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课题----王叶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教学设计

省县中学王叶爱

一、【教材依据】

《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

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慢》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夔笔下的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夔的《慢》。

(二)相关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之说鼎盛时期的,春风十里,歌舞升平

唐。徐凝《忆》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可见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后见到了什么?

(三)作者简介

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四)解题

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五)解读小序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

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心凉,感慨于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思考】

问题1.概括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容?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见闻、写作原因及他人评价。

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问题2.什么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六)诵读指导

1.学生自读

2.学生读,并谈谈这样处理朗读的理由,老师及时提出指导意见3.老师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