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元叙事_真实的消解与虚构的重建_对_苏州河_等影片叙事的一种分析

“元”这一前缀术语(如元话语、元小说、元政治,等等)在西方的盛行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由于meta-具有“超越”、“后设”之意,因而元叙事的理解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观念指对既定叙事常规、原则、方法的质疑与消解,往往越出常规叙事的界限,将“虚构”故事的过程也同时暴露出来,既吁请受众情感的投入,又嘲笑投入的情感;另一种则是指一种形而上的、超经验的、终极真理叙事,成为一切个体经验叙事的基础[1];前者主要从叙事技巧来理解,后者则更倾向于从叙事内容来界定元叙事。
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进,元叙事开始影响我国文坛。
这种冲击以先锋实验的面貌出现,打上了操作性极强的叙事技巧的烙印。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原的系列小说,如《拉萨河女神》(1984年)、《冈底斯的诱惑》(1985年)、《虚构》(1986年)等,形成了著名的叙事圈套。
而后,洪峰、余华、苏童等新锐小说家竞相模仿,后新潮(后现代派)小说遂成气候。
而在影视领域中,最早频频进行“元叙事”的不是先锋电影,而是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电影(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系列)。
它们为追求喜剧性大量使用现实材料以实现文本的间离效果,无意与偏重社会现实内容的元叙事理解相契合。
但类似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法国新电影的元叙事实验,在我国电影中难以见到。
在长时间内,元叙事难以在影视艺术发扬光大。
这是因为,影视艺术因其符号的透明性(故事与媒介的无距离),常使观众轻信故事的真实;“视觉优先”的欣赏惯性带来了负面效应,致使忽略了视听媒介的叙事潜力的挖掘。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初步尝试元叙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到全面进行形式实验的《苏州河》(导演:娄烨),再到自由地游走于叙事与议论之间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导演:张一白);从利用字幕简单议论的《红玫瑰白玫瑰》(导演:关锦鹏),到现实与记忆的复杂融合的《好男好女》(导演:侯孝贤),再到以对话体叙事进行真伪辩驳的《英雄》(导演:张艺谋),近年来如此大范围的元叙事作品,当然标志着影视媒介叙事的自我更新。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的追求和呈现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真实始终是 纪录片存在的根本价值。然而,“虚构”真实纪录片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 的真实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基本内容
“虚构”真实纪录片,是指在一些纪录片中,运用了虚构的手法来增强其真 实感。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为了欺骗观众,而是为了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通过 虚构的元素来更好地呈现事实,增强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四、新纪录电影的未来发展
总之,西方新纪录电影在当代电影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创新 的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新纪录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状态,同时也传递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未来,随着科技的不 断进步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新纪录电影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性。
基本内容
这两种影片都试图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但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本 次演示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影片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不同 处理方式。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这种影片形式通常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通过剧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者会根据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艺术 加工,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等。这些加工的目的在于使影片更加生动、有 趣,同时保持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因此,尽管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纪录剧情片仍 然保持了很高的真实度。
基本内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影片形式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呢?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种影片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纪录剧情片通过对真实事件 和人物的记录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现实。而伪纪录片则通过 虚构的故事和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两种影片形式存在的问题。
《2024年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与价值塑造》范文

《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与价值塑造》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影游融合类电影已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宠。
在电影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更在电影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游融合类电影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呈现及其在价值塑造上的独特作用。
二、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呈现1. 画面呈现:虚拟现实技术在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应用,使得电影画面更加逼真、生动。
通过高精度的3D建模和渲染技术,电影中的虚拟世界得以真实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2. 交互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特殊设备与电影中的虚拟世界进行互动,例如游戏化电影中的角色选择和决策,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电影情节中。
3. 创新叙事:虚拟现实技术为电影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影游融合类电影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电影提供更多元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价值塑造1. 提升观影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影情节中。
这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也提高了电影的观赏价值。
2. 拓展创作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创作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电影提供更多元的主题和情节。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多元的视觉效果和特效,使电影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3. 促进产业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应用,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影游融合类电影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为影视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实例分析以某部影游融合类电影为例,该电影运用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观众可以与电影中的角色进行互动,参与决策,从而影响故事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

I 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虚拟现实就是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之间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中,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影视故事中,获得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广大影视制作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一个三维的、仿真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如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三维鼠标等)与这个虚拟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
在这个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仿真的物体和场景,还可以与它们进行实时的交互操作,如移动、旋转、缩放等。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图形学:通过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图形,包括物体、场景、光照、阴影等,从而创建出一个仿真的虚拟环境。
② 人机交互技术:利用各种传感器设备获取用户的操作信息,如头部转动、眼动、手势等,然后将这些操作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指令,进而实现对虚拟环境中物体的操作。
③传感与测量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如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获取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实时位置和姿态信息,以及用户对虚拟物体的操作力度和触觉反馈等信息。
④仿真技术:通过对物理世界的仿真,模拟出各种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如重力、碰撞、刚体动力学等,从而实现用户对虚拟环境中物体的自然交互。
⑤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虚拟环境中物体的智能行为,如自动导航、语音识别、智能问答等,提高虚拟现实系统的交互性和智能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集成多种科学技术,实现了一个逼真的、可交互的虚拟环境,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世界,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一)虚拟现实预览与剧本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影视制作团队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随着电影技术和观影方式的不断发展,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融合中,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成为了两种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类型。
本文旨在对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进行辨析与思考,探讨它们的特点、制作方法、影响以及对观众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
纪录剧情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它结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特点。
它的制作方法往往是将真实事件或历史背景与虚构的剧情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双重魅力。
纪录剧情片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出背后真实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在纪录剧情片中,导演通常会采用真实的素材和真实的环境,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样的结合使得纪录剧情片在观众中具有较强的信服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对真实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同时,纪录剧情片还可以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伪纪录片。
伪纪录片是一种虚构的电影类型,它追求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编造的,不具备真实性。
伪纪录片通过模仿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真实事件的呈现方式,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伪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往往是通过剧本编写、角色扮演和影像处理等手段,来伪装成纪录片的形式来进行拍摄,并通过让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诱导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考的目的。
伪纪录片往往会以探索未知领域或引发争议的事件为题材,通过真实模拟的方式来呈现,以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在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
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
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
”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
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
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
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汇报人:XX 2024-02-04
目 录
•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影视制作中虚拟现实需求分析 • 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应用实例 • 虚拟现实技术对影视产业影响及挑战 • 总结与展望: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产业未来前
景
0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 机技术。
虚拟现实设备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且设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影 视制作中的广泛应用。
发展趋势及创新点预测
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迭代升级,提高渲染质量 、降低延迟,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沉浸式体验成为主流
虚拟现实技术将推动影视制作向沉浸式体验方向发展,观众可以更 加深入地参与到影视作品中。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拍摄完成的三维场景进行重建和优化,提高场景质量和逼真度 。
特效制作与合成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制作人员制作各种特效,并将其与实景画面进行合成,实现更加震 撼的视觉效果。
剪辑与调色处理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影片进行更加精确的剪辑和调色处理,使影片更加完美呈现。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剪辑师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工作界面和工具,提高剪辑效 率和质量。
角色互动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观 众与虚拟角色之间的互动 ,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参和制 片人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 术进行场景预览和调整, 提高制作效率。
特效制作与视觉效果提升需求
特效制作
虚拟现实技术为影视特效 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实现更逼真的爆炸、火 焰等效果。
04
虚拟现实技术对影视 产业影响及挑战
影视广告创作领域仿真技术的应用探析

影视广告创作领域仿真技术的应用探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广告创作领域也在不断创新、进步。
仿真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影视广告创作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仿真技术,影视广告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加丰富、生动的影视广告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潜在客户。
本文将对影视广告创作领域仿真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探析其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1. 特效制作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特效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各种想象之外的特效效果,如爆炸、飞行、变形等。
这些特效效果可以为影视广告增色不少,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从而更好地传达广告的宣传信息。
2. 人物造型采用仿真技术进行人物造型,可以让虚拟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通过对人物的面部特征、情感表现等进行细致的仿真,可以创造出更加鲜活的角色形象,使广告作品更加生动、感染力十足。
3. 场景建模仿真技术还可以被应用于场景建模,通过对影视广告中所需场景的建模,可以打造出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无论是城市街道、自然风景还是未来世界,都可以通过仿真技术进行精细地构建,为广告作品增加更多的情节和观赏点。
4. 动画制作动画在影视广告创作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制作出更加绚丽、生动的动画效果,使广告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无论是2D动画还是3D动画,都可以在仿真技术的辅助下呈现出更加出色的效果。
二、仿真技术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重要性1. 提升观赏体验通过仿真技术制作的影视广告作品能够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使其沉浸更容易被广告所感染。
逼真的特效、生动的人物造型、逼真的场景建模等,都能为广告作品增加更多的观赏点,使观众更加乐意接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
2. 增强广告效果仿真技术可以使影视广告作品更加吸引人、有趣味性,从而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
观众更容易被生动的画面、炫酷的特效所吸引,从而更加关注广告所传达的产品或服务信息。
3. 创作自由度更高采用仿真技术进行影视广告创作,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广告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2009年3月上映的贾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记》, 不久前被美国《电影评论》杂志评选为本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 第二名, 由于其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 影片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使许多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近年来, 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已成为世界影视创作的趋势, 并受到国际评委的青睐——— 2007年, 融合了真实事件与虚构表演的纪录剧情片《通往关塔那摩之路》获得第5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8年, 同样手法的作品《标准流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 以虚构形式表现的纪录片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已成为电影院放映的主要片种, 改变了过去传统剧情片在电影院中独霸天下的局面。
《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 eur吕克•雅克特2004) 、《北极故事》(Arctic Tale 2007) 、《通往关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 anamo迈克尔•温特伯顿2006) 等, 都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 表现出不俗的市场价值。
有专家这样描述: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 纪录片和虚构的叙事电影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界线, 传统的纪录片与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片肩并肩地发展, 只是前者常处与后者的光环下。
然而, 在本世纪后来的时间里, 这两种形式却时常变得模糊, …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 以虚构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和…伪纪录片‟ ( Moc2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 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景观。
”一、“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以虚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关于“纪录剧情片”的研究, 过去一直是国内外电影研究的“盲点”, 大概是由于从传统的角度出发, 它既非纪录片范畴亦非故事片范畴。
但是, 随着纪录剧情片在欧美逐渐呈现的上升趋势, 很多学者开始对此关注并加以研究。
(一) “纪录剧情片”的定义“纪录剧情片”英语中还常表述为“drama - doc, ”或者“fact - fiction”, 其中“Docudrama”是普遍的表述方式。
代表作品有《通往关塔纳摩之路》、《主角》( Protagonist杰西卡•虞2007) , 《战争迷雾-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生命中的11个教训》( The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 he L ifeof Robert SMcNamara, 恩瑞•莫里斯2003) 、《休伊•朗》(Huey Long, 肯•伯恩1997) 、《不可触摸的男人》(Mr Unt ouchable, Marc Levin 2007) 。
在学术研究领域, 对“纪录剧情片”定义就像对“纪录片”定义一样, 存在很大纷争, 从不同文章所引用的不同的作品我们可略见一斑, 有人将《辛德勒的名单》、《刺杀肯尼迪》列入纪录剧情片。
然而近几年西方理论界终于达成一致共识, 其代表观点可以用简尼特•斯泰森的表述:“纪录剧情片, 就如同他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样, 是一种将“纪录片”与“情节剧”混合在一起的再现模式。
”美国电影学者简尼特•斯泰格( Janet St aiger) 在《纪录剧情片》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纪录剧情片”的风格特征, 她认为:“…纪录剧情片‟大多采用主流电影和电视中的标准戏剧模式用以完整地再现历史。
这些手法包括: 一个具有目的倾向性的动机鲜明的角色, 几种(2 - 3) 立体性格中的突出的品性, 一些由个人而非制度(通常是心理创伤而非制度危害) 造成的原因, 一个贯穿整个节目长度的戏剧结构, 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手法。
”当然,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纪录剧情片”都一定完整具备以上因素, 也不可能完全合乎以上模式。
所有个性的艺术创作都会追求个性, 力避模式化的泥淖。
因此, 本文认为对“纪录剧情片”特质的理解应该倾向于注重理解其在“观念上”的创新, 也就是它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二) “纪录剧情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纪录剧情片”来自于纪录片又与传统的纪录片有所差异。
首先, “纪录剧情片”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 因为其中的“真实”多表现为或者由演员搬演历史真实事件或由真实人物重演真实事件, 多采用“准真实”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代替原先严谨的“真实”的“未经筹划”的画面。
“纪录剧情片”对纪录片传统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其戏剧因素的增强, 在叙述策略上注意情节的设置, 突出矛盾冲突, 采用演员表演等等。
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搬演,“纪录剧情片”中的再现表演更注重故事性, 渗透着许多虚构的细节,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剧”的模式;其次, “纪录剧情片”在本质上与传统纪录片又有相似之处, 即以“真实事件”为基础, 其内容以真实事件的再现为主, 尽管它包含了许多戏剧的成分, 但对历史事实的表演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也可以说, 这是一种“非虚构”的情节剧, 这与完全虚构的情节剧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 在“情节剧”中, 无论何种题材内容, 真实永远是被作为一种“素材”来运用, 而不是作为“依据”加以展开。
(三) “纪录剧情片”的地位与影响由于“纪录剧情片”采用了虚构的手段, 传统纪录片中自“直接电影”以来所采取的“摄像机简单记录”的模式被打破了。
随着纪录与“时空同步”观念的破突, 创作空间被无限地拓展, 许多新的领域向我们敞开!表现在时间维度上, 过去被时间所遮蔽的历史出现在屏幕上, 一些古老、神秘的文化与未解之谜通过再现手段被再次展示在观众面前。
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失落的文明》( The Lost Civilization, 2002 ) 系列、《失落的古城市》( Lost Cities of the Ancient s, 2006) , 透过剧情描述与计算机合成影像, 这些失落的世界受到重建并且回复原本的光彩。
而《宗教系列全纪录》(BBC ReligionWholeSeries Treasure Version, 2005) 包括《圣杯传说》( The Legend Of The Holy Grail, 2006) 、《诺亚方舟》(Noah and the Great Flood, 2003) , 将圣经故事众多传说以戏剧手法的再现与现代科学家的考证结合, 以影像生动准确地描绘了人类远古的宗教、文化与历史;表现在空间维度上, 社会生活、宇宙太空、自然万物都可以包罗在纪录片创作中。
比如《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eur吕克•雅克特, 2004) 、《北极故事》等, 包含了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状态的纪录。
在这些作品中, 戏剧的情节编制、角色设计等因素被引入纪录电影创作, 这是对传统纪录电影的一个新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由于虚构成分在纪录片中越来越被认可, 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被冲破, 各种自由、多元的“戏剧形式”、“电影大片”的制作模式等被纪录片所采纳, 这也带动了纪录片整体水平和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成为电影领域关注的焦点。
正如阿兰•罗森萨尔所说: “纪录片以戏剧艺术方式呈现出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增加了自身的价值, 吸引了观众, 也因此获得更多的被关注的机会。
”二、“伪纪录片” (Moc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2006年9月的1日的《泰晤士报》一条新闻《布什遇刺身亡?》震惊了清晨出门的市民, 许多人紧张猜测“刺杀肯尼迪”的事件重现了? 但随后的详细报道很快让人们释然,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 电视四台为其所拍摄的虚构纪录片《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1布里埃尔•兰奇, 2006) 作宣传。
但是该片在9月11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全球首映, 仍然震惊了在场观众。
《总统之死》以纪录片形式讲述了一个故事: 2007年10月9日, 布什在芝加哥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遭遇大规模反战示威, 当他在接见与会者及芝加哥市民时被一名狙击手枪杀。
影片通过类似一些当事人的秘密特工、警察和嫌疑犯及其家人对事件的回忆, 叙述了总统遇刺后美国人愈发意见不一、恐外和仇外的心理变化。
影片中不仅有“布什走出喜来登饭店大门, 遭遇枪击当场倒地”的镜头, 还包括记者对FB I特工、白宫顾问、记者、反战人士、疑犯和其家属的访问, 以及大量布什的影像资料, 因此看上去就像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只是在影片结尾, 创作者打出的一行字幕让人恍然大悟:“此片中所涉及到的真实的人物、公司和单位均与该片的制作生产毫无关系, 他们也未提供任何内容, 电影纯属虚构。
”这种“以假乱真”的策略在《总统之死》中并非首次运用, 它只是诸多此种类型作品中题材较为敏感的一部,而这种模式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运用, 并被冠以特殊名称———“伪纪录片” (Mocument ary) 。
(一) “伪纪录片”的定义“伪纪录片”一词(Mocumentary ) 是由“戏谑”(mock) 和“纪录片” ( documentary) 两个词组成, 英语中也常常表述为“Docufictions”、“flak - documentary”或“Fiction Documentary”, 是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一些虚构的剧情, 其代表性作品包括: 《布什之死》、《女巫布莱尔》( The BlairW itch Project, 丹尼尔- 米瑞克, 1999) 、《泽利格》⑧( Zelig伍迪•艾伦) 、《被遗忘的影片》⑨( F orgottenSilver, 彼得•杰克逊2004 ) 、《月之阴影》⑩(Dark Side of theMoon, 威廉凯罗) 等等。
“伪纪录片”和“剧情纪录片”同为一种杂交的样式,是“纪录”和“虚构”的混合, 只不过前者是虚构的内容, 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 而后者是真实的内容却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在美国学者Gary D1 Rhodes等人主编的《虚构纪录片: 徘徊在纪录片和虚构片的十字路口》中, 很好地表述了二者的特质: “像《女巫布莱尔》、《被遗忘的影片》等…伪纪录片‟是将纪录片的形式和虚构的内容加以混合, 就像《中心广场》这种…纪录剧情片‟将虚构的形式和纪录片的内容混合一样, 都是一种杂交的样式。
”•(二) “伪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首先, 不同于“纪录剧情片”, “伪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有着本质的差异。
“伪纪录片”作品的内容大多完全虚构。
比如《女巫布莱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4年10月, 三个学电影的学生带上电影拍摄器材, 来到了布莱尔镇, 为了调查当地关于女巫的传说来到黑山林, 但不久他们却神秘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