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首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德国柏林,《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报告第一部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语:U nited N ations F ramework C onvention on C limate C 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开放签署。
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该公约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
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按照2007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化谈判,走过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历程和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展望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各国共同应对。
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以来,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这些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本质上还是各国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的角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导致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的结果。
据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最新报告,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升高到了2010年的389ppm。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还在不断地警醒国际社会,应当尽快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否则,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传染病增加、水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境及其历史根源探析

作 者 简介 : 跃 字(99 - , , 檀 16_ )男 中北 大学人 文社科 学院讲 师 , 南京大 学 国际关 系研 究 院博 士研 究 生。
・
1 3・ 2
对此 , 中国、 印度等发展 中国家予 以强烈反对。 发展 中国家认 为制定议定 书的 目的是为 了就发达 国家具体 的减排指 标和
自 19 9 2年《 联合 国气 候变化框架 公约》 签署 , 迄今 全球
气候治理 已经走过 了不平凡 的将近两个十年 , 然而 目前 的成
罗斯 、 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 在公约 中, 的义务是率先采 它们
取减排行 动使到 2 纪末其温室气体 排放恢复 到 19 0世 9 0年 的水平 , 并且 向发展中 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 助。第二类是
次缔 约方大会通过了《 柏林授权》 要求 以第 三次缔约方会 ,
议 为最后期 限 , 达成 目 明确 的法律 文件 , 力求 标 为发达 国家
规定 2 0 0 0年后具体 的减排 义务 和时问表 ,同时不得给发展 中国家增 加任何新义务 。 19 9 7年 1 2月在 日本 京都 召开 了公 约第 三次缔 约方大 会。 此次会议上 , 国坚持发展 中国家也必须承担相应义务 。 美
就远未 达到该公约 的 目标 。 面对发达国家京都第一承诺期 即 将结束 , 而国际社会仍未对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达成
一
非附件 I 缔约方 , 主要是发展 中国家。它们 在公约 中承诺 的 义务是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 的国家清单 , 并将其减 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的有关举措予 以报告 。 为了解决 发展 中国 家对 国家 主权受到侵蚀 的担忧 , 公约 明确规定 :发展 中国家 “
决 于发达 国家缔 约方对其 在本公约下所 承担的有关资金 和
智慧树《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全)

C1820年以降的霍乱大流行
D19世纪末香港鼠疫的大流行
4【多选题】(2分)
对人类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公认的烈性传染病有:
A鼠疫
B霍乱
C天花
D艾滋病
5【多选题】(2分)
20世纪中国以清洁为基本诉求的公共卫生运动主要有:
A基督教青年会发动的卫生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城市卫生运动大会
C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D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3【单选题】(2分)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
A1972
B1973
智慧树《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全)
第一章测试
1【单选题】(2分)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著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著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著作:
A《增长的极限》
B《寂静的春天》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只有一个地球》
D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E2010年,《名古屋议定书》
8【判断题】(2分)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影响范围跨越国境,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常常高度关联,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单个主权国家不需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负责。
A对
B错
9【判断题】(2分)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国家环境主权原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一方面,国家享有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包括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环境事务的处置权;另一方面,各国在行使各自环境主权的同时确保不损害他国和国际公有地区的环境的义务。
生活中应杜绝浪费粮食

生活中应杜绝浪费粮食,少浪费0.5千克粮食,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尽量少抽烟,吸烟不仅有害健康,而且还要消耗能源。
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
气温升高是评估气候变暖的最直观的指标。
人类自身的活动、传统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在湿地系统中由厌氧细菌产生之外,主要是由天然气泄漏和水稻种植等人类活动产生。
工业文明经济模式是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模式。
所谓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京都议定书》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碳减排实行“双轨制”。
即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70%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以及住宅与建筑四大部门。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
碳金融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风力发电是目前除水力发电外最成熟、成本最低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1990-2023IPCC气候变化报告变迁和持续34年的警告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
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整合了自2023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对当前气候紧急状况与应对方法作出权威和科学的评估。
IPCC报告值得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日益严峻的现实的真实写照,并从科学角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
自1990年开始,IPCC每六到七年会发布一次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于2023年完成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为2023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依据。
而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为《巴黎协定》第一次全球盘点提供科学参考,也是2030年前全球气候政策制定和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界向政界阐述一个与政策制定相关的科学结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之一是很少有人去解读充满术语、公式与数据的科学报告,这增加了政策决策者理解报告结论的难度。
而严谨的科学结论总是带着不确定性,政策决策者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立即采取有效行动的积极性有限。
尤其是,当应对气候变化意味着需要全球在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层面进行剧烈转型的时候,这样的沟通难度就更大。
因此,需要在科学上有权威性、在政治上有公信力的组织面向政府和公众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报告主流科学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与结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就是在这种需求下诞生的。
IPCC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建立,旨在定期为政治领导人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
IPCC下设有三个工作组,分别对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三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IPCC还设有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为各国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提供指南。
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章节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问题: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选项:A:2015B:2014C:2013D:2012答案:【2015】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选项:A: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B:公平原则C:可持续发展原则D:无悔原则答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问题:在一-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选项:A:多伦多B:巴厘岛C:日内瓦D:哥本哈根答案:【日内瓦】3、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选项:A:发展低碳经济B:发展循环经济C:发展高附加值产业D:发展第三产业答案:【发展低碳经济】4、问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选项:A:《京都议定书》B:《蒙特利尔议定书》C:《马拉喀什协定》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答案:【《京都议定书》】5、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选项:A:对B:错答案:【错】6、问题:不属于实现“ APEC蓝”所用的超常规手段的是选项:A:A.全面停止污染性工业活动B: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执行汽车单双号限行C:C.停止重污染行业,多家企业实现停产与限产D: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答案:【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冋题: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选项:A:水能B:化石能源C:核能D:生物质能答案:【化石能源核能】8、问题:判断题: 生物质能是不可再生能源()选项:A:对B:错答案:【错】9、问题:判断题:降低碳排放量会影响生产力进步()选项:A:对B:错答案:【错】10、问题:依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2030年左右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至()左右。
选项:A:10B:20C:30D:40答案:【20】第二章单元测试1、问题: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七届人大 )会议上正式通过的。
2. ( 理想的住区 )是生态城市必须具备的。
3. 直径大于0.1um 而小于10um 的颗粒物为( 烟尘 )。
4. 臭氧层存在于大气层的( 平流层 )。
5. 约( 6亿 )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哺乳类动物。
6. 我国的( 留民营 )村因生态环境建设获得过全球500佳表彰。
7. 大气圈的最外层是( 逸散层 )9. 我国的酸雨污染属于( 硫酸型 )。
10. 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认为任何出于人类需要和目的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其活动都是错误的,要求人类“返回自然”,这是( 生态唯自然主义 )的观点。
11. 大气圈中最冷的一层是( 中间层 )1 2. 可以随雨、雪降落的颗粒物为( 降尘 )。
1 3. 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先不变后上升 )1 4. 在大气圈的(热成层 ),空气分子在各种射线的作用下大都发生电离。
1 5.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 紫外线 )辐射到达地面,为人类和生物提供一个天然屏障。
1 6. 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下降 )。
17. ( 酸雨 )被世界公认为空中死神。
18. 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是( 烟尘 )。
19. ( 欧洲、北美、中国 )已成为当代世界三大主要酸雨区。
20. 各种天气现象如雷电、雨雪、霜、雹发生在地球的( 对流层 )。
2 1. 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先不变后上升 )22 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是( 超细颗粒物 )。
23 大约( 38亿 )年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液态水,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上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2 4. 大气圈中首次出现O 2是在( 20亿 )年前。
25 光化学烟雾主要由( 汽车尾气排放 )所致。
2 6. ( 酸雨)被世界公认为空中死神。
27 地球上圈层的发育顺序依次是:( 水圈、生物圈、土壤圈 )28. 大气圈中最冷的一层是( 中间层 )29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对( 对流层 )而言的。
气候与环境知识竞赛答案Document[5篇材料]
![气候与环境知识竞赛答案Document[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52e26a3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1.png)
气候与环境知识竞赛答案Document[5篇材料]第一篇:气候与环境知识竞赛答案Document镇江市青少年气候与环境知识竞赛个人赛试题(气象部分)填空题 1、1989年12月,第()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c)为国际减轻自然灾。
A、44,四B、43,三C、44,三2、气象部门通常将大于或等于(B)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
A、32℃B、35℃C、37℃3、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B)的现象。
A、异常降温B、异常增温C、增温4、气象上常用的候温,是指(B)天的平均气温值。
A、7B、5C、65、历史上曾经被称为“雾都”的城市是(B)。
A、北京B、伦敦C、巴黎6、(A)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创始者。
A、竺可桢B、叶笃正C、陶诗言7、台风是一种在热带海洋上生成的强烈涡旋,其近中心风力达(A)以上。
A、12B、13C、148、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是1988年在(C)发射的。
A、西昌B、北京C、太原9、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离地高度为(A)千米。
A、36000 B、30000C、3500010、中国目前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A)。
A、30% B、35%C、40%11、镇江市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1年,达到了(C)毫米。
A、1200B、1500C、190012、镇江市冬季平均在(B)出现初雪。
A、11月16日B、12月17日C、12月24日 13、2008年初我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并创下了最大的积雪深度,达(A)厘米。
A、39 B、49C、59 14、2013年8月10日,句容出现了(C)度的高温,打破了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A、39.8B、40.6C、41.115、镇江市的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B)度。
A、11 B、12C、1316、镇江市属于季风性气候,一年之中(A)风刮的最多。
A、东B、南C、西D、北17、每个气象站都有一个专属的站号,镇江站的站号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