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储存管理制度(总5页)
5血液库存管理制度

5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包头市中心血站管理制度版本:C/1编号:ZD/GX—005血液库存管理制度1通过对临床用血的预测、采血的控制、血液的库存管理,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临床用血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保证血液库存始终处于最佳的均衡状态。
2负责血液库存量的监控(在制备过程中的血液纳入库存管理),记录和预测临床用血情况,及时向站领导及相关科室提供用血信息。
3供血科负责成品血液及血液成份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做好血液出入库登记、制定库存血液量的上限与下限的规定、随时观察血液库存量的变化,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医务科、血液保障科、献血办超上限后限采或库存量不足时积极招募献血者采集血液。
4供血科负责根据临床需求和实际库存情况及时调整血液需求计划,填写《采血、知单》(悬浮红细胞库存过高时,填写《采血通知单》,标明实际库存,通知血保科按《采血通知单》需求量安排街头采血数量,双方签字并各自保留一份)。
5库存血发生偏型降至最低库存量以下时,供血科启动《供血科供血应急预案》,供血科有义务告知临床用血医院推迟择期手术和通知用血医院动员符合献血条件的用血患者家属来血站互助献血。
供血科随时掌握用血医院的用血状态,如有特殊情况、突发事件尽早调整计划,通知医务科及血液保障科。
6每日A、B、O型单型发放超过50个单位、AB型血发放超过20各单位应及时通知医务科。
7临床预约Rh(-)血液时,及时通知供血科及医务科主任。
8库存盘点:血库每月盘库一次,核对实际库存与计算机库存是否一致,保存供血科盘点记录。
清点结果如发现账物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向科室主管乃至血站质量管理部门汇报,如确定账物不符是由于人为差错所致,应按《差错管理程序》进行处理。
在清点库存血液时,同时检查血液有无溶血、严重脂血、血袋或导管破、漏、过期等不合格的情况。
对于不合格的血液严格按照《不合格血液控制程序》进行报废操作。
9每年12月负责向临床用血单位要下一年度年、季、月用血计划,有效地进行第二年的临床用血预测,并保存记录。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已合格入库血液成分的保存方法、保存条件及质量监控要求,确保血液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成分入库后、发出前的整个保存过程中。
3职责3.1值班岗位人员执行;3.2实验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
4工作制度4.1血液运输及入库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血液保存区域除本科室人员外,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
4.2值班岗位人员负责血液保存区域内安全,需做好防火、防盗、防水淹等工作。
4.3血液贮存设备不应做为它用,待检血液应单独存放,不能与合格血液成分混放。
4.4血液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4.5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检查贮血冰箱及温控系统报警装置是否正常。
4.6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4.7各种血液制品标准保存条件。
4.7.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保存在 2〜6 °C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2新鲜或普通冰冻血浆保存于-25 C以下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3冷沉淀存放于-30 C以下有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或冰柜内。
4.7.4血小板(机采)保存于22 ± 2 C的血小板专用振荡保存箱内。
4.8血液制品正常保存状态4.8.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标识清楚,外观颜色正常,无溶血、凝块、气泡、渗漏及冰冻等状况。
4.8.2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应呈冻实状态,标识清楚,外观颜色为淡黄色,包装完好。
4.8.3液态保存血小板标识清楚,外观呈淡黄色雾状、无凝集、无纤维蛋白析出和气泡,血袋无破损。
4.9冰箱温度每天记录四次冰箱温度,并随时观察冰箱情况。
4.10血液制品的存放4.10.1按照不同储存要求将不同血型的全血和成分血分别在单独储血设备内存放,并对每一个储血设备进行明显标识。
4.10.2血液存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成分正常周转,保证血液质量并杜绝血液浪费。
4.10.3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应按时间次序竖直摆放在冰箱内的储血筐中,不得紧密堆积;值班人员每天应对储血架整理一次,便于发血时查找。
血液储存安全管理制度

血液储存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血液储存安全管理,保障血液质量和供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维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设立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血液储存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标准和各项管理规范,并对血液存储过程及设施进行监督检查。
2.设立质控小组,负责抽查检测,追溯病例,不合格产品处理等。
3.设立危险废物管理小组,负责血液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4.设立应急小组,负责应急处理、危机公关和抢救工作。
5.设立教育培训小组,负责对员工培训和技能考核。
三、血液采集管理1.进行献血者筛选,排除有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禁忌症的人员,确保献血质量。
2.进行血液采血操作前,必须对采血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3.采集后的血液需送检机构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对检验合格的血液及时储存,并进行有效标识。
四、血液储存管理1.确定合适的储存温度,保证血液质量。
2.严格执行血液存储期限,过期不得使用。
3.对储存的血液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血液质量符合标准。
4.建立出入库记录,进行追溯管理。
五、血液运输管理1.血液运输前需确保运输工具清洁、卫生,保持适当温度。
2.运输途中严禁发生震动和温度变化等情况。
3.运输过程中需有专人监管,保证血液安全。
4.到达目的地后需对血液进行验收,确保安全完好。
六、应急管理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建立应急预案,包括在发生血液储存问题时的应急处理程序和危机公关措施。
3.建立危机处理小组,负责组织应急处理和抢救工作。
4.对于血液存在污染或问题时,需立即启动隔离、封存程序,并进行报告和处理。
七、教育培训管理1.对血液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规范和熟练。
2.对新任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明确职责和流程。
3.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员工身体健康,避免传染疾病传播。
八、监督检查1.定期对血液储存设施和存储环境进行检查,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医院血液保存管理制度

医院血液保存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血液保存管理工作,提高血液使用效率,确保病患的用血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血液保存管理工作的科室和人员。
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血液保存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人,确保血液保存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医院血液保存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先进的原则,保障血液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血液保存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血液保存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保存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及时记录和追踪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和使用情况。
第六条医院应当定期开展血液保存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血液保存管理水平和意识。
第二章血液的采集第七条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血液采集点,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
第八条医院应当严格遵守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安全。
第九条血液采集点应当设有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保证血液采集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采集记录,并妥善保存相关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血液采集点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血液采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血液的检测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检测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血液检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检测的记录和档案,及时追踪和管理检测结果。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对血液检测设备和试剂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采用质控措施,监测血液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第四章血液的保存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保存的规范和流程,确保血液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
第十八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保存的标准操作程序,明确血液的分类、保存温度和有效期限等。
第十九条医院应当对血液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二十条医院应当建立血液保存的记录和档案,及时追踪和管理血液的使用情况。
血液存放管理制度

血液存放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血液存放的安全及有效管理,维护供血系统的正常运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血液存放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三、血液存放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存放的合法、规范和安全。
2. 保障血液存放环境的卫生、安全和温湿度适宜。
3. 按照规定管理和监督血液存放过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4. 加强血液存放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运行的正常和安全。
5. 建立健全的血液存放档案和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完整、真实和及时性。
四、血液存放管理流程1. 血液接收环节(1)接收血液前应核实捐献者身份、血型、献血史等相关信息,确保血液来源清晰可追溯。
(2)按照规定的程序接收和登记血液,确保血液数量、包装和标识符合要求。
(3)血液接收后应即时进行质量检查,排除受污染或异常血液。
2. 血液存放环节(1)血液应存放在专用存放设备内,并按要求保持恒温、通风和干燥。
(2)按照规定存放血液对应的相关信息,确保血液存放位置清晰、标识明确。
(3)定期检查血液的保存期限和存放状况,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3. 血液使用环节(1)血液使用前应按照规定进行相关检验,确保血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血液使用时应按照规定程序取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用。
(3)血液使用后应即时登记和报告使用情况,确保信息的完整和真实。
五、血液存放管理措施1. 确保血液存放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安全。
2. 建立血液存放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存放区域进行消毒和清洁。
3. 定期对存放血液进行质量检验和监测,确保血液的安全和有效性。
4. 加强血液存放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员的职责和安全意识。
5. 建立严格的血液存放档案和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完备和可追溯。
6. 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
六、血液存放管理责任1. 各级领导单位应加强对血液存放管理的重视和监督。
血液储存运输管理制度

血液储存运输管理制度一、前言血液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它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和细胞,帮助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医学领域,血液也被广泛应用于输血、手术、急救等各种医疗场合。
在进行输血和血液制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血液储存运输管理制度,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二、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 血液采集和储存血液采集是指从供血者身上取得血液,并进行初步处理和储存的过程。
在进行血液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格的供血者,确保其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历史,并符合供血条件。
(2)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血,确保采血器具的清洁和消毒。
(3)采血后,立即进行适当的抗凝处理,并将血液储存在恒温、无菌的环境中。
2. 血液运输血液运输是指将采集好的血液从采血点运送到需要使用的地点的过程。
在进行血液运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专业的血液运输公司或机构进行运输,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在运输过程中,严格遵守运输规定,避免血液受到污染或破坏。
(3)在运输过程中,定期监测血液的温度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符合要求。
3. 血液储存血液储存是指将血液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中,以维持其活性和有效性的过程。
在进行血液储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血液储存设备和方法,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活性。
(2)定期检查储存设备的状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储存条件的稳定性。
(3)对储存的血液进行定期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血液管理和追溯血液管理和追溯是指对血液的采集、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在进行血液管理和追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完善的血液管理系统,对血液的来源、采集、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
(2)对血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追溯和溯源,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定期对血液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和改进,不断提高血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5. 废弃血液处理废弃血液是指血液过期、受污染或者其他原因无法使用的血液。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已合格入库血液成分的保存方法、保存条件及质量监控要求,确保血液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成分入库后、发出前的整个保存过程中。
3 职责3.1值班岗位人员执行;3.2实验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
4 工作制度4.1血液运输及入库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血液保存区域除本科室人员外,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
4.2值班岗位人员负责血液保存区域内安全,需做好防火、防盗、防水淹等工作。
4.3血液贮存设备不应做为它用,待检血液应单独存放,不能与合格血液成分混放。
4.4血液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4.5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检查贮血冰箱及温控系统报警装置是否正常。
4.6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4.7各种血液制品标准保存条件。
4.7.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保存在2~6℃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2新鲜或普通冰冻血浆保存于-25℃以下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3冷沉淀存放于-30℃以下有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或冰柜内。
4.7.4血小板(机采)保存于22±2℃的血小板专用振荡保存箱内。
4.8血液制品正常保存状态4.8.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标识清楚,外观颜色正常,无溶血、凝块、气泡、渗漏及冰冻等状况。
4.8.2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应呈冻实状态,标识清楚,外观颜色为淡黄色,包装完好。
4.8.3液态保存血小板标识清楚,外观呈淡黄色雾状、无凝集、无纤维蛋白析出和气泡,血袋无破损。
4.9 冰箱温度每天记录四次冰箱温度,并随时观察冰箱情况。
4.10血液制品的存放4.10.1按照不同储存要求将不同血型的全血和成分血分别在单独储血设备内存放,并对每一个储血设备进行明显标识。
4.10.2血液存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成分正常周转,保证血液质量并杜绝血液浪费。
4.10.3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应按时间次序竖直摆放在冰箱内的储血筐中,不得紧密堆积;值班人员每天应对储血架整理一次,便于发血时查找。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已合格入库血液成分的保存方法、保存条件及质量监控要求,确保血液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成分入库后、发出前的整个保存过程中。
3 职责3.1值班岗位人员执行;3.2实验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
4 工作制度4.1血液运输及入库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血液保存区域除本科室人员外,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
4.2值班岗位人员负责血液保存区域内安全,需做好防火、防盗、防水淹等工作。
4.3血液贮存设备不应做为它用,待检血液应单独存放,不能与合格血液成分混放。
4.4血液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4.5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检查贮血冰箱及温控系统报警装置是否正常。
4.6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4.7各种血液制品标准保存条件。
4.7.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保存在2~6℃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2新鲜或普通冰冻血浆保存于-25℃以下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3冷沉淀存放于-30℃以下有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或冰柜内。
4.7.4血小板(机采)保存于22±2℃的血小板专用振荡保存箱内。
4.8血液制品正常保存状态4.8.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标识清楚,外观颜色正常,无溶血、凝块、气泡、渗漏及冰冻等状况。
4.8.2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应呈冻实状态,标识清楚,外观颜色为淡黄色,包装完好。
4.8.3液态保存血小板标识清楚,外观呈淡黄色雾状、无凝集、无纤维蛋白析出和气泡,血袋无破损。
4.9 冰箱温度每天记录四次冰箱温度,并随时观察冰箱情况。
4.10血液制品的存放4.10.1按照不同储存要求将不同血型的全血和成分血分别在单独储血设备内存放,并对每一个储血设备进行明显标识。
4.10.2血液存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成分正常周转,保证血液质量并杜绝血液浪费。
4.10.3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应按时间次序竖直摆放在冰箱内的储血筐中,不得紧密堆积;值班人员每天应对储血架整理一次,便于发血时查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血液储存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范已合格入库血液成分的保存方法、保存条件及质量监控要求,确保血液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液成分入库后、发出前的整个保存过程中。
3 职责
3.1值班岗位人员执行;
3.2实验室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
4 工作制度
4.1血液运输及入库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血液保存区域除本科室人员外,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
4.2值班岗位人员负责血液保存区域内安全,需做好防火、防盗、防水淹等工作。
4.3血液贮存设备不应做为它用,待检血液应单独存放,不能与合格血液成分混放。
4.4血液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4.5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检查贮血冰箱及温控系统报警装置是否正常。
4.6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4.7各种血液制品标准保存条件。
4.7.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保存在2~6℃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2新鲜或普通冰冻血浆保存于-25℃以下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内。
4.7.3冷沉淀存放于-30℃以下有标识的专用储血冰箱或冰柜内。
4.7.4血小板(机采)保存于22±2℃的血小板专用振荡保存箱内。
4.8血液制品正常保存状态
4.8.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标识清楚,外观颜色正常,无溶血、凝块、气泡、渗漏
及冰冻等状况。
4.8.2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应呈冻实状态,标识清楚,外观颜色为淡黄色,包装完好。
4.8.3液态保存血小板标识清楚,外观呈淡黄色雾状、无凝集、无纤维蛋白析出和气泡,血袋无破损。
4.9 冰箱温度每天记录四次冰箱温度,并随时观察冰箱情况。
4.10血液制品的存放
4.10.1按照不同储存要求将不同血型的全血和成分血分别在单独储血设备内存放,并对每一个储血设备进行明显标识。
4.10.2血液存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成分正常周转,保证血液质量并杜绝血液浪费。
4.10.3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应按时间次序竖直摆放在冰箱内的储血筐中,不得紧密堆积;值班人员每天应对储血架整理一次,便于发血时查找。
4.10.4冰冻血浆、冷沉淀应按血型整齐存放在专用低温储血冰箱或冰柜内。
4.10.5单采血小板应单层、整齐摆放在血小板专用振荡保存箱内,不得紧密堆积。
4.11库存血液配发原则
4.11.1值班人员每天应及时作废过期的配血记录,选择可供配血的血液记录时应遵循由旧到新的原则;
4.11.2血液发放时也应遵循由旧到新的原则,以确保库存血液得到合理周转,既为临床提供高质量血液,又避免血液浪费。
5相关文件
5.1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67号)
5.2 《交叉配血管理程序》
6 相关记录
《输血科值班登记表》
《冰箱温度登记表》
输血科值班登记表
冰箱温度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