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仿写诗歌(作文教案
仿写诗歌的说课稿模板初中

仿写诗歌的说课稿模板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节奏。
- 能够仿写一首简单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诗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 通过模仿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丰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精炼和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 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的凝练、意象的运用、节奏和韵律的协调等。
2. 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题、诗句、诗节等。
- 诗歌的形式:自由诗、韵律诗、诗歌等。
3. 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节奏- 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诗歌中通过具体事物或情景来表达抽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手法。
- 韵律和节奏的概念: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高低有规律的排列;节奏是指诗歌中音节的强弱、快慢有规律的变化。
4. 仿写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观察和感受: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观察细节,感受情感。
- 选材和构思:根据观察和感受选择合适的题材,构思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 创作和修改:运用所学的诗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并不断修改完善。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诗歌的创作。
3. 实践教学:通过模仿和仿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诗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朗读一首经典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 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新知- 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通过对比不同诗歌加深理解。
3. 诗歌欣赏- 选取几首不同风格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模仿课文创作一节诗歌教案

模仿课文创作一节诗歌教案教案标题:模仿课文创作一节诗歌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课文,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诗歌的基本元素,包括押韵、节奏和意象等。
教学准备: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和模仿的诗歌,包括其文本和音频(如果有);2. 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3. 分发诗歌创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学习的诗歌知识,例如押韵、节奏和意象等。
2. 写下“模仿课文创作一节诗歌”这个标题,并请学生就这个标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经验。
知识传授(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选择的诗歌,并播放其音频(如果有)。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注意其押韵、节奏和意象等特征。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示范与指导(15分钟):1. 请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帮助他们找出其中的押韵、节奏和意象等要素。
2. 分发诗歌创作指导手册,并解释其中的指导步骤,包括选择一个主题、构思诗歌结构、运用押韵和意象等。
实践与创作(2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指导手册的步骤创作自己的诗歌。
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创作。
2. 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巡视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帮助。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元素。
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将他们的诗歌朗读出来,并鼓励他们分享他们创作的背后故事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以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诗歌创作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2. 鼓励学生思考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并提供额外的创作指导。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通过模仿课文创作一节诗歌的教案设计,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的基本元素,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不同类型的诗歌介绍3. 诗歌创作技巧和方法4. 学生诗歌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创作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写作,学生跟随实践。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4. 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
3. 教师示范:教师创作一首诗歌,讲解创作过程和技巧。
4.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尝试创作诗歌。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创作心得,分享彼此的诗歌作品。
6. 评价与总结: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总结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诗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作品的质量: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和想象力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和互动中的积极性。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写作进步。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样本:提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供教师示范和学生参考。
2. 写作工具:提供纸笔、电脑等写作工具,方便学生创作。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特点、结构和创作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讲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仿写诗歌》教案1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仿写诗歌一、明确写作目标1、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二、置身生活情境: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诗歌著称于世。
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这个文明古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杰出的智慧和超绝的语言驾驭能力,遨游诗海,其乐无穷,请同学们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配乐朗读)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欣赏完了,请你谈谈这首诗给你心灵造成了怎样的撞击?(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予充分肯定)三、自我感悟升格:从同学们热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那种比海还深的思念之情,短短88个字,却能表达如此深厚的真情,且越读越能触动人的内心深处,越读越觉得一切尽在不言中,究其奥妙何在?原因考究起来,不外乎是: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叹三咏之中,将乡愁演渲染得异常浓烈。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以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最深厚的情感。
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请根据诗歌内容,结合思路提示,即兴把诗歌《乡愁》改写成散文片段,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四个同学一起合作完成,时间8分钟。
乡愁小时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现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学生中写得好的文段,让学生比较阅读。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分析经典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3. 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示例法:分析经典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3. 实践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示例:分析经典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4. 练习:布置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5. 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2. 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仿写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运用诗歌表现手法的准确性。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用于分析和欣赏。
2. 写作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经典诗歌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经典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3. 第三课时:进行仿写练习,指导学生创作。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仿写作品。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评选出最有创意的诗歌作品。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

《仿写诗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3.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
2. 诗歌的结构:抒情诗、叙事诗、议论文等。
3. 诗歌的仿写方法:根据原诗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进行仿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仿写诗歌。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分析经典诗歌。
2. 示范法:教师示范仿写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分析经典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仿写诗歌,讲解仿写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仿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分组展示各自的写作成果,分享心得和经验。
课后作业:1. 背诵经典诗歌,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对学生的仿写诗歌进行细致的批改,评价其诗歌结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3. 学习心得评估: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感受。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用于分析和欣赏,提供给学生模仿的素材。
2. 写作模板: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规范诗歌格式。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经典诗歌和学生的作品。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基本特点和结构,分析经典诗歌。
2. 第二课时:示范仿写诗歌,讲解仿写方法和技巧。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进行仿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仿写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仿写诗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各种诗歌形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仿写诗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结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
2. 诗歌的特点:意境、韵律、节奏、修辞等。
3. 各种诗歌形式的举例:抒情诗、叙事诗、议论文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进行仿写。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示例法: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
3. 示例讲解:以经典诗歌为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歌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以学生作品的创意、语言表达、意境、韵律等方面为评价标准。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鼓励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书籍、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诗歌基本结构和特点(2课时)2. 章节二:各种诗歌形式的举例(2课时)3. 章节三:诗歌创作练习(3课时)4. 章节四:作品展示与点评(2课时)5. 章节五:诗歌写作技巧讲解(2课时)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仿写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仿写诗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写作,激发学生的文学潜能。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不同类型的诗歌介绍3. 诗歌仿写技巧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
2. 示范法:教师进行诗歌仿写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3. 练习法: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规律。
3. 示范:教师进行诗歌仿写的示范,边写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
4. 练习: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仿写作品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2.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
七、教学资源1. 诗歌作品示例: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供学生参考和分析。
2. 诗歌创作指导书籍:提供一些有关诗歌创作的指导书籍,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写作工具:提供一些写作工具,如字典、词典等,帮助学生查找和理解词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
2. 第二课时:教师进行诗歌仿写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3.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 第四课时: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写诗歌(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教学重点: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二、内容新授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
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
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1/6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多媒体显示)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像美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想像美(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这些诗句分别抒发的是爱国情、别离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友情。
)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
无情即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
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2)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有了感情是否就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呢?(多媒体显示)
春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我赞美你红红的花,
2/6
我赞美你绿绿的草,我赞美你绵绵的雨,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迎春花伊蕾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同样写春天,写热爱春天的内容的诗,都有情感,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足,语言表现力强。
所以,情感必须用意象来表达。
而有情感无意象的却不能成为诗。
)
再看看下面的诗:
其一
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其二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其一是将毛泽东的名句改写成的,这不是诗,最多只能是格言。
而同样表达此意的,冰心的《春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
)
接下来,我们就仿写冰心的这首小诗。
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写时要注意,第一句选择某一“事物”而不是人,第二句写该事物的“缺点”,第三句写这个缺点造成的“危害”。
(大屏幕显示)
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
池塘的水,。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师生一起点评。
)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类诗。
(大屏幕显示)
“春天是个贼,窃走了我的心”
“你是我早上的包子,中午的馒头,晚上的咖啡”
“我象爱读金庸小说那样爱你,象爱电脑游戏
那样爱你--”
(选择意像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给人以美感的,和谐的。
如果选择缺乏美感的意像,那只能破坏美感,失去诗意。
)
(3)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
(大屏幕显示)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哪——又有甚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露自述,角度新。
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大引人注意,但纯洁、命澈,自生自灭,在“阳关明媚的清早”,还会“升华起一朵美丽洁白的云。
)
(4)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3、学以致用,大胆写作
阅读下边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大屏幕显示)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爱意绵绵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多媒体显示)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像美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想像美
小结: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一一让大家欣赏了,课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整理,出一期小报。
优秀的诗向报刊杂志投稿,我想:通过这次练习,大家对诗歌想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并祝贺我们班级诞生了一批新兴诗人!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投影呈现:“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作文练习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真、善、美是人们永远歌颂的主题,借你一双敏锐的慧眼,送你一对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尽情挥洒诗兴吧!
作文:以《乡愁》一诗为范例,创作小诗一首。
参考诗题:《春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