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四大美学家
宗白华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
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
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
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
最著名的四大国学大师简介

最著名的四大国学大师简介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四大国学大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学大师冯其庸四大国学大师:冯其庸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曾于1998年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轰动中外学术界。
他还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
目前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
国学大师张其成四大国学大师:张其成著名易学家、国学管理专家、中医文化专家……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学管理”的概念,并首创周易心智管理模式。
他通晓易理易术,以“易”融贯儒、释、道、医。
可谓将国学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应用到现实中来。
国学大师傅佩荣四大国学大师: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40岁以后傅佩荣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并重新解读“孔、孟、老、庄”,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9年因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为人所知。
国学大师饶宗颐四大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
中国文学常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中国文学常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文学常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小题2分,共22分)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2、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顶峰之作的长篇小说是。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篇的意象是。
4、古代的所谓“四声”包括平、上、去、四种声调。
5、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学形式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6、李白的诗风雄奇飘逸,杜甫的诗风。
7、孟浩然,襄阳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诗的人,与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8、宋代词人中,最先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是。
9、“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10、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里的人物。
11、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
二、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8分)请把选择题答案写入下表1、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
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就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在线课课后作业答案及答题情况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在线课课后作业答案及答题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美的历程:美学导论》课后作业答案及答题情况1.1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B、薛宝钗C、林黛玉D、王熙凤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2《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A、约翰·斯特劳斯B、约翰·凯奇C、尼古拉斯·凯奇D、皮埃尔·布列兹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二.判断题1“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1.2已完成成绩:75.0分一.单选题1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B、荣格C、马斯洛D、拉康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B、孔子C、荀子D、墨子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二.判断题1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得分:0.0分2《向日葵》是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A、《英雄》B、《红高粱》C、《活着》D、《卧虎藏龙》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A、养心B、养身C、养眼D、养神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A、味觉B、触觉C、视听D、动觉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二.判断题1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2.1已完成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A、中国菜系B、法国菜系C、土耳其菜系D、泰国菜系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美的日常用语分类()A、美人B、美食C、美丽D、美德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二.判断题1《美食家》是当代作家陆文夫的著名小说。
宗白华

宗白华
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这位欣赏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作者用他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但我们还应藉着散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天地之间去不断求索。
毕业院校: 同济大学医科预科
主要成就: 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
代表作品: 《美学散步,《艺境》
目录
个人履历
成就及荣誉
艺术是一种人生观
诗
宗白华与“中国美学史”
撰史计划
宗白华
个人履历
宗白华,字伯华,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单选题1.王实甫的代表戏剧是 ( )SSS_SINGLE_SELA《牡丹亭》B《桃花扇》C《西厢记》D《窦娥冤》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6答案:C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
《西厢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戏曲(《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之一,作者元代作家王实甫,戏曲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其余三个选项,《牡丹亭》作者为明代作家汤显祖,《桃花扇》作者为清代作家孔尚任,《窦娥冤》作者为元代作家关汉卿。
补充:《长生殿》作者为清代作家洪昇。
2.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正确的一组是 ( )SSS_SINGLE_SELABC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6答案:BA项秣马厉兵:喂饱马匹,磨快兵器。
喻指准备作战或比赛。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磨(“厉”,古同“砺”)。
兵:兵器。
秣:喂养。
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
良莠(y6tJ)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结构为主谓式。
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C项无耻谰(lán)言:指不知羞耻的无赖话。
谰言:诬蔑、抵赖的话,毫无根据的话。
“谰”不能解释为“吹嘘”。
力能扛(gāng)鼎:形容气力特别大。
亦比喻笔力雄健。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
D项焚膏继晷(guǐ):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焚:燃烧;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影或者指一种古代的计时工具。
“晷”不能解释为“月影”。
管窥蠡(lí)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开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肯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有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无视物的缺乏,充实了社会美的根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缺乏;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制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无视社会变革的缺乏。
两汉在先秦根底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涉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开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开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第一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说;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代表性人物有康德、席勒、黑格尔。
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
西方人文领域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向”。
4.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
5.王国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倡导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重要概念及理论;朱光潜及其美学代表作。
6.美学的基本问题。
7.美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和阐释法。
其中实验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什么心理测试、统计及调查方式等的研究方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研究方法。
(二)重点理解的内容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同学搞混淆。
大家要注意: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合理的数量关系。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古代美学家中王夫之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美。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四大美学家
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
编者按:20世纪,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为传播西方美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接收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他们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宗白华在吸收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生命精神,并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了现代转化。
在中国现代四大美学家之中,宗白华是最具有创造性和开创性的一位美学大师。
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
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
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
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宗法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
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
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
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较早系统介绍西方美学的先驱之一,也是运用西方美学方法在美学领域中最早取得重要成果的美学家。
从美学类型上来说,王国维所理解的美学是典型的现代美学,并以此将中国传统美学划入“非美学”的范围。
尤其是在后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真正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能够说王国维的美学从类型上来说属于典型的现代美学,原因在于他的美学思想符合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
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审美、艺术同现实生活的分离,从而有所谓“无利害性”、“游戏”、“形式”等独立自足的美学观念。
而王国维通过对康德(I. Kant)、席勒(F. Schiller)、叔本华(A. Schopenhauer)等西方现代美学家的继承,全面接受了这些具有典型的现代美学特征的观念。
虽然美学从19世纪末就由西方传到了中国,而且在20世纪初王国维等人在介绍西方美学和采用西方美学新的理论视野进行文艺批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真正对其做系统介绍和研究的要数蔡元培(1868-1940),特别在美学学科建设和美学教育的普及上,蔡元培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人能及的。
因此,蔡元培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提倡美学研究和美感教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
蔡元培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应将满清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改造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由于这个意见是蔡元培以教育总长的身份发表的,因此它表明中国教育史上,美育第一次被明确地列入国家教育方针。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期间,发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这个演讲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美学在中国知识界和教育界取得特别重要地位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不仅发表演讲,而且亲自投身于美学的研究和教学之中,成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创始人。
1921年10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哲学门亲自讲授美学。
除了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之外,蔡元培还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并帮助成立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艺术专科学校。
蔡元培所讲的美学基本上是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康德美学给他提供了主要的美学观念,心理实验美学给他提供了科学的实证方法。
朱光潜
由于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曾经担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全国大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在传播西方美学上主要是起一种领导作用,而朱光潜
(1897-1986)才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朱光潜长期在英国和法国学习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综合为完整体系的美学家,他的名著《文艺心理学》(1933)实际上是一部自成系统的西方现代美学著作。
在这个美学系统中,朱光潜借用了克罗齐(B. Croce)的“直觉”(intuition)、康德的“无利害观赏”(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布洛(E. Bullough)的“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和立普斯(T. Lipps)的“移情作用”(empathy)等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性美学体系。
这个以“审美的无利害关系”和“为艺术而艺术”观念为核心的美学,长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正统,朱光潜因此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走完了向西方美学学习的阶段。
但是,就是在中国美学可以与西方美学平行发展的时候,中国美学却突然改变了发展方向,走上了一条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兴盛;3)西方现代美学自身的局限。
宗白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
宗白华
在学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中国美学家并没有停留在全面照搬西方美学的水平上。
随着对西方美学了解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的独特魅力,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一点也不比西方现代美学逊色,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弥补西方现代美学的不足,进而可以在建立真正的世界美学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宗白华(1897-1986)的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他将中国传统美学带到了一个让西方现代美学家羡慕和赞叹的层次。
宗白华很早就开始学习康德、叔本华、柏格森(H. Bergson)等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尤
其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的影响。
正是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启发下,宗白华发现了中国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独特的生命精神。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曾经在西方世界极盛一时,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迅速衰落了。
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因为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再宣扬乐观、盲目的生命冲动,似乎不再符合时宜。
2)柏格森哲学所赢得的广泛的社会声誉,反而使得他在有影响的哲学圈内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但是,这并不构成柏格森在中国哲学界迅速衰落的原因。
首先,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迫切需要诸如柏格森之类的生命哲学来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哲学界对西方专业哲学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柏格森那种经过媒介通俗化的思想倒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在柏格森生命哲学迅速衰落的30-40年代,在中国却形成了一股受柏格森哲学启发的生命哲学思潮。
宗白华的美学就是这股生命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白华早期主要是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柏格森、达尔文(C. R. Darwin)、罗丹(A. Rodin)和歌德(J. W. Geothe)等人的影响,把生命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处于理性下层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动”或者“运动”是它的基本特点。
30年代宗白华发掘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周易》中的生命观,并将中国哲学生命观的特点总结为“生动”。
在经过将西洋式的“运动”和中国式的“生动”进行对比之后,宗白华肯定中国式的“生动”是宇宙生命本体的真实显现,肯定“生动”的价值要高于“运动”的价值。
由此宗白华得到了对生命精神的独特理解:宇宙生命是以最强烈的旋动显示最幽深的玄冥。
这种最幽深的玄冥处的最强烈的旋动,既不是西方文化中的向外扩张的生命冲动,也不是一般理解的中国文化中的消极退让。
它是一种向内或向纵深处的拓展。
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征服,而是表现为对内在意蕴的昭示,表现为造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境界。
宗白华对美学的贡献在于:他认为这种生命精神不能由任何逻辑语言加以表述,因此科学和哲学都不能成功地表现这种生命精神;这种生命精神的特点决定它只能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得到完全的表达,从而赋予了艺术和审美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地位。
宗白华进而主张,整个中国文化在最高层次上都是这种生命精神的表现,因此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意的文化、审美
的文化,而不是科学的文化。
宗白华所揭示的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生命精神,得到了徐复观(1902-1982)的继承和发展,后者在其名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1977)中,详细考察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