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03第四讲 唯物辩证法笔记

唯物辩证法一、名解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2、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5、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9、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10、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
11、原因结果。
在事物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12、必然与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

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这一特性导致了国际政治生活 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结构)。
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产物,而非人性 的结果,所以威胁与潜在威胁处处可见。
要面对和应对威胁的考虑和行为决定了国际关系 中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紧张状态,敌视是常态。
所以,每个单元(国家)都会尽全力保障自己的 安全,从而导致结盟与军备竞赛。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国际和国内 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摩根索认为政 治家的目的是积累权力,而沃尔兹认为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 力,而是安全。
第三,国际体系结构决定着国家的行为。摩根索认为因果关系是 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沃 尔兹认为因果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 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主学、要加试州图大解学伯释克体利系分层校任次教上,的曾国担任际美行国为模式,如为什么会 发对外生政战策争委、员国会委家员为,什美么国会政治去学制会衡会强长大等的国家等大问题。
1职99。4年退休之后,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主要著作《人、国家与战
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2013年去世。
第四讲_主题法与主题标引(新)

第四讲主题法与主题标引一、主题法的概念所谓主题法就是直接以表达文献的语词作为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并通过参照系统等方法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所谓主题,通常指文献论述的对象,包括事物、问题、现象等。
而经过选择,用来表达文献主题的语词,称为主题词。
――《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马张华,候汉清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7二、主题法的特征:目前各国采用的主题法存在多种形式,但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1.都是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图书资料的。
主题法不象分类法那样需要受学科体系的限制,而是直接从主题对象的角度揭示图书资料的。
2.都是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的。
3.都是以字顺方式作为主要检索途径的。
虽然根据揭示词义关系的需要,主题法也采用范畴、词族等方式组织主题词,但字顺方式始终是它的主要排检依据。
4.一般都是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的。
为克服字顺排列不能揭示主题词之间联系的局限,主题法发展了完备的参照系统,并备有词族索引、范畴索引、轮排索引等多种辅助索引,从而在主题词之间建立起充分的语义联系。
5.主要是用来处理文献资料、编制各类检索工具及检索系统的。
分类法通常用以组织文献排架和组织分类检索工具;主题法则一般不用于组织图书,只广泛用于组织各种检索工具,不仅可以利用它编制各类供手检使用的书目索引,也可以用来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机械检索。
三、主题法的类型主题法的类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主题词的选词方式,习惯上可以分为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按照其使用时组配的先后,则可以分为先组式主题法和后组式主题法。
1.标题法标题法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主题法类型。
它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的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所谓标题词,亦称标题,是指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用来标引文献的词或词组,通常为比较定型的事物名称。
标题法是一种在手工检索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列举方式的主题法。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解析版)

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目录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
试题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实战技法整合信息题型一概括内容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此类题的阅读材料多为科普文。
【教材实例】阅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13课《宇宙的边疆》,从宇宙、行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
【关联高考】[解析]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
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
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识别和分析因果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预测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果关系的定义和常见表达方式。
学会在文本中准确找出因果关系的线索。
2、难点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能够深入分析复杂文本中的因果逻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示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发现。
4、练习巩固法: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开始上课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比如:“小明因为昨天晚上熬夜玩手机,所以今天早上上学迟到了。
”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引发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初步思考。
2、知识讲解(10 分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就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的发生。
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因素,结果是由原因产生的后果。
”举例说明因果关系的常见表达方式,如“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致使……”等,并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使用这些表达方式的句子。
3、示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篇简短的文章,比如:“今天天气很冷,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提问:“天气冷是原因还是结果?人们穿棉袄是原因还是结果?”再展示一篇稍微复杂一点的文章,例如:“由于连续的暴雨,河水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附近的农田。
农民们损失惨重,很多农作物都被毁坏了。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因果链,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4、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10 分钟)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第4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模拟试题:单元模拟试题解析

【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第4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模拟试题:单元模拟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没有弱点和缺陷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④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②错误。
2.2011年11月9日,央视报道,国家发改委已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两家企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
电信和联通合在一起占有宽带接入领域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若垄断事实成立,两家企业或遭数十亿元巨额罚单。
市场经济中的垄断行为()①是骨干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②破坏了相应市场的正常秩序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④体现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解析垄断排斥市场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缺陷,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是一种不正当经济行为,故①说法错误。
3.沃尔玛重庆分店用普通猪肉假冒绿色猪肉被查处后,2011年10月9日,重庆市工商局责令其停业整顿,并处以高额罚款。
这一事件启示我们要()①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②依法诚信经营,树立企业信誉③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④增加商品价值,提高企业效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C解析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有利于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商品质量,树立企业信誉;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意义。
故答案为C。
4.读漫画《药品降价,又遇尴尬》,为改变漫画反映的情况,建议政府要认识到()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药价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B.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C.必须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D.要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答案 C解析漫画反映的药品降价后,一些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将低价药撤柜,改卖高价药的情况。
因果关系

其他现象
二,因果联系的特点
本质特征
先行后续的关系
同时具备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 果 区 别 系 原 因
的
结
果
的
系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 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提示: ,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 提示:1,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好的结果与坏的结 果之分. 果之分. 2,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其实是指未达到 ,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我们去办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3,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决 ,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 是不存在的. 是不存在的.从结果分 析原因同样可以探究事 物的发展过程. 物的发展过程.
小
因 果 联 系
因果辩 证关系 联系 严格区别 特点 显著特点 〈区别于其它 联系形式〉 联系形式〉 其它特点
结
先行后续的关系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普遍性,客观性 普遍性, 本质特征
含义,时间顺序,地位作用不同 含义,时间顺序,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精品】中考语文议论文第4讲论证方法复习教案

第4讲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三要素,知道了论点、论据、论证的彼此关系,那么,这三者之间如何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篇既有道理又有条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又是如何在起作用,我们该怎样分析这些知识点的作用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论证有什么方法,各种方法分别起何种作用,这些作用承担了议论文的什么角色......二、复习预习1、复习: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以往学习过的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的彼此关系;议论文论点的作用;议论文论点的位置;议论文论据的特点;论据的分类;论证的分类,论证的方法......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2、预习:预习培根《谈读书》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预习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分析: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 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因果关系与知识(2010-04-01 00:23:33)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中既包含了问题,又包含了解答。
问题有两个:1)我们是否能为因果关系提供依据?2)我们能否进行确定的经验推理,从而获得经验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关联可以用逻辑的形式来说明。
如果把一个经验推理写成从“A”推出“B”的形式,那么要能够这样推理,我们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A”,另一个是“A蕴涵B”。
其中后一个前提所表示的就是因果关系。
如果能够为这个前提提供依据,也就能够保证这个前提为真。
关于前一个问题,休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按照常理,如果否定了1),那么对后一个问题也就会给出否定的回答。
由于所有不是经过直接的观察而获得的经验知识(而这包含了所有有意思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的,对2)的否定回答就使我们陷入了关于经验知识的怀疑论。
这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
鉴于这种后果,前一个问题就被称为“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使休谟名垂青史,包括康德在内的后来很多人都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休谟本人对2)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看起来,休谟认为自己实际上解决了休谟问题。
这种解决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称为“怀疑论的解决”。
1.知识要得到知识,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当然,这不排除其他条件的可能性),其一是推理,其二是信念。
知识的表述形式就是,在观念间建立连接。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在“三角形内角和”与“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间建立连接,而“刘翔是上海人”就把“刘翔”这个观念和“上海人”这个观念连接起来了。
观念间的连接被休谟认为就是推理。
[1]知识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信念。
随意想象的东西也是观念,但知识是为人所相信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就是信念。
因此,要探究知识,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构成信念。
休谟对建立观念连接的方式进行了区分。
一种连接是一旦给出观念就可以建立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
另外一种连接则关系到这两个观念涉及到的事物是否连接起来了,因而被称为事实的连接。
由于这些事物是通过印象进入心灵的,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体现为印象的连接。
“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与“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属于前者,而“刘翔是上海人”则属于后者。
区分这两类连接的方法是,如果所涉及到的两个观念之间不如此连接是不可设想的(从而是不可能的),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
在这种连接中,只要给出相应的观念,它们本身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一点就确定了。
与之相反,如果可以设想两者没有连接,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并不取决于这两个观念本身,这就是说,它们借以连接的东西是事实。
由此看出,这个区分所涉及的不是构成连接的双方是不是观念,而是,使两个观念连接在一起的,是这两个观念本身,还是其他东西。
也许我们会说,两个观念是否可以拆散,与它们是否靠自己连接,应该不是一回事,可是,这个区分把它们等同起来了。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确实不能等同,例如,负电荷与正电荷就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但它们还是可以分开。
但是,在讨论观念时,是否可以拆散,就表明了它们是否凭自身连接。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正负电荷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是因为我们把正负电荷的观念与电磁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把一个正电荷理解为对负电荷具有电磁引力的电荷,如果把这种理解中的电磁引力分离出来就可以说,正负电荷是凭借电磁引力连接在一起的。
由于休谟的可分离原则,在谈论观念时,应当与关于事实的谈论分开。
这样一来,如果两个观念是通过别的东西连接的,那么由于这个第三者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这两个观念也就可能连接,又可能不连接。
在休谟看来,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属于观念的连接,而所有其他知识都属于事实的连接。
这里主要关心的是后一类知识。
在休谟看来,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依赖于因果关系。
他说,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无非属于三类,即同一关系(identity),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前两者都以因果关系为基础。
显然,他把理由与原因混淆在一起。
不过,即使如此也不会影响后面的论证。
事实上,由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需要理由或证据,休谟的结论确实适用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
2.因果关系与因果问题按照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研究方向,关于因果观念也同样会有关于其来源的问题。
由于一切能够存在于心灵中的观念要么来自于印象,从而是具体观念,要么是由具体观念构成的,关于因果观念的来源问题,自然也就是心灵何以能够产生因果观念的问题。
如果因果观念来源于印象,那么关于这个观念,我们就会有来自于事实的证据支持。
印象提供的就是证据支持,休谟把这种支持称为“直观(intuition)”。
如果因果观念来自于具体观念,那么我们就会有来自于观念关系的支持,这种支持被称为“理证(demonstration)”。
这样,关于来源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依据的问题。
关于因果观念,我们要区分因果律(causal law)与因果关系(causation)。
因果律通常指这样一条定律:凡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因果关系则存在于某个特定事物与另一个特定事物之间。
既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原因的事物,因而其存在是可能的,在休谟看来,也就可以否定因果律了。
休谟在否定了因果律之后就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的问题,所问的不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确实,我们都对某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
例如,你肯定知道,这枚石子扔过去的后果是窗玻璃破碎。
问因果关系的依据,是在问你凭什么断定窗玻璃破碎。
休谟问题关系到,在何种情况下你会认为因果关系成立,而不是问,你是否认为因果关系成立。
依据之有无的区别在于:在不需要依据的情况下,我们说A引起了B或者引起了C,这都是偶然的;而在有依据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偶然性排除了。
我们有依据断定A引起了B,这么说就意味着,如果事先不知道A所引起的就是B,那么给我依据,我就可以断定会引起B,而不是别的。
依据保证了A必然会引起B。
为了达到这种必然性,我们的依据当然不能循环的,也就是说,不能事先断定会引起的就是B。
这个问题很快就显示出威力。
如果你回答说,这是因为石子很重、很硬、力道很大,等等,这不足以回答问题,因为我会接着问,为什么这不会导致钢板破碎。
你的回答也许是,玻璃是脆的。
但是,如果我接着问,“脆”是什么意思,你就会回到原地。
因为,说一个东西脆,就是说在击打之下它很容易破碎。
这个问题之所以要求这样追问,是因为它所关心的是因果关系的依据,而我们提供的依据不能是循环的。
要回答休谟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有什么依据确定,在具有了印象A时会产生观念B,而不是别的东西。
很明显,如果印象A是复杂的,分解以后包含了对应于B的印象,那么我们的依据就是观念A包含了B。
但是,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关于事实关系的问题。
休谟问题是关于事实关系的。
3.因果问题与归纳问题原因A与需要的依据至少要相关,才使得A引起B成为必然。
思考之下可以发现,A与B以外的任何一种东西(无论是印象还是观念)都不能保证,A会引起B。
不仅如此,A本身也不能保证。
按照可分离原则,任何不同的东西都可以在心灵中彼此独立地出现,因此存在A而不出现B是可以设想的;按照可设想性原则,存在A 而不出现B是可能的,也就是说,A的出现引起B仅仅是偶然的。
事实上,就以这个理由就可以否认A与B之间的因果关系会有任何依据。
不过休谟没有用这种简单而又略嫌武断的做法解决问题,而是考虑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现在假定A发生了,我们实际上会采取什么理由,来断定B会发生呢?物理学中用力来解释一个台球的撞击使另一个台球滚动,我们也可以说,A具有引起B的能力。
但是,对于能力是什么,我们却没有任何观念。
如果把这种能力说成是“使B发生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事先把A与B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
可以继续推想,如果A以前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或者类似于A的东西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A或类似于A的东西具有引起B的能力。
这种想法不会引起循环,因为前提中所引起的东西不是B,而是类似于B的东西。
但即使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虽然以前A具有这样的能力,但这次却不具有了。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对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情会不会这次在A身上继续发生,做出任何约束。
一旦做出约束,我们面对的情况就是:存在这样的规律,使得类似于A的东西总是会引起类似于B的东西,从而一旦A出现,就会引起B发生。
例如,对于玻璃的脆性,我们可以提供关于玻璃的晶体结构分析,从而对其脆性做出解释,这样的解释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规律是否能够保证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吗?按照休谟关于观念关系与事实关系的分类,规律应该不是依据观念关系建立的。
从这样的关系不能得到事实关系,因此规律本身所表述的仍然是事实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要得到规律,我们仍然需要以前发生过的因果关系。
例如对于脆性的晶体学解释,如果不用破碎的玻璃加以验证,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晶体结构所对应的是脆性物质。
这种建立规律的方式我们称为“归纳(induction)”。
归纳是我们建立所有的事实关系时,实际上采取的方式。
如果归纳是有依据的,那么关于因果关系的依据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因此,传统上也把归纳问题称为休谟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到,休谟问题变成了这样的问题:过去出现的事实关系,现在还会出现吗?如果我们假定,自然具有均匀稳定的模式,是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自然具有“齐一性(uniformity)”,对这个问题就会给予肯定的答复。
但是,自然的齐一性是通过归纳得来的吗?如果是,那就陷入了循环;如果不是,那么它又何以能够成立呢?是通过直观,还是理证?显然不可能是理证,因为这里涉及的不是观念关系。
那么,直观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实验:鼓励一个从来没有打碎过玻璃的小孩,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打碎一块又一块的玻璃,直到他明白,用石头总能够打碎玻璃。
我们可以说小孩经历了一个归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他心灵中建立了关于打碎玻璃的因果关系。
问题是,他所观察到的什么东西,使他学会这个观念的呢?其实这些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除了少一些惊讶和刺激,多一些内疚。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他能够观察到什么。
我们看到,击打动作与玻璃碎裂之间在时间上先后接续,以及击打的地方就是开始碎裂的地方。
也就是说,关于因果关系,直观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在空间上具有接近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时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也不足以保证任何时空关系。
结论是,关于因果关系,我们提不出任何依据。
4.怀疑论的怀疑和对怀疑的怀疑论解决,或习惯如果没有依据建立因果关系,那么任何我们声称的事实关系都是可以怀疑的,从而,对任何经验知识也就可以进行怀疑。
由于没有依据并不等于错,经验知识的可怀疑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观念都是错的,而是意味着没有权利(right)断定它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