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生物界及生态环境变迁
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

3. 角
• 有角动物的角也是鉴定动物种类的重要标志。 • 对鉴定动物化石有意义的角,可分为洞角和 鹿角。 • 洞角分为角心和角鞘两部分。 • 角心是骨质的,从头骨生出: • 角鞘是表皮性的,包在角心外面,可以和角 心分离。 • 洞角左右成对,不脱换,不分叉。 • 牛、羊和羚羊等的角都属于这种洞角类。
• 中国南方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元谋动物群 标准地点:云南省北部的元谋盆地。 沉积:河湖相沉积。 元谋动物群包括40个种类,定为种的24种,22 个为绝灭种,占93%。 • 含元谋人化石。 1. • • •
• 广西柳城巨猿动物群 • 标准地点在广西柳城巨猿洞。 • 该动物群又称巨猿--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属 于典型的热带及亚热带类型。
• 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以及新属、新种 的出现,是哺乳动物群生活和演变的重要特征。 • 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 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即冰期和间冰 期多次更替的影响。 • 有些哺乳动物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徒, 并为了适应新的气候环境而发生变异。 • 有些则不能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自身 的演化而灭绝。 • 同时在新环境中,也有许多新属、新种出现。
5. 食肉目 • 牙齿特征,门齿小,犬齿特别发达,呈锥形, 臼齿的嚼面有尖锐的突起。 • 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食肉类化石有: (1)犬科 (2)熊科 (3)浣熊科 以大熊猫为代表。 (4)鬣狗科 (5)猫科 晚新生代地层中以剑齿虎化石最为重 要,是划分地层的标志之一。
6. 灵长目 • 是哺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种类繁多,包括 猴和猿。 • 人类也属于灵长目。 • 其特征是: • 脑高度发达,颅骨接近球形,听觉、嗅觉及视 觉都很发达,眼睛向前。 • 四肢灵活,高等猿类可以直立行走。 • 在晚新生代地层中猿类化石极为珍贵,是划分 地层和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 2、西北地区:属于山体强烈隆起、盆地拗陷的新 构造运动区,是差异性升降运动。山地是隆起区, 盆地是相对坳陷区。
• 3、青藏以东,大兴—太行—雪峰山以西:内 蒙,黄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随着 周围山地构造运动而作整体抬升的新构造 活动区。各高原内部,由于断裂活动的发 育,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 4、东部:山地为新构造运动轻度或中度抬 升区,如长白山、山东丘陵、江南丘陵等。 其余为大面积沉降区,在地貌上表现为广 阔的大平原。
§5 海平面的变化
• 第四季自然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 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导致海侵与海退。海 侵时,海面上升,导致东部平原很多地区 沦陷海底;海退时,使黄、渤海及大部分 东海和南海海底出露形成陆地。 •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 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 宽度。
•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 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 数百千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 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 地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 • 距今15000年前,海面有开始回升。回升过 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 堤。
不平静的海面
•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呈 上升趋势。
§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 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 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 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 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 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 和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09• • • • •
§1 新构造运动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4 黄土堆积 §5 海平面变化 §6 生物群和自然带的变化
0910第四纪生物

• 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 又称为长鼻三趾马一真马动物群。 地点: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谷的泥河湾村。 地层:厚层河湖相沉积层。 动物群特点: 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 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 等。 • 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 等。 • 分布:西至青海,北达阴山,南到淮河流域。 1. • • • • • •
• 猛犸象,是第四纪冰期时的特有动物。 • 猛犸象化石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 部。在我国分布在北纬38°以北的地区,主要 在东北和内蒙东部。 • 生存的时代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甚至延续 到全新世初,但以 晚更新世最为繁盛。 • 猛犸象居住在冻土 地带和草原地区, • 它们的分布范围与 冰川的扩张和消退 有密切关系。
2. • • • • •
• • •
•
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 又称北京猿人一肿骨鹿动物群。 北京周口店化石第一地点。 洞穴堆积。 动物群特点: 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分异已非常明显。 该动物群更具有北方动物群的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 出现了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如肿骨鹿、 纳玛象、梅氏犀、洞熊等。 有大量的进步种属出现,如狼、狐、獾和小型 啮齿类。 含有重要意义的北京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迹。
(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
• 第四纪哺乳动物由于迁移和扩散,可以分 布到广大地区。 • 它们的演化,一个种的绝灭,或者从比较 原始的种发展到进步的种,是逐渐发展的, 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的这种变化 不是同时进行的,延续时间的长短也有差 别。 • 用于地层分析时,必须考虑地层中所含各 类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情况,即第四纪哺 乳动物群的发展。
•
• 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以 及新属、新种的出现,是哺乳 动物群生活和演变的重要特征。 • 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又受各种 因素的影响。 • 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 即冰期和间冰期多次更替的影响。
第四纪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
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
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
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
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生物进化生物与第三纪相比,在分布和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哺乳动物与上新世相比有很大进化,如欧洲及邻近的亚洲部分现生的119个种中只有6个在上新世生存过。
植物界的进化比较缓慢,西北欧的植物约80%在第四纪开始时即已存在。
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
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
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
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
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
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15000~9000年。
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第四纪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动物群。
欧洲早更新世具代表性的是维拉弗朗动物群,出现了真马、真牛、真象;中更新世以克罗默尔动物群为代表;晚更新世时出现了许多极地动物。
北美早更新世有布朗克动物群,中更新世有伊尔文顿动物群,晚更新世有兰错伯累动物群。
中国北方则有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
冰川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
地球史上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
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十章 第四纪生物界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层划分和确定第 四纪地层年代的重要资料之一。
自然界中动物迁移,主要是为了觅食,繁 殖和逃脱敌害,并传播种类和扩展分布区域。 冰期与问冰期促使动物群发生大规模迁徙和绝 灭。
哺乳动物生活场景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二)、化石的鉴定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2.元谋动物群(南方)
标准地点在云南省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厚 695m,上部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和丰富 的哺乳动物化石。共41种类,定为种的有26个, 绝灭属未定为种的有4种,共30种。其中绝灭的 种为26种,占86%以上。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一)、早期猿人 中国在云南发现的早更新世“元谋人”
二枚门牙,并有几件石器和许多炭屑,是否 为这个阶段的人类未定。在泥河湾及西候渡 下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石器,未找到人化石。 这些线索暗示,我国南北方都有可能找到比 北京猿人早的人化石。
“元谋人”二枚门牙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二)、猿 人 生活在0.2—0.7Ma前,也称直立人或原人。 特点是,肢骨完全适合于直立行走,所发现的爪哇 猿人大腿骨同现代人极其相似。脑容量介于现代人 与猿人之间,爪哇猿人脑容量为853—914ml,中国 猿人则为850—1220ml,现代人平均为1035ml。额骨 低平,眉骨脊发达,颌骨粗壮,显得十分原始。牙 齿也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这时人类已经用火,制 造较多的石器,能够捕杀较大型食草兽。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精彩的“故事”。
话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家人去郊外游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一片空旷的草地。
我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着,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
突然,我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它的表面有着一些奇特的纹理和痕迹。
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告诉我,这可能是第四纪时期留下来的“见证者”,从它身上能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的一些秘密。
咱们先来说说第四纪的气候吧。
这一时期的气候那叫一个多变,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有时候冷得让人直哆嗦,有时候又热得让人恨不得泡在水里不出来。
冰川期的时候,那可真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大量的冰川像巨大的白色巨龙,从高山上蜿蜒而下,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它们“封印”了起来。
想象一下,广阔的大地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动物们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不得不长途跋涉,艰难地生存着。
而间冰期呢,气候又会变得相对温暖,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复苏,草木重新生长,动物们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再看看第四纪的地貌变化。
山脉像是大地的脊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隆起和下沉。
有时候,地震会突然来一场“恶作剧”,让大地颤抖,山峰崩塌,河流改道。
比如说,有一条原本安静流淌的小河,因为一次强烈的地震,河道被堵塞,河水被迫改道,形成了一个新的湖泊。
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生活在河边的动物和植物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植被的变化,那也是相当有趣。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类型也大不相同。
寒冷的时候,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那些松树、柏树就像坚强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而温暖的时候,阔叶林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而且,植被的分布范围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有时候,一片原本茂密的森林会因为气候变得干燥而逐渐退化,变成了草原或者荒漠。
动物们在第四纪的环境变迁中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有些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而有些则不断进化,发展出了新的生存技能。
第四纪环境

二、第四纪以来东亚季风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 进入第四纪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冰盖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欧亚大
陆腹心地区大陆度的增大,季风得到明显的加强,其中西伯利亚冰盖的活动对季 风强度及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影响颇大。
在寒冷时期,西伯利亚冰川扩大,极地气团加强,与此同时,位于太平洋 的热带海洋气团减弱,此时盛行冬季风。 在温暖时期,西伯利亚冰川缩小,极地气团削弱,与此同时,热带海洋气 团加强,此时以夏季风占优势。 第四纪期间,西伯利亚冰盖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此造成东亚季风的周期性 变化,即夏季风为主的时期和以冬季风为主的时期多次更替。这是第四纪期 间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格局,它对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6
(3)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如在厄
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 的跷板式变化。 (4)沉积型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著。
17
第五章 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 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 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3)岩性岩相变化快: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 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堆积区可达几十米、 一百多米或几百米。 (5)不同程度地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 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 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器、用火遗迹(如灰烬和炭屑)及村舍遗址 等。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①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际上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第四纪,特别是最后冰期以来,即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
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环境中正在进行着的自然过程是上述时期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继承和发展;许多现代环境的特征,只有历史地认识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而上述时期内曾经出现的事件,在今后不太远的时期内也有较大的重现可能性。
近二十年来的进展,对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全球性过程,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流、强烈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剧烈与复杂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本文提出我国环境演变方面的几个主要特征,结合全球性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辨明它们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一、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
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根据真锅等人的数值试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大高原在始新世末期才全部出露于海面,喜马拉雅山地区最高的海相层属于始新世中期,其中所含的有孔虫化石表明当时属于浅海环境。
成陆以后,大高原始终处在持续抬升的过程中。
西藏西南阿里地区始新统门士组植物化石中含有桉树、榕树、柊叶等热带种属。
西藏中部南木林的中新世湖相沉积的植物化石中未见热带属,但仍以常绿高山栎为主要林木[1],藏北怒江上游发现三趾马化石群的布隆盆地中,上新世早期沉积的孢粉分析表明,岩层中含有山核桃、棕榈等反映暖湿气候的成分。
希夏邦马峰北侧含有三趾马化石的吉隆盆地中,上新世中期沉积物的孢粉组合中,也存在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的常绿小灌木木[2]。
古植物证据表明,直到第三纪末期,高原环境还没有脱离亚热带性质,但在第三纪期间,高原上确实经历了一个降温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2、第四纪植物群 (4)寒带针叶林 针叶乔木、云杉、冷杉落叶松;反应寒冷气候。泰
加林 (5)温带草原和稀树草原 主要的植物种类有蒿、藜科、禾本科、莎草科、麻
黄、豆科、松、桦等 (6)高寒草原草甸 主要的植物类型有小嵩草、矮嵩草、高山龙胆、紫
花针茅等。 (7)苔原植被 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少量矮小的灌木,无乔木;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3、第四纪植物群化石与环境 (3)植物孢粉组合应用 根据孢粉的组合特征,推断古气候。
• A、冰期植物群:仙女木植物群 • B、暗针叶林组合:云杉、冷杉 • C、阔叶落叶林组合:栎、榆等
新
构
夏
造
季
运
风
荒 漠
湖 泊 阔收 叶缩 林
动 湖平 泊稳 扩 张
新 构 造 运 动 剧
冬 季 风 效 应
效 应
烈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4、中国第四纪植物被演化 (1)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在北部发展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南界南移 (3)西北和华北干旱植被区域扩大 (4)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形成 (5)暗针叶林的垂直迁移
第三节 第四纪哺乳动物
• 一、哺乳动物群的一般知识 •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三、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晚更新世( Qp3 ):
(1) Qp1的基本灭绝,少量的Qp2的残存种 (2) 较多的Qp3特有种属 (3)大量的现生种 (4)出现新的人类(新人)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全新世(Qh):
(1)少量的Qp3的残存种, (2)含90%的现生种, (3)现代人类。
晚 期 猿 人
早 期 猿 人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2、各时代动物群特征
• 早更新世( Qp1 ): (1)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种属, (2)有特殊的Qp1种属, (3)开始出现现生种的祖先, (4)出现原始的人类或粗糙石器。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中更新世( Qp2 ):
(1) N2的已绝灭, Qp1的留少量; (2)大量的Qp2特有种属; (3)相当数量的现生种类; (4) 特有的猿人和文化。
在第四纪期间还有 大量的生物绝灭。
一、第四纪生物界的组成
第四纪生物界的几个特征:
1、北半球的变化明显于南半球 2、陆地上的变化明显于海洋 3、哺乳动物变化明显,而植物变化小 4、人类的出现和演化 5、生物在空间上频繁的迁移
二、现代生物的分布特征
全球的动物地理分区:
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埃塞俄比亚界(旧 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象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3、动物角 • 分为:鹿角和洞角
水 牛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4、化石的形成与埋藏
பைடு நூலகம்
• 化石与现代动物骨骼的差异
化石
现代骨头
比重大 不含油脂 吸水 火烧无臭味 粘舌头 多埋藏在地层中
比重小 有油质 火烧有臭味 不粘舌头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4、化石的形成与埋藏 –埋藏场所 –A、洞穴堆积 –B、湖(河)堆积 –C、坡积物 –D、残积物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1、身体特征:
– 骨骼分为:头骨、躯干 骨和肢骨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2、牙齿特征: • 高度分化:门齿、犬齿、
前臼齿、臼齿。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牙齿的齿式:
• 齿式=(I·C·P·M/I·C·P·M)×2 • 人=(2·1·2·3/2·1·2·3)×2=32 • 马=(3·1·4·3/3·1·4·3)×2=44 • 牛=(0·0·3·3/3·1·3·3)×2=32 • 猫=(3·1·3·1/3·1·3·1)×2=30 • 鼠=(1·0·0·3/1·0·0·3)×2=16 • 兔=(2·0·2·3/1·0·2·3)×2=28
反应冰缘气候
植 被 的 水 平 分 带
植被的垂直分带
红松 雪蒙后古长栎白山高山岳苔桦原带
玉龙雪山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3、第四纪植物群化石与环境 (1)冰期植物群 仙女木植物群:八瓣仙女木、北极柳、
矮桦等。 (2)间冰期植物群 由喜暖湿植物构成,如山核桃、栎、
枫杨、枫香、胡桃等。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2、第四纪植物群 (1)热带雨林 树木种类多,阔叶常绿,叶片厚,棕榈树
等;反应气候为常年高温多雨 (2)亚热带阔叶林 有常绿叶和落叶树种,青冈、栎、栲、樟、
杨梅等。 (3)温带针阔叶落叶混交林 种属多,大部分为落叶阔叶,栎、山毛榉、
榆、椴;反应气候特征为冬冷夏暖。
拔迁移。 气候变暖:冷性植物向北、高海
拔迁移。
沙地云杉
A
早更新世
冰缘植物
草原和荒漠
灌丛和草原
森林草原
C
晚更新世
B 中更新世
森林草原 落叶阔叶林
常绿叶阔叶林
全新世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1、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2)构造运动 造成:海拔高度变化、经纬度变化、
改变大气环流形式。 青藏高原的隆起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节 第四纪植物界
一、中国现代植物分布特征 三大区域:
东部湿润森林区 西部干旱草原区 青藏高原寒冷草原草甸区。
中 国 现 代 植 物 分 布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1、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1)气候 冷暖、干湿的波动,造成植物的水平
和垂向的迁移。 如:气候变冷:冷性植物向南、低海
第九章 第四纪生物界及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第四纪植物界 第三节 第四纪哺乳动物 第四节 古人类及文化演化 第五节 第四纪无脊椎动物 第六节 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及生态环境
第一节 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一、第四纪生物界的组成
现今鉴定和研究的 有200万种。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 5、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价值
完整的骨架
头骨
牙、
角
肢骨
碎片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1、动物群划分的依据
A、大类组合在时间上 的咬合; B、各类的百分比,绝灭种和现生种。
时
动物群性质
代 残存种 特有种 Q4 Q3
现生种
Q2
Q1 N2
人类发 展阶段
现 代 人 晚 期 智 人 、 早 期 智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