、甘肅校車被撞事件到2012年的黃岩島事件和釣魚島事件,我國媒體應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有著不斷的創新和突破。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得益於政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透明發布,保障公民的知曉權;另一方面得益於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
在微博上,博主不必考慮整個文章的謀篇布局和標新立異,隻要用簡單的句子寫下想說的話即可;在微博上,不管是精英還是草根,任何人都可以對某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相對於傳統媒體,微博具有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語言簡單明了等優勢。
微博這些特點必然會對社會管理體系創新提出新的要求。
那麼,微博是如何影響社會管理體系創新的過程,社會管理體系創新機制如何,本文將做初步分析。
二、微博的誕生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屬於一種非正式的迷你博客[1]。
微博的內容由簡單的隻言片語組成,從這個角度來說,對用戶的技術要求門檻很低,而且在語言的編排組織上,沒有博客那麼高。
目前,微博每條信息的容量大約為140個字符,用戶可以通過手機(WAP)和互聯網(WEB)上的QQ、MSN等聊天工具隨時隨地更新。
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創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博網站“Twitte”。
Twitter的英文原意為“小鳥的嘰嘰喳喳聲”,用戶能用如發手機短信的數百種工具更新信息。
Twitter的出現把世人的眼光引入到微博的小小世界裡。
在中國,飯否、嘰歪、騰訊滔滔等微博網站隨后紛紛開通。
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開通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了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網民的視野。
與傳統媒體中的報刊、廣播、電視相比,微博具有互動性、即時性、開放性、共享性、匿名性等特點,以多種媒體融合的方式滿足個體個性化的需求。
三、微博對社會的影響根據麥克盧漢關於“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2],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生活在一個由媒體構筑的虛擬化空間之中,媒介作為人身體的一部分,延伸了人的感知范圍和感知能力,引起了認知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塑造了社會的組合形式和形態,最終促成了社會結構的變遷。
微博作為新媒體中的新秀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一)微博對社會認知方式的影響微博產生前,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通過“點對面”的方式進行單向傳播,作為“意見領袖”的官方媒體掌握著信息發布主導權。
其發布信息站在官方利益的角度,客觀性、動態性和時效性相對較差,且受眾多是以被動的方式接受信息。
微博的開通,拉近了個體的媒體話語接近權,不僅使個體的感知范圍和感知能力得到擴大和增強,更使個體傳播的互動、溝通能力得到空前加強;微博的開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話題的議程設置局面,個體可以在微博平台對關注話題進行轉載、評論,滿足個體的認知需求,促進了社會認知方式的變革。
(二)微博對社會組織方式的影響微博為社會個體提供了一個多遠價值觀的表達平台,有著類似經歷和境遇、近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陌生個體間的相互溝通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而陌生的個體間的溝通、交流,為新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組織的形成提供了可實現的條件。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微博就像一個“意見超市”,各種意見紛繁復雜、良莠不齊[3]。
許多案例表明,在微博平台上個體對某個事件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體感性認識作出的判斷。
這種價值判斷尤其對社會突發事件和公眾關注的話題的反應特別明顯,能在短時期的碰撞、互動、融匯中形成具有強大情感共鳴的價值觀念,影響著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
如,2011年針對“渤海漏油事件”,在微博平台的宣傳和倡議下形成的民間維權組織活動,以及今年反對日本“購島鬧劇”,民間愛國人士通過微博自發形成登釣魚島維權組織,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証。
(三)微博對社會表達方式的影響在傳統媒體時代,公眾表達的聲音十分有限,只是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引導,公眾在短時間內很難通過自身的選擇權來影響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局面。
微博的開通,拉近了個體的媒體話語接近權,公眾的社會聲音在短時間內得到空前加強。
微博上短小而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個體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不僅僅在個體感興趣的話題選擇上,還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提供新聞信息及相關評論,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推動了個體表達多元化的展開。
“草根有多少,微博就有多大”成為一些百姓微博的宣言和目標[3]。
這些話語表明,在由微博構筑的虛擬化空間之中,融匯了民眾多元化的表達聲音,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影響了社會輿論的導向,甚至還影響到政府的某些決策。
如,“郭美美事件”引發的中國紅十字會大調整和今年“什邡銅鉬礦事件”引發的當地民眾要求政府放棄污染企業、維護生態環境的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証。
四、微博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管理方面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原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
這就要求我們研究社會管理規律,更新社會觀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促使社會管理創新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諸多的因素中,新傳播技術的產生對社會管理創新具有催化作用。
無疑,微博作為一種新型媒體平台,由於其自身特征的獨特性,必然對社會管理創新提出新的挑戰,促使其適應技術變革的需求。
(一)微博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時代的到來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社會發展的方向,經濟的增長成為衡量地區發展、考核政府管理績效能力的重要指標。
經濟發展至上,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因素。
這種管理觀念對社會管理創新帶來了諸多弊端。
當今社會,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在那裡?答案來自網民。
微博首頁上借助粉絲關注度和點擊率排序靠前的博主和博文,就是最好的証明。
伴隨著微博平台上發布的許多社會不公正現象、丑惡現象、非法暴力事件的紛紛曝光,社會穩定、社會管理水平的真實情況為公眾所了解,並引發了對政府社會管理制度的諸多擔憂和爭議,正是這些擔憂和爭議促進了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時代的到來[4]。
(二)微博促進了社會管理主體的發展、完善改革開放以后,體制的變化促使社會結構不斷深化,不同的社會群體的需求不同,社會管理的主體具有了多元化的特點。
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會管理任務,單靠任何一個社會管理主體是無法完全解決社會問題的。
[5]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主體之一的社會組織,由於發展數量和發展程度的限制,其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的作用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微博的產生為社會組織向公眾公開其管理和運作提供了平台。
社會組織通過公眾對微博平台的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對公眾關心話題和突發事件進行價值觀念的梳理和輿論引導,並影響政府施政措施,從而促進社會管理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
從某種意義上講,微博對社會管理主體的發展具有良性刺激的作用。
在2012年的“黃岩島事件”中,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得到了有效、積極的引導,微博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微博引導了社會管理的創新微博以信息發布及時、碎片化表達、裂變式傳播等新特點促進社會管理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管理的變革。
在2011年發生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和突發事件中,微博扮演了社會輿情表達的重要角色。
從“7·23溫涌線高鐵特大事故”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再到2012年的“什邡銅鉬礦事件”,這些事例說明微博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公眾的媒體話語權,加快了信息在人際之間的傳播速度,同時也為社會管理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借鑒。
作為新媒體技術平台,微博為社會管理格局創新提供了一個便捷高效的解決方案。
一些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微博在社會管理體系中的巨大影響力,通過設立官方微博了解社會輿情、溝通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障礙,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發展。
綜上,從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看,微博仍然處於發展和完善的階段,而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機制也在進行調整。
建立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管理體系有待於社會管理制度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面對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三、微博对社会的影响根据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2],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体构筑的虚拟化空间之中,媒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延伸了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引起了认知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塑造了社会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最终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微博作为新媒体中的新秀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一)微博对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微博产生前,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通过“点对面”的方式进行单向传播,作为“意见领袖”的官方媒体掌握着信息发布主导权。
其发布信息站在官方利益的角度,客观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差,且受众多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信息。
微博的开通,拉近了个体的媒体话语接近权,不仅使个体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得到扩大和增强,更使个体传播的互动、沟通能力得到空前加强;微博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话题的议程设置局面,个体可以在微博平台对关注话题进行转载、评论,满足个体的认知需求,促进了社会认知方式的变革。
(二)微博对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微博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多远价值观的表达平台,有着类似经历和境遇、近似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陌生个体间的相互沟通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而陌生的个体间的沟通、交流,为新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可实现的条件。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微博就像一个“意见超市”,各种意见纷繁复杂、良莠不齐[3]。
许多案例表明,在微博平台上个体对某个事件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感性认识作出的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尤其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众关注的话题的反应特别明显,能在短时期的碰撞、互动、融汇中形成具有强大情感共鸣的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如,2011年针对“渤海漏油事件”,在微博平台的宣传和倡议下形成的民间维权组织活动,以及今年反对日本“购岛闹剧”,民间爱国人士通过微博自发形成登钓鱼岛维权组织,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三)微博对社会表达方式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表达的声音十分有限,只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引导,公众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自身的选择权来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局面。
微博的开通,拉近了个体的媒体话语接近权,公众的社会声音在短时间内得到空前加强。
微博上短小而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地拓展了个体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不仅仅在个体感兴趣的话题选择上,还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提供新闻信息及相关评论,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推动了个体表达多元化的展开。
“草根有多少,微博就有多大”成为一些百姓微博的宣言和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