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之点: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智能

合集下载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美学原理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美学原理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美学原理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其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在哲学领域中,人的本质通常被视为个体所固有的属性或本质特征。

然而,在美学领域中,对于人的本质的解释更多地涉及到其与美的关系。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涉及艺术、审美和美的体验。

在美学中,人的本质被认为与美的体验和创造密切相关。

对于人的本质的美学解释,可以从美的感受、美的表达和美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美的感受是人的本质与美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天生具有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这种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和领会美的存在。

美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感官来感知美。

例如,当人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或听一曲美妙的音乐时,他们的感官将不由自主地受到刺激,并从中获得愉悦的美的体验。

这种美的感受是通过人的本质所赋予的感知能力得以实现的。

其次,美的表达是人的本质与美的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和创造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艺术家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将自己的美的观点和情感传达给观众。

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所表达的美的内涵和情感。

人的本质使得他们具备这种创造和表达的能力,从而能够通过艺术表达来接触美的存在。

最后,美的实践是人的本质与美的关系的最后一个方面。

美学认为,人通过实践来创造和塑造美。

无论是从事绘画、音乐、舞蹈等创作的艺术家,还是通过烹饪、花艺等日常生活中的美的实践活动,人都在不断地创造和体验美。

通过美的实践,人们能够使自己更加接近美的本质,同时也能够让自己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美学原理,涉及到了美的感受、美的表达和美的实践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美之间的关系。

人的本质赋予了他们与美的接触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感官感受美、通过艺术表达美以及通过实践创造美。

这种与美密切相关的本质使得人类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并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______________。

”著名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三、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一答案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鲍姆嘉通2、尧斯、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孔子7、顾恺之、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毛宣国;李广川【摘要】蒋孔阳的“美在创造中”和叶朗的“美在意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

二者都突破了实体性理论思维的局限性,都是将“美”看成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凝固不变的,所以对人们思考“美的本体”问题颇有启发。

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

“美在创造中”注意到美的现象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到人的精神自由、生命创造、情感心理对美的创造的意义,但由于拘泥于劳动实践的美学观点,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对于美的创造的重要性,所以在解释中存在着种种矛盾。

“美在意象”则是在充分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思维转向和中国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凸显了美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所以更有助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思维转换。

%In the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Jiang Kong-yang’s “beauty can only be found in creation” and Ye Lang’s“beauty is image” are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which discuss the ontology of beauty. Both of them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ubstantive theory of thinking, that is the “beauty” as continuously generated rather than solidification constant. Therefore, It’s enlightening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essence of beauty”. But th e two are not the sam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eauty can only be found in creation” noted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beauty phenomenon, no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beauty with the freedom of human spirit, the creation of life, the meaning of the emotional psychology. However, due torigidly adhering to the point of the labor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s freedom survival in beauty’s creation, so there are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The point of “beauty is image” is based on the full survey of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esthetic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subject-object binary opposition that occupied predomin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esthetics. 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beauty for human activ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the ontology of beauty in the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美在创造中;美在意象;美的本体;蒋孔阳;叶朗【作者】毛宣国;李广川【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虽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被中国当代一些美学家斥责为一个假问题予以轻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进程却是与美的本体(本质)问题思考密切相关的。

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本原论之误

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本原论之误

当代 中国美 学 研究 中 , 有 美 都 是 人 的本 质 力 量 所
对 象化 的结 果 , 乎成 为毋 庸置 疑 的学术 神话 。 几
美学 主要 是借 鉴 了 马克 思 主 义 “ 动 创 造 了 美 ” 劳 、
点 , 过发 挥而 形 成 了以“ 是 人 的本 质力 量 对 象 经 美
1 实践 美学 的本 原论 回溯 。以李 泽厚 先 生 为 . 年 代 的第一 次美 学大讨 论 中 , 成 于 7 代末 至 形 O年
8 O年代 中期 的第二 次 美 学 大讨 论 中 , 为 当 时我 成 国美学 界 的主 流美 学 派 别 , 由此 而 确 立 了 ( 体 ) 主 实践 范 畴在美 学 理论体 系 中 的基础 地 位 。在 实践 和周 来 祥等先 生 是 该 派 最 具 权 威 的代 表 , 此 以 在 这 四位先 生 的美 学 观 点 为 基 准 , 实 践 美 学 观 进 对 行一 下 学术性 的 回溯分 析 和论述 。 从李 泽厚 先生 的《 学论 集 》 以 比较 清楚 地 美 可 看 出他 当时所 持 的实践认 识 论 的思 路 与视 角 。他 明确 地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唯 物 实 践 观 作 为 哲 学 基
理论 , 观 中外美 学史 , 美学 本 原 的探讨 大 体 上 纵 对 可分 为从 客观 精 神 、 主观心 理 、 自然 物 的 自身 属 性 和社会 生活事 物 本 身 、 观 与 客 观 的 相 结合 等 四 主 个方 面 , 都有 不 同程 度 的启 发 作 用 和意 义 。实 践
作 者 简 介 : 天 忠 (9 4 贺 1 6一
“ 人化 的 自然” 人 的本 质 力量 对象 化 ” 和“ 等美 学 观 代 表 的实 践 派 美 学 产 生 于 2 O世 纪 5 O年代 至 6 O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

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

第一,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对性。

2、美是客观的。

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

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一美(物的形象)条件一作用一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

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艺术——意识形态性艺术美一客观存在。

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的特定属性。

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定义域。

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当下意义

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当下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Jiang Kongyang's "Beauty is the Objectiz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作者: 张玉能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 3-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蒋孔阳;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当代美学
摘要:蒋孔阳《美学新论》明确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个命题经过新
时期以来的历史实践检验,是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正确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命题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其次,
这个命题对于自然美这个千古之谜和"啊喀琉斯之踵"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第三,这个命题有力地回应了反本质主义,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美学选择题

美学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单选)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3、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认识论。

4、“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5、《诗学》一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6、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文心雕龙》,又是美学著作。

7、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精神关系8、在人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众多关系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9、提出“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苏格拉底。

此观点的长处是肯定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10、认为动物也有美感也会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是达尔文11、“快乐说”和“心理距离说”等美学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12、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把山水自然开始作为绘画和文学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

此观点是以善为美。

虽然肯定美必须以无害为基础,但忽略了美的特点。

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国语》中。

14、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实验美学15、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移情说16、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17、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人类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对工具的制作和观照18、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9、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21、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性,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22、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有总的指导意义。

2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③ , 初学实在无书可看” 的草创阶段。 抛 开 既 有 的学科 基 本 框 架 形 成的“前 见 ” 尽可能回到先生著 述之时的 1920 年代中国美学实际的学术语境之中, 对笔者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挑战。
1904 年 《奏定大学堂章程》 论及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发展, 是一个被时常提起 的文 献。 尽 管 在 1873 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大 德 国学 校 论 略 》 此之前, 中 即 介绍 了 西 方“智 学 ” 中 的 美 学教 育 内 , 《教化议》 “美学” Aesthetics 及 其他 欧 容 中更出现了 的提法。此后 在 传 教士和国人 编 著 的 辞 典 中,
《美学概论》 、 《美 学 概 论 》 (商 同陈望道先生 同时 代 的 美 学 概 论 性 著 述, 还 有 吕澂《美 学 浅 说》 《美学概论》 ( 商务印书馆 1927 年 ) 。 吕澂《美 学 概 论 》 务印书馆 1923 年) 和范寿康 标 明“师 范 学 校 “师范丛书” 。而望道先生 《美 学 概 论 》 用” 书, 范著亦为 也 被 丰 子 恺 用 作教科书。 彼 时 丰 子 恺 在 上 ② 究竟是在哪里用作 复旦实验中学、 立达 学 园、 澄 衷 中 学 等 多处 任 教。 海艺术大学( 1928 年停办) 、 “美 教材, 虽难确定, 不过上海艺术大学的可能性应该最大。由此约略可以见出, 到 1920 年代, 学校 学” 课程的开设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同文学史、 哲学、 逻辑学( 论理学) 等相关 学科 相 比, 美学原理的 教材( 著作) 毕竟还是要少得多。 1920 年代中国美学界撰述的 “草创” : “是篇专取 栗 从上 面 几 部 著 作 看 , 性质极为明显。吕澂言 泊士( 按: 指德国美学家立普 斯 ) 之 说, 而 多 依据 日 本学 者 阿 布 次 郎, 道 垣 末 松, 大 西 克 礼, 管原教 ③ ” 范寿康也指出上海 艺 术 大学 创 办 之 际, 造, 石田三治诸家之书, 揀取要义, 提举大纲。 郭沫若主持 “海上苦无 专 门 攻 究 美 学 之 人, 文科, 欲聘美学教师, 而 沫 若 因 邀 予 担 任。 予 于美 学 仅 在大学 时 代 。 其《美 学 概 听讲一次, 此外愧无深广之研究, 辞 之 再 三, 而 沫 若 邀 之 弥 坚, 不 得 已始 勉 承 其 乏 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之点: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智能——“美本质就是人本质”说质疑内容提要: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之所以难有结果,在于它们虽体系相异、逻辑起点对立,却都出自同一个错误的理论支点: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

它们只看到审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看到审美还是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

从完整的事实出发,可知:审美发生及审美本质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实践、自由、理想等等人的一般本质,而是人的智能水平,即完全抽象思维能力。

这才是美学研究正确的理论支点。

中国当代美学处于困境而难以解脱的重要表现是:各个学派都能指出其它学派存在的缺陷并做出有力的责难,但对于自己受责难的地方则辩护无力,修正无方,难以有根本的改观。

这意味着各方都存有致命的缺陷,不能成为完整、可靠的学说。

而且,同迄今为止世界美学理论发展的情形大致一样,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各个理论体系虽对美本质等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并在某一点上似乎是合理的,但对复杂具体审美现象的解释仍是顾此失彼,不能一以贯之。

说明其理论思想是有问题的、难以成立的。

在现有水平和行进方向上,再怎样长久地争论下去,也不会取得建设性的成就。

要使美学研究摆脱困境、有所进展,就要透过表面的繁杂头绪,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要害之所在。

纵观目前中国当代美学界以新一代美学家为代表的各主要学派间的论争,可以发现,各学派尽管在体系、学说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认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

以人本质为整个美学理论的支点。

这是中国当代美学最大的误区,也是它走入困境的起点。

1 中国当代美学论争的实质:逻辑起点不同而理论支点相同当前论争中的各主要学派为了澄清自己的理论内容,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往往首先确定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并把它当作理论阐释的“元点”。

由此形成各学派之间的根本之争。

但其实,这些逻辑起点还不是其理论体系的最根本之处。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具根本性的理论支撑点,即关于如何寻求美本质或审美本质的一般看法或方法。

只是在这种理论支点的基础之上,才沿不同方向形成了不同的逻辑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现有理论支点的形成,主要是实践美学的杰作。

实践美学针对着纯客观论的观点,对审美现象加以辨析,认为: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必定与人有关。

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实践美学进行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实则大有问题的推导:既然美必定与人有关,显然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关;美的本质是看不见的,人的本质则可以看见;于是,可以用人的本质来说明美的本质;最终直接地得出了“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

从而由可靠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着眼点,采用无事实根据的逻辑推论方法,沿着不可靠的方向建立起错误的理论支点。

这样的理论支点一旦建立,美学研究便变了味道并大大简单化了:人们“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成为人?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获得了‘人的本质’?”以此为开端,中国当代美学中,美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人学问题。

“人本身成为美学的最大课题”。

各个学派纷纷在人学问题上极力发挥、充分展开,形成各不相同的人学观点。

其争来争去,不过是在争论怎样认识人的本质。

也正是出自对人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才分别建立起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美学上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对立。

实践美学认为:使人成之为人并获得人的本质的,是劳动、实践。

也是劳动、实践使自然事物获得了美本质。

劳动、实践的结果是造成自由,所以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

因而劳动、实践是其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后实践美学接着实践美学的思路继续引申,并且吸收了现代西方生存哲学及生命哲学思想。

其中,超越美学的思路是:既然人的本质是自由,就要对自由的特性做出界定。

自由的特性是超越,美的本质也即超越。

说: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只是区别于动物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即现实的人。

而“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无限性,即追求自由的超越性。

”从而“以生存为美学的逻辑起点,由生存的超越性推演出审美的超越本质。

”生命美学是同一思路,认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的生命活动,它是最适合于人类天性的生命活动类型,也是生命的最高存在方式,然而又是一种理想性的生命活动方式,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加以实现的生命活动方式,理想本性、第一需要是它的逻辑规定,……而审美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人类现实社会中的理想活动”。

这里,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都以人本质为理论支点,也都以“自由”为核心概念。

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实践美学重视的是人之成为人的起点和原因;强调自由的获得过程及自由的基础阶段,认为自由性本身就是美本质;后实践美学重视的则是人成为人之后的发展和理想;强调自由的意义和表现,以自由的高级阶段为根据,认为自由的充分展开的特性才是审美本质。

此外的其它各学派也纷纷向实践美学的理论支点靠拢,普遍接受了这一理论前提,甚至连纯客观论的新一代美学家也说:“深深感到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审美活动的本质,是解决整个美学问题的关键。

这里讲的不是‘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而是指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本质。

”可见,中国当代美学各主要学派之间尽管有理论体系之争、逻辑起点之争,却没有理论支点之争。

以人本质来解说美本质,是各学派一致的立场和方法。

正因如此,各论争学派无论怎样对立、怎样存有已被对方指出的致命缺陷,仍可找到与这一理论支点的联系。

而只要找到这种联系,就可以在根基上找到继续存在的理由,其论争也就不可能分出胜负、决出正误。

那么,被相互对立的不同学派所共同认可的这一理论支点,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呢?2 不可忽略的事实:审美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还是人与人的区别实践美学着眼点的正确、合理,得益于对事实的把握。

其正确前进方向和理论支点的建立,也应以事实为根据。

说审美必定与人相关,大体是不错的。

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弄清事实,看看审美怎样与人有关,与人的什么有关。

正是在这里,实践美学缺少对于事实完整、准确的认证——它只一般地看到审美与人有关,没能看到,审美只是与现代人类有关,并不与史前的早期人类有关,所以错误地把审美当作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能力,以为决定人的一般本质的实践也是美本质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是:欧洲史前洞穴岩画大多画在洞穴最黑暗、最难接近之处,有的岩画还画在临地面不到一米的岩石底部,要平躺在地上才能画出或观看这些画。

显然是在刻意寻求着隐蔽性,并不考虑观看的便利。

岩画内容多是狩猎动物。

许多动物画像明显的有被反复改写及用矛枪之类加以戳刺的痕迹及符号,似乎是以此来预示狩猎的成功。

典型的代表作如“喷血的熊”,其形象全身已被箭矛刺穿,血正从一个个圆洞中流出。

早期人类的舞蹈都是一种有实用目的的活动。

“其目的就在于想去接近动物界并因此去接近一种神秘性。

在现代原始部落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所有头饰、兽皮、姿态对动物的模仿,都是想借助于与动物外形上的一致以帮助内心的同化”。

被认为最早表现出审美萌芽的装饰,起初也不是审美物品——珍贵的石头在用于装饰之前很久就用于护身符了。

而被赭石染过的卵石“并不是为了美的需要,而是希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中增强其生命力。

”种种迹象表明,这时的艺术不是用于观赏,没有审美的用途。

而决定艺术审美属性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之一,正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是否为审美的目的而制造。

只要有审美需要存在,必定有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创造。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为了满足审美需要而进行的创造,就表明这个社会还没有审美需要存在,其艺术还不具有审美属性。

很清楚,从“人猿相辑别”之时起,就有了人的劳动、实践,有了人的生命、生存,有了自由和超越。

同时,也有了人的创造,有了工具和艺术。

总而言之,有了人的本质。

但是,有了人的本质,并不相应地有了审美,当然也不能有美本质。

审美是在人类社会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的发展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一定是与人类社会中人本质之外的其它因素有着更直接、更具决定意义的关系。

“美本质就是人本质”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

3 逻辑上的谬误:美本质不能就是人本质“美本质就是人本质”的说法,是在回答“美本质是什么”时形成的,本来的意思是说,美本质决定于人本质,或美本质与人本质有关。

这样看待问题也有其历史的原因。

但由于对美本质并没有独立的认识和阐释,完全以对人本质的认识来加以解说,就在实际上将美本质与人本质视为一体,进入误区。

“本质”可有两重意义:一、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属性,即特质。

在这一意义上,某一事物必然地不同于其它事物,不同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特质。

因此,就算真的有个叫做“美”的实体性事物,它也应该是区别于人的独立的东西,不可能与人有共同的特质;二、指不同事物间的共有属性,即根本性质。

比如说人类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动物或生物。

此时,如果两个事物之间有共同的本质,则它们必是同属同质的不同种差,这又只能在两个事物分别拥有自己本质的前提下才可成立。

如,从“生物”这一本质属性上看,动物和植物可说是相同的。

即,动物有自己的生物性本质,植物也是如此。

因此,如果美与人之间有共同的本质,则表明,美有自己的本质,人也有自己的本质,这样才可能说二者有相同的本质。

但是,在“美本质就是人本质”的说法中,“美”的本质并没有独立的获取过程及论证,它只是依附于人的本质,或是借用人的本质为自己的本质。

而如果一个东西没有自己的独立本质,还能是个独立的东西吗?再者,人是个实体,因此有自己的本质。

人之实体与人之本质之间有同一性联系。

如果以人这一实体的本质为美的本质,这美的本质又能同什么样的实体结成同一性关系呢?没有实体,何来本质?在美的实体尚未得到确认之时就先确认美的本质,岂不是本末倒置?难道可以说,美和人是同一本质,因此是同一实体、同一东西?可见,“美本质就是人本质”的说法在逻辑上根本不能成立。

4 中国当代美学陷入困境的症结不在于逻辑起点而在于理论支点对实践美学正确着眼点暨认定事实的深信不疑致使人们对其错误的理论支点也深信不疑。

这种盲目的执着束缚了人们的思路和创造力。

人们锲而不舍地在错误方向上苦苦探索,从不怀疑自己的理论支点而总以为是自己的功力不够或是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理解不透。

殊不知耗费了多少无谓的努力。

为了理论的严密性,任何一个美学体系都必须解释审美发生问题,否则,全部理论大厦就无从建立。

这是检验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合理的试金石。

“事物的起源也是它们性质的本源,因此探讨艺术作品的起源也就是探讨它的性质的本原。

(海德格尔)就此,中国当代美学各主要学派从各自的逻辑起点出发,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对于纯客观论来说,不存在审美发生问题——它是自然界本来具有的。

如果认为审美必定与人有关,则表明审美不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因此必有一个发生问题。

既然是以人本质为理论支点,按其逻辑性,就只能形成两类看法:一类认为审美发生与人的活动有关,即实践;一类认为审美发生与人的本性有关,即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