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婚姻礼俗

合集下载

山东的结婚风俗

山东的结婚风俗

山东的结婚风俗说起来山东的结婚风俗,那可真是一出热闹非凡的大戏,从头到尾都透着股子喜庆劲儿,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咱们就从定亲开始聊起吧。

在山东啊,定亲可是一件大事儿,讲究的是个“礼”字。

男方得挑个黄道吉日,带上烟酒糖茶,还有一对儿寓意着成双成对的鸡或者鱼,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

一进门,那热情劲儿,就像是自家亲戚串门一样,双方家长坐一块儿,边喝茶边聊,把俩孩子的婚事给定下来。

这时候,媒人就成了关键人物,两边传话,逗乐子,气氛那叫一个融洽。

定完亲,接下来就是准备婚礼了。

山东人讲究的是个“排场”,婚礼得办得风风光光的,让村里人都羡慕。

男方家得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忙活,盖房子、装修、买家具,一样都不能少。

女方家呢,则是忙着准备嫁妆,什么被子、枕头、脸盆、暖壶,还有一套套崭新的衣服,都是希望女儿嫁过去能过得舒舒服服的。

到了婚礼那天,哎呀,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新郎新娘一大早就得起来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喜服,那叫一个精神头儿足。

迎亲队伍里,吹吹打打的,有吹唢呐的,有敲锣打鼓的,还有抬花轿的,一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到了女方家,还得经过一番“考验”,比如找鞋啊、给红包啊,这些小游戏都是为了让婚礼更加有趣味性。

终于,新娘子被接上车,浩浩荡荡地往新郎家赶。

到了新郎家,那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拜堂成亲。

新郎新娘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每一拜都蕴含着深深的祝福和期待。

然后,就是喝交杯酒、吃团圆饭,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到了晚上,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吃酒席、看表演、聊家常,那氛围别提多温馨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还会玩起一些小游戏,比如猜拳、唱歌、跳舞,让整个婚礼更加热闹非凡。

当然啦,山东的结婚风俗还有很多细节和讲究,比如回门、满月酒等等,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祝福新人能够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这些传统习俗虽然看似繁琐,但背后却蕴含着山东人对于家庭和婚姻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

每当看到这样的婚礼场景,我的心里总是暖洋洋的,感觉人间处处都充满了温情和爱意。

婚姻食俗礼仪

婚姻食俗礼仪

婚姻食俗礼仪
内容预览:旧时,*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
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
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

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入洞房后,新郎新
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
“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
意为“早立子,早生”。

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

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

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
可少出门上厕所。

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

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

酒席毕,……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把祝福化作清风,吹落一地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融入我深深的思念,每一天的关怀,每一声的问候,都是我在祝你拥有绚丽多彩,快乐幸福的每一天。

山东结婚风俗

山东结婚风俗

山东结婚风俗山东结婚习俗,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

在这几个步骤中,迎娶最为热闹,也最为有特色。

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

稍事休息后 ,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

一般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

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巾"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

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后,迎亲队伍在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起程了。

花轿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经过"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

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

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

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

博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

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护卫。

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

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队伍出嫁了。

山东结婚习俗具体流程如下:1.迎亲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

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

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

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

山东人结婚风俗

山东人结婚风俗

山东人结婚风俗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山东,结婚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

山东人的结婚风俗独特而有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山东,结婚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方要派人去女方家里提亲。

这个过程通常是男方的父亲或者长辈带领一群人到女方家中,当然也要带上一些礼物,如红包、水果、糖果等。

女方家人会热情地接待男方一家,一起喝茶、交流,商讨婚礼的细节。

如果女方家人对男方家庭条件满意,同意这门亲事,就会给男方家带回一些回礼,通常是一些水果、糖果和红包。

接下来就是确定婚期。

在山东,结婚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的春节前后或者秋季。

这样的选择是为了避开忌讳和不吉利的日子。

同时,山东人还相信,春季和秋季是一个新的开始,结婚在这个时候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山东,结婚的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敬酒。

迎亲是新娘从女方家庭出发,到男方家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礼仪和仪式,如挂红灯笼、撒花瓣、放鞭炮等,来欢迎新娘的到来。

同时,男方的亲戚和朋友也会在门口排队,用红绸带阻挡新娘的进入,新娘要用红包和小礼物“贿赂”过关。

这个过程既有欢乐和热闹,也有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

婚礼是结婚的重头戏,也是最为庄重和隆重的环节。

在山东,婚礼通常在酒店或者宴会厅举行。

婚礼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首先是布置场地,用鲜花、彩带和气球装饰场地,营造浪漫喜庆的气氛。

然后是准备宴席,山东的婚宴通常是十菜一汤,菜品丰盛美味,以海鲜和肉类为主。

最后是安排婚礼的主持人、乐队和婚庆摄影团队等。

婚礼当天,新娘新郎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和西服,庄重地步入会场,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祝福。

在山东,敬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敬酒通常是由新娘和新郎一起,向亲友和长辈敬酒。

敬酒的过程中,亲友和长辈们会给新娘和新郎祝福和祝福,表达对他们的喜爱和祝福。

同时,新娘和新郎也要向亲友和长辈们敬酒,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

山东婚嫁风俗流程

山东婚嫁风俗流程

山东婚嫁风俗流程
山东省的婚嫁风俗流程通常包括一系列传统仪式和程序。

然而,这些流程可能因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山东婚嫁的一些主要流程:
纳采:
纳采是婚礼筹备的第一步,也是家庭之间正式商定结亲的程序。

男方派代表团到女方家中,表达婚事的愿望,并商定婚礼的一些基本事项。

过大礼:
过大礼是男方正式送礼给女方的过程。

礼金和礼物的种类通常在纳采时商定。

这一仪式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对婚姻的承诺。

婚期确定:
在过大礼之后,双方家长会商定确切的婚期。

通常,婚期的选择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或者是合适的日子,比如农历的吉日。

请安帖:
在婚礼前,新郎的家人会给亲友送请安帖,通知他们婚礼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请他们参加婚礼。

婚礼仪式:
婚礼当天,进行正式的结婚仪式。

通常包括迎亲、拜堂、交换戒指、敬茶等环节。

这些环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寓意着对婚姻的祝福和对亲人的尊敬。

婚宴:
结婚仪式后,举行盛大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

在婚宴上,通常会有丰富的菜肴、演出、祝酒等环节。

新娘回门:
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会回到自己的娘家,以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这一天通常也会进行一些家庭的小庆祝。

送子婿:
在新娘回门之后,新郎的家人会前往新娘家中,进行“送子婿”仪式,表示对新娘的家庭的感谢和尊重。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婚礼流程可能会有一些现代化的变化,不同的家庭也可能有不同的习俗。

上述流程仅为一般参考,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当事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东营文化特色风俗

东营文化特色风俗

建国前(当时还没有成立东营市,仅指当地的村落),当地百姓多自己纺线织粗布,以青、蓝、白色为主,做成高领袄、褂、袍、大腰肥裆裤等, 有单、夹、棉之分,腰带亦为布腰带。

男子上衣多为对襟,女子为右掩襟。

年轻女子多穿红绿印花布衣服和撮花布衣服。

冬季有外扎腰、扎裤腿的习惯。

农民干活时穿自做的浅布鞋、双脸子鞋、牛鼻子鞋等,鞋底是手工纳的多层底,冬季穿棉鞋,闲居时穿“蒲窝儿”(用蒲草或苇穗编织的鞋)。

袜为土布白袜或蓝袜,雨天穿满纳帮底的泥袜。

秋季戴帽垫,冬春戴风帽、橹帽。

年轻女子婚前多扎长辫子,婚后梳纂套网扎簪子。

富有者戴耳环、手镯、戒指等, 老年妇女戴“脑带子”帽,前边饰以帽花,小孩戴挽帽或虎头帽。

中年男子多戴毡帽头、三大扇帽。

建国后,女子戴首饰之俗渐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绝迹。

人们多穿细布衣服,粗布衣渐少,常用布料有卡其布、条绒布。

中青年男子穿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穿球鞋、五眼鞋、圆口鞋、解放鞋。

年轻女子穿蓝士林布上衣,女干部、女学生多穿列宁服, 着力士鞋、松紧鞋。

冬季部分家境较富裕的男女着黄、黑、蓝色棉大衣。

男子留分头、平头,戴八路军帽、八角帽。

冬季戴解放帽或三大扇帽,围长围巾。

中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青年妇女扎两条辫子,围红、绿、黄等色方头巾。

老年人的服饰仍沿袭旧俗。

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服饰也出现新变化。

石油工人多穿蓝色棉布工作服,分单、棉两类,鞋为牛皮工鞋、橡胶雨鞋,配有雨衣。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多穿军服、戴军帽、着军鞋,上下一身草绿,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

70年代末,时兴涤纶、涤棉、毛织品,流行灰、蓝、黑色,服装款式变化不大。

男女皆穿塑料底鞋或翻牛皮鞋、布鞋,穿土布袜或线袜者渐少,穿人造纤维袜者渐多,但许多农村家庭主妇仍在新买的纤维袜上缝上一个厚实的粗布袜底,以使袜子耐磨。

进入80年代,人们的服饰观念更新,变讲究实用耐穿为追求美观时髦,色彩日益丰富,款式不断翻新,质料渐趋高档。

领风气之先者总是青年人,尤以城镇青年为甚,西装、茄克衫、面包服、运动服、羽绒服、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呢子大衣、风雪衣、健美裤、萝卜裤、脚踏裤、羊毛衫、T恤衫等新潮迭出。

东营风俗文化传统有哪些

东营风俗文化传统有哪些

东营风俗文化传统有哪些
东营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独特的风俗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在东营,人们传承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东营人民的独特情感和精神风貌。

一、年节习俗。

在东营,年节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种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成为了东营
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窗花,还会包饺子、炸年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

此外,东营还有燃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

二、婚嫁习俗。

东营的婚嫁习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东营,举办婚礼时,新郎要骑马前往新
娘家接亲,而新娘则要在门口接新郎,然后一起走进洞房。

这一传统习俗象征着新郎新娘共同走进美好的未来,获得家人的祝福和支持。

三、节庆活动。

东营的节庆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比如每年的春节期间,东营会举办灯会、花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东营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如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东营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东营的风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东
营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东营的风俗文化传统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东营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

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

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结婚属于人生大事,所以在结婚每个细节都要很注意才行,而在东营结婚也有不少讲究,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一看东营结婚习俗有吧。

东营结婚习俗定亲:经过提亲、相看(也叫“相亲”),双方家长认为两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相当,便相约吉期,正式定亲。

彩礼: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订婚,女方到男方家去,父母还要给“见面礼”,待领《结婚证》时,照例再买些衣料、化妆品等。

婚帖:也叫“下喜书”。

迎娶前,由媒人送至娘家,双方按帖操办,做好婚前准备。

婚礼: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结婚,多乘坐小轿车。

接送:新婚第二天称“三日”,娘家把新娘接回,第三天再把新娘送回婆家,俗称“送六日”,婚仪至此基本结束。

东营结婚的讲究东营市县区大多数会选择天亮后择吉时拜堂成亲,比如七点三十八分,七点五十八分等,但也有的在中午才过门。

说起新房的布置,东营人也有不少讲究。

“十八铺十八盖”虽然已是十几年前的说法,却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数量上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格的要求,至于众多被褥中要不要夹一床绿色的,则无从考究了。

另外,不少地方还有“盆装麦子插大葱,葱白上面系红绳”的做法,寓意也已不可考究。

垦利、广饶等地还会摆放一块长方形的踏脚石在婚床脚边以喻吉祥。

对于迎娶新娘子这一关,东营各地更是传统多多:有的要求新娘车头盖红布,有的则讲究过桥过路时放鞭炮扔钱。

还有的`村镇更加传统,新娘子上车后,其娘家人甚至要在车后泼一盆水,表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利津县一些地方,新娘要在嘴里含一颗糖果,用脚踢倒一块石头后再出家门。

更有诸如“新娘藏鞋子”、“新郎偷筷子”、“吃生饺子淡面条”等等流传已久的婚俗,也成为不少地方婚礼的必备环节。

东营各地区结婚彩礼钱东营区标准:1套房子,最好是安居房或商品房礼金:12万8000-18万8000其中,家庭好点的彩礼一般是20万左右垦利标准:1套房子,最好是安居房或商品房礼金:10万8000-12万8000县城有的地区在13万8000左右河口区标准:1套房子,最好是安居房或商品房礼金:12万8000-15万8000广饶标准:1套房子,最好是安居房或商品房礼金:10万8000-12万8000大王有的据说15万8000 土豪请忽略利津标准:1套房子,最好是安居房或商品房【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时男婚女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个人自由。

择婚讲究门当户对,常“亲上结亲”、“亲上连亲”。

结婚无法定年龄,男十三四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句民谣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早婚的状况。

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者纳妾。

穷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儿媳,是为换亲;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交男家收养,称“童养媳”、“团圆媳妇”,往往是男大女小。

婚配讲究缘分,既已结婚,必须服从“天命”,女人须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旧规。

妇女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

改嫁妇女称“回头”、“二婚头”,携带的孩子叫“带犊子”、“拖油瓶”。

男子可以休妻,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休前妻、毁青苗,伤天害理。

”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个程序,其中一些习俗至今在民间沿用。

说媒媒人(今称“红娘”或“介绍人”)提媒前,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

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份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

换号亦称“换小帖”。

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经媒人交换。

富者给女家放礼。

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

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随柬的彩礼、什物不完全一样。

在广饶一带,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谨凭媒语,以仆之子行×,与尊亲家之令嫒行×,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

“并放盐一小包、头发几根(意为有缘法)、大针一对、红线穗两个(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另放红麸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包柬袄、押柬钱,由媒人送往女方。

女方回柬:“谨遵亲议,以仆之女行×、×岁、××生日,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罗。

“并回衣裤等。

旧时,押柬钱为铜子1~2吊,今钱数不等。

境内西部,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衣料、裙子、大袄;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宝、经书。

并设宴招待媒人。

送日子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

婚呈又称“告礼”、“联盟帖”。

帖上写明开脸、梳妆、上下轿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属相”及遇庙石、井、桥用红毡遮挡等。

有的是与“送日子”同时,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

在利津、河口一带,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选择双日子送婚呈。

送婚呈要抬食盒。

婚呈放在第一层,下面是酒两瓶(白酒、黄酒)、鲤鱼两条、肉两刀、粉条两缕(谓长留粉),并上挂喜鸡一对。

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启封。

送奁房亦称送艳房、送严房、送缘房、送圆房。

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

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

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

娶亲婚礼的前一天,男家悬灯结彩,贴对联(一家当户都贴),大门门框下方贴“青龙”二字,新房糊红纸。

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拿毡的,又叫“红帽子”)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

晚上宴请乡里,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

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

在广饶一带,娶亲前一天,亲友携礼前来贺喜,俗称点茶,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娶亲这天,男方备两乘花桥,鼓乐伴奏,旗、锣、伞、扇开道,到女家迎娶,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

宴毕(也有的不设宴),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

同时,新娘穿裙子套子,披云肩,戴霞披,盖“蒙头红”,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

在广饶一带,此时还举行简短的仪式: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然后,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让新娘用手蘸一下,意为“引子”、“生活节节高”,然后将水泼于地上。

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茶碗,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谓之“送客”。

送嫁的男送客2
人(新娘的兄弟),女送客2人(称伴娘),压轿(挡轿门)
儿童2人。

路上绿轿在前,花轿在后,男送客在花轿左右护送,女送客乘车在后。

此时,新郎俗称“小登科”,享受状元待遇,新娘享受诰命夫人待遇。

路人一律避让,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

花轿往返不得同路,一路不停,遇十字路口、井、桥、庙宇,要用红毡遮挡。

花轿到门口时,当路横一木凳,吹鼓手使出浑身的技艺吹奏各种乐曲,抬轿者也作出各种舞蹈动作,到时有赏钱。

新郎下轿后,先到堂屋坐等。

新娘由女宾扶持从椅子上下轿。

这时,向新娘和看下轿的人撒“小火烧”和染红的花生。

新娘踏红毡、越马鞍至庭院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

男宾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然后,揭“蒙头红”,面见公婆,入洞房,吃下轿饭(饺子),设宴席招待送嫁客人。

晚上,新郎新娘喝“合婚酒”(红酒),亲朋开始闹洞房,小叔子和晚辈都来戏耍殃闹,庄乡长辈和岁数大点的也来凑趣,谓“三日无大小”。

此后,女方眷属频频来男家“送饭”、“圆饭”、“梳头”、“添箱”,男方的亲友都来祝贺,俗称“道喜”、“要火烧”、“殃喜”。

新婚第2天,新娘由婆家嫂子带领祭祖坟,归家后拜同族长辈。

一般第3天新娘回娘家,称“回门”。

3日后由娘家人送回,谓“做六晌”。

至此,大礼告成。

建国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和结婚登记制度。

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喜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城镇青年多为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登记结婚。

婚期往往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期间,婚礼多在宾馆饭店举行,届时亲朋好友齐来祝贺。

也有的采用旅游结婚或集体婚礼等形式。

农村青年则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婚俗,大多经过媒人介绍、相亲、定婚、登记等步骤,婚期须择黄道吉日,婚礼亦多用旧俗,但比旧时要简约。

60~70年代,订婚彩礼流行3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彩礼也日趋升级,多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金银首饰等。

崇尚新风者不要彩礼,有的则以科技图书、农业机械为彩礼或嫁妆,为人们所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