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赠刘景文》说课稿(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赠刘景文》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
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擎、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写作这首诗的动机,要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写作背景,将诗人在诗中描写的秋末冬初的画面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这首诗中,秋末冬初的时节与诗题中刘景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⑴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刘菊残君橙橘首枝记⑵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⑶学习书写刘、首、枝、记:①认真观察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学生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⑴每人读一遍古诗。
⑵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那句就说那句。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赠刘景文说课稿

《赠刘景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生字,重点理解“尽,擎,残”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赠刘景文》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3、教学重、难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二、说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二年级的学生掌握数量的古诗不多,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说课稿

《赠刘景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赠刘景文》说课稿

《赠刘景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赠刘景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和支持。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以此来鼓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深情,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的佳作。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古诗鉴赏能力,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古诗的内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赠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刘景文的深情厚谊。
2. 诗歌内容:本诗共三首,分别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对友人的祝福和重逢时的喜悦。
3. 诗歌艺术特色:本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5. 背诵诗歌: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作者:王维3. 诗歌内容:离别、祝福、重逢4. 艺术特色:意象、描绘、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2. 摘抄诗歌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送给朋友的祝福语。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感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
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
(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
那么
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
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
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
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
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
⑴苏轼想用这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吟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
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
/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
是深秋来了。
/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