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礼仪差异
中韩商务礼仪差异

中韩商务礼仪差异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那么中韩商务礼仪上有何区别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化认知的差异尽管汉韩两民族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在韩国都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韩语里的大王八和醋坛子只有指称的概念意义,但汉语中则还包括联想的御用意义,所以对汉族人说这两个词则显得不够尊重,甚至羞辱; 同时,汉民族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中韩对“丈夫”这一指称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视觉去认识和表达,也造成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成语“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这里的“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
另外,人们经常说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在说法上“南”常常置前,而由连战皆北,追奔逐北可知,北则与败相连。
在韩国文化中,对南北左右没有尊卑之分,所以这种表达方式会使韩国人感到困惑,甚至给韩国人带来误解。
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多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
1)社交礼仪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见面和别人握手的时候,只要伸出右手就可以了。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

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首先,中韩两国在宴会礼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宴会被视为社交的重要场合,通常在宴会上,主持人会向宾客致以热情的欢迎辞,并且适时引领大家起立和敬酒。
韩国的宴会礼仪也很注重,但流程上有所不同。
在韩国,宴会开始前,主人会向客人献上茶水和一些小菜,以示热情好客。
而在餐桌上,韩国人注重包装和摆放的美感,菜肴的样式和分类也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中韩两国在敬酒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的宴会上,敬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通常由主人首先敬酒给客人,客人收到酒后,要站起身,向主人敬酒,并表示感谢和祝福。
而在韩国,敬酒礼仪也十分严谨,但有所不同的是,敬酒时一般是客人自己倒酒,倒满七八分,然后并拢双手,将酒杯递给对面的长者,长者接过杯子后会直接将酒喝下,并表示感谢和祝福。
最后,中韩两国在问候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如“你好”、“早上好”等。
而在韩国,人们见面时也会互相问候,但问候的方式有所不同,韩国人称谓非常重要,年龄和职位是决定称谓的重要因素,一般年纪较长或职位较高的人要先打招呼,并称呼对方的姓名。
此外,在韩国,人们常常使用双手来表示尊敬和友好,当年龄较大或地位较高的人向年龄较小或地位较低的人问好时,会同时将两只手握在一起,并微微鞠躬,这是一种常见的韩国特有的问候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宴会礼仪、敬酒礼仪和问候礼仪等方面。
通过了解和尊重彼此的礼仪差异,可以加深和拓展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关系更好地发展。
中韩两国饮食文化礼仪对比

中韩两国饮食文化礼仪对比冀佳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属于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当然差异也是有的。
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引言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从奴隶制社会发展至今先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共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并以此来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饮食礼仪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中有一句名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饮食礼仪是在饮食习俗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
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自汉朝起版图不断扩大,各个民族文化技术相互交融,使得周边各国争相前来学习,同时也带走我们的先进文化,朝鲜半岛与我国比邻而居,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对于韩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韩国对于儒家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十分成功的,中韩两国都是饮食大国,也同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中韩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饮食礼仪文化在中韩两国的沿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儒家十三经中《仪礼》 《周礼》 《礼记》自东汉以来被尊为“三礼”是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而且详细记载了饮食礼仪,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三礼”的基本内容即礼学的核心被概括为四个方面:礼之义,即礼主尊卑、亲疏之义;礼之节,即详细说明五礼的仪式规范;礼之实施;礼之器具。
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1、言谈举止
鞠躬是每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做法是相同的,说实话,它已经在每个国家发展了多年。
在日本和韩国,在欢迎对方时微微鞠躬,在更正式的场合下鞠躬更深沉,这被认为是恰当的。
在中国,握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典型的欢迎,只是一个轻微的头部手势,而不是惯常的鞠躬。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另一种习惯是谈话的音量和语调。
往往你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看到和听到中国游客。
在公共场所日本人和韩国人通常会保持非常安静的状态,甚至会把自己的笑声留在原地。
然而,中国人没有保持安静的社会习俗。
你会经常看到中国人咯咯地笑,提高嗓门,这对日本和韩国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同。
2、文化时尚
在时尚界,韩国以可爱、时尚的文化而闻名,韩国人比日本人更经常地选择更亮的色调,但与此同时,韩国人在亚洲流行时尚中也占据了相对的地位,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中国,时尚在城市和省级环境中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无论他们在服装和装饰品上都采取了更西方的策略。
3、语言
在语言上,韩语可以以辅音结尾,而不是以“n”结尾。
“他们确实有一个简单的音节和元音框架,就像日语一样。
中国的语言是日语和韩语的起源,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标准,
但每个单词都有很多相同的元音。
4、文化节日差异
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和韩国的仲秋是同一个节日,但韩国人对于吃月饼比较陌生;端午节,在韩国已转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容(没有龙舟赛)。
中国和韩国的社交礼仪有何不同?

中国和韩国的社交礼仪有何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社交礼仪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和韩国作为东亚文化圈内的两个重要代表国家,其社交礼仪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列举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称呼礼仪在中国,人们有着非常复杂的称呼礼仪,这是出于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的一种表现。
比如,老师可以称呼学生为“同学”,但学生不能用“同学”来称呼老师,而应该用“老师”这样更恰当的称呼。
同龄之间也有要求称呼的不同,例如男女之间“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称呼,虽然与实际年龄无关,但在朋友之间应尽量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礼仪规矩。
而在韩国,社交礼仪中对称呼也十分讲究。
通常,称呼应该尊称对方。
对于最年长一代的人,应该用“尊称”或“长者称呼”;对于比自己稍年长的人,要用“长辈称呼”;对于相近年龄的人,要用“同辈称呼”。
此外,韩国人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会考虑到性别、职称等因素,以适当地表达尊重。
二、用餐礼仪在中韩两国中,用餐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在中国,人们在餐桌上注重和谐,注意礼仪,宴请客人时要注意种类多样、颜色搭配合理、品尝顺序合理,主人要送客人到门口,并道别等,表现出中国人的细腻、周到和用心。
而在韩国,用餐礼仪也非常重要。
在用餐时,起先应该墨水涂嘴、井水涂手,以表清洁卫生;其次是应该用筷子、勺子等正确的餐具;接着是为了表示表达感谢,必须把筷子、勺子放回桌子上,不能直接把餐具放在碗中,表示对厨师表示不尊重;最后,吃完后,要用纸巾擦嘴,并用语言表示感谢。
三、交流礼仪在日常的交流中,中国和韩国的社交礼仪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人们的交流要注重尊重他人,谦让自己。
比如,两人见面时,应主动问候对方,问候礼貌;对于与自己地位相似的人,应该主动表示尊敬,避免冷淡和孤傲;在交流时,应尽量控制情绪,不要大声呼喊、有粗鄙行为等。
而在韩国,交流礼仪同样非常注重,例如,在与长辈或者公共场合交流时要用“礼貌语”,显示出尊重和敬意;交流时要注意审慎,克制语言,独立思考,越少用口头语言越好。
中韩商务礼仪差异

中韩商务礼仪差异篇一:中韩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中国和韩国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1.中国与韩国的概况对比1.1中国的概况中国位于东南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为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国旗为红旗。
通用普通话,货币为人民币。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
韩联社4月28日报道称,韩国银行和金融投资行业当日发布资料显示,去年韩国GdP为1.3万亿美元,为中国9.2万亿美元GdP的14.2%,即中国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
而20XX年,中国GdP规模是韩国的2.4倍。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韩GdP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
1.2韩国的概况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
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
货币为韩元,100韩元折合0.7416人民币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
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
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
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
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
1.3启示如果在韩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要尊重当地的礼仪,饮食以及习俗。
例如,可以身着白色衣服,这是韩国人比较喜欢的颜色。
遇到长辈的话就用双手握手,公共场合让男士先行,因为在韩国的传统就是大男子主义,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中韩礼仪文化对比

中韩礼仪文化对比
同为亚洲文明国家的中国和韩国,在礼仪方面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又都被称为“礼仪之邦”。
两国不仅比邻而居,一衣带水,而且在礼仪文化上也有着颇深的渊源,两国文化同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韩国是受到影响颇深的国家之一。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几千年的历史荡涤和沉淀中,中国和韩国的文化犹如同一株植物上开出的两朵花,有着相同的根系和血液,却有着迥异的颜色和形状,展现着各自不同的风情和姿态。
那么同出一家的两种文化有着怎么样的异同,又为何产生如此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就是本文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中国和韩国礼仪的差异

年级:姓名:专业:学号:【摘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中国和韩国同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都是亚洲文明国家,有着较悠久的礼仪文化历史。
礼仪是在人们的长期生活和互相交往中渐渐形成的,最终通过传统的风俗习惯确定下来的规范准则。
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关键词】中国韩国礼仪文化对比一、绪论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
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
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
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
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
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篇主要就中韩文化进行了对比,,既比较了相同之处,又比较了不同之处。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像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熔于一炉;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中韩两国共同依山傍水,频繁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相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中韩两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两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文化,我不仅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体会到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礼仪差异篇一:中韩文化差异对比中韩文化差异对比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一、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一)语言属系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
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1.元音(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
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
如“买”4.音节构造(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6.声调(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
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7.语调(1)句法语调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韩语属黏着语,独立词后粘着附着词才能组成句子,而不少附属词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和思想感情,这一特性,相对的削弱了语调的作用。
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语气和思想感情的附属词,主要靠语调来表达句子的意义。
(2)逻辑语调汉语的逻辑语调的变化比韩语广泛、自由。
因此汉语音节的音长变化比较自由,音长没有辨义性,即单词中某一音节加长一些不会产生词义的变化。
而韩语语音长短是辨义的。
8.敬语(1)表达方式不同韩国语的敬语表达都有一套完整、复杂的敬语体系,可分为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而汉语中则不成体系,主要带有敬谦意思的词汇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2)适用对象范围不同汉语的敬语一般只用于谈话的对方;韩语可以用于话题的第三者,适用范围比汉语广。
9.表达的风格上汉语简洁明了,韩语委婉。
(三)两国文字起源1.汉语的书写文字是汉字。
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创造的,属自源文字。
具体起源时间尚无定论,但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适用最广泛的文字。
2.韩语的书写文字是韩文,是由朝鲜世宗大王借鉴汉语音韵于公元1444年“训名正音”创制的。
在此之前,韩国没有文字,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陆续借用中国的汉字,采用直接用韩文记录和利用吏读两种方法记录语言。
现代韩国语中仍夹用繁体汉字。
综上可见,韩语文字的创制都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汉字是韩文和日文的母体。
3.两国文字比较:(1)文字性质:①汉字—表意文字。
②韩文—表音文字。
(2)标记方式:①汉语:标记系统单一,稳定。
②韩国语:基本以韩文为主,但一些正式场合使用汉字。
二、中韩历史文化差异(一)节日差异对比1.中国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介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法定休假日)元宵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其他节日)2.韩国韩国民众最重视中秋节。
传统节日:元旦、独立运动纪念日、植树节、释迦摩尼诞生节、儿童节、光复节、中秋节、开天节、韩语节、圣诞节(二)传统服饰对比1.中国:汉族(汉服)、藏族(藏袍)、苗族(苗服)、蒙古族(蒙古袍)、满族(旗袍)、中山装等2.韩国:韩服(女士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士是短褂搭配长裤,并以细带缚住裤脚)。
(三)中韩礼仪文化对比1.中国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
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2.韩国礼仪文化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社交场合中,大部分韩国人会讲英语,对讲日语的人没有好感。
在社交礼仪上,韩国一般不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的礼节。
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是单独使用右手。
在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先以右手握手,随手再将自己是左手轻置与后者的右手之上。
在韩国,妇女和小孩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和男子握手,以点头或是鞠躬作为常见礼仪。
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要是对方在社会上有地位头衔的,韩国人一定会屡用不止。
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
初次见面,交换名片。
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
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
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
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
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
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
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
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
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三、中韩现代文化差异对比(一)饮食文化1.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川菜的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粤菜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闽菜的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苏菜的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浙菜的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
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
湘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徽菜的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2.韩国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四川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
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
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张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
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
烤肉的种类很多,如烤牛肉、烤牛排、烤五花肉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烤牛肉。
吃烤肉时,生菜、芝麻叶、生蒜及小青椒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用芝麻叶包烤肉,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你想从烤肉里补补油水是很困难的,因为韩国烤肉是要把油都沥掉的。
韩国人生活崇尚简朴,吃的方面并不讲究,惟独对泡菜情有独钟。
饭桌上如果没有泡菜,韩国人是吃不下饭的。
泡菜的种类很多,做泡菜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一种是白菜,红艳、辛香,保持了原有的水分,吃起来辛辣却没有苦涩的感觉。
另外也有用萝卜块茎及各种植物叶,比如芝麻叶、豆叶等制作的泡菜。
韩国人家一般都有腌菜器皿,自己腌制各种泡菜,随时取用。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
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
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
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
韩国的汤有两种。
一种是汤饭,是将米饭、肉和葱放在一起水煮而成的,味道鲜美。
常见的用来下饭的汤有两种。
一种是用豆叶、豆芽菜、豆腐、肉末等混合加水制成的,色泽淡褐,吃的时候加一种非常辛辣的粉状调料,也可以把饭泡在里面一起吃。
另一种汤称为清酱,和前面一种材料差不多,但是红色的,水很少,介于我们观念中的汤和酱之间。
韩国人非常喜欢吃清酱,在韩国古代文献里甚至记载着某官夫人用自制的美味清酱帮丈夫与上司拉拢关系的故事,可见清酱魅力之大。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
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
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
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
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篇二:中韩餐桌礼仪差异性比较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论文课程名称: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