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
6-常山50米以下二类设计说明

常山县供电局营销生产综合用房建筑设计方案说明第一章建筑设计一、项目背景常山县地属浙江省衢州市,毗邻赣、皖、闽三省,周围与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开化县;杭州市的淳安县;江西省上饶市的玉山县相接壤。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
320国道、205国道在境内交汇。
常山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地文景观,常山县还有许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常山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越国姑篾之地。
三国改属东阳郡。
南朝宋、齐、梁三代,隶属不变;陈置信安郡,领信安、定阳县。
隋太末、定阳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
唐定阳改为常山,此后,常山县域基本不变,一直隶属衢州。
宋元明清代沿袭旧制。
1958年11月,常山并入衢县;1961年,复置常山县;辖区不变隶属金华专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常山属衢州市。
常山县西北的千里岗山脉中的黄岗山,以及太公山白鹭生态保护区,是浙西北优美生态环境的缩影。
常山的人文景观以古建筑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十六天井、樊家大宗祠、文峰塔等等。
地块位于常山中心南部,内河东部。
交通条件便捷,景观条件优越。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红线内规划用地约5.01亩,规划要求建筑规模控制在9000平米内,地下面积控制在2600平米内。
新建建筑集调度、通信、生产、办公、会务为一体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11600平米(含地下室建筑面积2600平米)。
三、设计依据1、业主资料(1)业主提供的地形图及红线图电子文件。
(2)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2、主要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BG50220-9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3、主要建筑设计技术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GB50045-9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9)《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JGJ50067-9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其他设计依据《建筑设计资料集》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浙江省有关强制性条文规定;四、设计指导思想1、本工程作为一个形象性极强的建筑,在理念上采用前沿的绿色建筑概念;外形上采用几何体块强调建筑形体的同时营造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
常山地质公园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纲第一条规划目的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浙江省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并于2004年1月3日揭碑开园。
为建设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并把保护地质遗迹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地质公园规划必须遵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突出主体(地质遗迹资源),融合其它旅游资源于一体;有利于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第三条地质公园范围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境内,地理坐标是东经118°23′00′′~118°43′00′′,北纬28°51′30′′~29°06′31′′′范围之内,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分二期实施,二期的划分是:近期:2005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15年。
第五条规划依据1、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2、《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1994年10月9日);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原地矿部,1995年21号令);6、《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年11月;7、《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局;8、《常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常山县人民政府,2001年11月;9、《常山县志》等基础资料。
第六条地质公园性质根据地质公园的资源特点、风景特色、开发价值、其他资源条件、区域背景及发展方向与功能的关系,确定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性质为:以地质遗迹为主体,融自然山水和人文古迹为一体,具有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揽胜、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常山县创新发展思路_开辟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径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42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常山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
该县“八山半水分半田”,属典型的山区县,土地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导致全县生产发展规模化、产业效益集聚化难以实现,是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
近年来,常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集约要空间、向改革要动力”思路,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统筹发展的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今年3月,常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评“浙江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一)空间布局紧凑高效坚持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建设发展的前置条件,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和流量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编制工作,加大对矿语奇缘、衢饶示范区常山片区等重点项目和片区的空间规模保障力度。
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启动球川镇三溪村等1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天马街道邻里中心地块等26个地块控规修编工作。
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工作,推进12700余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与垦造耕地建设,全力破解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及“两非”问题。
(二)村镇级规划详实有序紧盯规划编制实施的末端管控,持续推进33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善10个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完成天马街道邻里中心地块等26个地块控规修编工作,逐步实现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管控的全覆盖、零遗漏。
同时,定期带训基层规划员队伍,全面增强各乡镇(街道)规划员的综合能力,切实提升县乡两级空间规划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专项编制精准深化着力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和流量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编制工作,全方位加大对回龙谷、矿语奇缘、衢饶示范区常山片区等重点项目和片区的空间规模保障力度,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共赢。
进一步细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于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要求,推动龙饶初中迁建、柚香谷白石农业未来园等教育场所、农文旅项目的落地选址,补齐专项规划编制短板。
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5 第三节能源规划--------------------------------------------------------------- 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7 第一节教育发展--------------------------------------------------------------- 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 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11 第二节城市规模-------------------------------------------------------------- 11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 ---------------------------------------------------------- 11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 23 第十三章附则 ----------------------------------------------------------------- 24 附表------------------------------------------------------------------------- 25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 年;远期2011-2025 年;远景2026-2050 年。
二、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其范围为:天马镇除铜岭、龙潭、袁青口、新联、五联、中峰、钳口、石坝八村外的全部地域,辉埠镇除石木岭、山背、高峰三个村外的全部地域,何家乡的江源、何家、樊家、源口、煤山、琚家、金家等七村,同弓乡的伏江、过坑、湖石头村以及青石镇的高铺、底铺两村和一个林场。
规划区面积共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4.5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的比重为1:3.3 。
三、城市性质:中国柚都石城、浙闽赣皖四省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浙西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形象定位:柚都石城。
五、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 年)12万人,2020 年16万人,远期(2025年)2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6.39 平方公里,人均136.62 平方米;远期(2025 年)23.95 平方公里,人均119.75 平方米。
六、城市形态意象本次规划延续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成果,城市形态为龙形水、碟形山、雁形城。
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三轴放射,肌理延续;四水六山,七楔八片。
采用单城多区的丛族式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中心城核心功能区、外港职能拓展区、常山县工业园区和辉埠新区。
各区因地制宜,整合自身优势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紧密联系,体现了城市的生长规律。
三轴放射,肌理延续:以定阳路、天马路和文峰路组成的传统“A”字型轴线公建服务带为核心,向中心城区以外七大片区延伸,达到城市肌理延续和加强片区联系的空间效果。
四水六山,七楔八片:以常山港为主轴的“四水六山” 常山港、内河、南门溪、龙绕溪和西峰山、天马山、石崆山、塔山、虎山、展衣山将八大片区自然承接,整体连续,内外呼应,将周围的生态环境顺着流淌的清水渗入城市各个空间。
衢州城市总体规划 ppt课件

市区旅游规划图
●市区旅游发展规划
衢州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布局:构筑市区旅游业 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一城一 区八点”的总体格局。
一城:通过名城保护、古城 文化、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 以及提升中心城区旅游配套服务 水平,构筑休闲文化中心旅游城 市。
一区:以烂柯山为中心的城 郊度假旅游区
八点:重要旅游乡镇节点, 包括石梁、七里、湖南、莲花、 全旺、灰坪、九华、黄坛口等八 个乡镇。
其中包括: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2平方 公里(实测面积为112.5平方公 里,其中中心区25,西区12.5 ,南区24,东区51)。
明确六线的保护范围和综合 管制措施:
城乡建设用地“红线” 水系保护“蓝线” 绿地保护“绿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 基础设施用地保护“黄线” 地质灾害防治“黑线”等
衢州城市总体规划
市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图
●市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铁路规划:续设杭长高铁和九 景衢铁路;预留衢宁、衢黄、衢 建、杭金衢城际铁路通道。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 “衢州城区-龙游城区-湖镇镇”、“衢州城 区-江山城区-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 镇-常山城区”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东、 西南和西北轴向推进。
一点:开化县以城关镇为中心,点状重点 培育。
●城镇等级结构:“市域中心 -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镇” 四级。
山区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山区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优化整合)前言对于中国而言,21世纪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世纪,同时,21世纪更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特色塑造的世纪。
在区域和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独具特色的城市建设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注入了永续的活力。
山区县城位于??省东部山区,是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几年,山区县交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农业稳步提升,工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初现端倪;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粤东山区包括山区开始承接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山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但我们应该看到,与珠三角城镇相比,山区面临着产业发展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并且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山区不能走发达城镇的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老路,重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区又具有珠三角城镇所没有的后发优势。
未来的山区如何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既保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保证城市建设的质量,将是山区县城发展的焦点——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其快速发展必须以保证城市化质量和良好的生态为导向。
针对于此,山区县提出了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和南台山森林公园纳入县城控制区后的协调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工业、生态和城市如何协调共存,这表明山区县已经基本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山区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大背景和对此提出的要求。
有限的土地资源,未完善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尽健全的城市功能,缺乏特色的城市形象,较低的人口素质……,这些已经成为山区县城目前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羁绊;相对重要的交通位置,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以南台山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丰富自然景观资源……,是未来山区县城发展的优势。
跨越羁绊,强化优势,为山区县城寻找一条特色的、高效的、持久的发展途径,是本次概念规划的立足点。
带着清晰的工作目标,项目组对山区县城进行了详细的查勘调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随着本次规划将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和南台山纳入规划范围,《山区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的内容在较多层面上不能满足山区县城的发展需求。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常山县招贤镇8个乡镇修改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常山县招贤镇8个乡镇修改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17•【字号】衢政发[2006]71号•【施行日期】2006.1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常山县招贤镇8个乡镇修改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衢政发〔2006〕71号)常山县人民政府:你县《关于要求审批招贤镇等8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成果的请示》(常政〔2006〕14号)悉,经省政府审查核定、市政府研究同意,现批复如下: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限的通知》(浙政发〔2001〕7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6〕12号)的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常山县招贤等8个乡镇修改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核定的批复》(浙政土审〔2006〕65号)精神,原则同意修改后的常山县招贤镇、青石镇、球川镇、芳村镇、宋畈乡、东案乡、新昌乡、新桥乡等8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规划》)。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是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定效力。
在常山县招贤镇等8个乡镇范围内的城乡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符合《规划》的要求。
三、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按照《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控制指标,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得超过控制指标(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四、常山县招贤镇等8个乡镇要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每一块土地用途使用土地,禁止在已建成的标准农田上擅自进行用途改变。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5年;远景2026-2050年。
二、城市规划区:
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其范围为:天马镇除铜岭、龙潭、袁青口、新联、五联、中峰、钳口、石坝八村外的全部地域,辉埠镇除石木岭、山背、高峰三个村外的全部地域,何家乡的江源、何家、樊家、源口、煤山、琚家、金家等七村,同弓乡的伏江、过坑、湖石头村以及青石镇的高铺、底铺两村和一个林场。
规划区面积共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4.5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的比重为1:3.3。
三、城市性质:
中国柚都石城、浙闽赣皖四省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浙西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形象定位:柚都石城。
五、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2万人,2020年16万人,远期(2025年)2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6.39平方公里,人均136.62平方米;远期(2025年)23.95平方公里,人均119.75平方米。
六、城市形态意象
本次规划延续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成果,城市形态为龙形水、碟形山、雁形城。
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三轴放射,肌理延续;四水六山,七楔八片。
采用单城多区的丛族式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中心城核心功能区、外港职能拓展区、常山县工业园区和辉埠新区。
各区因地制宜,整合自身优势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紧密联系,体现了城市的生长规律。
三轴放射,肌理延续:以定阳路、天马路和文峰路组成的传统“A”字型轴线公建服务带为核心,向中心城区以外七大片区延伸,达到城市肌理延续和加强片区联系的空间效果。
四水六山,七楔八片:以常山港为主轴的“四水六山”――常山港、内河、南门溪、龙绕溪和西峰山、天马山、石崆山、塔山、虎山、展衣山将八大片区自然承接,整体连续,内外呼应,将周围的生态环境顺着流淌的清水渗入城市各个空间。
另一方面,城市居住用地的空间形态,尽可能向临近山体作谨慎的延伸,形成与山景自然融合的楔形片区。
自北向南分
别为:湖东片、赵家坪片、五里亭片、中心城区片、狮子口片、火车站片、富足山片、城南和周塘片
八、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以北向发展为主,以东延、南伸为辅,远景考虑向西发展。
九、城市对外交通
规划期内强化“三横三纵”的道路框架。
三横三纵:杭金衢高速、衢景九铁路、新320国道为三横;黄衢南高速公路、205国道、48省道和常芳公路为三纵。
十、城市道路广场
城市道路分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原则上主干道按30~36米控制,次干道按18~30米控制,支路按12~18米控制。
(一)城市主干道
形成近期“三街三环三入口”、远期“四横两纵两弧一环”的路网体系。
近期形成“三街三环三入口”
三街:定阳路、文峰路和天马路;
三环:即水环、路环、山环;其中路环为新320国道—新205国道—外港大道构成的城市对外交通道路外环;文峰中路—定阳南路—白龙路—人民路—大街—新横街—天马路—白马路构成的中心道路环;
三入口:320国道城市南入口、城市东入口和城市西入口;
远期形成“四横两纵两弧一环”
四横:建材路、外港大道-205连接线-石家槽路(暂名)、天马路、老320国道;
建材路――是辉埠新区的主要干道;
外港大道-205连接线-石家槽路(暂名):联系湖东片、外港、狮子口片;
天马路:联系赵家坪和中心城区;
老320国道:联系常山县工业园区、五里亭及中心城区;
两纵:205国道、定阳路
205国道——联系辉埠和新都工业区;
定阳路――联系外港片和中心城区、城南片;
两弧:文峰路、常辉公路
文峰路:中心城区内部的主干道;联系中心城区和五里亭区
常辉公路――结合天马路联系辉埠与中心城区;
一环:东环路
东环路:联系外港片、火车站片和狮子口片;
(二)城市次干道、支路
城市次干道是主干道的补充,在片区之间及内部辅以1-2条次干道;支路则在片区内部形成相对规整的网格状
十一、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
(一)、城市绿地系统
总体框架:常山县城市绿地系统构成“一脉七楔、四水六山”、“四面环山,两带导风,林网入城”的总体布局框架。
总体布局:沿水系主要是常山港、南门溪、内河、龙绕溪布置带状的滨水景观和防护绿地;沿205、320国道、杭金衢高速布置城市对外道路绿化生态带;将塔山、虎山、展衣山、西峰山、石崆山、天马山等山体作为城市生态单元;将广场绿地、街道绿地与城市绿心、绿廊有机串联,形成一脉七楔的绿地系统结构,将城市外围的农田、山体作为城市的绿网。
(二)、城市景观系统
常山县城市景观的塑造,以“山”特色为背景,“水”特色为核心,结合“山水城市”的保护与建设,塑造兼具旅游、生态及现代城市简洁明快于一体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