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演示教学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演示教学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演示教学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

主观派的美学论争。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

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从方法论上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的美学派别,从而确立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方法论蔡仪先生认为,旧的美学之所以不能够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不能够认识美的本质,主要在于方法论的错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理念或者是观念,并不是那些形而上的美学家所认为的是本有的,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而在理念中或者在观念中寻求美,那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本末倒置的。这种错误是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颠倒所造成的。心理学派的美学家认为事物美不美的标准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客观学派的美学家从客观对象身上考察美的本质,但他们认为这客观对象只限于艺术,美学只能是艺术哲学。蔡仪认为:“艺术既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创造的,所以客观的美学便不得不作进一步的追求,而到达了,也只到达了所谓艺术冲动,于是客观的美学也就陷落在主观的美学的同样的陷阱里,这就是单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致命弱点。’在对旧美学批判的基础上,蔡仪提出了新的美学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即美在于客观事物,它是一切艺术美的根源,正确的美学研究途径应是通过在现实事物中考察美来把握美的本质。这是蔡仪美学体系的出发点。

(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其他旧美学在美的本质上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观点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和美感论是互为混淆的,他们在论美时其实是在论美感,并以美感为美,认为美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美论因不符合实际,必会造成自身的内在矛盾和错误。康德、克罗齐、朱光潜都是如此。蔡仪对此一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而概括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这个概括既适用于自然美又适用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三)批判了旧美学的美感论,确立了自己新关学的美感论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大多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美感论之上的。他是以批判唯心主义美学为目的的,所以就把重点放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美感沦上。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的前四章都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蔡仪就抓住他的几种理论逐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进丽提出了自己关于美感的概念:“它是根源于客观事物。换句话说,它是客观事物的摹写,也就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四)批判了在艺术美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美学的艺术观。

1942年蔡仪出版了《新艺术论》,1948年出版了《论朱光潜》。他在这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雌美主义、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以及艺术是潜意识的表现、是苦闷的象征的主张,这两种主张,一种认为现实世界是丑陋的,艺术美的根源只能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另一种则认为,人生中的苦痛在清醒时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但在睡眠和酒醉时就从潜意识中浮上来,得到自由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艺术美就源于此。蔡仪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因其政治批判的色彩较浓,学术批判的价值就相对降低了。

20世纪40年代蔡仪对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批判以及建立的新美学体系对美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把美从虚无缥缈的天国拉回到实实在在的人

问,使中国的美学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的美学理论是建立在批判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的,且该批判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否定了朱光潜先生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性作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蔡仪的美学理论在50年代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20世纪50年代美学的代表——李泽厚

蔡仪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是没有解释物之所以对人来说是美的原因和物的典型性为什么在人看来是美的原因,而且没有从实践出发证明人和物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李泽厚在1956年的《哲学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之后又发表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论美是生活及其他》等文章,提出了新的美学理论,分别批判了朱光潜、蔡仪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和饭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意义、旅游审美发展历程和提高审美能力途径等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观审美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美学特征;掌握旅游环境审美、旅游审美心理和旅游接待艺术审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教学总课时安排54--72课时,结合野外实习,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区进行审美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理解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掌握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重点 1. 旅游美学的研究意义 2.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3.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内容 1.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美学的概念、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2. 旅游美学研究的意义 3.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审美意识产生时期、自然崇拜时期、古典审美时期、崇尚山水时期、旅游审美发展时期、大众旅游审美时期 4.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时数 6~8课时 第二章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共关系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历史,将公共关系历史分成古代自发时期,近代萌芽时期,现代开端时期,现代成熟时期,当代普及发展时期。介绍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和公关观念,分析了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理论的、传播的。最后,介绍了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公关事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概述了当前中国公关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公关事业的构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掌握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重点 1. 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 2. 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 3. 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 4. 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1.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 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美学鉴赏 摘要: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本文欲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三个方面对桂林各大景点进行鉴赏。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结合桂林各景区旅游现状对旅游美学概念、审美特性特征、审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期望对以人文为主体的旅游区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者更好地品味桂林之美。 关键词:桂林;旅游;美学;鉴赏 引言 旅游虽然包含着很多活动内容,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欣赏活动。要使旅游者获得理想的审美享受,首先要懂得旅游审美的特殊性。当今的旅游大多是山水风景及名胜古迹游览,因此必须了解山水风景的审美特征以及具体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还应掌握旅游审美的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相关概述 1.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旅游。由于他以旅游审美活动为特定的对象,所以一有别于一般的美学原理,也不同于美学的其他分支。 2.旅游的审美形态 1。1自然美。游览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自然美。“清风明月”、“远近山水”就是自然美。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满眼风光多闪灼”就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萃集。现在国家城乡环境保护建设部首批颁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当然,桂林也在其列。 1。2艺术美。当你泛舟于漓江,观赏那沿途旖旎的风光;当你奋力登上龙脊的最高点,极目远眺,七星伴月一览无余;当你看到龙胜梯田,不禁要对龙胜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发出由衷的赞叹。所有着一些,都是艺术美。艺术美门类丰富多彩,达到长城、矗楼高阁、飞架的大桥,小到只有半寸见方的篆刻、精细的印章及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艺术美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胜地常在水际、路边或者悬崖峭壁,往往建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里面每每挂有字画,建筑也经雕镂装饰,这些艺术美的化身不但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远眺的旅游设施,它们更是自然美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此外,外来的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中华艺术,也遍布桂林各个景区,如阳朔西街。 1。3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美。它蕴含在锦绣山河之中,只有领悟人类改造自然的美,人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才会深刻。如龙胜的梯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旅游美学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枝学科,也是一门美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本范围、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各类景观的审美方法及景观美的本质;领会旅游之美的本质、旅游审美感的特征、旅游审美心理过程、旅游实践的审美归宿等知识。提高旅游审美能力,为针对旅游产业实际进行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美学学科概况、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及旅游者对于饭店的审美、旅游接待艺术审美要求。 (四)教学时数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部分,在讲授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讨论课、实训课等教学环节。 (六)考核内容 本课程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1、旅游、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美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3、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具有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实用性;它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而且也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一、什么是旅游美学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领会:旅游美学的功能。 分析: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编旅游与美 第一章风景美与观察 教学要点: 1、风景美的形态:自然美、人工美。 2、风景美的特征:形象美,主要表现为雄、秀、奇、险、幽;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 3、观赏风景的方法;动态观赏、静态观赏。观赏风景应保持一定距离。 4、观赏风景的角度:正面观赏和侧面观赏,平视、仰视和俯视。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景美的形态(1学时) 一、自然美 二、人工美 第二节风景美的特征(2学时) 一、形象美 (一)雄(伟) (二)秀(美) (三)奇(特)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编号:00037 课程类型:校考课 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尽管18世纪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就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就像其他科学或学科的情形一样。于是,他们以美为线索到卷帙浩繁的文本中去寻找美学思想。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期待的深刻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并没有被发现。这与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宝库很不相称。按理,不应该出现这种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不相匹配的情况。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他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等到80年代叶朗撰写《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他已经非常自觉地通过这些概念来发掘这座宝库,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的写作,并且产生了

国际影响。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就承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受到叶朗美学研究的影响。他回忆说:“1994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行三个月的访学,有机会跟叶教授见面,他告诉我不应该从美来看中国文学,应该从意象、境界来看,这完全有道理。这不是说我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学,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同时从中国美学来做研究工作的话,那显然就能够加深中国文学作品的深邃和深度。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的学者发现并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叶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得非常具体。所以叶朗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印象,我从1994年开始在他的影响之下写了《中国文学史》。”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上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易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和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

旅游美学课程复习要点

旅游美学课程复习要点 前言 1.明白旅游活动是种审美活动。 2.影响或制约审美情趣获得及其审美修养水平提高的因素。 3.你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活动的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人释放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回归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的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成为现代人生命存在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有旅游审美的传统,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中国是旅游古国,曾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春秋时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朝梁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可见,旅游审美古已有之。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所以,审美也必然成为游客普遍的共同的目的、行为和效应。 绪论 1.明白旅游美学伴随旅游发展而产生。 2.魏源的“游山学”可以说是研究“旅游美学”的先河。 3.郑日奎提出的哪些方法,为立体性和全方位的旅游观赏奠定了相互补充的理论基础。 4.旅游美学的定义。 《旅游美学》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旅游景观的分类为线索,以旅游者和导游的视角为出发点,从主客两方面构建了旅游审美体系。书中阐述了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社会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以及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分析了审美过程中影响或制约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的各因素,使学习者在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的美学理论知识,获得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趣,更好地从事旅游业的各项工作。 5.旅游美学研究对象及范围。 6.学习和研究旅游美学的意义。 第一篇第一章 1.景观的定义。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景观: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旅游美学习题及辅导答

旅游美学课程作业一 一、填空(20分) 1、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份,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 2、风景形象美的特征主要有雄、秀、奇、险、幽、旷几种。 3、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是美学的分支学科。 4、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组合要素是山、水、花木、建筑。 5、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有质、香、色、形、味、意。 6、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古城建筑、宫廷建筑、陵园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 7、我国最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二、选择题(20分) 1、以下属于自然美的是() A 泰山之雄 B 华山之险C峨眉之秀D青城之幽 3、以下哪些选项不属于自然风景美的形式() A 服饰美 B 形象美C形体美D朦胧美 4、汉武帝赞美泰山说:“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这实际上是赞泰山的() A 雄B奇C险D秀 5、秀美给人的审美享受是() A 甜美安逸 B 幸福愉快C高大稳健D千钧一发 6、黄山“四奇”是指() A 土、柏 B 石、松C云、泉D云、雾 7、“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是风景美的()形式。 A 动态美 B 朦胧美C形象美D色彩美 8、园林的“毛发”是指() A 假山 B 水C花木D建筑 9、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集中表现在() A独特的民族结构形式B完整统一、和谐及园林式的组群布局 C质美D木结构 10、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有() A 景德镇瓷器B风筝C泥塑D剪纸 三、判断改错题(10分) 1、观赏风景的方法包括运动观赏和动态观赏。() 2、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美术史画廊。() 3、风格美是表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 4、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陵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 5、四大名绣指苏秀、湘秀、江秀、泸秀。() 6、清东陵是保留最完整的宫廷建筑。() 7、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城() 四、名词解释(4题10分)

对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思考

对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思考 宗卫佳SZ1305098 摘要: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上,出现了几种主要的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这些思想都是中国美学界的大家们对中外美学历史发展的传承与扬弃的重要体现。通过理解和分析这几种观点,提升对艺术、美和审美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观、艺术、美、审美 西方美学从近代传入中国,1947年《新美学》的出版,在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美学学派相对峙的局面,美学开始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各家纷纷表达各自的学术观点,使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于是,在中国的美学论坛上,逐渐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以及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这些思想都是中国美学界的大家们对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传承与扬弃的重要体现。 一、唯心主义美学观 秉持唯心主义美学观的美学大家主要是朱光潜先生——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康德,然而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1]在朱光潜看来, 美学独特的形象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古代美学;也不同于近代的西方美学,它应该是这两者比较和综合的结果。这可以从他在《文艺心理学》里给美下的定义里看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传’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为意象而见情,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美’是一个形容词,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就是名词的‘心’或‘物’,而是由动词变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2] 根据朱光潜先生的看法,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美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恰到好处的“契合”。而在这心物结合中,“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美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要“恰好”使意象和情趣合而为一。显然,朱光潜先生的美感经验分析是以“形象的直觉”为逻辑起点,融入“距离”说;以强调自觉的审美态度,再融入“移情”说以展开物我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把美感经验描述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心理过程。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主张功能化和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形式化和装饰化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以其简约、纯粹的风格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领域,它蕴含的“意境”的美学思想在其应用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极简主义”最早出现在艺术领域,美学理论家理查德•乌海姆于1965年1月在《Arts Magazine》发表的文章《Minimal Art》中,首次使用了“极简主义”这一词汇。关于“极简主义”的定义,总体来说就是:将设计不断地做减法,减少到只剩它的本质,抛弃不必要的细节而强调物体本身的美,注重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极简主义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文化艺术的各个范畴,除了建筑、绘画、雕塑和视觉设计外,音乐及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波普艺术的减退,极简主义成为一种新兴的设计潮流。它发端于1960年前后的美国纽约,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但是若要追寻极简主义的渊源,早在古代,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此相关的思想。

极简主义的渊源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中庸哲学中,推崇对事物自然和本质的追求,这种思想与极简主义的理念极为相近。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他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与后来米斯•凡德洛“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最早应是起源于东方的禅宗 思想。 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中最高深的部分就是意境美。意境美是通过对传统美学熟练的掌握和 创作者平和豁达的创作心态来实现的。它高于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作品的灵魂和生命。而极简主义“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在东方传统美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中国的古诗词中精炼细致的文字和水墨画里平淡随意的创作手 法向来都是极简主义的最好体现。综合东方传统美学思想,极简主义主要从以下两个大方向体现了其意境之美。 1.少就是多 道家学说里提到的“少则得,多则惑”指的是万物的共性。极简主义在设计中尽可能把 一切多余的东西剔除掉,追求简洁的造型和单纯的色彩。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少则得,多则惑”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旅游工作的研究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把美学用于旅游领域,着重研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审美关系,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影响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掌握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雕塑、书法、民俗风情等的审美形态、审美特性、审美方法,掌握旅游饭店、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设计和开发的审美规律,培养和提高未来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进一步还可以引导旅游审美消费行为,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旅游景观资源与安排相关设施,积极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与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与鉴赏能力,进而从广义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旅游美学》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后再开设,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习。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6学时。

课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一、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二、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 三、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 2 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一、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三、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 四、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 4 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一、审美需求与动机 二、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 三、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 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4 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二、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 三、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四、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 4 第五章园林审美一、园林的基本知识 二、中国园林艺术审美 三、园林审美方法 四、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 4 第六章建筑审美一、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 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 三、外国建筑审美 2 第七章雕塑审美一、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 2 第八章书画审美一、中国书法审美 二、中国画审美 2 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一、民俗风情的构成 二、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 三、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 四、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 2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一)审美文化走向大众化 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变得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了解到的观念更加全面,同时也意味当代的美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他需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商业、公共等方面的需求,这是由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层面的要求所造成的。 可能有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简单的来说,审美文化在过去就像是奢侈品一般的定位,它属于高雅经典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时候,那么就要想要享受层面的东西,就像你现在想要买一件东西,一定不会说能用就行,还会挑挑看看那些商品符合你的审美观,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你,这就是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生产力的解放也将审美文化变成了“日用品”。 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那么中国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这种状况,理所当然,审美文化也更侧重于迎合市民社会的与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生活,虽然我个人认为审美的发展是一条抛物线,最后还是会回到与原来相似却有不同的情况,但显然在抛物线未到达最高点之前他是不会落下的。不管怎样,审美文化从高雅的圣坛走下,融入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迎合大众的喜好、情趣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似乎看起来比其呆在“书架上”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我想这一趋势西方国家早就经历过并且到现在还在持续着,这几乎是随着经济发展会必然遇到的的一个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1.人们的精神需求2.商品经济的刺激(二)审美文化走向个性化 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爱好,也可以被认为使人们的某种潜在追求,你是否已经不满足和他人拥有一样的东西,想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人性的需求。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中国审美文化已经走向大众化,那么人性或者说个性方面的需求也是大众的需求,审美文化理当满足,这一点是必然的人们在接触到大量信息冲击的同时,个人的特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一窝蜂的追求现象虽然还有,但我们已经厌倦千篇一律,想要来点符合自己特性和欲望的,所以类似“私人订制”一类的行为开始出现。现在还只是初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会不断的被扩大,我想在将来这是具有鲜明个人主义的审美文化,同样的道理,中国在接受、学习、模仿、借鉴西方审美模式的同时也应该保留,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最民族的东西才具有世界性,一旦中国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民族性,那么中国的审美文化就会贬的一文不值,因为他只剩下了抄袭和模仿,再有没有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所以民族个性化的审美发展也会是中国未来审美文化的一个趋势。其实不难理解,用通俗的话来讲,既要保持和国际接轨,又要不是去自我,相反还要彰显个性,就像老师总对个性独立鲜明的学生有印象一样,不想被埋在众人之中,那么中国的审美文化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