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系统整合与服务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与一体化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与一体化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持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和一体化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与一体化管理的意义和优势,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服务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服务是指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类交通资源,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交通服务。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多元化出行选择综合服务应当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选择,包括地铁、公交、有轨电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
市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出行距离选择最适合的交通工具,从而达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出行体验。
2. 信息化服务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服务。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子显示屏获悉公交车、地铁的实时运行时间、晚点情况和交通阻塞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出行路线和时间。
3. 一卡通服务建立统一的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无缝换乘和支付。
市民只需持一张卡,即可在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不同交通工具中使用,避免了重复购票和找零的麻烦,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
4. 环保与节能综合服务应当注重环保与节能,倡导绿色出行。
通过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私家车的数量,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 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是指通过整合各个交通管理部门,实现交通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协同管理。
其重要性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一体化管理,交通部门可以更好地协调各类交通工具的运行,避免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同时,可以实现统一的调度和配车系统,提高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发车频率和准点率,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
2. 优化路网布局一体化管理可以促使交通部门更好地规划城市道路和交通枢纽的布局,降低交通拥堵风险。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策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何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交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增加公交线路、扩大公交站点覆盖范围、建设公交专用道等。
公交线路的合理规划是关键。
应当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就业中心、商业区域等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大多数市民出行需求的线路。
同时,要注重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和换乘,减少市民的等待时间。
公交站点的布局也需要精心规划,既要方便市民乘车,又要避免站点过于密集或稀疏。
此外,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可以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增强公交出行的吸引力。
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也是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装智能公交站牌,市民可以实时了解公交车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从而更好地安排出行。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公交客流量进行分析预测,为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还可以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时路况和客流量,灵活调配公交车的运行,提高运营效率。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同样不可或缺。
公交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市民关注的重点。
车辆要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车内环境整洁、设施完好。
司机的服务态度也至关重要,要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司机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公交车辆的班次,缩短发车间隔,减少市民的候车时间。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要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设施和通道。
票价政策的合理制定也是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低的票价可能导致公交企业运营亏损,影响服务质量;过高的票价则会降低市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意愿。
因此,需要在考虑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和市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票价策略,如月票、季票、换乘优惠等,鼓励市民更多地选择公交出行。
加强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整合也十分必要。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研究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研究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效率和吸引力,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研究内容1.需求分析:研究乘客的出行需求、出行模式和出行习惯,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
2.基础设施优化:评估现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包括线路、车辆、站点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3.运营管理优化:研究如何通过调整发车频率、优化线路布局、提高车辆运行速度等手段,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
4.服务质量提升:关注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安全性、准时性等方面,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5.技术应用:研究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
6.经济分析: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包括成本控制、票价策略等。
7.政策法规:探讨与公共交通优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如补贴政策、发展规划等。
8.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碳排放、能源消耗等。
研究方向1.公交优先策略:研究如何在交通管理中给予公共交通优先权,提高公交的运行速度和准时性。
2.多模式联运:探索如何整合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如公交、地铁、轻轨等,提供无缝衔接的出行体验。
3.出行信息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准确的出行信息,帮助乘客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和时间。
4.车辆技术改进:研究更加节能、环保的车辆技术,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环保水平。
5.乘客需求响应系统:开发能够根据乘客需求实时调整公共交通服务的系统,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6.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关系,确保交通规划与公共交通发展相协调。
通过上述研究和实践,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建议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建议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高效、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网络不仅能够方便市民的出行,还能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线路规划不合理、换乘不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性能,以下是一些建议:一、优化线路规划1、充分考虑市民出行需求进行广泛的出行需求调查,了解市民的出行规律、目的地分布以及出行时间等信息。
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规划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确保线路能够覆盖主要的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提高公交的覆盖率和可达性。
2、减少线路重叠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梳理,整合重叠度较高的线路,避免资源浪费。
通过优化线路,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减少车辆空驶和拥堵,同时也能降低运营成本。
3、开辟微循环线路在一些大型社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开辟微循环公交线路,连接周边的主要道路和公交站点,方便居民短距离出行,提高公交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4、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前规划公交线路,确保新开发区域能够及时得到公交服务。
同时,根据城市功能区的调整和变化,适时调整公交线路,保持公交网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改善换乘设施1、建设综合换乘枢纽在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如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建设综合换乘枢纽,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换乘。
换乘枢纽应配备完善的导向标识、候车设施、无障碍通道等,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换乘环境。
2、优化换乘距离和时间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点,尽量减少换乘距离和时间。
通过优化公交线路的衔接和运营时间,实现公交与地铁、轻轨、BRT 等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出行效率。
3、推广智能换乘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换乘信息系统,为乘客提供实时的换乘信息,包括公交线路的运营时间、车辆到站时间、换乘路线等。
公共交通优化整合设计方案与实践

公共交通优化整合设计方案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交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化公共交通变得更加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公共交通的优化整合设计方案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供参考。
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要素,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多种形式,这些交通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通过合理的整合与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
例如,公交站点与地铁站的联通设置是关键。
合理的换乘设计不仅能够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还能提高系统的整体通行能力。
在换乘站设置直通通道,配备清晰的指示标识,能够显著提升乘客的换乘体验。
一体化的票务系统也是优化公共交通的重要方面。
通过电子支付手段,实现各交通方式的无缝连接,使得乘客在乘车时只需使用一种支付方式,简化了乘客的乘车流程。
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能有效减少人工售票的负担,提高运输效率。
数据智能化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使得交通管理决策更加科学。
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可以及时掌握交通流量和高峰时段,灵活调整运营车辆的数量及发车间隔。
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显著改善线路规划,例如分析乘客流动数据显示的热门线路,及时调整和增设相应的公交路线。
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同样是优化的重点。
城市的边缘地区及新开发区域常常存在公共交通服务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逐步拓展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面。
开展小区至公交站点、地铁站的微循环接驳服务,提升周边居民的出行便利性,进而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有机结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轻轨、地铁的高载客量优势与公交系统灵活性的互补,将为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调节能力。
在重要交通干道上增设公共交通专用道,减少交叉口的信号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行效率。
不容忽视的还有对交通工具的环保设计。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和优化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的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
在这个背景下,不仅需要在城市内部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时也需要综合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交通工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符合旅客习惯和需求的方式,达到高效、快捷、便利的目的。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合物,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不同交通工具之间联系的问题,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运输网络。
例如,车站和机场的整合,快速列车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等等。
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相对复杂而又繁琐的过程。
要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尽量实现各交通网络各自优势的补充互补,使之最大化。
2、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体系。
例如,路况、车票、车位数等等。
3、建立统一的交通调度中心和票务系统。
4、升级维护交通设施。
以上是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主要条件。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企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
此外,针对城市发展的特点,还需要完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空中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高速出入口,布局针对各种货物和旅客的站点,优化周边道路和公共交通路线等等。
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立后,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1、新技术的引入和更新换代。
例如,智能公交出行、在线购票、移动支付等等。
2、在城市规划中,逐步完善交通设施,例如可持续公共交通,灵活先进的换乘工具等等。
3、优化交通信息体系,使旅客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路况、票价等信息。
4、不断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安全保障和管理,例如增设道路监控,严厉打击违法行为,防止恐怖袭击等等。
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优化,城市的交通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并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市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交通服务优化方案

交通服务优化方案交通服务是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体验和城市的发展。
为了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特制定以下优化方案。
一、公共交通优化1、公交线路规划开展全面的客流调查,根据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特点,优化公交线路布局。
增加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尤其是新建城区和偏远地区,减少公交服务盲区。
针对高峰时段的客流集中方向,开设大站快车、区间车等灵活的运营模式,提高公交的运输效率。
2、公交车辆更新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的公交车辆,引进新能源公交车,降低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公交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如安装空调、优化座椅布局、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等。
3、公交站点设施改善建设智能化公交站台,实时显示公交车的到站时间和线路信息,方便乘客合理安排出行。
改善公交站点的候车环境,增加遮阳棚、座椅、垃圾桶等设施,提高乘客的候车舒适度。
二、轨道交通优化1、运营时间调整根据市民的出行需求和客流量变化,合理延长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方便居民出行。
2、换乘衔接优化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如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的换乘衔接,建设便捷的换乘通道和设施,减少换乘时间和不便。
3、服务质量提升加强对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保持车站和车厢的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三、交通管理优化1、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大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投入,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交通流量监测设备等,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交通拥堵治理对经常发生拥堵的路段和路口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拓宽道路、设置单行道、优化路口渠化等。
加强对施工路段的交通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交通疏导方案,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3、停车管理优化制定合理的停车政策,加大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力度,增加停车位供给。
交通服务优化方案

交通服务优化方案交通服务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关系到人们的出行效率、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的繁荣。
然而,当前的交通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交通安全隐患等。
为了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制定一套全面的交通服务优化方案势在必行。
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一)道路建设与改造加大对城市道路的建设投入,拓宽狭窄道路,增加车道数量,改善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对老旧道路进行改造,修复破损路面,完善排水系统,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和舒适性。
(二)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引入先进的智能交通信号系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三)停车场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停车场布局,增加停车位数量,尤其是在商业区、住宅区等停车需求较大的区域。
推广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一)公交线路优化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优化公交线路,增加线路覆盖范围,减少线路重叠,提高公交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二)公交车辆更新与升级加大对公交车辆的投入,更新老旧车辆,采用新能源公交车,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三)提高公交准点率加强公交运营管理,优化调度方案,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发车时间,确保公交准点运行。
三、发展绿色交通(一)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建设更多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实现人车分流,保障行人与自行车的安全。
在公共场所设置自行车停放点,方便市民停放自行车。
(二)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如给予购车补贴、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
同时,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公共交通和物流运输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四、加强交通管理(一)严格交通执法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如超速、酒驾、闯红灯等,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进行系统整合是公共交通规划的一个重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共交通系统整合包含两个层面:在公交线网层面上对所有公交模式与线路的整合;在给定的公交方式内部(如地铁或公共汽车)或给定的线路内进行整合。
做好这两个层面的整合,可以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车体验,同时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最终能够增加公共交通使用者的数量并提高使用者的满意程度。
每个层面的整合都包括一些基本的规划设计元素,公共交通规划必须对这些元素的规划设计进行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整个线路和线网的整合与优化。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planning.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show that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normally has two di-mensions:integration across the network among all routes,irrespec-tive of mode and route;integration within a given mode,for exam-ple,metro or bus,or a given route.High quality integration at these two dimensions will provide a more customer-friendly experience and make the system more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which eventu-ally would help maximize public transportation ridership and in-crease customer satisfaction.Each dimension of the integration con-sists of some key planning elements.Public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needs to carefully address these elements and ensur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se elements are coordinated and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in order to achiev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 optimiz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关键词:交通规划;公共交通;公交服务与运营;系统整合Keyword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public transportation;publictransportation services and operations;system integration中图分类号:U491.1+7文献标识码:A0引言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共交通系统整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指在整个公交线网内所有线路之间的整合。
不论这些线路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公共汽(电)车,还是长途公交,都应在整个公交线网层面上进行整合。
实践较好的城市包括新加坡、柏林、伦敦等。
二是指在给定的公交方式内部(如地铁或公共汽车)或给定的线路内对该种公交方式(或线路)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合。
比较好的实例包括多伦多的地铁、波哥大的BRT 、伦敦的巴士等。
城市在编制公共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上述两个层面的整合问题。
首先,公共交通系统整合可以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车体验,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交通乘客数量和乘客满意度;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整合也会增强整个公交系统运营效率,对公交管理者和运营者来说,将有助于改善公交投资的成本-效益率。
1规划设计要素从乘客角度出发,对公交服务和硬件设施进行整合,需要在规划设计收稿日期:2010-07-26作者简介:方可(1971—),男,湖南衡阳人,博士,东亚与太平洋区高级城市交通专家,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政策、战略及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土地开发规划与设计。
E-mail:kfang@方可(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特区20433)FANG Ke(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20433,USA)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 Optimiz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公共交通系统整合与服务优化方可:公共交通系统整合与服务优化中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步行。
不论使用何种公共交通方式,一次出行通常包括若干段步行:步行至车站或步行离开车站,如果需要换乘,往往还需要增加一段步行。
许多城市的调研结果显示,出行过程中的步行对居民是否使用公共交通以及使用公共交通的满意程度影响很大。
公共交通乘客以及不愿使用公交的其他出行者的顾虑主要包括: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有多长,步行环境如何,有无连续的人行道,人行道是否总被停车占用导致行人必须在机动车道行走,人行道是否在下雨天总积满泥水等。
2)等候。
与步行一样,等候也发生在乘车时间之外,等候体验的好坏对出行者是否使用公共交通以及对公共交通的满意程度有很大影响。
乘客对等候的顾虑主要包括:等候的时间有多长;等候的环境如何;有无遮雨/遮阳设施;有无干净舒适的供休息的坐椅等。
3)换乘。
出行者在决定是否使用公共交通时往往都会考虑换乘因素。
例如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如果使用公交是否需要换乘、换乘几次、每次换乘需要多少时间、换乘环境如何等。
4)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交通安全(traffic safety)和人身安全(security)。
交通安全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步行和等候过程是否安全。
例如,公交乘客在上车前或下车后能否安全过街,乘客能否从安全的车站平台直接上车还是需要穿过行驶的车流至道路中央上车。
人身安全也是许多出行者特别是女性经常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世界银行在很多国家的调研显示,人身安全是造成很多女性不愿使用公共交通而选择使用摩托车或出租汽车出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她们列举的不安全内容包括:车站至家的人行道上没有照明,晚上下车回家需要走一段暗路;车站的站棚/站台很封闭,缺少照明或光线不足;公共汽车在运行中驾驶人总将灯熄灭,导致晚上单独等车或乘车时有不安全感等。
5)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感)。
交通服务的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感)对居民选择何种交通方式出行影响很大。
不确定性包括交通服务是否及时,是否能够准时到达目的地等。
同小汽车出行点对点的形式相比,公交出行在出发地至目的地过程中包括其他一些环节(如步行、等候、换乘等),因而容易造成更多的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感)。
因此,只有合理设计和整合整个公交出行过程(包括公交线路、车站和换乘站,公交线路信息、指示、标志等),减少公交出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感),才能提高公交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TRL)对乘客出行的心理与行为情况的研究发现,对不同的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而言,乘客心理上的步行时间、等候时间、换乘时间存在差异。
例如,乘客从家至乘车地点需要步行一段时间,每增加1min步行时间,对于小汽车出行者而言,心理上感觉多开车1.37min;对巴士出行者而言,心理上感觉整个出行增加了1.67min(相当于在巴士上多坐1.67min);对轨道交通乘客来说,则相当于整个出行增加了近2min。
这主要是因为小汽车停车泊位往往比较多、灵活且离家较近,而巴士车站则较少且固定分布(例如每300~500m设置一个车站),轨道交通车站更少,同时还需要上下台阶才能到达站台,因此,乘客在心理上对步行的反应就不一样。
但一个共同结论是,无论采取何种出行方式,乘客心理上的出行时间都比实际时间长,这表明出行者不喜欢步行,特别是不喜欢上下楼梯(对轨道交通而言)。
相对而言,这种心理反应对地铁/轻轨的影响最大,公共汽车次之,小汽车最小,见表1[1]。
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也发现,没有人喜欢等候,特别是没有人喜欢换乘,见表2[1]和表3[1]。
平均而言,乘客心理等候时间相当于实际等候时间的1.8倍。
每一次换乘,对公共汽车乘客而言相当于增加20min车程,对地铁乘客而言则是17min。
2线网整合公共交通服务整合的第一个层面是线网整合。
线网整合的关键元素包括:线路结构、停靠15城市交通第8卷第5期2010年9月车站和换乘车站(包括位置和设计)、时刻表、车票、信息提供等[2]。
1)线路结构。
线路结构优化是根据现在和未来的交通需求对线路结构进行反复推敲的过程,即通过反复测试不同的服务模式,努力减少乘客总的乘车时间和出行成本,减少步行、等候和换乘(次数、时间、不舒适等),并降低运营成本。
2)停靠车站和换乘车站。
在车站规划和设计中应合理选择车站位置和车站间距,以使乘客步行距离最小化,并应注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绕行和折返。
对于换乘车站来说,站台标高改变应最小化,即尽可能在同一标高上进行换乘,尽量避免乘客上下楼梯进行换乘。
若无法避免,则需细致设计换乘线路以减少由于标高改变带来的不舒适。
图1是波哥大的一个BRT/公共汽车换乘车站。
车站站台高度和两侧路面高度经过巧妙设计,从而确保乘客能在站台一侧无障碍进出高地板的BRT 车辆,在站台另一侧无障碍进出低地板的普通公共汽车。
由于换乘距离短且在同一个站台平面上进行,加上车票和车辆时刻表整合,乘客换乘非常快捷和方便。
另外,车站设计还应考虑确保安全(例如提供空间和设施以确保乘客安全上下车和换乘,在车站处提供安全的过街通道等),提供安保设施(例如在车站内、车站周围以及车厢内提供充足照明,安置监视器等)以及防雨、遮阳措施等。
3)时刻表。
时刻表整合包括两方面:一是确保换乘线路在服务时间上一致,以免换乘乘客错过末班车。
当然,不同服务类型、不同车站位置的服务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通勤快线与普线,市中心车站与郊区车站。
二是统筹安排换乘线路时刻表,使乘客在换乘车站的等候时间降至最低。
对于发车频率较低的线路,可以设置“定时换乘”时间,使各线路同时到达换乘站,所有需换乘乘客都可同时选择换乘线路。
4)车票。
公共交通使用者对于车票价格和车票购买次数很敏感。
车票整合的目标是使每次出行的车票购买次数最小化,尤其是在主要的换乘车站(例如BRT 与地铁的换乘车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