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寻根文学 正式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

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比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高扬秦汉雄风,王安忆的《小鲍庄》对仁学思想的阐释,阿城的《棋王》放射出道家文化的风流神韵,李航玉的“葛川江系列”的吴越文化,韩少功的楚文化儒思想??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

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问题(自然、生命、传统)之一。

“回到自然”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口号和标志。

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

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自发、自觉、自为(自然):文学寻根的三重变奏曲——综论韩少功文学“寻根”的历时衍变

自发、自觉、自为(自然):文学寻根的三重变奏曲——综论韩少功文学“寻根”的历时衍变

自发、自觉、自为(自然):文学寻根的三重变奏曲——综论韩少功文学“寻根”的历时衍变金大伟【摘要】"Roots" is a proposition that link behavior to purpose.Since the 1980s,as "roots literature" pioneers,Han Shaogong opened and practiced the "root" of the Enlightenment;At the 1990s,Han Shaogong began to shift his focus from "root" to "Search"(behavior) of interest.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Han Shaogong pursue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highest level.This paper reviewed Han Shaogong's pursuit of roots and examined his cultural mentality and creative practice.%"寻根"是一个关系着行为与目的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先驱者,开启并实践了关于"根"的启蒙;进入90年代后,韩少功的"寻根"开始从"根"(目的)转向了对"寻"(行为)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韩少功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寻根"、为人、为文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自发、自觉和自为(自然)三个层面对韩少功的"寻根"历程和内涵作综合性论述,从而对其文化心态和创作实践进行历时性把握。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寻根;自发;自觉;自为(自然)【作者】金大伟【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在中国文坛制造了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学传奇。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等为内容的文学流派,代表作有:
1.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典小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2. 《水浒传》:中国古典小说,是宋代作家施耐庵的杰作,讲述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

3. 《西游记》:中国古典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神仙伴随唐僧去西天观音莲取真经的故事。

4.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湘西豪门家庭里的爱情、悲剧和苦难。

5.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小说,是元朝作家罗贯中的杰作,讲述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士兵、将领们的英勇事迹。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代表作寻根文学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探索历史、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前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与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

它不仅旨在深入研究文学作品,而且力求把这些作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近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突出成就,许多作家和文学家不断地探索、开拓中国文化的根源,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创出许多新的文学风格。

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代表,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风格,而且还凸显出其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深厚理解。

鲁迅一生所写的小说、散文和随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生活。

他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观点,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既有让人哀伤的苦难生活,也有给人希望的激励理念。

在《故乡》中,鲁迅把“寻根”的概念深入他的文学作品中,强调情感的统一性和共同性。

故事叙述人物最终把自己的思想联系到中国文化的根源上,从而实现故乡的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够看清历史背景,认清自己的身份,并回归故乡,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和文化根源。

《朝花夕拾》也是鲁迅文学之一个典型代表作。

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是鲁迅的思想,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友谊、爱情和人生的感悟,把国学等文化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丰富多彩。

整部作品充满了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统合”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力图建立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文化环境,提倡“回归自然”,敦促每一个人重新找到自己的源,回归到友谊、爱情和人生本质的世界中。

除此之外,聂耳的《青年热血记》也受到普遍的关注,这部作品以革命士兵的故事阐述了革命的理念,其中提出了“寻根”的思想,认为要服从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奉献给国家的发展,从而带领中国走上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

这种思想启发了一代青年人,他们热情洋溢、奋斗不息,并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作为自己的根源,把“寻根”的理念贯穿自己的生活,以实现自身价值,勇敢继续前行。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加者主要是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中青 年作家、批评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 阿城、李杭育、郑万隆、李庆西等

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化,尤其是审 美文化的问题’。会后,与会者纷纷撰文, 发表有关文学‘寻根’的见解。
理论主张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 《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 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 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 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 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在这一思潮影响扩大的情况下,或者是作 家创作上的有意追求,或者是批评家理论 阐释上文本搜求的需要,一时间,被列为 ‘寻根文学’名下的作品骤增。
系列作品

贾平凹从1982年起发表的 ‘商州系列’,李杭 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沙灶遗风》、《最 后一个鱼佬儿》),杨炼包括《诺日朗》、《半 坡》、《敦煌》在内的大型组诗《礼魂》,阿城 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远村》、 《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 扎西达娃的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炜的《古 船》,以至于张承志、史铁生、陆文夫、邓友梅、 冯骥才的一些小说。
重新建立自然与人的关系

.大自然孕育人类,使之生机勃勃,然而, 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忽视和忘却他的恩 泽,并且为了自己的贪婪欲望或其他原因 对它粗暴践踏。《干草》 宋学武 《青 年文学》1984年第2期 所描述的肥沃的土 地,最后却龟裂。
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为什么要征服大自然 呢”“拥抱大自然吧” 邓刚笔下的海,是运 动的,暴发的 庄子的“天地大美”
对“根”的不同理解

一、把根认为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乡土或 民间文化,比不过在小说中极力表现。如 韩少功《女女女》、《爸爸爸》、等展现 了瑰丽且极具无缝的“楚文化”。李航育 “葛江川”系列在线的是清扬的“吴越文 化”。贾平凹“商周系列”后中的“秦汉 文化”,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二、少数民族作家笔下的本民族的原始生 活形态 扎西达娃《西藏 隐秘的岁月》 《西藏 系在皮扣上的魂》,探求西藏人民 的生存历史
1985年

1985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这一年份 成为一些批评家所认定的文学“转折”的 标志:对“文革”和当代历史的书写仍为 许多作家所直接或间接关注,但一批与“伤 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不 同的作品已经出现。


•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张辛欣、桑晔 《北京人》,史铁生《命若琴弦》,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王安忆《小鲍庄》,陈村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莫言《透明的红萝 卜》,韩少功《爸爸爸》,残雪《山上的小 屋》,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均 发表在这一年。
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郑万隆《我的 “根”》 1985年,《文艺报》发表阿城《文化制约 着人类》, 还有紧接着李杭育、郑义等展开的“文学 寻根”问题的讨论,这样,“寻根”有创 作实践上升为理论问题。


在作家、批评家‘集束式’的阐述、倡导 的基础上,80年代初以来表现了相近倾向 的言论和创作,被归拢到这一旗帜之下, 使这一事件‘潮流化’,并顺理成章地生 成了‘寻根文学’的类型概念。

韩少功《爸爸爸》则虚构了一个远离现代 文明的荆楚蛮荒之地,在那个几乎与世隔 离的鸡头寨,人与自然存在交互感应的关 系;鸡公岭成了鸡精吃尽了谷子;丙崽娘 弄死一只蜘蛛遭到报应;蛇见了妇女会动 情;一口水井和一棵树因形似男女生殖器 被当作生育神来崇拜……原始思维得到了 生动的体现。

4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一种理解,寻根文学直 接肇始于《上海文学》编辑部1984年在杭 州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洪子诚先生的描述是相当清晰到位的: “在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文 化潮流,这一潮流因为发生相关的事件, 获得标志性的命名,也获得推动的力量。 作为一个文学事件,指的是始于1984年12 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 测》的会议提出的命题,以及会议参加者 后来对这一命题的阐释。
回归自然

早在19世纪的英国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文学 中的自然主义,(作家对表现大自然的热 衷程度达到痴迷状态),二十世纪初,美 国有出现杰克。伦敦等任务,发出“野性 的呼唤”,呼唤回归大自然。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又出现了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同 样,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 对自然的崇拜。当然,他和英美的自然主 义有所不同。

“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 布恩 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 那個遙遠的下午。”

中国文学对《百年孤独》的借鉴最早表现为寻根 文学和一些地域小说普遍显现出一种“神秘化” 的创作倾向。民风乡俗、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被 大量挖掘与呈现,一个个充满鲜丽浓郁的地域品 格和民族特色的“神秘中国”在作家笔下得以构 建。被拉美的“响雷”惊醒后,贾平凹由传统社 会写实小说转向以商州的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为 背景,传奇性的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和佛道鬼神 观念,借助幻觉和潜意识创造出的种种神秘事物 诸如狼幻变为人,意淫得以怀孕等等,营造了一 个具有幽深的神秘氛围的商州世界
大自然:力的象征


张承志:牧马人与大 草原 邓刚:渔夫与大海 梁晓声:拓荒者与大 荒原
寻根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 "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 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 为"寻根文学"。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反思文学的一 种延伸,反思文学所反思的是特定历史阶 段的政治,寻根文学则是沿着反思历史的 精神,把目光追寻到古老的中国文化中, 从近距离的反思走向纵深的反思。从政治 的反思走向文化的反思。和伤痕、反思相 比,寻根文学具有明确的口号和理论主张。
三、把根认为是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或文 化价值观念。 张承志《金牧场》 《黄泥小屋》中体现的 伊斯兰精神,阿城《棋王》中力推的老庄 精神,王安忆《小鲍庄》的儒家仁义精神

不同的态度
张承志、阿城等认同 韩少功、王安忆否定 郑义、李杭育矛盾

出现的原因

1、对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的主流文 学的反拔,不在局限在现实存在,有意识 淡化政治批判,并用“文化性”的主题取 代“政治性”的主题。

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 重要的文学潮流: • “寻根文学”
• “现代派”文学潮流。

很难确切断定八十年代创作寻根始于什么 时候,文化寻根意识早已经体现在朦胧派 诗人杨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 成的《半坡》、《诺日郎》、《西藏》、 《敦煌》 ,小说领域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 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 列小说

2、国际接轨,更好与世界文学对话。只有 在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基础上,才能独立 于世界文学

3、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 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鼓舞了中国作家。 看到了一天中国摆脱文学困境走向世界的 路径。还有美国作家福克纳、日本作家川 端康成等也对文学寻根的形成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