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试验设计2012-10

免疫学试验设计2012-10
免疫学试验设计2012-10

检测胸腺肽能否增强人的免疫力

实验目的:1,检测胸腺肽这种药物能否增强机体的免疫了。

2,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

3,熟练掌握NK细胞活性检测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测试胸腺肽(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是否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采用配对设计:随机抽取10名健康的男性和10名健康的女性。首先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对照组。然后,肌肉注射胸腺肽。一小时后,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实验组。

由于,考虑到实验的繁琐以及短时间内(1个小时)免疫细胞的数目可能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这里采用测量NK细胞的活性来对免疫力进行评估。

测量NK细胞的活性的实验原理: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能杀伤侵入机体的细菌以及病毒,它的活性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免疫力的强度。实验中,我们首先采取血液标本(混有抗凝剂),然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离心处理来分离出淋巴细胞层。然后,将NK细胞与靶细胞孵育,让他们充分作用。靶细胞被杀伤后,会释放乳酸脱氢酶。我们根据对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量来间接评估NK细胞的活性。

实验步骤:

一配对设计

1,从同济医学院招募10名健康的男性与10名健康的女性作为志愿者。抽取他们的血液样本(共20份)作为对照组并编号。

2,然后,分别对20名志愿者注射胸腺肽。由于,胸腺肽是一些小分子的多肽而且我们采取的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因此我们采用给药后1小时的血液样本作为实验组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抽取的实验组标本同时要进行编号处理。

二测量NK细胞的活性

1,首先吸取2ml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于试管中,然后将试管倾斜45°,沿管壁缓缓注入2ml 的抗凝血标本。然后离心2000rpm,20min。

2,将毛细吸管直接伸到灰白色层(在血浆和分层液间),轻轻地吸取该层细胞(即为PBMC)。然后将所得PBMC用5倍体积的1640洗涤一次,将混悬液2000rpm×5min。

3,弃去上清液,加入0.2ml完全RPMI-1640 ,混匀。

4,按照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5,将板子放入温箱中孵育1个小时。

6,从各孔中吸取100ul溶液转移至新的小孔中。然后将平板置于37℃的温箱中预温10min, 再向其中加入新鲜配制的底物溶液0.1ml, 37℃避光反应10~15min。

7,终止酶促反应,在各个小孔中用毛细吸管滴一滴1mol/L柠檬酸30μl。

8,用酶标检测仪在57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 并计算NK细胞活性。NK细胞活性(%)=(实验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值)/(最大释放对照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

值)×100%。

结果的处理:

男女

编号1 2 3 4 5 6 7 8 9 1

1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我们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即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我们得到20个差值,d1,d2,d3 (20)

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P值。同时,我们也可以只对男性(或者女性)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可以得到P(男性)或者P(女性)。获得的P值与0.05进行比较。

注意:由于注射胸腺肽不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因此这里得到的P值应该是单侧的值。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免疫试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设计 题目: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姓名:

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 作者及学号: 一、实验背景 1、卵黄抗体即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lgY),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鸡卵黄抗体。母鸡接受免疫后,在卵黄成熟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选择性的转移到卵黄中形成IgY。IgY是一种7S免疫球蛋白,分子量180kD,由两条重链(分子量22~30kD)组成,等电点接近5.2。IgY的结构虽与IgG相似,但其Fc段氨基酸组成与IgG相差很大,不结合类风湿因子,不与蛋白A、G以及哺乳动物Fc受体和补体结合。在免疫检测中,可代替哺乳动物来源的抗体,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已经证明特异性IgY对人及动物的许多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其他用于被动治疗的免疫球蛋白相比,IgY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好、可口服等优点,在疾病的免疫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IgY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鸡与哺乳动物的种系关系较远,可产生针对哺乳动物保守蛋白的抗体(在哺乳动物体内难以产生),用于免疫学测定“同时IgY不与类风湿因子 (RF)及哺乳动物补体结合,减少了免疫检测的干扰,提高准确性”。 (2)经特定抗原免疫后,母鸡产生对抗原的持久性应答,可不断获得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其均来源于同一个体,抗体均一性好。 (3)卵黄中的IgY含量明显高于鸡血清中lgG的含量,约为巧一25mg/mL卵黄在相同的免疫时间内,由一只鸡所生鸡蛋中提取的抗体量是由一只兔的血清制备的120倍。 (4)IgY还可抵抗幼龄动物的胃酸屏障作用,并可抗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 鸡蛋提供了廉价易得的IgY来源,从一枚鸡蛋中可获得100~250 mg IgY。如何将大量的卵黄抗体提取出来,是决定IgY能否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鸡卵黄中含水48%、蛋白质17.8%、脂肪30.5%,其中几乎所有的脂肪都与蛋白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一)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二)吞噬试验(示教)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名解: 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 实验及注意点: 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5-08-26T15:57:35.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作者: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导读]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 阳帆曹艳华杨志英李坚(通讯作者) (湘南学院基础医学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实验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考核办法僵化。结合医学免疫学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开展以病例为引导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实施新的实验项目,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65-02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其研究理论及相应技术的快速变革拉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新方法和手段。此外,基于免疫学理论的治疗手段与药物不断出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诊疗中运用已愈发广泛。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免疫学教学仍落后于发展,其中实验教学尤为突出,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大多是理论知识的验证与简单重复,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适应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差、兴趣低下,实验报告往往相互抄袭。因此,我们尝试改革部分传统医学免疫学实验,新增了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旨在引入临床案例,从而使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 1.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并对设计性实验进行了定义:“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2]。设计性实验又被称为探索性实验,其基本过程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查阅文献,拟订立题报告;②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③进行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或修改设计方案,进行正式实验;④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⑤总结和完成论文,进行论文答辩[3]。 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式教学辅助学生对问题开展调查、分析及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将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实验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实验题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及大纲要求,力求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同时,又能了解相关临床疾病的免疫学诊疗进展等。因此我们选择以某一疾病案例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就如何检测此疾病血清标志物及检测意义等进行实验设计。给出题目同时,教师将已具备的实验条件以及设计性实验组织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讲解。3.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3.1 实验设计 学生得到课题后,首先进行自选分组,要求每组8~10人,教师指导学生课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及资料等。此后,学生整理并汇总相关资料形成各组实验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完成后以PPT形式进行小组汇报,要求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对其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与评估。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 “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3.2 正式实验 学生确定方案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通过准备实验帮助学生及时修正方案存在的缺陷。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将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进行讲解与示范,运用多媒体、显微互动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讲解。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基础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与评价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或论文,报告内容包括设计方案、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体会等。 由于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客观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促使其发现实验设计的不足,指导学生将临床病例与实验结果结合从而综合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对学生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时,需着重综合素质的考评,考评的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实验完整性。 5.结语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了临床,使其初步了解在临床病例中如何发现问题,并如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了其对免疫学的兴趣。实验开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需就临床病例的选择、实验选题及整个实验有序开展进行大量前期准备,此外,对教学经费预算及实验组织统筹等要求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飞,沈利.病原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教学的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2: 185-187. [2] 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S]. [3] 周利梅,陈新民,李敏.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12): 1126-1127,1135. 资助项目:湘南学院“十二五”重点学科

免疫学实验考试题

一、基础题 1、绘中性粒细胞示意图。 2、瑞士染色为什么不能加热干燥? 3、非特异性免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在临床诊断中有何应用? 5、静脉注射时为什么不能有空气注入? 6、实验动物的正确抓取与固定有何重要意义? 7、同一种抗原可用哪些途径免疫动物?哪些途径免疫原性最强,为什么? 8、耳缘静脉注射因注意哪些细节? 9、兔台固定要注意什么问题? 10、遇血管为什么要用钝器分离? 11、剪颈动脉切口时为什么不能将整个动脉剪断? 12、机体抗血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的什么? 14、环状沉淀操作过程中为什么不能产生气泡或者摇动? 15、环状沉淀长时间静置会导致什么结果? 16、直接凝集反应有哪几种?各有何用途? 17、怎样判定试管凝集反应中抗体的效价? 18、直接凝集反应中,抗原抗体加入后为什么要充分混匀? 19、ELISA操作中洗涤的目的是什么?洗涤不彻底有什么影响? 20、饲养场中的大耳白血清中为什么含有针对豆粕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二、实验设计题 1、请设计实验制备针对大肠杆菌的多克隆抗体? 2、请用一种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 3、如何利用E花环实验对T细胞进行计数? 4、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如何利用单向免疫扩散测定某一抗体的浓度? 5、肥达氏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用途是什么?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对标记酶的选择应注意哪些原则? 7、如何抓取实验动物狗? 8、设计实验证明新鲜血液血清中的补体有辅助抗体的溶菌功能。 9、免疫标记技术中应用标记抗抗体即二抗有什么优点? 10、乙肝病毒的五项检测是什么?如何判定?基本原理是什么? 11、现有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各一株,请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设计实验进行区别鉴定。 12、某养殖场对猪群注射了猪瘟疫苗、猪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进

常见免疫学试验技术

常见免疫学试验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 显微镜 血液涂片(瑞氏染色) 结缔组织切片 方法: 油镜观察 一.血涂片的观察 (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B)颗粒白血球 嗜中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核叶之间联以染色质细丝,染色质染成粉色,其中充满细小的大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血球:略大于嗜中白血球,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 2

嗜碱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血球,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血球的颗粒少,核为1—2叶染成淡兰色。直径10—11微米。 (C)无颗粒白血球 淋巴细胞:涂片中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血球大小相似,圆形。其中含致密的核,染成深紫色。周围仅有一薄层嗜硷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有较宽层的细胞,核圆形。6-8微米。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质染成灰蓝色。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直径14-20微米。 二.肥大细胞的观察(示教) 胞体较大,呈卵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均等的嗜硷性颗粒。其中含肝素、组织胺等物质。常成群地分布于血管的周围。 三.浆细胞的观察(示教)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呈嗜硷性。核圆形,着色深,多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核膜呈车轮分布。正常组织浆细胞少,慢性炎症时增多。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对免疫有重要意义。 四.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伸出短而钝突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附: 瑞特氏染色: 1.染色液配置 3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常见免疫学试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 显微镜 血液涂片(瑞氏染色) 结缔组织切片 方法: 油镜观察 一.血涂片的观察 (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B)颗粒白血球 嗜中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核叶之间联以染色质细丝,染色质染成粉色,其中充满细小的大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血球:略大于嗜中白血球,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 嗜碱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血球,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血球的颗粒少,核为1—2叶染成淡兰色。直径10—11微米。

(C)无颗粒白血球 淋巴细胞:涂片中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血球大小相似,圆形。其中含致密的核,染成深紫色。周围仅有一薄层嗜硷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有较宽层的细胞,核圆形。6-8微米。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质染成灰蓝色。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直径14-20微米。 二.肥大细胞的观察(示教) 胞体较大,呈卵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均等的嗜硷性颗粒。其中含肝素、组织胺等物质。常成群地分布于血管的周围。 三.浆细胞的观察(示教)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呈嗜硷性。核圆形,着色深,多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核膜呈车轮分布。正常组织浆细胞少,慢性炎症时增多。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对免疫有重要意义。 四.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伸出短而钝突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附: 瑞特氏染色: 1.染色液配置 称取瑞特氏染料0.1克溶于60ml甲醇中,过滤。贮褐色瓶中备用。(配置时,要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体内边研边滴加甲醇,使染料溶液得更好。)2.瑞特氏染色法: 取小鼠骨动脉血,涂制玻片。干后用玻璃笔在涂处之两侧划线(限制染液流掉)。于划线内部滴加染液3-4滴,经3-5分钟后,再滴加等量的蒸馏水,轻轻晃动混合。经5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待干后用油镜检查。

免疫学试验设计2012-10

检测胸腺肽能否增强人的免疫力 实验目的:1,检测胸腺肽这种药物能否增强机体的免疫了。 2,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 3,熟练掌握NK细胞活性检测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测试胸腺肽(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是否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采用配对设计:随机抽取10名健康的男性和10名健康的女性。首先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对照组。然后,肌肉注射胸腺肽。一小时后,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实验组。 由于,考虑到实验的繁琐以及短时间内(1个小时)免疫细胞的数目可能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这里采用测量NK细胞的活性来对免疫力进行评估。 测量NK细胞的活性的实验原理: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能杀伤侵入机体的细菌以及病毒,它的活性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免疫力的强度。实验中,我们首先采取血液标本(混有抗凝剂),然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离心处理来分离出淋巴细胞层。然后,将NK细胞与靶细胞孵育,让他们充分作用。靶细胞被杀伤后,会释放乳酸脱氢酶。我们根据对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量来间接评估NK细胞的活性。 实验步骤: 一配对设计 1,从同济医学院招募10名健康的男性与10名健康的女性作为志愿者。抽取他们的血液样本(共20份)作为对照组并编号。 2,然后,分别对20名志愿者注射胸腺肽。由于,胸腺肽是一些小分子的多肽而且我们采取的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因此我们采用给药后1小时的血液样本作为实验组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抽取的实验组标本同时要进行编号处理。 二测量NK细胞的活性 1,首先吸取2ml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于试管中,然后将试管倾斜45°,沿管壁缓缓注入2ml 的抗凝血标本。然后离心2000rpm,20min。 2,将毛细吸管直接伸到灰白色层(在血浆和分层液间),轻轻地吸取该层细胞(即为PBMC)。然后将所得PBMC用5倍体积的1640洗涤一次,将混悬液2000rpm×5min。 3,弃去上清液,加入0.2ml完全RPMI-1640 ,混匀。 4,按照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5,将板子放入温箱中孵育1个小时。 6,从各孔中吸取100ul溶液转移至新的小孔中。然后将平板置于37℃的温箱中预温10min, 再向其中加入新鲜配制的底物溶液0.1ml, 37℃避光反应10~15min。 7,终止酶促反应,在各个小孔中用毛细吸管滴一滴1mol/L柠檬酸30μl。 8,用酶标检测仪在57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 并计算NK细胞活性。NK细胞活性(%)=(实验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值)/(最大释放对照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关于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Scfv: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 完整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体内应用时难以穿越血管进入靶部位。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一种有效治疗淋巴瘤的疫苗。对抗体基因重组,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肽(linker)连接而成。在目标特定的scFv上连接放射性核素、生物毒素、药物,将极大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000,仅为完整抗体的1/6。 单链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小,容易通过血管壁,容易穿透实体瘤,是导向药物首选的载体;单链抗体免疫原性弱,不易引起超敏反应和排斥反应;单链抗体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受体结合,在影像分析中非特异性少;单链抗体在体内清除快,用作造影时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单链抗体易于构建和表达,易于大批量制备等优点。 CD20抗原 CD20是在B细胞表面表达的四穿膜蛋白家族的跨膜蛋白,并且已在来自周围血以及淋巴组织的B细胞上发现。CD20表达从早期前B细胞阶段持续至浆细胞分化阶段。相反,而在造血干细胞、血浆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中不表达。除在正常B细胞中表达外,CD20还在例如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等B 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已知表达CD20的细胞在包括炎症的其它疾病和病症中起作用。 CD20抗原是一种B细胞分化抗原,仅位于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它在95%以上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表达,

CDRs: 比较不同特异性抗体的VL和VH的氨基酸顺序显示,变异仅集中在其中少数区域的氨基酸上(15%~20%),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超变区是抗体的抗原结合位,与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CDRs) 。hBAFF:人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与人体免疫调控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属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作为B淋巴细胞发育的正调节因子,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存活的作用,而过多的B淋巴细胞可导致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促使机体产生大量抗核抗体等。导致炎症反应,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CAR-T, 全称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这是一个出现了很多年,但是近几年才被改良使用到临床上的新型细胞疗法。和其它免疫疗法类似,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但是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细胞疗法,而不是一种药。 CAR-T治疗流程:第一步,从癌症病人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第二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T细胞变身CAR-T细胞,靶向杀死癌细胞。第三步、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细胞,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第四步、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输回病人体内杀死癌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