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模板

合集下载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常规(新)(DOC)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常规(新)(DOC)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中医康复诊疗常规、诊断要点(一)病史1•受伤时间、原因、头部外力作用的情况。

2•伤后意识障碍变化情况。

3.伤后作过何种处理。

4•伤前健康情况,主要了解心血管、肾与肝脏重要疾患等。

(二)体格检查1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是判断伤情的重要方面。

2头部检查,注意头皮损伤,耳鼻出血及渗液情况。

.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要作重点检查,以了解颅内压增高,延髓功能状态以及有无休克等。

4瞳孔应注意对比双侧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情况。

5•运动与反射检查。

(三)辅助检查1. 颅骨X 线平片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常规检查,照正、侧位片或特殊位。

开放伤更有必要,以便了解颅骨骨折部位、类型及颅内异物等情况。

2. 腰椎穿刺以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份改变,但对已有脑疝表现或疑有颅后凹血肿者应视为禁忌。

3. 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项可靠的诊断方法。

4•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颅脑损伤诊断,是目前先进的检查技术。

5. 脑电图可作为监测、了解脑的恢复情况的参数6. 脑诱发电位可分别反映脑干、皮质下和皮质等不同部位的功能情况, 对确定受损部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有帮助。

(四)、损伤程度分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被广泛地应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断上, 并且也被应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患者(参阅表8-2)。

根据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四型:轻型:总分13〜15分,伤后昏迷20min以内。

中型:总分9〜12分伤后昏迷20min〜6h。

重型:总分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h以上。

特重型:总分3〜5 分。

(五)中医证候分期分型1.急性期(6 周以内)多从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来论治,症状表现:肢体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或沉细涩。

2.恢复期(急性期过后)多从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来论治,症状表现:手足拘挛,活动不利,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或沉细涩。

内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内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内伤科中医诊疗方案内伤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针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失调、脏腑组织病变及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

内伤科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诊疗方案以症状为主要依据,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应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脾虚湿阻型脾虚湿阻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痛、肢体沉重、口淡无味、舌苔厚腻等症状。

此时,中医诊疗方案有:1. 补脾化湿法配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6克,生姜3片。

方法:将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制附片、生姜放入煲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半,去渣留汤,分成两次温服。

2. 清热利湿法配方:车前草30克,泽泻15克,石菖蒲6克,木香6克,龙骨6克,牡蛎12克,黄柏12克,泽漆6克。

方法:将车前草、泽泻、石菖蒲、木香、龙骨、牡蛎、黄柏、泽漆放入煲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半的量,去渣留汤,早晚分成两次温服。

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常见于长期思虑、情绪不稳定的人群。

其症状有头痛、脾气急躁、口干舌燥等表现。

中医诊疗方案如下:1. 疏肝平脾法配方:柴胡10克,黄芩6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千里光6克。

方法:将柴胡、黄芩、茯苓、党参、炙甘草、白术、千里光放入煲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半,去渣留汤,分成两次温服。

2. 益气养血法配方:当归12克,人参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甘草6克,龟板6克。

方法:将当归、人参、白芍、川芎、熟地、甘草、龟板放入煲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半,去渣留汤,早晚分成两次温服。

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疾病的表现多为乏力、倦怠、食欲不佳以及口干口苦等。

中医诊疗方案有:1. 疏肝和胃法配方:柴胡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枳壳6克,生姜3片。

方法:将柴胡、陈皮、白术、茯苓、炙甘草、枳壳、生姜放入煲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半,去渣留汤,分成两次温服。

2. 滋阴润肝法配方:玄参30克,沙参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10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龟板6克。

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刘增韬;苏凯燕;苏凯娇【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静脉给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胃管注入活血化瘀醒脑汤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研究组),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者(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或保守治疗的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有所下降,总有效率明显上升.结论合并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单纯西医治疗治愈率高,清醒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更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20)006【总页数】2页(P949-950)【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中医药;治疗【作者】刘增韬;苏凯燕;苏凯娇【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广东云浮527300;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广东云浮527300;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广东云浮52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重型颅脑损伤约占颅脑损伤的20%[1]。

在西医手术基础上合并中医学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有明显的优势。

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0例。

疗效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浮云市中医院住院患者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16~70岁,有头部外伤史,经CT检查证实有血肿或挫伤,按《神经外科学》[2]标准,GCS 3~8 分;患者系伤后昏迷 6h 以上,或在伤后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以上者,包括行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输液、吸氧、脱水、止血、抗感染、抗溃疡、应用神经营养药,有手术指征者(血肿量>30mL,中线偏移>0.5cm)行开颅清除血肿减压术。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的治疗,包括以下方法:(1)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第日1次;(2)醒脑静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3)麻醉未清醒患者未能自行进食时通过胃管注入活血化瘀醒脑汤剂:川芎15g,桃仁 8g,红花 12g,穿山甲 12g,麝香 0.3g,三七粉 6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牛膝15g,琥珀粉5g,竹茹 15g。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_0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_0

---------------------------------------------------------------最新资料推荐------------------------------------------------------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昏送期 1。

血瘀气闭证: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

痰热阻窍证: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欤,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二)苏醒期 1。

痰瘀内阻证: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证:由昏愤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

气虚血察证: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2,心肾两虚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1 / 5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意识障碍 1。

评估意识障碍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变化 2。

意识不清且四肢不能活动患者,床头抬高 15-30,头部保持中立位以保证脑供血,四肢及各关节保持功能位 3。

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注意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床栏保护 4。

定时翻身拍背,中药酒涂擦、按摩骶尾部、以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5。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腹压增加致颅内压增高;保留导尿,作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6。

做好基础护理,昏迷、禁食病人,每日口腔护理 2 次,防止口腔溃疡。

7。

按医剩给予鼻饲,作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二)头痛头晕 1、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三)恶心呕吐 1、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的性质、量并作好记录 2、暂禁饮食,呕吐停止后遵医嘱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损伤疼痛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损伤疼痛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外损伤疼痛(颅脑损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 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损伤疼痛(TCD编码:BGU050) 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仃CD-10编码:S06.910)。

二、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头部内伤诊疗规范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意识障碍;2.局灶症状与体征;3.头痛与恶心呕吐;4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2.证候诊断中医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1-94) o头部内伤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瘀阻脑络:头痛频发,偏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偏气滞者痛无定处,忽聚忽散, 伴头晕耳鸣,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心悸健忘,近事遗忘,失眠多梦,四肢乏力。

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涩。

(2)气血两虚:头昏眼花,动则加剧,神情呆滞。

面色苍口,唇屮无华,心悸怔忡,气短气促,肢体倦怠,形寒畏冷,四末不温,食少纳呆。

舌淡苔薄。

脉细数。

(3)肝阳上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烦劳则剧,焦虑不安,少寐多梦,面色潮红,纳呆, 口苦,泛泛欲吐。

舌红苔黄。

脉多弦数。

(4)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伤后心悸失眠,善惊易恐,坐立不安,多疑多虑,少寐多梦,梦多险恶,易惊易醒,食少纳呆。

舌红少苔。

脉虚数。

三、治疗方案: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H(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凝血、血糖(5)心电图(6)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或CT、头颅影像学CT或MRI(7)康复评定项山根据功能障碍,分别选取不同的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乔咽功能评定、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疼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J/ \7 \7 12 3 4治疗1. 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压疗法、梅花针叩刺。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概述脑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脑病症状和类型的综合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脑病的常见诊疗方案。

诊断与辨证中医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

常见的脑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

体征方面常见的有舌苔、脉搏等。

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脉象和舌象等因素,确定脑病的具体病机。

治疗原则中医脑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柔养刚”。

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改善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脑病的目的。

方案一:调补脑气方【处方】黄耆30g,山药30g,白术20g,天门冬20g,党参20g,甘草10g。

【制法用法】加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补益脑气,提升脑功能。

【适应症】多梦、健忘、失眠等脑功能障碍。

方案二:清热解毒方【处方】苍术20g,黄连20g,黄芩20g,连翘20g,薄荷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隔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高热、烦躁、神志不清等脑病症状明显者。

方案三:活血化瘀方【处方】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0g,牛膝10g,丹参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温服。

【功效】活血化瘀,促进脑供血,提高脑功能。

【适应症】脑血栓、脑梗塞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病。

方案四:养阴清燥方【处方】玄参15g,天花粉15g,百合20g,麦冬20g,合欢皮2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养阴清燥,改善脑功能,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耳鸣、目眩、口干舌燥等脑病症状。

方案五:安神定志方【处方】黄连15g,珍珠粉10g,青皮10g,茯苓15g,龙骨15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安神定志,缓解神经紧张,改善脑病症状。

【适应症】焦虑、多梦、失眠等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脑病。

使用中医脑病诊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参考模板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参考模板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临床实施和观察,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组)、对照1组(常规西医治疗加活血祛瘀法组)、对照2组(常规西医治疗组)各20例,治疗1个疗程(3周)后分别对其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1)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1组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0.0%;对照2组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0%;3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5)。

(2)治疗组治疗后的意识刺激、面瘫、语言以及肌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的意识刺激、上肢肌力及手肌肌力和对照2组的意识刺激、面瘫、语言及肌力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0.05)。

(3)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的肺部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能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颅脑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苏合香丸/治疗应用;参附汤/治疗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应用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评分为5~8分的严重颅脑外伤[1-2],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一直徘徊在36.3%~64.3%之间,占中青年人群组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

随着CT和监护仪器的发展,颅内血肿得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抗感染、防治脑水肿、促进神经代谢药物以及亚低温疗法等的应用使疗效有所改进,但有时难以有效地控制继发性脑损伤和各种并发症,从而导致救治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操作方法: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入0.5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直刺1~1.5寸;三阴交穴向胫骨后缘斜刺入1~1.5寸;百会穴向前沿头皮刺0.5~1寸;厉兑穴直刺0.5寸。

(3)耳压疗法选穴:心、脑干、神门、皮质下、交感、耳尖。

随症加减穴:手足麻痹、僵直者,加肢运中枢、脾;左侧手足不便者,加肺、大肠;右侧手足不便者,加脾;痰多者,加气管、内分泌、耳背脾;头晕头痛者,加晕点、垂前。

操作方法:以耳穴定向磁珠或王不留行籽对准患者耳部相应穴位贴上,并嘱其或家属按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至耳廓有胀痛感为度。

(4)梅花针叩刺①头部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在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内扣刺,频率一般每分钟70~100次,轻叩2~3遍。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选择扣刺强度,以微出血为宜。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②督脉及膀胱经取穴:项背腰骶部督脉、夹脊穴、双侧膀胱经。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使用梅花针沿项背腰骶部督脉、夹脊穴双侧膀胱经依次由上到下叩刺,要求用腕力,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哒”声,频率一般每分钟70~100次。

夹脊穴、督脉穴及膀胱经每穴叩刺2~3下,连续叩击3~5遍,以隐隐出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干血液。

2.灸法选穴: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涌泉、曲池。

操作方法:温和灸,隔盐(姜)灸,灸盒灸。

3.推拿(1)四肢部:上肢从大椎穴至手指方向,揉、滚、捏、拿主要伸肌和屈肌及重要穴位,重点刺激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从腰部至足趾连拍6次,并按、点、揉重要穴位,如冲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解溪等。

(2)项背部:患者俯卧,沿脊柱两侧,用掌根揉法、滚法由上至下,重点在厥阴俞、膏肓、心俞、肝俞、肾俞等穴位。

其后用大鱼际揉法沿督脉从大椎揉至尾骨末端,偏阴虚者自上至下,偏阳虚者自下而上。

4.功能训练(1)促醒治疗: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肢体运动觉及皮肤感觉刺激、穴位刺激等。

(2)认知障碍训练:改善自知力康复训练、注意障碍康复训练、记忆障碍康复训练、思维障碍康复训练。

(3)情绪障碍训练:主要是针对抑郁症(状态)及社交能力障碍康复训练。

(4)行为障碍训练:正性行为障碍康复训练、负性行为障碍康复训练。

(5)言语功能障碍训练:失语症康复训练、构音障碍康复训练、言语失用康复训练。

(6)感知障碍训练:失认症的康复训练、失用症康复训练。

(7)感觉障碍训练:浅感觉障碍康复训练、深感觉障碍康复训练、皮质感觉障碍训练。

(8)运动障碍训练:综合使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从近端到远端,反复强化训练。

(9)作业训练:包括①日常生活训练;②职业技巧训练;③家务活动训练;④工艺疗法;⑤文娱活动;⑥游戏疗法;⑦书画疗法;⑧园艺劳动。

5.物理因子治疗:采用超声波治疗(脑循环治疗仪)、痉挛机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神经损伤治疗仪)、中频治疗、气压治疗(空气循环压力波治疗仪)、激光疗法、低频脉冲电治疗(功能性电刺激)等。

6.音乐疗法方法一:上午以轻快明朗的音乐为主,下午以舒缓婉转的音乐为主,晚上播放宁心定神的音乐;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发病前熟悉的亲属声音、喜爱的音乐和歌曲名字,依据个性化的原则选择,多以优美的民歌、民乐及舞曲等轻音乐为主。

方法二:五行音乐疗法——角音属木,入肝,代表音乐《渔舟唱晚》等;徵音属火,入心,代表音乐《汉宫秋月》、《化蝶》、《苏武牧羊》等;宫音属土,入脾,代表音乐《闲居吟》、《良宵》、《马兰花开》等;商音属金,入肺,代表音乐《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羽音属水,入肾,代表音乐《昭君怨》、《塞上曲》等。

其次根据不同病人,选用不同的音乐,应用优质的耳机收听乐曲,音量控制在40~50分贝。

7.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2MPa(2.2 ATA),加压时间为15~20分钟,减压时间为20~25分钟,稳压吸氧时间共60分钟,每2次吸氧中间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

通常带面罩吸氧,如有气管切开则用连续供氧。

8.其他疗法(1)鼻吸药氧疗法:辨证选取芳香开窍类中药,经炮制后放于氧气湿化瓶中通过鼻粘膜吸收。

(2)中药外治疗法:①辨证选取药物外洗肢体;②中药封包治疗。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瘀阻脑络证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推荐方药:①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等。

②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牛膝、玄参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步长脑心通胶囊等。

2.痰浊上蒙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推荐方药:①温胆汤加减。

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二陈丸、安宫牛黄丸等。

3.肝阳上扰证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①镇肝熄风汤加减。

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玄参、白芍药、生麦芽、天门冬、川楝子、茵陈等。

②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丸(颗粒)、脑立清丸等。

4.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调畅气机。

推荐方药:①归脾汤加减。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等。

②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砂仁、薏苡仁、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5.肾精不足证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①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等。

②大补阴丸加减。

熟地黄、龟板、猪脊髓、黄柏、知母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依具体情况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四)内科基础治疗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主要包括:(1)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2)防治并发症:抗癫痫治疗,控制感染等。

(五)护理1.基础护理:(1)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②观察意识、瞳孔变化,③二便;(2)管道护理;(3)口腔护理。

2.常见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压疮;(2)预防误吸及坠积性肺炎。

3.专科护理:实施中医辨证施护。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吞咽言语护理、体位护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治愈:神志清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能恢复日常工作。

好转:神志清醒,症状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自理。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障碍,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意识障碍评价:Glasgow昏迷量表。

2.认知功能评价:MoCA或MMSE评价。

3.言语功能评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或构音障碍检查表。

4.吞咽功能评价: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或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或录像吞钡造影或电视内窥镜检查。

5.运动功能评价: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状况,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肌张力状况。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