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带状疱疹)PPT课件
合集下载
蛇串疮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2024/1/25
02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透 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 擦和刺激皮肤。
0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
25
04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对病情的影响。
康复训练建议: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 、按摩、针灸等多种方法。
2024/1/25
10
03
CHAPTER
中医治疗方案及原则
2024/1/25
11
内治法: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将蛇串疮分 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等不同类 型。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采用相应的 中药组方,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2024/1/25
3
蛇串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2024/1/25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一种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布,痛如火燎,常伴发热、头痛 等全身症状。
4
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
病名
病机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 ”等。
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气血凝滞,经络 阻塞不通,导致疼痛剧烈,病程缠绵 。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清洗患处,避免细菌感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患者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群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2024/1/25
02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透 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 擦和刺激皮肤。
0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
25
04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对病情的影响。
康复训练建议: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 、按摩、针灸等多种方法。
2024/1/25
10
03
CHAPTER
中医治疗方案及原则
2024/1/25
11
内治法: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将蛇串疮分 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等不同类 型。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采用相应的 中药组方,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2024/1/25
3
蛇串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2024/1/25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一种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布,痛如火燎,常伴发热、头痛 等全身症状。
4
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
病名
病机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 ”等。
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气血凝滞,经络 阻塞不通,导致疼痛剧烈,病程缠绵 。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清洗患处,避免细菌感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患者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群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2024/1/25
蛇串疮ppt课件

水疱:
①疱液清,疱壁紧张,四周有红晕,皮疹2-5日 内陆续出现水疱,由透明变浑浊,吸收干涸结 痂或溃破、糜烂、结痂→脱落而愈,有暂时色 沉,一般不留疤痕。
②形成血疱或坏死的留有疤痕。
.
8
三、部位
胁肋部(53%) 头面部(15-20%) 颈 (15-20%) 腰骶(11%) 常伴邻近淋 巴结肿大
四、自觉症状:疼痛
.
39
(二)外治
④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地榆、甘草、 马齿苋各30g,水煎外洗。
⑤六神丸研末醋调外敷。
2.水疱破溃、糜烂者:油剂①青黛膏②四 黄膏,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3.水疱不破、张力大者:用三棱针挑破止 痛。
.
40
二、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1.局部围刺 2.体针
?1及早准确的辨证治疗?针灸内服中药外用药静点?2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与中药配合?3镇痛剂抗炎剂应用?现代药物实验证实选择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可增强疗效如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柏薏苡仁紫草虎仗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
中医针灸外科学
蛇串疮(带状疱疹)
.
1
【概述】
一、概念: 蛇串疮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
37
(附)中成药: 轻症:龙胆泻肝丸、参苓白术散、血府
逐瘀丸、板蓝根冲剂 重症:双黄连注射液 后遗N痛:元胡止痛片
.
38
(二)外治
1.初起未溃: ①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
量 研 末 加 蒸 馏 水 100ml , 医 用 石 炭 酸 1ml)。 ②玉露膏外敷。
③雄冰酒外涂(雄黄5g、冰片0.5g、白酒 100ml)。
.
5
①疱液清,疱壁紧张,四周有红晕,皮疹2-5日 内陆续出现水疱,由透明变浑浊,吸收干涸结 痂或溃破、糜烂、结痂→脱落而愈,有暂时色 沉,一般不留疤痕。
②形成血疱或坏死的留有疤痕。
.
8
三、部位
胁肋部(53%) 头面部(15-20%) 颈 (15-20%) 腰骶(11%) 常伴邻近淋 巴结肿大
四、自觉症状:疼痛
.
39
(二)外治
④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地榆、甘草、 马齿苋各30g,水煎外洗。
⑤六神丸研末醋调外敷。
2.水疱破溃、糜烂者:油剂①青黛膏②四 黄膏,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3.水疱不破、张力大者:用三棱针挑破止 痛。
.
40
二、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1.局部围刺 2.体针
?1及早准确的辨证治疗?针灸内服中药外用药静点?2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与中药配合?3镇痛剂抗炎剂应用?现代药物实验证实选择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可增强疗效如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柏薏苡仁紫草虎仗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
中医针灸外科学
蛇串疮(带状疱疹)
.
1
【概述】
一、概念: 蛇串疮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
37
(附)中成药: 轻症:龙胆泻肝丸、参苓白术散、血府
逐瘀丸、板蓝根冲剂 重症:双黄连注射液 后遗N痛:元胡止痛片
.
38
(二)外治
1.初起未溃: ①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
量 研 末 加 蒸 馏 水 100ml , 医 用 石 炭 酸 1ml)。 ②玉露膏外敷。
③雄冰酒外涂(雄黄5g、冰片0.5g、白酒 100ml)。
.
5
蛇串疮精品PPT课件

蛇串疮精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蛇串疮概述 • 蛇串疮中医认识 • 蛇串疮西医治疗 • 蛇串疮中医外治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蛇串疮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发病原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 时,病毒再次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 坏死,产生神经痛。
随着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提高, 蛇串疮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将在未来得 到更广泛的普及。
谢谢
THANKS
外用中药如黄连膏、青黛散等涂擦患处。针灸治疗可选用局部阿是穴及
相应经络穴位进行刺激。
03 蛇串疮西医治疗
CHAPTER
抗病毒治疗及药物选择
阿昔洛韦
首选抗病毒药物,通过干 扰病毒DNA合成达到治疗 效果。
伐昔洛韦
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具有 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 的半衰期。
泛昔洛韦
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对多 种疱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蛇串疮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解释了蛇串疮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以 及如何在人体内发展。
列举了蛇串疮的各种症状,介绍了如何通过 观察和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治疗原则与方案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概述了针对蛇串疮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强调了预防蛇串疮的重要性,提供了实用的 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建议。
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重要性强调
目录
CONTENTS
• 蛇串疮概述 • 蛇串疮中医认识 • 蛇串疮西医治疗 • 蛇串疮中医外治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蛇串疮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发病原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 时,病毒再次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 坏死,产生神经痛。
随着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提高, 蛇串疮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将在未来得 到更广泛的普及。
谢谢
THANKS
外用中药如黄连膏、青黛散等涂擦患处。针灸治疗可选用局部阿是穴及
相应经络穴位进行刺激。
03 蛇串疮西医治疗
CHAPTER
抗病毒治疗及药物选择
阿昔洛韦
首选抗病毒药物,通过干 扰病毒DNA合成达到治疗 效果。
伐昔洛韦
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具有 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 的半衰期。
泛昔洛韦
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对多 种疱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蛇串疮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解释了蛇串疮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以 及如何在人体内发展。
列举了蛇串疮的各种症状,介绍了如何通过 观察和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治疗原则与方案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概述了针对蛇串疮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强调了预防蛇串疮的重要性,提供了实用的 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建议。
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重要性强调
高职中医外科学蛇串疮课件pptx(2024)

中药熏洗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蒲 公英、苦参等,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
外用药物
可选用具有抗病毒、消炎止痒作用的外用药物,如阿昔洛 韦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涂抹于患处。
13
针灸治疗
01
普通针刺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穴位,如曲池、合谷、血海等,进
行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对于重症患者或合并细菌感染 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7
经验教训分享
2024/1/27
早期诊断与治疗
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生应加强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和了 解,提高早期诊断率。
2024/1/27
26
治疗过程回顾与总结
2024/1/27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功效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中药外 敷、熏洗等外治法以缓解症状。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消炎。常用穴位有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
命名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火 带疮”、“蛇丹”等。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03
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 而化火,肝火上炎,外溢 肌肤而发。
2024/1/27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 内生,湿热蕴结于肌肤, 不得疏泄,化火生毒,外 溢肌肤而发。
外感毒邪
外感时邪病毒,侵犯肌肤 ,与气血相搏结,阻于肌 肤而发。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蒲 公英、苦参等,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
外用药物
可选用具有抗病毒、消炎止痒作用的外用药物,如阿昔洛 韦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涂抹于患处。
13
针灸治疗
01
普通针刺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穴位,如曲池、合谷、血海等,进
行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对于重症患者或合并细菌感染 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7
经验教训分享
2024/1/27
早期诊断与治疗
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生应加强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和了 解,提高早期诊断率。
2024/1/27
26
治疗过程回顾与总结
2024/1/27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功效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中药外 敷、熏洗等外治法以缓解症状。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消炎。常用穴位有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
命名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火 带疮”、“蛇丹”等。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03
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 而化火,肝火上炎,外溢 肌肤而发。
2024/1/27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 内生,湿热蕴结于肌肤, 不得疏泄,化火生毒,外 溢肌肤而发。
外感毒邪
外感时邪病毒,侵犯肌肤 ,与气血相搏结,阻于肌 肤而发。
带状疱疹PPT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搔抓患处,以免加重皮肤 破损和感染风险;遵医嘱正确使用 外用药物。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带状疱疹相关 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和
重视程度。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 食、适度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诱发因素
提醒患者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 力过大等诱发因素,以降低疾病
THANK YOU
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 合成和组装释放五个阶段。在吸附阶段,病毒通过其囊 膜上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注入阶段,病毒核 酸注入宿主细胞内;脱壳阶段,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 蛋白质外壳,暴露出病毒核酸;生物合成阶段,病毒利 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系统合成自身核酸和蛋白质;最 后,在组装释放阶段,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组装 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并释放到细胞外。
发病原因
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在神经节内 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次激活,沿 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 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 增长而上升,50岁以上人 群发病率较高。
季节性
春秋季节为带状疱疹高发 期。
传染性
带状疱疹患者从出疹前至 皮疹结痂均具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沿神经分布的红斑、水 疱,伴有明显神经痛。部分患者可 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皮损表现和受累神经的不同, 可分为普通型、眼带状疱疹、耳带 状疱疹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等),可作出诊断。
避免过度搔抓患处,以免加重皮肤 破损和感染风险;遵医嘱正确使用 外用药物。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带状疱疹相关 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和
重视程度。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 食、适度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诱发因素
提醒患者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 力过大等诱发因素,以降低疾病
THANK YOU
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 合成和组装释放五个阶段。在吸附阶段,病毒通过其囊 膜上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注入阶段,病毒核 酸注入宿主细胞内;脱壳阶段,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 蛋白质外壳,暴露出病毒核酸;生物合成阶段,病毒利 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系统合成自身核酸和蛋白质;最 后,在组装释放阶段,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组装 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并释放到细胞外。
发病原因
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在神经节内 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次激活,沿 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 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 增长而上升,50岁以上人 群发病率较高。
季节性
春秋季节为带状疱疹高发 期。
传染性
带状疱疹患者从出疹前至 皮疹结痂均具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沿神经分布的红斑、水 疱,伴有明显神经痛。部分患者可 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皮损表现和受累神经的不同, 可分为普通型、眼带状疱疹、耳带 状疱疹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等),可作出诊断。
带状疱疹PPT课件

为湿热蕴毒,气血凝滞,临床表现为单侧 分布的水疱,呈簇状分布,基底鲜红,触 之疼痛明显,部分可见大疱,坏疽,偶成 泛发性疱疹,舌红,苔黄腻。 • 2、脾虚湿蕴证:多为脾运失司,湿热能生, 湿阻气机,蕴滞肌肤,起黄白水疱,易破 裂、糜烂渗出,疼痛尤甚,纳呆腹胀,便 溏,苔白腻。 • 3、气滞血瘀证:多为气滞血瘀,阻于脉络。 临床表现为疱疹基地暗赤,疱液成血水, 疼痛难忍,舌质暗红,或紫红,或有瘀斑。
为浓汤后,邮票大小的无菌纱布浸泡后, 拧至滴一滴水为宜,贴于皮损处,每日2-3 次,每次20分钟,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 染,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消炎的作用。 • 3、灸法:是采用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 利用微热及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节气 血等作用,每日一次,每次5—10分钟。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1、疼痛 • (1)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协助患者取舒 • •
• • •
适体位。 (2)耐心细致解释疼痛原因,消除其恐惧 心理。 (3)指导患者看有兴趣杂志或听音乐,分 散注意力。 (4)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 (5)遵嘱给予刺络拔罐,理气止痛。 (6)必要时遵嘱给予止痛药治疗。
• (一)中医护理技术 • 1、行气止痛疗法(刺络拔罐):用三棱针
在至阳穴或龙头、龙尾或阿是穴点刺放血, 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 处,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5-10分钟,注 意患者有无不适,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具有拔出毒血,通经行气活络之功效。
• 2、中药邮票贴(中药湿敷):将中药煎煮
理盐水冲洗眼部分泌物,如有角膜溃疡禁 用冲洗,可用棉签擦除分泌物,每日2-3次, 防止眼睑粘连。 • (2)角膜、结膜受累,做好眼部护理,嘱 患者不宜终日紧闭双眼,要活动眼球,并 交替用抗病毒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每2小时一次。 • (3)角膜疱疹有破溃时,防止角膜受压, 滴眼药时动作轻柔。
为浓汤后,邮票大小的无菌纱布浸泡后, 拧至滴一滴水为宜,贴于皮损处,每日2-3 次,每次20分钟,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 染,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消炎的作用。 • 3、灸法:是采用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 利用微热及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节气 血等作用,每日一次,每次5—10分钟。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1、疼痛 • (1)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协助患者取舒 • •
• • •
适体位。 (2)耐心细致解释疼痛原因,消除其恐惧 心理。 (3)指导患者看有兴趣杂志或听音乐,分 散注意力。 (4)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 (5)遵嘱给予刺络拔罐,理气止痛。 (6)必要时遵嘱给予止痛药治疗。
• (一)中医护理技术 • 1、行气止痛疗法(刺络拔罐):用三棱针
在至阳穴或龙头、龙尾或阿是穴点刺放血, 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 处,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5-10分钟,注 意患者有无不适,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具有拔出毒血,通经行气活络之功效。
• 2、中药邮票贴(中药湿敷):将中药煎煮
理盐水冲洗眼部分泌物,如有角膜溃疡禁 用冲洗,可用棉签擦除分泌物,每日2-3次, 防止眼睑粘连。 • (2)角膜、结膜受累,做好眼部护理,嘱 患者不宜终日紧闭双眼,要活动眼球,并 交替用抗病毒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每2小时一次。 • (3)角膜疱疹有破溃时,防止角膜受压, 滴眼药时动作轻柔。
蛇串疮 ppt课件

31
2.西药治疗:
⑴抗病毒剂: 口服或静滴阿昔洛韦、万乃洛韦、
法昔洛韦等;干扰素。 ⑵对症处理:
a. 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或地塞 米松
b. 止痛、抗继发细菌感染等。 ⑶支持治疗:
营养神经剂:Vit.B1、VitB12。免 疫增强或调节剂:丙球。
32
3.外治:
⑴初起用三黄洗剂外涂,每天3次;或鲜马 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⑵水疱破后,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 待凉后湿敷;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⑶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 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
初起时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 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 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 失后可遗留疼痛感。
1.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口苦口渴, 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脾经湿热:皮损淡红,疱壁松弛,口不渴,纳 呆,便溏,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濡数。
6
发病率
•因年龄而异,约为0.2~1% •50岁以上的人群可达0.5%以上 •男女之比为3:2
7
西医认识
带状疱疹是由具有亲神经和亲皮肤特性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的一种以剧烈疼痛,伴有皮肤多节段性水疱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毒经皮 肤或鼻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进入神经节细胞内,长期无症状潜伏存在。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激活并在受累神经节内大量繁殖,引发炎 性反应。
严重病例可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小脑炎
18
19
极少数急性带状疱疹病人仅出现一侧, 沿一定的神经皮节分布区剧痛而无典型的 疱疹出现,可称之为无疱型带状疱疹或另 有部分病人仅在受累区出现微小疱疹,称 之为微皮损或微疱型带状疱疹
2.西药治疗:
⑴抗病毒剂: 口服或静滴阿昔洛韦、万乃洛韦、
法昔洛韦等;干扰素。 ⑵对症处理:
a. 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或地塞 米松
b. 止痛、抗继发细菌感染等。 ⑶支持治疗:
营养神经剂:Vit.B1、VitB12。免 疫增强或调节剂:丙球。
32
3.外治:
⑴初起用三黄洗剂外涂,每天3次;或鲜马 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⑵水疱破后,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 待凉后湿敷;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⑶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 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
初起时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 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 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 失后可遗留疼痛感。
1.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口苦口渴, 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脾经湿热:皮损淡红,疱壁松弛,口不渴,纳 呆,便溏,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濡数。
6
发病率
•因年龄而异,约为0.2~1% •50岁以上的人群可达0.5%以上 •男女之比为3:2
7
西医认识
带状疱疹是由具有亲神经和亲皮肤特性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的一种以剧烈疼痛,伴有皮肤多节段性水疱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毒经皮 肤或鼻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进入神经节细胞内,长期无症状潜伏存在。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激活并在受累神经节内大量繁殖,引发炎 性反应。
严重病例可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小脑炎
18
19
极少数急性带状疱疹病人仅出现一侧, 沿一定的神经皮节分布区剧痛而无典型的 疱疹出现,可称之为无疱型带状疱疹或另 有部分病人仅在受累区出现微小疱疹,称 之为微皮损或微疱型带状疱疹
蛇串疮医学课件

皮疹
皮疹通常在疼痛后1-2周内出现,表现为沿着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红斑、丘疹、水疱,并 逐渐融合成片。皮疹通常在2-4周内消退,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后遗神经痛。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淋巴结肿大、胃肠不适等局部症状 。
02
蛇串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典型皮疹
避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皮质类固醇药物,以免引起副作用和并发症 。
05
蛇串疮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年龄、性别、职业等。
症状描述
02
发病部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
诊断依据
03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
治疗过程
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 簇水疱,通常不超过身体 中线。
疼痛明显
皮疹出现前常有疼痛,如 针刺、烧灼或感觉过敏等 。
伴随症状
可能出现轻度乏力、低热 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
与蛇串疮同属于水痘-带状疱疹病 毒感染,但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 超过身体中线,且疼痛程度相对
较轻。
其他病毒感染
如单纯疱疹、水痘等,可根据皮疹 分布、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
治疗时间、治疗周期、治疗手段等。
治疗效果
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等。
经验教训与展望
经验教训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新技术应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蛇串疮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皮疹通常在疼痛后1-2周内出现,表现为沿着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红斑、丘疹、水疱,并 逐渐融合成片。皮疹通常在2-4周内消退,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后遗神经痛。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淋巴结肿大、胃肠不适等局部症状 。
02
蛇串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典型皮疹
避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皮质类固醇药物,以免引起副作用和并发症 。
05
蛇串疮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年龄、性别、职业等。
症状描述
02
发病部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
诊断依据
03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
治疗过程
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 簇水疱,通常不超过身体 中线。
疼痛明显
皮疹出现前常有疼痛,如 针刺、烧灼或感觉过敏等 。
伴随症状
可能出现轻度乏力、低热 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
与蛇串疮同属于水痘-带状疱疹病 毒感染,但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 超过身体中线,且疼痛程度相对
较轻。
其他病毒感染
如单纯疱疹、水痘等,可根据皮疹 分布、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
治疗时间、治疗周期、治疗手段等。
治疗效果
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等。
经验教训与展望
经验教训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新技术应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蛇串疮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串疮(带状疱疹)
1
定义: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 毒所致,以成簇水泡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 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 肤病,相当于带状疱疹。西医认要点:
(1) 蛇串疮初起皮肤发热灼痛,经1—3天后出现密 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三五成群集 聚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患部有带索状刺痛,水 疱常发生于身体之侧,以腰胁部多见。
炮姜 蜈蚣等 西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甲钴胺、卡马西平等
8
疗效评定:
治愈:皮疹消褪、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 遗症。
好转:皮疹消褪,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皮疹消退后仍有疼痛。 参考文献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5.1.1)
9
谢谢!
10
电针: 处方:主穴:局部围刺 合谷 曲池 阳陵泉、太冲
支沟 配穴:症发躯干或下肢者可加相应夹脊穴,便秘
者加天枢。 灸法:疱疹局部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15—20分
种,每天1—2次用红外线照射。以上治疗10次为 1疗程。 刺络放血:皮疹局部用梅花针叩刺使之出血,在 局部加拔罐治疗。
7
中医辩证方药:
(2) 初起一般先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自觉疼痛明 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疼痛。
(3)儿童及青年人全病程一般为2—3周,老年人约 3—4周。
3
皮损形状
4
5
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湿疹相鉴别,后者以皮肤栗粒性小 水泡疹、瘙痒为主症,一般无疼痛,可排外。
6
治疗: 治疗原则: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初期—湿热内藴:疱疹鲜红、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大便干、 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通草 栀子 泽泻 柴胡 元胡
当归 生地 黄芩 甘草、板蓝根 蒲公英等。 后期—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舌淡红,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养血 方药:逍遥汤加味:柴胡 当归 白术 薄荷 茯苓 白芍 元胡
1
定义: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 毒所致,以成簇水泡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 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 肤病,相当于带状疱疹。西医认要点:
(1) 蛇串疮初起皮肤发热灼痛,经1—3天后出现密 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三五成群集 聚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患部有带索状刺痛,水 疱常发生于身体之侧,以腰胁部多见。
炮姜 蜈蚣等 西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甲钴胺、卡马西平等
8
疗效评定:
治愈:皮疹消褪、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 遗症。
好转:皮疹消褪,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皮疹消退后仍有疼痛。 参考文献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5.1.1)
9
谢谢!
10
电针: 处方:主穴:局部围刺 合谷 曲池 阳陵泉、太冲
支沟 配穴:症发躯干或下肢者可加相应夹脊穴,便秘
者加天枢。 灸法:疱疹局部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15—20分
种,每天1—2次用红外线照射。以上治疗10次为 1疗程。 刺络放血:皮疹局部用梅花针叩刺使之出血,在 局部加拔罐治疗。
7
中医辩证方药:
(2) 初起一般先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自觉疼痛明 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疼痛。
(3)儿童及青年人全病程一般为2—3周,老年人约 3—4周。
3
皮损形状
4
5
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湿疹相鉴别,后者以皮肤栗粒性小 水泡疹、瘙痒为主症,一般无疼痛,可排外。
6
治疗: 治疗原则: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初期—湿热内藴:疱疹鲜红、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大便干、 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通草 栀子 泽泻 柴胡 元胡
当归 生地 黄芩 甘草、板蓝根 蒲公英等。 后期—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舌淡红,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养血 方药:逍遥汤加味:柴胡 当归 白术 薄荷 茯苓 白芍 元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