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万载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万载江工片安置小区项目策划

万载江工片安置小区项目策划

八月湖路
12#楼
11#楼
10#楼
9#楼
8#楼
3#楼
4#楼
1#楼
2#楼
7#楼 5#楼
6#楼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勘察单位 监理单位 工程类别 工期目标
万载县江工片安置小区
本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衙背山路以南,纵一路以西,河西 路以北,纵二路以东
万载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宜春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9 #楼
南区
3#塔吊 TC6015
R=60m
3 #楼
4 #楼
西 路
说明: 1 、本工程南 区设置宽6 m宽环形道 路,道路采 用C20混 凝土,厚度 200mm ,内配Φ8 ~12@2 50废旧钢筋,
道路完成 面标高按照总 平图标高降低 200mm;
4#塔吊 TC5610 R=56m
5#塔吊 TC5610 R=56m
总体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净用地面积 138299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476341 平方米 地上计容建筑面积 345696 平方米
其中
住宅
社区用房 商业
商铺
306392 2300 36854
29554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其中 超市 3000 平方米
菜市场 2000 平方米
垃圾回收站 150 平方米
2554 180 2374 130645 10645 120000
辆 辆 辆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第1 、二项部目分概存况 -在南的区问场题地及现原状因分析
责任 • 规矩 • 执行
铁皮房 池塘
场地西 侧便道
钉子户 小学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万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万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万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赣府字〔2024〕54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万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宜春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审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请示》(宜府文〔2023〕2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万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万载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建设花炮之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宜春市新能源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万载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803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7.18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412.6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45.27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797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

江西省万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汇总

江西省万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汇总

江西省万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20年)第一章前言第一节规划的目的和依据一、规划目的《江西省万载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开展设区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国土资字[2010]21号)文件精神,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

二、规划依据1. 法律依据:(1) 《关于开展设区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国土资字[2010]21号);(2)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3) 《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第95号令);(4)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

2. 技术依据:(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2) 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 基础依据:(1) 《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2009年9月);(2) 《江西省万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3年6月);(3) 《江西省万载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4) 《江西省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节适用范围和期限一、适用范围1、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万载县所辖的行政区域。

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3年,中期为2014~2016年,远期为2017~2020年。

万载县房地产调研报告

万载县房地产调研报告

万载县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地理位置万载县地处赣中西北边陲,锦江上游,峰顶山以北,东邻上高县、宜丰县,南接袁州区,西连湖南省的浏阳市,北毗铜鼓县。

县境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2公里,总面积1719.6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6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现辖黄茅、株潭、潭埠、双桥、三兴、罗城、高村、高城、白良9个镇和鹅峰、马步、赤兴、白水、仙源、岭东、茭湖7个乡及康乐街道,181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335个村民小组。

◆人口据公安年报统计,2014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57974人,其中,农业人口459128人,非农业人口98846人;年平均人口为548711人;年末总户数155537户,其中乡村户116996户。

现有汉族和壮族、满族、瑶族、回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畲族等13个少数民族。

◆经济2014年,万载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3904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86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981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33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4.6%、11.7%、9.7%。

年人均GDP达到18936元。

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089元,比上年增长3.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64元,比上年增加2124元,增长11.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调查队数),比上年增加1144元,增长15.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913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7%。

2014年万载县实现财政总收入为200036万元,比上年增长17.5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1886万元,增长18.16%。

万载县有9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超过五千万元,其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乡镇达5个(康乐街办、黄茅镇、株潭镇、鹅峰乡、潭埠镇)。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983万元,增长10.9%。

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本项目位于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项目依托规划区良好的自然风貌及祠堂群遗存,在充分挖掘万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祠堂文化为核心,创新性导入百合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将古镇打造成为集古镇观光、家族寻根、文化体验、主题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购物于一体的“家合”文化主题休闲旅游综合体。

宜春旅游名片,江西第一古镇。

概念规划项目地点: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城区域客户诉求:本项目的客户诉求比较特殊,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而最终的诉求是在项目团队与客户进行深度剖析后提出。

1、原本属于老县城中心区域二十余栋老建筑祠堂的修葺维护,政府以周边土地(包含祠堂共计约237亩)作为平衡交换,对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商进行公开招标;经与甲方深度沟通后,将老建筑与老城相融合,以整体打造的方式另外再寻求平衡之处。

2、客户的最直接诉求还是获得竞标的成功,从理念与可实施度上获得政府的认可、深度合作的可能。

3、客户方想以此项目为起点,形成集团新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难点剖析:1、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论述题,而是在改错的基础上再进行论述,按照原本的立项方式,修复后的祠堂将被包围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居住楼中,按照发包方式进行规划,如果未来继续落地建设,对文物保护而言有害无益,对城市发展而言,甚至会成为老城的“钉子桩”。

2、修复后的祠堂不光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还要发挥它的价值,形成旅游吸引力,在江西这样一个小县城上,仅凭几座祠堂能吸引游客前来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

3、祠堂是古时家族议事、学堂及供奉祖先等用途,建筑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严肃的氛围,且不同家族的祠堂专属性会非常强,如何有效利用并转化这些祠堂成为最大的问题。

解决方案:先破再立,突破老城格局不拘泥于22栋祠堂的修复+以古镇为载体打包规划作为一个拳头产品推出突破政府给的既定论述题需要有足够承担风险的理由,因为属于竞标项目,想法若不被认可连修改沟通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在前期必须拿出足够并且充分的理由,以支持我们走出这一步,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万载县城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万载县城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万载县城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信息来源:万载县政府网更新时间:2008-8-28 10:09:00 点击人次:2117收藏打印关闭字体:[大中小]第一章规划背景随着万载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区不断向外扩展,要求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部分功能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

因此充分利用新区地理,交通优势,建设万载县城新城区,实现城市在区域范围内的有机拓展已成为必然。

万载县城旧城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局部用地已日趋紧张,按原来的城市发展规划来进行建设控制已很难满足城区发展的需要,急需按照新一轮总体规划,作为宜春城市后花园的新的要求,对其新城区进行高标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

第二章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3.《城市用地分类域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5)》;6.《万载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7. 国家相关规范及江西省各相关专业规范。

第三章规划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规划区位于万载老城区东面。

片区范围主要在康乐大道和万芳线之间,湘赣线以北,东西宽约1.2Km,南北长约2.5Km。

规划范围内有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0.5 km2左右,总规划面积为2.5km2。

规划在康乐大道以东万芳路以西,宝塔路两厢形成新城区中心。

该地区区位条件好,西抵老城区,东邻新工业园区,既能依托老城区快速发展,也能加强老城区与新工业园之间的联系;本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基础设施可以从旧城区延伸过来,可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快速启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同时,片区处于老城区的边缘,现状遗留建筑较少,农用地较多,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新城区开发的步伐。

规划说明书

规划说明书

文昌市东郊镇总体规划(2011-2030) 说明书文昌市东郊镇人民政府 海南津杭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目 录第一部分 序论 (3)第一章 相关规划回顾 (3)1. 1994年版《文昌县东郊镇总体规划(1994-2010年)》回顾 ...... 3 2. 1991年版《文昌县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回顾 .......... 3 第二章 总 则 .......................................................................................................... 4 1. 总规修编背景 .................................................................................. 4 2.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研究内容 ........................... 5 3. 规划的依据 ...................................................................................... 6 4. 规划期限 .......................................................................................... 6 第二部分 镇域总体规划 .. (7)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建设发展历史 .......................................................................... 7 1. 现状概况 .......................................................................................... 7 2. 历史沿革 .......................................................................................... 8 3. 建设项目意向 .................................................................................. 8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10 1. 现状经济概况 ................................................................................ 10 2. 发展条件分析 ................................................................................ 10 3. 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 11 4. 总体发展目标 ................................................................................ 13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 13 1. 城镇化水平预测 ............................................................................ 13 2. 村镇体系规划 ................................................................................ 15 第四章 岸线利用规划 ............................................................................................ 16 1. 利用原则 ........................................................................................ 16 2. 规划措施 ........................................................................................ 16 第五章 空间管制规划 ............................................................................................ 16 1. 总体思想 ........................................................................................ 16 2. 管制原则 ........................................................................................ 16 3. 空间管制目标 ................................................................................ 17 4.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7)第六章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7)1. 镇域交通规划 ............................................................................... 17 2. 镇域水资源利用规划 .................................................................... 18 3. 镇域污水工程规划 ........................................................................ 18 4. 域电力工程规划 ............................................................................ 18 5. 镇域电信电视工程规划 ................................................................ 18 第七章 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 19 1. 区域旅游服务设施 ........................................................................ 19 2. 文化体育设施 ............................................................................... 19 3. 医疗卫生设施 ............................................................................... 19 4. 教育设施规划 ............................................................................... 19 第八章 镇域旅游发展布局 .................................................................................... 20 1. 旅游业现状分析 ............................................................................ 20 2. 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反思 ............................................ 21 3. 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 23 4. 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 .................................................................... 26 5. 市场定位 ....................................................................................... 26 6. 旅游发展规划 ............................................................................... 27 第九章 镇域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 27 1. 镇域空间结构 ............................................................................... 27 2. 功能分区 ....................................................................................... 27 3. 规划布局 ....................................................................................... 28 4. 用地规划控制指引 ........................................................................ 30 5. 新农村建设导引 ............................................................................ 30 第十章 环境保护规划与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 30 1. 环境保护现状 ............................................................................... 30 2. 环境保护规划 ............................................................................... 31 3. 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 32 第三部分 镇区建设规划 . (33)第一章 城镇现状布局与用地评价 ........................................................................ 33 1. 城镇建设现状 ............................................................................... 33 2. 用地评价 ....................................................................................... 33 3. 城镇建设现状评价 (33)精品文档. 第二章城镇性质和规模 (34)1.城镇性质的确定 (34)2.发展规模 (34)第三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34)1.用地发展方向 (34)2.功能结构 (34)3.用地布局 (34)第四章镇区专项用地规划 (36)1.生活居住综合用地规划 (36)2.产业用地规划 (37)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37)第五章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38)1.现状及存在问题 (38)2.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38)3.道路交通规划 (38)第六章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39)1.现状及存在问题 (39)2.规划原则 (39)3.绿地系统规划 (39)4.绿化树种的选择 (40)5.整体景观形象 (40)第七章镇区景观系统规划 (40)1.规划原则与目标 (40)2.景观系统规划 (40)第八章镇区市政工程规划 (41)1.镇区给水工程规划 (41)2.镇区排水工程规划 (41)3.镇区供电工程规划 (42)4.镇区电信工程规划 (43)5.燃气工程规划 (43)6.镇区环境卫生规划 (43)第九章环境工程规划 (44)1.环境质量状况 (44)2.环境工程规划 (44)第十章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45)1.消防规划 (45)2.防风灾规划 (47)3.抗震规划 (47)第十一章城市设计导引 (47)1. 总体构思 (47)2. 功能空间设计 (47)3.风貌分区导引 (47)4. 环境设计 (48)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49)1.规划原则和目标 (49)2.人口和用地规模 (49)3.近期主要建设项目和布局 (49)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0)精品文档. 文昌市东郊镇总体规划(2010—2030)说明书第一部分序论第一章相关规划回顾1.1994年版《文昌县东郊镇总体规划(1994-2010年)》回顾1994年编制的总体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文昌市东郊镇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江西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全程规划设计咨询服务

江西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全程规划设计咨询服务

江西万载古镇旅游综合开发全程规划设计咨询服务本项目位于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项目依托规划区良好的自然风貌及祠堂群遗存,在充分挖掘万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祠堂文化为核心,创新性导入百合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将古镇打造成为集古镇观光、家族寻根、文化体验、主题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购物于一体的“家合”文化主题休闲旅游综合体。

宜春旅游名片,江西第一古镇。

我院为本项目进行了概念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工作。

项目地面积约为300亩,未来可扩展到600亩,以古镇为核心区域向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造房地产、商业等项目。

鸟瞰图
项目组通过充分调研项目地及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提炼出最具吸引力和项目地资源特点的文化作为古镇主打文化,即家和文化,在园区中策划出万载百合馆、祠堂文化展览馆、家谱文化展示馆等对家和文化进行充分的阐释,并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对游客吸引力。

夜景鸟瞰图
园区中融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资源、当地特色饮食,规划了参观和体验项目,增强了古镇的特点和趣味性。

街区效果图
街区效果图
古镇建筑形式保留原本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对部分建筑进行保留和修复,其他部分将全部新建。

通过对本项目未来发展效益的评估分析,我院认为本项目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均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效益上,本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建筑、原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万载GDP、提升财政收入;社会效益上,本项目将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激活传统产业的发展;本项目也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街区效果图
街区效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载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一、地理位置万载县位于东经113°59′37″——114°36′10″;南北宽52公里,跨北纬27°59′37″——28°27′48″。

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峰顶山以北,锦江上游。

东至上高县,以栎头山为界。

西至湖南省浏阳县,以铁山为界。

南至宜春,以墟场口为界。

北至铜鼓县,以太阳岭和美西塘、阿弥陀佛岭、窗前打铁坳为界。

总面积171400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02%。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位于县域的东南角,南距宜春市区30公里,东到省会南昌200公里。

二、自然条件(一)气象万载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年均温度17.4度-18.2度之间,极端气温-11.60C——390C;最近五年年均年降水量为1909.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353.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431.0毫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每年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雨量过于集中,易造成洪涝。

万载县主导风向北北东,近五年平均风速0.6m/s;全年日照时数1693.2小时;无霜期为227-257天,最长为288天,霜雪冰冻期较少。

(二)水文县城地处锦江上游,支流龙河与锦江交汇于此。

龙河自南向北流,流经天坡段进南门,在郭家桥收乌溪水及毛家冲水穿城而过。

1.锦江发源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高程628.6)。

流向自西向东,流经宜春的慈化乡及万载、宜丰、上高、高安、丰城、新建等县,于南昌市汊对岸注入赣江。

万载以上干流河道穿行于低山丘陵,河面较窄,一般在30-70m,河床多由卵石,粗细沙组成。

由于沿河山丘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床逐年有所抬高。

锦河危防站多年平均流量27.1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550m3/s,实测最高水位90.21m。

2.龙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发源于宜春市的大芴,流域面积116.6km2,主河长16.8km,河道平均坡降5.28%。

3.乌溪河为龙河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2.4km2,主河长7.9km,河道平均坡降16.9%。

(三)地形地貌万载县是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岭谷相间,山脉纵横,河渠交织。

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全县地貌大致可分三种:(1)侵蚀构造低山地;(2)侵蚀剥蚀丘陵;(3)山间冲积平原。

三、历史沿革万载历史悠久,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孙吴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开始单独设县,名阳乐。

建县时,县治设罗城,唐武德五年,县城迁至龙山下(今康乐镇)。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始用“万载”县名。

宋徽宗时更名为建成,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万载。

建国后隶属袁州专区,至1952年9月,改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划为宜春地区(今宜春市)至今。

万载县为湘赣两省咽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万载生活和战斗过。

1932年至1934年期间,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在万载县小源(今仙源乡)先后驻扎三年之久,使万载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行政区划万载县辖八镇九乡。

包括康乐镇、株潭镇、黄茅镇、潭埠镇、双桥镇、三兴镇、罗城镇、高村镇、鹅峰乡、马步乡、高城乡、赤兴乡、仙源乡、岭东乡、白水乡、白良乡、茭湖乡。

总面积171400公顷。

县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下辖十个居民委员会,九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686公顷。

五、社会经济至2002年底,万载全县人口为464252人,其中男244011人。

总人口比2001年增加了仅85人。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25‰。

人口密度为271人/平方公里,与全市的指标基本相当。

全县非农业人口78058人,其中55375人聚集在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75.9%,镇域常住非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机械增长率为2.836%。

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6.8%。

近几年全县的经济发展很快,政府重点扶持建材、化工、食品、机械、林产加工等行业,目的是要逐步取代烟花爆竹这一行业的传统主导地位,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万载县一头重的单一的工业经济模式,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多元化。

农业采取以传统农业为主,有重点的加大投入,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正在进行的万载县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工程。

2000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比1995年增长73.42%,年平均递增11.6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4个百分点。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比1995年增长53.17%,年均递增8.9%;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比1995年增长66.67%,年均递增10.76%。

九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10亿元。

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1:29:20调整到如今的39:31:30,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转变。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回顾一、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历程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同年,江西省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市镇建设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而得到了重视。

万载县在本次规划以前先后共组织进行了以下两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1.1984年,万载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年限1983年至2000年。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万载县治所在地康乐镇建设总体规划。

2.1993年,万载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开发赣西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指导城市的发展,县政府组织修订了1993年的总体规划,规划年限为1993年至201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江西省提出了“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宜春市提出了“创生态名城、建设赣西强市”的战略方针。

万载县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把万载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个性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城市的口号。

万载县城城区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扩大。

1993年的规划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1993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一)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范围:北起丁田桥,南至城南加油站,东起十字布,西迄荷花塘。

建成区范围包括一城二乡,即康乐镇的大部分及鹅峰、马步两个乡的部分用地,东起十字布,县老人公寓一线,西止县农修厂、油库公路及锦江一线,北起县气象局、栈下一线,南迄城南加油站——鸡笼山一线,面积为1030公顷。

(二)城市性质万载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以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烟花爆竹为支柱产业,商贸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市。

(三)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00年万载县城人口7.2万人,2010年为10万人。

(四)用地发展方向万载县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重点向东及向南发展,并适当向北发展,不向西发展。

(五)布局结构县城采用“一城两区一环网一轴线串接”的双中心团状结构形式。

“一城两区”:根据县城的发展和现状条件,万载县城形成两个功能分区,即新城区和城北。

新城区以商贸为主,兼顾工业、居住、体育为一体的综合区。

城北以行政办公居住为主,兼顾文化娱乐商贸等为一体的综合区。

“环网”:环网分为外环网和内环网。

“外环”由环城东路、城一路、环城西路,城十路组成,“内环”由湘赣路、沿河东路、城三路、康乐大道组成。

“轴线串接”是以城区四条主要发展轴(阳乐大道、康乐大道、湘赣路、宝塔路)和三条次要发展轴(城三路、沿河东路、沿河西路)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

三、本次规划调整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1.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万载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万载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4.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

5.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6.加强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重点调整内容1.根据建设厅的有关要求,单独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关编制要求,补充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2.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镇和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3.结合区域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系统。

4.加强风景区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的内容。

5.配合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用地。

6.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

第三章规划调整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三大基本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将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格局日益凸现。

面对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因“入世”而即将出现的新一轮开放潮,万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内,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内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方针。

这些都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课题。

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银政合作”的试点,万载县得到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进行指导。

城市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上瑞高速宜春段路口、320国道即将升级为一级公路)的建设,所属中心城市宜春市在积极的朝县城方向发展,为万载县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状城市功能与结构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与布局。

协调和改善城市与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土地增值——增值动力,国土资源是现代城市的物质载体——财力支持。

协调城市土地功能、性质、各功能用地的关系,是保证城市长远发展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键。

总之,为了适应新世纪万载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处理城市近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性,需要科学地编制此轮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国发[2002]1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5.万载县社会经济现状和各行业发展战略目标6.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7.《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8.万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国家及省、市的有关其他政策、法规与规范10.1985年和1993年《万载县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图纸及文件三、规划原则1.区域整体原则:从江西省和宜春市以及万载县域的总体高度,把握万载县城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分析论证万载县城在区域发展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