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免疫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研究人体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机制。

为了更好地教授免疫学,实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免疫学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是以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加以实际操作进行的。

实验教学的设计1.实验主题的确定。

根据免疫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实验主题;2.实验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好实验主题后,需要考虑实验的各种操作流程、试剂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3.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根据实验方案需要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和设备;4.分组和分工。

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分工明确,任务清晰;5.实验流程的讲解。

在实验开始前,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流程和要求;6.操作的讲解。

对每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操作讲解,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7.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实验完成后,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8.报告书写和演讲。

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按照规定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和演讲。

实验教学的实施1.分步骤一步一步进行。

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从简单易操作的步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逐步加大难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2.加强安全教育。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和操作设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4.督促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免疫共沉淀实验设计

免疫共沉淀实验设计

免疫共沉淀实验设计免疫共沉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围绕免疫共沉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步骤展开介绍。

一、实验设计在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之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所需的材料。

实验目的可以是确定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鉴定与某一蛋白质结合的配体或其他调控因子等。

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抗体、抗原、细胞或组织样品、共沉淀试剂等。

二、实验步骤1. 细胞或组织样品的处理:将所需的细胞或组织样品收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细胞裂解、组织研磨等,以获得蛋白质的可溶性提取物。

2. 抗体的固定:将抗体固定在磁珠、琼脂糖或其他固相材料上,形成免疫沉淀剂。

3. 免疫共沉淀:将提取的蛋白质样品与抗体固定的免疫沉淀剂一起孵育,使目标蛋白质与抗体结合。

通过免疫沉淀剂的固相特性,将目标蛋白质及其结合的蛋白质共同沉淀下来。

4. 洗涤:将沉淀的蛋白质用洗涤缓冲液进行多次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和其他污染物。

5. 溶解:将洗涤后的沉淀蛋白质用适当的缓冲液进行溶解,以获得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的样品。

6. 分析:对溶解后的蛋白质样品进行Western blot、质谱分析等技术手段,以鉴定目标蛋白质及其结合的蛋白质。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抗原对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应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进行合理选择。

3. 在免疫共沉淀实验中,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洗涤步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4.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引入。

5. 对于复杂的样品,可以采用串联免疫共沉淀实验,以提高目标蛋白质的纯度和特异性。

免疫共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通过本实验可以揭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严谨性对于获得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步骤操作,并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证明某产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证明某产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免疫细胞的计数
1. 直接计数 2. 检测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分子 膜表面分子免疫荧光检测法 流式细胞分析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3. 检测细胞特定功能(微量细胞毒试验、细胞因子检测)
直接计数
细胞计数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细胞计数板
细胞计数并检测活性
用Hank’s液重悬细胞 取10ul细胞悬液与90ul台盼蓝液混合
单次密度梯度分离法 单一密度 连续密度梯度
血浆
PBMC 分离液 多形核白细胞 红细胞
取PBMC
玻璃平皿
单核细胞吸附; 未吸附的为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尼 龙 毛 分 离 法 ✓E 花 环 沉 降 法 ( 课 本 内 容 ) ✓免 疫 吸 附 分 离 法 ✓磁 珠 分 离 法 ( I M B ) ✓流 式 细 胞 术 ( F C M ) ✓抗 原 肽 - M H C 分 子 四 聚 体 技 术
• 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心粒细胞
• 免疫细胞的分布:
• 外周血 • 免疫器官: • 组织
胸腺、骨髓 脾脏、淋巴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4
免疫细胞检测
免疫细胞数量与功能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 免疫细胞及亚群的分离、鉴定与计数 •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NK细胞功能测定 •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取10ul于细胞计数板上 镜检
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着色
Thank you!
磁珠分离法
• 在磁珠表面包被具免疫 反应性的抗体进行抗原 抗体反应,在细胞表面 形成玫瑰花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04
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
0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0 2 培 养 学 生 的科学素养 和创新能力
03
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 计能力
04
0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免 疫学研究的深入
教师姓名:李明 教学经验:10年 教学成果: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特色:注重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目标与内容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评价与反馈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资源与平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师资队伍与建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实验技术定义与分类
实验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明 显,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技术的绿色化、环保化趋势,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添加 标题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 解释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反应和 免疫机制的实验方法
03
细胞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细胞免 疫反应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 细胞融合等
05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与操作免疫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技能。

二、实验原理免疫学实验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免疫反应过程来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机制。

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免疫沉淀、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疫苗效果以及诊断免疫相关疾病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泳仪2. 分析天平3. 电源供应器4. 显微镜5. 细胞培养装置6. 活体小鼠7. 抗原和抗体标记试剂盒四、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材料,并确认实验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b. 为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确保安全与卫生。

c. 细心阅读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的整体流程。

2. 抗原与抗体的制备a.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抗原并进行提取与纯化。

b. 制备抗体,可以通过免疫小鼠获得,或选择商业试剂盒。

3. 免疫沉淀实验a. 准备测试样品和控制样品。

b. 将抗原与抗体混合,反应一定时间。

c. 加入免疫沉淀试剂,沉淀免疫复合物。

d. 用电泳将复合物分离,观察结果。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 准备ELISA板,涂覆抗原。

b. 加入标准品和待测样品,与包被的抗体反应。

c.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的二抗,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

d. 加入底物,观察颜色变化,并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免疫实验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以及所研究问题的回答。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实验仪器时,注意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发生事故。

3. 确保实验操作符合伦理要求,保护动物的福利。

4. 结果分析时,要考虑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与不确定性。

七、实验拓展在完成基本免疫实验的学习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比如进行免疫细胞活性检测、蛋白质互作研究等。

免疫学实验设计——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设计——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实验操作
(三)方法与结果: 1.淋巴细胞提取 (1)取人抗凝血3毫升,分成3份编号1.2.3,向2.3号中加入适量药品,向1.2.3中
分别加入1毫升Hanks液使之稀释。分别加于1毫升淋巴细胞分层液液面之上 (沿管壁轻轻加入,勿使两液相混)。 (2) 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吸淋巴细胞层到另试管中加 5倍体积的Hanks液洗 1~2次,(1500转/分离心 10分钟)弃上 清即成。
材料
1、主要材料: 消毒肝素抗凝管(内含肝素10~20单位) 、注射器、微量加样器、
微量细胞培养板、49型玻璃纤维滤膜、离心机、细胞培养箱、 干燥箱、多头细胞收集器, FJ-2107液体闪烁计数仪。 2、主要试剂 完全RPMI-1640培养液(内含 15% FCS, 25mM Hepes, 5x102 mM= 巯基乙醇), 植物血凝素 (PHA,用完全RPMI- 1 640配成浓 度为30 ug/ml) ; H-TdR.工作液18.5KBq/20ul (中国原子能研 究院b同位素所)。 闪烁液(二甲苯1000 ml,ppo 7 g,popop0.5g) 。
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
(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从T细胞功能的角度考虑
3H-TdR渗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实验原理:
胸腺嘧啶核苷(TdR) 是DNA合成的前身物。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 在PHA刺激下发生母细胞转化而增殖,处于S期的细胞不断地摄 取TdR用以合成DNA。与此同时,H-TdR也不断地被摄入细胞内 而被放射性标记。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测量方法,便可了解淋巴 细胞增殖活动的情况,籍以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实验操作
④终止培养时,用多头细胞收集器将细胞收集在49型玻 璃纤维滤膜_上,将滤膜置烤箱内烘干。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免疫系统探究实验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免疫系统探究实验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免疫系统探究实验1. 引言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了解免疫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我们准备了一门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探究实验教案。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2.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 - 理解和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 观察和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 探索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 实验材料•十二架离心机•玻璃显微镜•血液样本(可从医院或委托专业机构获取)•平板培养基(供细胞生长使用)•不同种类的抗原(如细菌、病毒等)•标签纸•显微镜玻片及盖片等常规实验用品4. 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工作•收集所需的实验材料,确保所有器材和试剂的完整性;•将血液样本离心,收集红细胞和白细胞用于后续实验。

步骤2:观察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沉淀用平板培养基悬浮,然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率放大镜头观察白细胞的不同类型,并描述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步骤3:制备标签纸•使用标签纸依次标记每个试管或离心管。

步骤4:观察免疫反应•取一小部分白细胞,滴加抗原物质(如革兰氏染色无菌培养基)、生理盐水等进行混合;•观察反应液中是否出现凝集物、沉淀等现象,并记录结果。

步骤5:探究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多个离心管中加入不同抗原物质并观察其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观察免疫反应的变化。

5. 结果与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实验结果。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对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同时,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免疫系统运作原理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请注意:本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操作中需遵循安全操作规范,并确保在指导老师或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免疫学实验设计(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增殖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设计(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增殖角度考虑)

原理:
T淋巴细胞有植物血凝素( PHA)受体,在体外受刺激后, 可发生形态改变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 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 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 细胞免疫缺陷时,患恶性肿瘤或某些其他疾病时,转化率显然 降低。
方法一:



每张玻片计数200—400个细胞,计算转化率其中头部50—100,体部50—100,
尾部100—200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淋巴细胞数 转化淋巴细胞数 未转化淋巴
100 %
一般认为转化率的正常值为60—70%
方法二:
(1)采肝素抗凝血1-2 毫升(1毫升血中加肝素20单位)充分混匀。37℃静置1- 2小时。红细胞沉淀 后,吸取血浆层并捎带些红细胞。移人另一无菌试管中。计算白细胞数然后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 清液。用199培养液将沉淀的白细胞配成1x107/毫升细胞悬液。
问题背景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 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 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 ConA )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 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 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 验。试验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方法和3H胸腺嘧啶核甘酸(3H-TdR) 掺人法二种。前法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本试验介绍这种方 法。
原理:
形态法
刺激物 PHA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DNA等大分子 物质合成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名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淋巴瘤荷瘤鼠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二、立题依据: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综合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肿瘤的诊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及放疗之外的第四种治疗肿瘤的手段,是目前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

迄今为止,CIK 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体外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对荷瘤鼠的体内研究及 CIK 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较少。

三、实验目的: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一种异质细胞群,从外周血、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多种刺激因子(IL-2、IL-1、IFN-γ、抗 CD3 单克隆抗体)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而获得的一种免疫活性细胞。

CIK 细胞同时具有 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和 NK 细胞的非 MHC 限制性杀瘤的特点。

因其在体外扩增速度快,杀伤活性高,杀瘤谱广,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消除微小残留,被认为是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本实验通过应用 CIK 细胞治疗淋巴瘤荷瘤鼠,应用免疫组化法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淋巴瘤组织的VEGF、MVD 的差异,探索 CIK 细胞抗肿瘤的新机制,为 CIK 细胞在儿童淋巴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四、实验对象:
淋巴瘤荷瘤鼠。

建立淋巴瘤荷瘤鼠并分组:在 Balb/c-nu/nu 裸鼠左上肢肩胛处皮下接种 T 细胞淋巴瘤 Jurkat 细胞 1.2×108/ml,0.2ml/只。

建立淋巴瘤荷瘤鼠模型。

待裸鼠成瘤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5 只,治疗组予瘤旁注射体外培养 2 周的 CIK 细胞 3×107/ml,0.2ml/只,对照组予瘤旁注射 0.2ml 的生理盐水,隔日注射 1 次,连续注射 3 次。

五、实验材料:
1.试剂及仪器:RPMI-1640 培养基、胎牛血清、二甲基亚砜、注射用链霉素、基因重组人IL-2、鼠抗人CD3Mcab、基因重组人INF-γ、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兔抗人vWF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生物素标记抗兔IgG 抗体、DAB显色液检测试剂盒、SP检测试剂盒。

2.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为Balb/c-nu/nu裸小鼠,雄性,3-4周龄,体重14-16g,实验鼠饲养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环境下,室内定期进行紫外线照射,
鼠笼,饮水,垫料,饲料均高压消毒。

六、实验方法及步骤:
1.肿瘤细胞的培养及传代
将Jurkat细胞常规培养于含10%的灭活胎牛血清(FBS),100U /ml的青霉素,100μg/ml的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每2~3天传代一次,调整细胞浓度约5×106/ml,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2.CIK细胞的制备及体外扩增
取健康人的外周血50ml,用肝素抗凝,加入等体积无血清培养基混匀后,小心加于 50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保持液平分离液面2500r/min离心30 min,收集第二层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涤2次后即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被重悬并保存于RPMI-1640,10%人血清,2mmol/L谷氨酰胺,100U/ml青霉素,100ug/ml 链霉素,50umol/L 2-巯基乙醇组成的培养液中,第l天加入INF-γ2000U/ml,置于 37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24 h,然后加CD3Mcab 59/ml,rhlL-2 1000U/ml,继续培养,每3天半量换液,同时补加rhIL-2 1000 U/ml,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 /ml,第l4天获取细胞。

3.建立淋巴瘤荷瘤鼠模型并分组
将Jurkat细胞离心、计数,用PRMI-1640培养基将细胞重悬,Balb/c-nu/nu 裸小鼠左上肢肩胛处皮下接种T细胞淋巴瘤 Jurkat 细胞1.2×108/ml,0.2ml/只。

建立淋巴瘤荷瘤鼠模型。

待裸鼠成瘤后,建立淋巴瘤裸鼠模型。

制模后第5天接种部位出现结节,其质地较硬,活动,认定成瘤。

第3周时将荷瘤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各5只),对照组与CIK细胞治疗组,两组荷瘤鼠分别于第1、3、5 天瘤旁注射生理盐水、 CIK细胞共三次。

4.杀鼠取瘤
治疗2周后将荷瘤鼠颈椎脱位法处死,完整的剥离肿瘤组织,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短径,按公式(体积=长径×短径2/2)计算肿瘤体积大小。

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抑瘤率(%)=〔1-实验组肿瘤重量(或体积)/对照组肿瘤重量(或体
积)〕×100%。

5.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S-P法
取对照组、实验组的肿瘤组织标本,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进行常规病理切片,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七、预期结果及结论:
1.预期结果:
实验组淋巴瘤荷瘤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淋巴瘤组织中的VEGF表达减少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淋巴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淋巴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均降低, CIK细胞可以通过减少肿瘤细胞分泌VEGF,进而减少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阻止肿瘤的生长。

另外我们可以推断出,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减少,进而也可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2.预期结论:
CIK细胞对淋巴瘤荷瘤鼠的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IK细胞对淋巴瘤荷瘤鼠的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减少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及新生血管数量有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线性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杨波等研究CIK细胞对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生长及肝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剂量下,胃淋巴瘤患者来源的CIK细胞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及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八、实验可行性分析:
本实验首先建立淋巴瘤荷瘤鼠模型,然后比较 CIK 细胞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瘤体大小的差异,并比较两组肿瘤细胞表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研究观察 CIK 细胞对淋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CIK 细胞在儿童淋巴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但是因实验条件的限制,本实验中荷瘤鼠数量偏少,CIK细胞应用周期短,CIK细胞试验组没有进一步分不同剂量组进行实验分析,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数量并深入研究。

目前对于CIK细胞治疗淋巴瘤机制的研究还没有大规模的样本,本次试验结果还不能作为一种完全确定的结论,但可以作为日后有关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方慧云,程伟民,李晓玲,等.放化疗同步 CIK 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免疫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5):1914-1916
[2]苗丽霞,李明,王亚峰,等.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儿童中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2,23(11): 934-937
[3] 程志勇.DC-CIK 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4):149-150
[4]刘苗,金润铭,姜毅.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 介导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抑瘤机制[J].白血病.淋巴瘤,2011,20(1):18-22 [5]王湘漪,袁艳华,宛凤玲,等. 胸腔内免疫治疗、化疗对恶性胸水免疫指标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2,39(2):198-200
[6] Skitzki J,Craig R A,Okuyama R et al.Donor cell cycling,trafficking,and accumulation during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 murine lung metastases[J].Cancer Research,2004,64(6):2183-2191
[7]杜春娟,刘亮,曹水,等.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 87 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9):519-523
[8]罗虎,宫亮,陈永峰,等.CIK 维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7(12):213-216
[9] 石旦,沈月平,裴红蕾,等.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及其对无瘤生存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3):395-397
[10]高艳,曹水,任秀宝,等.CIK 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 48 例的疗效预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108-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