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

作者:大成之道国学院张成院长

易经一书。自分数类。曰卦、曰辞、曰传、曰图。合之曰易经。实则卦与爻辞为经。余则传也。图说也。卦与辞又非同类。卦象在前。文辞在后。文辞亦有所别。有属原辞。传于口者。有属后人推衍成文者。有从他易续纂其言者。有合古今占候明着其义者。故易有数体。而皆以卦爻为主。卦爻自古迄今末有异也。虽因序有先天后天之殊。其卦末变也。因占有连山归藏之别。其象末易也。故伏羲文王易有异。而卦无异。用有殊。而象不殊。则以卦皆此卦。象皆同象也。卦用无尽。则其辞无尽。卦象不易。则其意不易。学者欲通其变。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索其意。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皆其常数。乾上坤下。水润火炎。皆其定义。学者当就是以求之。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彖象之辞。位时之义。凡关卦之所立。意之所存者。皆载于经。可一一进而研习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为首。明各卦皆自乾坤出。而坤又在乾后。明阴之生于阳。故言卦必先乾坤。而尤必先明乾卦。乾为万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其位高。其德全。故能为万物之主。今先就卦爻之象。与彖象之辞。分别释之。乾之卦象、以爻成。重之为。凡六位。此凡卦皆同也。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卦原三爻。六位则为六爻。以分配天地人而别其阴与阳也。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人曰仁义。三者皆两故六。六位立。天地人之阴阳数皆见矣。夫后天之中。有阳有阴。不独存也。一刚一柔。不独生也。一善一恶。不独行也。故吉凶福祸。顺逆利害。正邪明暗。消息进退。莫不相倚而成。相丽而名。此天地人各有阴阳。而卦爻乃有六位也。乾之六位。上乾下乾。其象同。其名一。故为纯阳。纯阳由爻言之。非由位言之。既有六位自含阴阳。一三五阳位。二四六阴位。位自有阴阳。非爻之阴阳也。故三位之。则可名阳。若重之为六。是已生化而合阴阳。三属阳。六属阴。由阳生阴。故其生必阳。其成必阴。此就卦爻言也。若进而推之则阳生阴。阴又生阳。生化无穷。阴阳至纷。不可尽述。此则以卦之六爻。爻分阴阳言之耳。乾卦虽因爻位而备阴阳。然其体阳也。卦本无体。以爻为体。爻之阳者、卦亦阳。爻之阴者、卦亦阴。或以爻之类言。或以爻之数言。皆别于位也。故卦有阴阳。爻有阴阳。位有阴阳。时有阴阳。位者定方。时者异宜。有位则有时。有时而后位可明也。故六位有六时。或因时见位。或因位见时。故曰六位时成。苟无时。则位无用也。乾卦六位亦有时。故纪爻之数。一数其位。一数其时。一数其爻。一数其类。类者即阴阳也。故有初与上二三四五之数。九六之名。初言时也。上言位也。二三四五亦时亦位也。九六类也。以六爻赅时位。言时失位。言位失时。故时寓于初。纪其始也。位寓于上。志其高也。由时言之。则为初中终。由位言之。则为上中下。而二者并居不孛。并行不疑。用时。则自初至上。皆可以时数。用位。则自上至初。皆可以定数。而爻之所象不异。故六位时成

者。位时皆于是见之也。

且爻六位分三才。而卦则分内外。虽一卦乃两卦也。以其体只三位。重之则合两卦。故有内外之分。或曰上下。或曰往来。亦一阴一阳也。故卦必明云某上某下。如乾曰乾上乾下。坤曰坤上坤下。实为一卦。而分上下。正以乾坤八卦而外。皆由上下两卦合成。八卦虽为本卦之重。而仍必分内外言也。虽一乾卦。而成自两乾。上之乾。与下之乾。异也。以其髑用不同。阴阳异数。故也。况上下之卦。合则为备六位之体。分则为独具三爻之体。其生化之迹已着。而阴阳之数亦加。则其分合间。对待中、各有所异。其名虽同。实不同。故六位之卦。为六十四卦中之卦。已变者也。三爻之卦。为八卦中之卦。末变者也。如与。一属八卦之乾。一属六十四卦之乾。六十四卦自八卦出。如子与母。其卦名同。而用殊。故八卦可名先天。则六十四卦可名后天。若名八卦为母。则可名六十四卦为子。

若名八卦为纲。则六十四卦为目。若名八卦为本。则六十四卦为用。二者原不同也。故在易卦。必明其变易之迹。由一个变而为。其所变在重一也。实非仅重一也。盖细分之。则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就六位之乾言。则初二为地爻。五上为天爻。三四为人爻。则实将八卦之。重之为六。分之为三成三耳。故卦六爻。由重卦言。则分内外两卦。由三才言。则分天地人三部。三才亦后天也。故亦必备阴阳。即由爻位明之之。亦可知其各有阴与阳也。不特此也。卦以爻立。爻以位明。位以时定。时以气行。虽有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亦具终始上下义。而其用不止是也。则因气之不息耳。气行不息。终则复始。内而出外。外而入内。上下往来。循环不已。则虽分卦、分才。分位、分时。犹末尽也。盖气之行如环。气之成如球。本无间断。则无终始。自初至三。自二至四。自三至五。自四至六。自五至初。自上至二。皆可分别。而为一卦。以其气之环行无已、故曰周流六虚。本六位时。不曰位时,而曰虚者。正以其非限于此位时也。故卦之成。非一卦也。非二卦也。乃各卦分合而成者。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众。爻六而变多。故象者。象其意也。非指物而物之也。爻者。效其数也。非定名而名之也。如乾之。为象简。而所象无尽。爻则六。而所效之数。不可纪述。故曰易以变易为用者也。卦虽分内外上下及交互。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应。有其臣使。有其机。有其基。有其门户。有其道路。有守有行。有去有止。故一卦有无穷象。一爻有无尽义。此皆变易之所见也。乾之为卦。六爻上下。其体象天。然非如目中苍苍之天。乃统名之天。其主曰神。乃统名之神。其用曰动。乃元气之行。其类曰阳。乃元阳。其精日玄。乃元精。其象包一切形神。概天地万有。通乎道器。贯于上下者也。然有其主用。则在九五一爻。以乾为阳。阳数自左上。一三五七九。恰当五爻为九九为乾之大用。五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内外二乾卦言。内为体。外为用。以其阳气之动、必出也。以外卦之三爻言。九五为其中爻。中为极位。故主见焉。此因卦而殊者也。如坤则反在内。而居六二。乾坤相对。一外一内。既殊其类。其主亦异。故各卦主用之爻。皆视卦而定也。乾卦六爻三极。分主与客。有世与应。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而主客异地。六爻不变。而世应殊方。则以其来自何乡。当居何位。按之本宫之数。而定所居之方。大抵皆以三爻距离为准。恒视内外上下为呼应。如八卦之对列也。故初与四爻。二与五爻。三与上爻。皆为其对应之位。盖后天阴阳以偶行。有主必有客也。

又六爻三极之中。以三四人爻为重。则以易教为人道立也。天道非人不明。地道非人不通。所贵乎易者。人之志也。吉凶祸福。因人而见。顺逆动静。因人而明。神鬼之情。因人而达。动植之物。因人而察。故卦象以人爻为重。而爻象以人事为则。此三四两爻为占卦之主。观象之枢。非此不足以言卦情。不足以致卦用。而圣人之意、亦不可见。天地之心、亦不可得。故进退存亡之机。升降消息之数。动静之道。顺逆之途皆从三四爻辨之。此人为天地之主。而万物之灵也。观往知来。察微知显。皆人爻之着于象数者也。是易为人道立。而卦因人爻成。苟舍中爻。则失其主。而昧其用。故一卦之用。必先自中爻发之。而一卦之意。

亦自中爻得之也。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间。立于终始之道。兼乎内外之事。通乎上下之情。赅动静之行。合幽明之德。着天地之数。而持之以一。昭神鬼之灵。而折之以中。此至中和之基。齐本末之门。为全卦精神所存。变化所秉。其重要不可比拟。故观象者先察焉。夫卦象本乎爻。爻象存于数。数者实为易之灵。如人之魂。物之精也。不识其数。则握死物。而无所用之。虽熟覩爻象。强记卦形。终无所明。以不得其所用也。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数。与初上之辞、九六之用。皆象之所寓。而神之所行。其上下升降之途。来往多寡之迹。皆由数中见焉。诚以气行无形。神至无影。唯数足以纪之耳。故阳奇阴偶。一见而明。左升右降。循序而得。先后天之同与。顺逆之殊行。分合之异致。或见于外。或潜于内。或加、或减。或乘、或除。莫非数之所成。亦即象之所示。学者明其数矣。则天地尚可指于掌。日月尚可止于图。今古之时。明晦之地。皆可推而得之。数而验之。故易逆数也。重在数其数耳。

至六爻之情。恒因内外上下卦而有同异。则亦时之不同。位之不一。与数之别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三与五同功异位。其情即因之而判。果以阴阳类言则同。以时位数言则异。故一则多惧。一则多誉。一则多凶。一则多功。其象之同而不同。爻之异而又异。不得以皆同类同位。而谓之同情也。故三与五为朋、而非朋。二与四为隣而非隣。实因数之差也。观于河图之象。天地生成之数。则可见矣。夫言情而必及终始。言数而必兼本末。此固卦象之所重。然亦有取始而去终。逐末而遗本者。亦有重本而舍末。求终而忘始者。盖亦因时之殊。位之异。卦之德。爻之情。各不一也。然在人道。则未有取一遗一者。此由卦象、不尽为象人事也。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终始之全。若在初、则无始。在上则无终。处上则舍本,。处下则舍末。各有中极。而卦限于六爻。故在两端。必有一阙。此因天地之内。唯人得其全。物则仅得其偏。人得天地之中以生。故全而居中。物得天地之一以育。故偏而居两端。亦理势自然而然也。故在初与上。或则当位。或则失位,或则得用。或则不用。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观。要之、数之所成。气之所行。天地尚不得其全。何况物乎。故由入事言之。则自二为始。至五为终。上下本末。俱有余位。而后不越不僭。不卑不亢。致乎中和之德。行乎正大之门。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非无故也。然天地有极。人道有变。或处之绝地。或置之危枝。或潜之深渊。或远之辽野。亦非绝无之事。当为非常之观。要以中道为常。本位为当。此则圣人立教之意。明象之旨不可不知也。是故卦象之所成。必取圆度。爻象之明。必以环行。以济其穷。而通其变。则偏者可止之于正。失者可复之于全。准天道之行。定人事之则。昭物情之化。制性命之规。则其不用不当之爻。亦有宜时宜地之例。此六爻不可偏废。而三极仍有常道存也。故卦象之观。必先熟夫爻象之例。欲因象以明意。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象者简、而用则繁。意者微、而数则显。学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内。因其粗以溯其精。方可以通乎象。而彰其意焉。

此言乾之卦象。尚有多义。因辞中有者则讲。释时可申明之。明象熟辞。而后卦可通也。苟舍其一。不通其二。则不过记诵之学。终无解于易。易初原不重辞。止可求之于象。后圣述辞与象相证。其益学者多矣。但辞为明象者也。象有未明。始求之辞可也。若徒熟其辞。而忘其象。则何解于卦哉,故夫子先释象而后释辞。使学者知所先后。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国圣人讲造化之数。全由实验得来。而外人不知。以为虚玄莫考。诚可笑也。盖易明指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河图洛书。

五行九宫之序。皆由定数所变化者。非故为其制也。无论何物。变化之数。不出于此范围。其所成物质名类。不得异于此定序。则天地之所自判。人物之所自生。下及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皆然。以孚此而生化者。是曰定序。不独易与图书然也。譬如一立方体木块。以刀劈之。自上而下。必成两片。再劈之必成四条。更断之必成人立方体。此一变生两仪。再变分四象。三变成八卦之定例也。如细分之。则一变者一。再变则为二数。三变则为四数。合之共得七数。故变极于三。数满于七。而形成于八。果将立方形体数之。虽为四方。却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六者。有形之本体。无论大小皆同,八者。由分所成之定体。

亦无论大小皆同。以方为方。必合九为一。盖非九不得全也。九者中一边八。即九宫之数。去其四隅。即五行之数,以四隅乃阳生阴也。非原数也。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极于中央。至变为九宫。其中央太极仍存。故太极在后天居土位。为坤宫。而主一切也。故变化之序,不离于易数。不外于河洛之象。可验之于至细至微之物者也。苟精思之。则天地生成。莫不了于指掌也。故变不离三。数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于六,行止于五。宫止于九。中气定于一。一者、太一也。太极也。神之主也。元气之宗也,言数者所当先知之也。

易道诚不易讲。虽一卦六爻。其所包义。不可尽述。今夫子撮大要讲示。不过其一二耳。然已累篇矣。可知易道精深。原非容易贯澈者。乾卦为全易之首。尤为宏大旡尽。将来讲示。更必详细。本来易教。为使人知天道。即卦象、亦为以物示天数也。夫道始终不离于数。一纪二纪。推至万纪。大小循环。如岁与日。莫不有定数,故圣人得以卦象之。六爻中所有之数。既天地之气数。一一与时合。果知其故。则未来事皆可推得。时虽多变。似非易测。实则包在六十四卦中。仍无奇也。天道穷而愎始。今虽未见。正因潜藏之气未发也。故乾卦一卦。包尽宇宙。自古迄未来。始终皆缩影在六爻中。不过不能细数耳。然六十四卦。由乾出。乾道乃革。革象见于革卦。则革卦即为明乾道之革者也。此在已过时代见之。迄今又循瓒至此。合无数小循成大循瓒。如积日成岁之例。故大小同象。古今同运。此在人推之耳。

乾:元亨利贞。

乾元亨利贞一语。包括全易之辞。易辞为明象也。象有限。而辞可长短详略。故象之意难尽。则以辞引申之。如是可知辞之为明象。而必出于象也。易卦皆有辞。唯有长短详略之异。以其象之难易而定。辞必本于象者、以辞中有象在也。象虽异。莫不出于乾坤。辞虽异。莫不本于乾坤二卦之辞。无乾坤之象。不能成众卦之象。元乾坤之辞。不能得众卦之辞。故乾坤之辞。实包全易之辞。而独以元亨利贞四字、揭其纲领。盖四字为辞之纲领。亦卦象之总义也。夫卦象之义、不易尽也。而独揭四字。则可知四字之能涵藏无尽义矣。故虽四字。直同全易之辞。凡易之言文。莫非为四字所推衍阐者发也。苟明四字。即明全易言文。而乾之象亦明。乾之辞亦由此尽明。则此四字之义。可忽乎哉。今就四字详释之。使读者得以推知四字。且及其余之言文也。天下之物。终始本末。各有经纪。一岁四时。一地四方。各有度数。是谓天道。道因气行。数因气立。生化因气成。故自太极始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者、言阴阳既分。生化初见乃为四也。如河图之象。分为五方之数。虽五而仍四也。土居中央。为气数会合。而木火金水。分布四方。为气数生化消息。其地位有定。次序不移。终始往来。上下周复。以定其度。故积日成岁、而有春夏秋冬。循环不穷。周而复始。以至无尽。此天道之运行不息。而万物生化以见。气自在中。数自成节。虽分之为十二月、三十日、二十四节候。及一月之朔望上下弦。一日之昼夜朝夕。其名目不一。总不离乎四象。四象者、象其气数而名之。辨其终始而度之。非指一物。而物莫不如是。故不曰物、曰象。犹不曰气而曰两仪也。极也、仪也、象也。皆拟之名。非物之名。指以所拟。定其类。别其数。便于言也。故四象亦如两仪。而就全数、分之为四。以辨气之所行。数之所至。从而定其名类。志其德能。分别其用。以明其道。昭其性情。彰其物事。此圣人立辞之意。而明象之所象。故于乾卦之下。而为之辞曰、元亨利贞四字者、四象也。言乾备此四象。而有其名类。正如一岁具四时。而有春夏秋冬之名。一地备四方,。而有东南西北之名其义一也。故此四字之释。非仅字义也。必先知乾包全易而卦具全德。方可以此四字度之。因其字而得其德用。由其辞而得其气数。则始乾卦之象。及其象物之名类也。故此四字为易之主辞。亦乾之性情德用也。

夫天下之物。非一类也。天地之气。非一致也。有寒必有暑。有生必有化。一日之中。朝夕昼夜、备四象。一岁之中。春秋夏冬、备四象明暗不同。冷煖异气。此天道自然。生化定例。故天下有物则有数。有事则有度。度、数不出四象也。

有荣有枯。有生有死。莫不循环起伏。来往升降。推移而成用。变化而成德。故乾象之。

而有元亨利贞四象之分。乾之大象、为天为阳。天主生化。阳主运用。为天下之母。故曰乾为天知大始。言乾为天下之始、生物成物者也。而其气直包万物。故其德全四象。元者、气之始生。亨者、气之大达。利者、气之初歛。贞者、气之终伏。四者气之全也。故能生成变化。还返闭藏。以尽其用。而成其德。故四字有阴阳太少之分。备生长收藏之德。正如一岁之四时。一日之四分也。岁有四时。而土在中。日有四分。而日行空。乾卦有四德。而乾行乎其间。故乾之用由四德见。乾之象以四字明。乾乃合四者之全、而行不息。成四者之德、而用无尽。盖乾之本象。如天之大。不易言也。唯分四字以象之。虽四象、仍一象也。元者、示乾之大生。如春之仁。亨者、示乾之大长。如夏之盛。利者、示乾之大成。如秋之收。贞者、示乾之大伏。如冬之藏。由德言之。生者仁也。盛者礼也。成者义也。伏者信也。此四者、德之见也。而智寓于中。则用之藏也。仁主生万物。礼主和万物。义主定万物。信主保万物。而智则致之。由吉凶言之。元主升发。亨主通达。利主制禁。贞主潜默。元主事之初。亨主事之蕃。利主事之退。贞主事之静。故动宜元亨。静宜利贞。顺之则吉。违之则凶。故四德有殊功。四方有异宜。皆气之所行止。数之所升降也。处元。则如气之始升。处亨。则如气之四达。处利。则如气之初降。处贞。则如气之伏藏。上下有纪。内外有度。行止有道。动静有数。故乾以全德。行乎天下。皆成其用。而吉凶自见焉。祸福自召焉。唯君子知之。则无往不宜。由四象言。有进退存亡之几。有动静得常之道。在君子则无可无不可。以其善顺气数也。苟不顺气数。则吉凶失据。祸福无门。此圣人教人以辞。而示人以义。元亨之辞美而义明。利贞之辞吝而义曲。直曲不同。美吝异致。故元者为首出高位。示善之长。亨者为嘉会和易。示仪之盛。此直言也。利者为义利分明。示利之有害。贞者为动静明辨。示动之有咎。此曲言也。故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兴则兴。当伏则伏。为善顺时。否则灾也。故曰元亨利贞。寓义于辞者深矣。夫人处显易。处隐难。得时则智。失势则昏。当其发扬之时。措应相宜。而其晦塞之际。进退失据。为其知有用。不知无用之用。知有为。不知无为之为。乃明于元亨。而昧于利贞也。唯君子应时行藏。顺天进退。故无不宜。以其得四字之全义。而明天道之全用也。春生秋杀。夏荣冬枯。无一非天道。无一非生化之功。岂其谓春夏为天道。而秋冬非乎。岂其谓春夏为生化之功。而秋冬无哉。故君子视之如一。乃克全四字之用也。故乾之四象皆吉辞而用其则殊。其义则有异也。不然。胡不直曰义而曰利。不曰干。而曰贞哉。此曲辞之可味矣。

元从二人。与仁同。言气之始生。唯人得之二者气之全也。阴阳已分。一为阳。二则成阴。故元阳已含阴气。乃阳之阴也。若独阳不生。不生不得谓之元。人之生也。受二气之中。故人亦同仁。仁之训生。与元同而元又始也。天下之生者、皆谓之仁。天下之始生者、皆谓之元。元者由仁出也。如木生于果仁而为芽之初。虽始生。未见形于外至屯则见矣。故元者始也。上也其义通圆。言气之全。德之广。用之大。发之充盈。能包举一切。无不周至也。故谓之圆。圆则无方。乾者天也。天圆而德广。普覆万物。皆在其中。故曰乾元虽言乾而义重在元字。以乾之德首见也。因元为天下大始。万物皆在其后。正如天为生化之本。故曰乾元亦一太极也。太极变而生化成。其太极永存。随生化不灭。,是为天下大本。或名之中。乾元亦中也。故乾元直贯全易各卦。虽属不显。仍在象中。凡卦皆有太极。

有乾元、有中一也。以卦象原出于是。气数之所秉承。生化之所主宰。故曰大本。神道寓焉。神者、无方无形。而无不在。体物不遗也。唯乾元显其德焉。故天下万物皆自乾元始。坤元成。而坤元亦乾元所出也。用有二极而体唯一元。太极含两仪。两仪一太极。知大始之本于太一也。故神曰太一。凡此以下所生化。所分合。上下道器之别。偏全形气之类。莫不自太一出。此圣人示人以生化之本。天地之源。而以太极定其极。乾元名其元。如溯水之源木之根。而告人以所自出。义精辞妙。无过于是。读者先识之也。

元亨者、始而能通。生而能大。为气之至盛至和者也。夫天下之达用曰和。以其出于中。不失中也。故谓之礼。礼自仁出。而以成其仁。唯和乃能致之。圣人制礼。非以制人。乃以

和众。唯和能安。唯礼能和。故曰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礼之本也。礼之初。出于诚。成于敬。齐于一。止于中其德最盛。其仪至美。其用至大。其道至通。其义则为全生育性而正命。以复于天者也。故元之次为亨。将以仁施为礼。中出为和。生成其大。始继以通。外则位育之功。内则诚明之德。大本以立。大用以全。天道以施。人道以建。则礼者、人道之所始也。人之始为生。生本于父母缘于夫妇。夫妇为生之本。此礼所造端焉。夫妇者、道也。一阴一阳之和也。道由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人由夫妇和、而后人类生。此生生之大本。而天下之定序也。故礼成以夫妇之和。而道成以阴阳之合。天地之大。犹不能外。况其他乎。故和而后盛。盛而后亨。亨以继元。和以返中。天人之道。莫过于是。故成始者天之道。成终者、人之道。人生自天。而必归天。故必履和蹈中。以复其初。此由乾爻象见之者也。乾皆阳爻。而有阴位。阳与阴和。乃成其用。夫乾为始生。坤为始成。以阳生必待阴成也。河图之数。天一初生水。而地六始成之。此数之着也。气之昭也。末有独阳孤阴而有生成者。故阳主生。必得阴以成之。成而后盛。和而后成。既盛且和。斯为元亨。元之用虽神。不接于外。必待物乃见其德。元以亨大。中以和成。人情然也。天道亦然。在六十四卦已属后天人道为重。必有交合。始见生化。既有交合。斯有善恶。故情必中节。用必中度。唯礼为贵。唯和为本。和以礼和亨以德亨。故仁之施必礼也。而元亨之义可知矣。

利贞者、自修之道也。天道时行。万物亨通。天道时静。万物利贞。气有散敛。数有消长。道有动静。德有广隘。此天下之常也。唯其始生。求其亨达。唯其既盛。求其保持。亨以太和。天下共荣万物同丰。继之者难。故反求诸己。持盈保泰。唯在潜德。守常应变。唯在明时。事有所宜。物有所贵。天地有异道。日月有异行。而况人物乎。故德之明者。必止于至善中和之至者。必慎独以成于至诚。至诚不二。乃复于太极。还于太初长保太和。永得长生。此内修之功。为圣人立教之本也。夫利者、有害存焉。贞者、有淫在焉。乐而忘忧。骄而任情。则利反为害。贞反为淫。以过度也。和乃失矣。失和则失中。失中则忘生。身之不保。安能久亨。故继元亨。必明利贞之道。则性情之学所以贵也。乾之为道。处天下至贵。履天至尊。行天下至安。乐天下至乐。万物所被。万类所服。万善所归。

万行所宜。故其大、唯天则之。唯圣君象之。当其元亨之时。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德之至也。道之至也。而唯其盈之忧。满之虑。高不忘危,尊不忘卑。得不忘失。和不忘乱。故独乾乾不息。谦虚自下。蔑其尊贵。戒其情欲。以反于性命之正。观于变化之门。不失其中和。不怙其明德。不以覆万物为足。不以生万物为荣。高而能下。贵而能贱。悠然于礼义之内。蔼然于仁智之中。故能常保太和。成其利贞。此天道自然。圣入所观。气数自至。君子所师。非有为也。盖德之大者。愈远则愈求其反。道之至者。愈明则愈处于微。唯至柔以行至刚。极阳以俯极阴。斯乃得其至中。保其太和。苟不如是。则皆失之。故天道有春夏生长。即有秋冬收藏。日正则斜。月盈则阙。气之至极必反。物之至尽必变。故元亨之后、必利贞。而明明德之时。必止至善也。和贞者止至善也。能止乃利。能善乃贞。止则情安。善则性正。此利贞为性情之学。诚明之功。无非长有其中和位育之功。而永达其乾元生成之德耳。故曰利者宜也。贞者、正也。言宜于时。正其分也。夫事之宜者曰义。位之正者曰信。唯义为大利。以无不利也。无私始无不利若少涉私。则此利者。彼之害。此宜者。彼所否。安得谓之利乎。故大利必本于义也。唯信为至贞。以至诚也。诚则无不成。若少涉于伪。则己不成。安能成人。人不成。安能成物。故至诚无不成。而必本于信也。义为时中之道。信为抱一之德。斯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圣人唯精唯一之训也。故曰、和贞者性情也。以其道变化。正性命。保合太和。乃能利贞。此天道之应于秋冬。人道之见于义信。而始终一贯。本末不渝。以成道达德者也。天之秋杀冬藏。正同其春生夏长。且因其杀藏。以成其生长之功。苟无杀藏。将安用其生长乎。天道一也。元亨利贞一道也。皆相成相应者也。故六爻寓其意焉。无非二气升降消息为之也。而辞出于象。明象则辞自通。熟于辞者、亦达于象。斯在读者深求之耳。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后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辞有彖与象之别。皆当日所占繇辞。为示卦爻之旨趣。明气数之顺逆者。虽成于后人。实傅于前代。盖有卦则有占。有爻则有用。有象则有意。象之难释。则附以言。用之难尽。则系以语。为以垂政后世示范天下者也,故有彖以举全卦之义。有象以揭一体之旨。合则互通。分则独用。此各卦爻皆有是辞。而乾尤着也。夫彖亦象也。言明卦象。而指其所包之旨意。测其气之所至。数之所成。而得其所为吉凶祸福。关夫事物之宜否。静动之异。行藏之殊。进退之违。上下之别。或奇或偶。或因或革。或有或无。或生或化。莫不依变以为占。本用以明志,此皆有为之事。故皆侧重于人道。而立本于性情者也。彖者端也。本也。陈列于首。举其纲领。而以见全卦之意。定全体之用也。故其辞统各爻。赅内外。合上下而言也。象者详也。别也。列数于下。而析其分部。以见各爻象之志。而明其变化之情也。故其辞判异同、具本末别性情。审时位而言也。彖统括而简。象分序而详。二者必合观之。方足见卦爻之常变。明气数之出入。而以窥天地之盈虚。知阴阳之消长。为人事之准则也。故其为用多重中爻。其为言多属人道。以易之为教。固如是也。夫易本末着辞于书。迄文王始为定其例。故彖象之辞。虽出于古。实集成于文王。而易之名。亦自文王始命也。盖文王以前。虽有卦爻。而不为书。虽有言辞。而不着编。故传虽久。而无易之名。此读辞必归功文王也。吾因文王之志。重为删加。而录为传。广其意。申为释论。而列为文言。盖亦得于古人者也。今讲彖象。兼及文言各传。先明所出。以使后世知辞之所始。并为绍述先圣易教之微义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乃明乾卦之象。而揭其德也。夫乾之为象。居天下之始。为有生之首。其德至大。唯天当之。而乾犹有初也。虽为天下大始。而有所始。主天下大生。而有自生。如天之德而统天。居位之尊。而不限于位。处时之先。而不穷于时。故有是象。而为是辞。其所谓初者。以其得先天之气也。是曰乾元。乾乃卦名。乾元则气之名。乾为大始。乾元则气之始。乾为大生。乾元则气之生。故乾元为乾之初。行乾之中。履乾之位。周乾之时。而光可比儗者也。故曰大哉乾元。夫人之生有其性。物之生有其灵。天之覆也有其神。地之载也有其精。日月之照也。有其光明。则皆先天之气所凝。而为生化之英。运行之冥冥。盖物不自生。不自存。必有为主持之。而煦育之。则元气是也。元者、人也。仁也。如果之仁。为生之精。故名之元。其义则原也。本也。首出庶物。存精含明。通道流德。至纯至清。斯谓之至中。名之大一。肇于无极。成诸太极者也。天地尚依是建立。何况于人物乎。故乾之中有乾元焉。为万物所始生。而统乎天之神。夫乾之为物、纯阳也。而乾元犹阳之精。以既生也。乃有其名。故与坤元、同主生成。坤元阴精。顺承有终。乾元资始。独接先天。以太极之初。元气浑沦。独为阳也。而两仪既分。仍为阳精。故其德并坤。其气且在乾先也。以在天先。乃克统天。非有为而统之也。乃天自此出耳。天者在万物为首。在元气犹后。而元气则先后一贯。始终永存。不过乘乾以行。因乾为用而已。故称乾元而用九。九即乾之大用。元气亦用焉。乾元无形有形。无名有名。无用有用。凡乾之德。即乾之功。此统天而不离天也。乾之为卦。在全易之首。为一气之始。能主宰万物。经纶天下。以遂其生生之德者。则赖乎此乾元也。乾之功德。自乾元出。而卦之精神。亦自乾元见也。故彖辞第一语。即曰太哉乾元。明乾之真、在乎乾元。而与乾元用九一语、始终本末。俱示乾之为道。与其用所在。使天下知天之所成。生之由来。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与其用之变化也。

乾主大生。如云雨之生物。物因以生。因元气而成形。因乾德而为用。此天下生化之机所自流行、以生生不息也。乾之为象。象天之覆而无垠。象道之生而无尽。然有生则有死。有始则有终。此天之常。道之则也。唯乾能通死生。贯终始。以所自来。还所自去。仍一气之流行也。其为神灵而光明。为气清而飞腾。为精纯而永凝。为德章而日新。故能成始成终。以共乎天下生存。此象之为大明而兼终始也。大言其无比。明言其至清。终始言其充盈。此所以谓之元也。道至玄。德至圆。而功至全。故纯粹之精。清明之神。德流世间。道兼太极。

而达无尽。如有尽、则非乾矣。乾毁则尽矣。故曰大明终始。由卦之象具见者也。以全卦纯乎其纯。故称天而独大。以其气纯乎阳。故称精而独明。以始自地下。终于天上。包括无尽。首出庶物。统天受气。分道赋形。品类成名。含弘光大。迄乎无穷。故曰终始。言其德本元气、包天地入物而终始也。夫始有终。终亦有始。小之如一日一岁之循环。大之如一人一物之生死。其至也。则天地成坏。日月升沉。皆此元气为之者。如是克称终始。若徒始而不知终。仅终而不能始者。皆气之簿。德之偏也。不足以当终始二字。故不曰始终。而曰终始者。正以能终复始也。唯元气能之。乾之能也、以乾元也。元则圆矣。圆则全矣。佛有圆顿之说。既元气之德也。唯人性当之。夫乾之终始。有其纪也。德之流行。有其度也。纪度何在。则六位也。天地六合也。古今宇宙、六方也。三才阴阳、六位也。故卦六爻。而纪度见焉。有位以立。有时以行。立则有守。行则有功。此有始有终。而以生以存者也。其道由六爻见。其德由六爻明。卦皆六位。唯乾坤为纯。故乾之六爻。赅全用、而极其变。成全德、而通其神。此谓之六位时成也。位有定。而时有宜。唯乾元处之至中。行之至宜。以其顺乎自然而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故曰时成即时中之德。至诚之功也。以六位皆阳。本精纯之气。行虚玄之地。故曰六龙。时字与上时字一义。皆时之中。时之宜也。乘者、有所行也。以乾元行六位而得时。乃统天也。御犹统也。夫天非苍苍之言也。括诸神功而言。凡天之道。皆乾之道。天上下均在内。以乾元出天之先。入地之后。天尚由其统御。况其下者乎。故乾元之气不可见。由六位见之。阳出于地。升于天。行乎六位。包括上下,此乘六龙而御于天也。亦卦爻自然之象。有数可纪。有度可度者也。故辞如此。,唯其六爻皆阳。始称六龙。阳者升、而亲乎上者。其行也、必御于天。此言爻气而见九之用。亦明元气之因爻位行也。阳行顺而上腾。故龙出于地。而登于天。然后天、以天为极。唯元气超天以外。故六龙止于上九。而乾元用九则无首也。六爻至上己亢。而乾元用九、转为大顺也。可见天之德不尽。元之用不穷。能纯用乾元。则天尚听命。非六位所可拘也。唯其无拘。故成其大。唯其大用。故成其圆。此乾元之德。而寓象于乾卦爻。其象之难尽者。则申之于辞也。

乾以重阳而成六位。阳之极则易变为阴。乾之象必变为坤。以其体阳。其用必阴。乾体纯阳。其用必见于坤。如日光、必映于月。云之雨必着于土。气之自然者也。故乾象虽不变。而主天下之变。气虽末化。而开天下之化。以其处极位。有极体。遇时必变化也。夫乾之变化。非如他卦也。他卦变化出于乾坤。乾之变化无所出也。无所出者。言在后天为独尊大。无所承也。然无所承。而有所本。本于先天之气耳。先天之气无名。以气也。先天也。皆后天之名名之。故无名。无名而欲名之故曰道。乾之所本道耳。故乾之变化。本于道。道之变化。自然者也。无变而变。无化而化。虽有变化。不见变化。乾之重阳。仍如故也。极体极位。仍如故也。而变化者所见之用也。故夏变而暑。冬变而寒。天如故也。云化而雨。气化而风。天如故也。日出而朝。月出而夕。天如故也。雨少而旱。雪多而水。天如故也。所变者皆见于用。见于天之下。物之上。于天末尝变也。而实主变化也。故寒暑风雨、天道也。朝夕旱冰、天道也。自然而变。自然而化。天不自变化也。故乾不变化而主变化。本道以变化。此所谓道变化也。道变而变。道化而化。一变天下同变。一化天下同化。有生有气。有名有物。则皆随之变化。而人为尤着也。以人居天地之中。当变化之冲。凡天之变化。必见于地。故必先及人。人亦随天道变化。此生死之序。夭寿之数。穷通之殊。智愚之判。莫不随天道而定其分也。然亦有其不变不化者存焉。以受生而得其中气。同于乾元之气也。变化者、谓之命。不变化者、谓之性。性则体也。命则用也。天下有生之物。无不有形神之分。此既后天之定则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在外而主动。神在中而主静。以后天先形。故阴在阳先。二者合而生。分而化唯入最明。以其受于天地者最全也。以其全。则其见也着。其存也明。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天地之气。由人可以测之。不问其为形神。为显隐也。故乾之变化。可徵于人身。而见于人之性命。性命固非人所独具。而唯人最显耳。夫性者、本天之道。因神之用。虚灵光明者也。命者因地之质。得形之全。方正凝重者也。而皆

分于一道。成于二气。合之为生。伪全身。分之为上下。为内外。此与乾象同也。故性不变而永存。命随变而时化。因天之常变。而为人之性命。则因乾之变化。而可以正人之性命。此气所流。德所薄。一贯者也。夫受天地而生、而有性命。曷为而有所正哉。此圣入立教之微意。而所以明人道也。天至诚不二者也。人则有诚不诚。有二不二。天道变而不失其常。人则变而易失其常。此因有物欲也。性生情。情生欲。性生静。情生动。性隐情显。性微情着。故情恒夺性。欲恒乱心。此鉴于天之变。而必有以正其心也。正心在于人道之修持。修而后诚,诚而后正。故圣人为之立教。而特着一正字也。。性命同源异流。不正则失中和。中者性之体。天下之大本。和者、情之用。天下之达德。中和者、性命之正也。因乾道变化。变面失其常。则教人以致中和。虽变不失其正。虽变不失其正。此立教之主旨。而说易之第一义也。故性命不得失于中和。而变化不得违于道。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人也者天之心也。人不失中和。则天不变。虽寒暑不害。风两不灾。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伤于物。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非夸也。实也。实践之事。本乎人性。成乎人情。自然而然者也。故因乾之变化。而推及人之正性命。因人之正性命。而归于保合太和。保合太和耶致中和也。夫中天下之本也。不待于人。唯和则独重人事。以性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纯乎无为。而情则待于正。此中庸以发而中节为和也。发而中节。不失其和。乃复于中。此所谓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和而曰太。以其体天也。故曰保合。言人道中和。以合天道中和。天人同顺乃为太和。此正性命之功。而见于保太和以合乾道变化也。

天道者、天下所共也。变化而人物随之。人道者、人之行也。其变化各见焉。故正性命、必从自修始。此所以谓各正性命。言天道变化。而人道诚正。两者相应。乃保合太和。而后利贞。利贞者、性情也。以性情处变化而不失中和。顺天道而能反求诸己。此乾道人爻之首义。在第三爻之辞。乾惕之戒。以明反复之道。而后得利贞之吉也。在天之变化。而守中不易。居和不二。必有其道。则反己复礼是也。反而能复。道在己身。则长保元亨之福。此慎惧之行。孚利贞之义也。利贞者天道之见于秋冬。人事之当于隐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违于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贞之道。尽人以合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天之序也。在人则先利贞、而后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修己以成诚。然后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后正人正国。修己以全生。然后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贞始。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为训也。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变化?则如万物之生死变化。亳无自主。展转消亡而已。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与立。而后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贞先于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气流德薄。而为万物之灵。故其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无疆。至诚不二。然后内有其道。外见其德。内见性命之正以达利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后人道以尽。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称也。故象辞于利贞之后。继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占。即元亨继利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圣人孰能与于斯。此乾言人道、必以君圣为象。非徒位之尊也。时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盖以合天道而能自修。立入道而能顺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尧舜之事也。故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乾之彖辞。实发大同之义。祟揖让之制。喻人以处乱君之世。贵革命之举者也。故此数语。始于天。而成于人。本于自修。而至于治平。先于利贞。而及于元亨。明于处变。而广于反正。其义微而心言精。意深而文宛。非仅释乾卦。而乾卦自见。盖所取以为主者。

则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而反复。四则乃革。反复利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复性命之正中和之物。乃革变化之时。位育之道。一内一外。一显一隐。一在乘时。一在得位。用异而体不殊也。此道之所见。乾之所为。观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着易、以见其志。首揭之于此。宜细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事之当于隐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违于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贞之道。尽人以合

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天之序也。在人则先利贞、而后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修己以成诚。然后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后正人正国。修己以全生。然后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贞始。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为训也。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变化?则如万物之生死变化。亳无自主。展转消亡而已。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与立。而后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贞先于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气流德薄。而为万物之灵。故其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无疆。至诚不二。然后内有其道。外见其德。内见性命之正以达利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后人道以尽。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称也。故象辞于利贞之后。继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占。即元亨继利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圣人孰能与于斯。此乾言人道、必以君圣为象。非徒位之尊也。时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盖以合天道而能自修。立入道而能顺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尧舜之事也。故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乾之彖辞。实发大同之义。祟揖让之制。喻人以处乱君之世。贵革命之举者也。故此数语。始于天。而成于人。本于自修。而至于治平。先于利贞。而及于元亨。明于处变。而广于反正。其义微而心言精。意深而文宛。非仅释乾卦。而乾卦自见。盖所取以为主者。

则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而反复。四则乃革。反复利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复性命之正中和之物。乃革变化之时。位育之道。一内一外。一显一隐。一在乘时。一在得位。用异而体不殊也。此道之所见。乾之所为。观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着易、以见其志。首揭之于此。宜细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天道不常而有常。人事则常而无常。故易卦只重三四两爻也。以天地之气。虚空往来。无所是非善恶。唯人在中。乃受某感合耳。如人事不能顺承。则吉凶祸福见焉。否则无所谓吉凶祸福见焉。以无人则不生此吉凶祸福也。唯人居中。上通天阳。下接地阴。天它以交阴阳以合。后天事物。乃生乃化。阴阳二气。非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离。既有善、则有恶。故有吉福自有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离。既有善。则有恶。故有吉福。自有凶祸。以在气交之中。应气变之数。皆人所致所承。他物不过受人之影响耳。正如一卦。上五与初二四爻。均藉三四二爻、而后通接其吉凶亦因之而后见。若无中爻、则上下隔绝。天地不交。有何数可言耶。此在后天之中。一切变化。皆在人事。人事之如何。操之人心。人心之如何。既在乎人欲。故欲为天下大病。而利害见焉。利者害之偶。有利则有害。若求全利。只有取义。义亦利之别名。唯义者无不利。羲无不利、既无事不利。以相宜也。宜此宜彼、无不宜也。以其至中至当。无偏无私。故无不宜。故谓之义。谓之大利。若有一不宜,则非义非利。乃为害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今人不知义。而妄求利。利未得。而害先至。失人道之正。而背天地之和。乖阴阳之时。此所谓种祸根也。天下唯平乃治。故大学曰平天下。非以力平之。以心平之也。心平者人已皆平。无稍偏颇也。果稍偏、则不平。故天下之乱。必由人心不平。人心不平。由政治不平。不平则必争。争则必乱。此不待事见。而可知其必至也。未有由一已智力能平天下者。况智力尚不足乎。故求治。恐去治远。而离乱近矣。在天宁何心耶。视人之所为而已。否则岂徒一人之吉凶祸福哉。自来儒者。言道之大原出于天。与道家言天法逍。二者异同。实末明易辞人也。

彼乾卦为天。而乾元统天。同属乾卦。其用不同。即天法道之意也。道在天先。而由天出。乾元在乾先。而因乾用。此自然之理。气之所至。非言语可争辨者也。后天之中。唯天独大。而天亦有所出。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故太极亦有来处。元气亦有先后。能明此自明天道之所出也。

又曰。此释象彖群。犹未能详言。然已发其大羲。苟循是玩索之。则不难得文王之微意。此固懦家至精之羲。历圣传薪之言。此十六字尢详也。中庸大学全由此出。学者慎毋粗心读过。

乾卦彖辞。成于文王。述于周公。而夫子订之。其一字一语。含义至深。唯文王周公圣智所作。以其时当囚辱之灾。多忌讳之虑。而易之精微。有难明言者。乃研练出之。辞简而旨宏。羲微而文着。直为六经中至精文字。非可以等闲视之。盖卦爻固有象在。苦于人之未达。虽有受之于师。却无笔之于册。其粗浅者不待乎辞则己明。其精微者。则辞尚难尽意。此传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也。而文周乃苦心成之。其旨极玄。而文若淡然者。诚以天道不易言也。读者宜网心求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释乾卦之象辞。亦如彖、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辞。盖有卦象辞。有爻象辞。而加之以释文也。,故于卦爻繇辞后。加以象曰云云。明其为释文也。凡卦爻辞皆分列于其卦爻下。唯乾坤二卦、统为一章。此后人便于记诵。求其贯通。以接于文言耳。非异例也。故释象之文、与文言同列。而其义仍互通。即各爻辞。仍本前繇辞而来。不过演其义。申其旨。广其意耳。故凡有彖曰、象曰。皆后圣释卦爻之辞。犹之文言也。以卦爻虽虽着其辞。言简意深。人或难达。特因所闻所见。述其义于辞后。而使读者有所贯通耳。如乾之象辞。即元亨利贞四宇。面释之者、乃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下各爻皆然。皆本辞中具有之羲?而演绎之。以尽其意耳。夫意微而辞短。虽演绎之、尚有不尽。故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其不尽。从而为之文言。从而系之各傅。无非为达圣入立教之旨。明易卦包涵之义。而以示天下后世。标人道纲领。此辞之不厌详。而演之务求尽也。夫易象固自天道始。而易教则以人道先。辞为教立。文为人明。故在卦爻象辞。多包举天地人物、鬼神气数立论。而于演辞。则独重人事。以易之用。唯人主之。而易之道。唯人通之。象既以人爻主其中。辞亦以人道立其本。此自古圣人之微意。而于乾之象辞。即首揭其例也。乾之卦象。元亨利贞。天道之常。而演辞自强不息。则人道之本。天人所以合。即可于此见之也。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大本达德。次即继以君子自强不息。明示人道孚天之行。即为人道之大本及其达德也。由天以及人。由天道以立人道。此立教本旨。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则也。此不独儒教之义。凡教皆然。而上古圣人即如此示其教。以其所生。返其所自。成其所成。而后人道以全。此二语不独为释乾卦辞。实为人道立则。圣教立纲。包括全易之辞。溯源人生之本。无过于此二语矣。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以其出于先天。成于纯阳。清虚光明。故为至刚。凡天下之至刚。必不拘于物。天下之至精。必不塞于明。唯乾以纯粹之气。得纯一之体。不以物为形。不以情为生。乃能称为至刚。行于至健。唯天象之。于物唯金象之。金亦至刚而纯清。至凝而光明。即金刚石是其类也。其体至坚而至精粹。其化也至虚灵。故象乎夭。佛以之喻性。即以其如乾之纯也。天之体如是凝而虚。坚而明。故其行健。能主物而不役于物。能御情可不徇其情。能用中而不执。守和而不二。故中庸比之至诚之德。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成不息不二之功。此天之本体。覆天下而不遗一物。生万类而不穷。化万类而不尽。则皆由于健也。健则至性、至诚、至一、至久至中和。永古如斯。生生不已。唯乾如此、故卦象之。唯天如此。故卦名之。唯象如此故辞着之。而圣人则之。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勖其行。而自强不息也。君子者、成德之人也。以其成人之德。而孚天行也。君子本天之健。以自强不息。因其自强不息。以孚天之健。由天及人。由人返天。天人之道。一于健。一于自强不息也。天之健也。成其元亨利贞之常德。人之自强不息也。亦孚于元亨利贞之至德。以其能合天行。全天性。以成其天道人道也。人道由近及远。由始至成。天则远近无二。始终不殊。故元亨利贞。无为而成。人则必先自修、自励。自惊惕。自勤慎。先求其利贞。而后达于元亨。故先必自强、而后不能息也。夫天之德。纯自然也。天之道。纯无为也。而其健也。不因乾惕不待谦卑。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顺。

自成其序。自守其位。周流六虚。终始不已。唯君子取则焉。而自求其行。自成其德。以自强不息。此中有为有守。有行有志。非如天之自然无为也。而其成也。亦同于天之自然无为。以其能全其生。而返于天也。人之生也。生自天。受天之命。顾其成也。必成全其天命。而返复于天。方谓之成。方谓之成德君子。圣人述易之乾。而揭其义以教天下。而以自

强不息法天之健。此其立人道。垂至教之意。深切着明矣。故易卦首乾。天下首天。

而天道首健。人道首在自强不息。此四字者、成德之本末。作人之终始有此四字、始能副乾乏四德。而孚天之健也。故自强不息者、众行之基也。一切德行、均由此成。而自强其始也。不息其成也。自强者、反己克欲。精修笃行之谓。不息则至诚之功也。唯天无息。成其高明。唯地无息。成其博厚。唯天地不息。成其悠久之体。遂其生成之德。覆载之功。人而不息,斯成德而达道。全人以孚天矣。不息之义大矣哉。然其致之、则自强也。以自强不退。乃能达不息之域。荀稍懈即息矣。唯天之纯一不二。纯道不纷。故永不息。唯文王纯德不回。故亦不息。此易之明于文王。而乾之德。即象文王之行也。

夫健之为言也。不独至刚至坚。物之健也。其气必全。人之健也、其行必圆。以其纯而精也。故君子法天之健。必先自勖其德。无德不得为健。德之未醇。不得为健。若徒有勇有为。有刚有守。其为健之一耳。非健之全也。故凡物唯天称健。诸卦唯乾称健。以其气纯凝。而道光明。而神虚灵。而德浑成。而用见于生生。为造化之主。天下之神。其施无垠。其至无声。其见无形。唯人之性象之。故性之德、健之行也。曰义、曰仁、曰礼、曰信。此人性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万物、覆万物、化万物、成万物者。而名之曰元亨利贞。唯健乃有此四行。唯四行乃充健之名。以其四德全备四象全成。无乏无阙。圆融贯通。是谓大生。此天下之元气所凝。真气所存。至道所流。至理所行。以立天地。而建日月。亘古今。主宰一切。皆此健也。皆此德也。故人则焉。两求其不息。而称乎三才。与覆载并德。故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元强。以其至诚元息。能永致中和之德。故能育万物而位天地。大而能化。圣而能神。能孚乾之象。成健之行。而备元亨利贞。此自强不息之功。即所以成元亨利贞之道。充仁义礼信之性。全其为人而成其生。此君子之所名。而大人同其称也。在乾二五二爻。均有大人之号。三爻则为君子。而彖辞释文、则君子大人并举之者。其名异、其德同也。由用言之。则曰大人。由体言之。则曰君子。由德及于外言之。则曰大人。由修返于内外言之。则曰君子。皆人类之所尊。众望之所归。道之所寄。德之所成者也。故唯乾卦爻屡称焉。以其道德称也。二五由位之得时。道之得行。德之得见。故称大人。三爻为自慎戒之时。自勤劳之位。宜自求成德。自乐守道。故称君子。与此处自强不息之称君子。同一义也。君子举其自修。大人见其德位。二者一人也。苟有其德位。则君子亦大人也。苟论其修持。则大人亦君子也。后人于此多末晓然。以其异、而昧其同。实非圣人立言之旨。以易之辞、一字一语。皆从象定。从时位定。从内外上下定之也。非轻易为之者。故读易辞、必深思之。必求于象数。必探于圣人之意。而后可了然于其名辞之异同矣。古人文字尚简。宁好为出入哉。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日: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曰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周易二元思维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周易二元思维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摘要关键字正文 摘要:易理和易象,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易学体系的双足,二者缺一不可。和《辨证唯物论》进行过比较,虽然它们用的名词不同,但是本质上的内容基本相同。周易学是讲究对立统一,辩证的看待人和事,万物遵循宇宙自然规律,而不是迷信。周易的内涵包括‘道’ ‘道’的内容,无所不包,周并不是指周朝或周文王所著而是循环周期之意易上日下月可做阴阳解也是变化之意。周易就是整个宇宙间阴阳变化循环生化。同时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思考,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可认知的世界。宇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是由正反两个完全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体。不管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里,每一个点,都能在它的对立面,合适的位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没有阴阳就没有我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我们的世界。 关键字:对立统一循环唯物 正文: 《周易》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以及历代先贤大圣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四书五经中的首经,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不过称为群经之始更加的确切,《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古人作易,知天下。用的是一种宏观思维。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它是根据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科学,用我们现在的

《周易本义》之乾卦

朱熹注《周易本义》 朱熹《周易本义》之第一卦乾 周易上经 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帮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表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蓍为经二巻,传十巻,乃复孔氏之旧云。《易經》第一卦乾乾為天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画卦之各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经文乾字,六画卦之名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偶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晚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仿此。 初九:潛龍,勿用。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仿此。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陷,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蓍,常人不足

读《周易·乾卦》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周易·乾卦》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周易·乾卦》有感 ——人的一生要刚健进取 水川先生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是全部由纯阳的爻组成,由于阳爻本身就是刚健不息的属性,所以这一卦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经常听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来自这一卦。 前面说了,这一卦代表积极进取,但是进取也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们通过一个人的一生来看一下。 我们就从这个人刚刚参加工作开始。刚入职,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入职培训的时候讲师给出的最合适的建议就是”少说、多做、多听、多想”。这个时候的状态正好和乾卦的初爻相应,所谓“潜龙勿用”。别说没有能力,即便是成熟型人才刚入职也要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找对自己的位置。虽然是“勿用”,但不是不让动呦。而是让人自己观察,没有能力正好就是勤奋刻苦学习的时机,有能力也要等待一个时机给自己发挥能力找到平台。 因为是初来嘛,肯定有许多人暗中观察,这也是应该“潜”的意思。好了,这个人积蓄了一段时间,有了能力。 既然被关注,当这个人的才能或特点被领导发现了,自然就会试着给出一些机会。这个时候就是九二爻的“利见大人”了。注意,如果没有能力,即便是有“大人”关注,也不会利。因为上级领导总是喜欢能干事的员工的(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下,毕竟一个领导不可能让周围的人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因此,内因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头脑”,此话一点不假。否则给你提供了机会,人的能力不足,也不会抓住,即使抓住了,也守不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人的能力终于得到了认可,并给与了适当的职位,就到了九三爻。要知道,这个位置可是有许多人盯着的,有些人也巴不得在职的犯错误。所以,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兢兢业业,曾子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这个意思,生怕自己做不好,既有负上级信任,也有负自己的努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终日乾乾,夕惕若”,也就是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也要查找自己的不足。 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上体现的很充分,曾国藩因为读到“宰予昼寝”,从而不敢中午午休,有的人自己制作功过格,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记录,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论。即便是这样,结果从爻辞上来看也就是“无咎”,说明这样努力奋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不会出现错误。要知道得到这个结果是多么地不易! 不过,做事从来贵有恒,坚持是最重要的品质。终于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了。为什么呢?在前面我们提到这个人努力奋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能力提升了想在更高地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政治抱负,第二种就是“大人”进一步认可其工作能力,也想给他平台。注意前面是内因,后面是外因。如果内因和外因相互配合,事情自然就会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律前进;如果内因和外因不配合,就会转向发展的反面。 所以,九四的爻辞是“或跃在渊”。要么一跃有了更好的前途,要么没有跃好,扑空了又掉下深渊里面去了。 也就是说,在这里事情的发展有了分化。其实,大多数人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就进入下面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就变成了“潜龙”,如果能够吸取教训,并且志向不改,那就继续按着规律走,所以我们听到有“东山再起”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就变成了九五爻。九五,是尊位。我们看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在谈到皇帝的时

易经释义-----乾卦、屯卦

<易经>释义-----乾卦、屯卦 <周易>的研释,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各是其所是。钟情于它的大家比比皆是。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才如我等也想瞅瞅这座处于云雾里的大山,看看它到底长的是啥俊俏模样。 古来释周易,大抵对原文字句进行解释,即这句话为何如此如此,这个字应做如此如此解释,不妨先把这种方法姑且称为“顺释”,即前提是认为《易〉所言都是正确的,继而解释为何正确,然如果前提认为〈易〉所言是虚,继而以排除法证明<易>所言非虚,这种方法研读起来真别有一番味道,受益确是不菲。须知文学的最终功用乃是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下面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众所周知,此卦为第一卦,名为乾。1〉潜龙,勿用,用之如何,用则其一欠火候,于事无补反而生害;其二分精神,不能聚齐一处,其效差矣;其三既定目标受其干扰,于进程有毁。2〉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未见大人,未得师教,其进步亦缓矣,且如迷惑于方向,则易做出南辕北辙之事。3〉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之爻,处正中,犹事之竟其半,此时洋洋自得,恐内外俱损,反不如其初矣。 4〉或跃在渊,无咎,此爻言为无咎,所谓天高海阔任鱼鸟飞跃,腹饱腿健自然欲自由翱翔,龟息弗动,不利其速进。5〉飞龙在天,其位也高,其气也骄,其势也大,不教前车之师作鉴,将有悔矣。6〉龙终日乾乾,无有悔恨,亢龙,必有恨事,然久处高位,所谓盈不可以久也,规律使然,为自然变化之功。用九:群龙有首,将有悔事,无首大吉,即处高位而不骄,纳谏如流,坚持民主平等的规则处事,则可延缓衰老。 将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次序颠倒如何,比如说潜龙,勿用。下面接着是飞龙在天,在下是或跃在渊,何如?根据字句的表面意思,大家联系起来想一下,就知道这一卦讲的是一个事物的发展历程,或说是发展规律。每一爻都是上一爻的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如阶梯状,大家不妨全部把顺序打乱重排,其结果是:原文却是最好的。 以上从两个方面的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其他六十三卦也可用此方法来释读,有兴趣的,不妨一试。 《周易》第三卦“屯”,其六三有云: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以上句子,应总结如下; 一、从地点上来讲,陌生复杂的环境、自己一点都不熟悉的环境不进入,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二、从经营行业上来讲,切不可贸然踏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特别是资本投资,否则,往吝。

易经与人生

感悟《易经与人生》 摘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于已经距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化书籍,以及里面所包含的自然哲学、伦理实践和对人生的看法态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精神方面却缺乏食量的时候,易经更具有引导作用,就像航行在大海中航船的灯塔一样,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回自己的方向。在《易经与人生》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易经》这门深奥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中,老师讲解的几项基本的卦象,也使得我对人生和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易经乾卦坤卦 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和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先有伏羲氏做先天八卦图,后周文王姬昌被囚七年,闲来无事在前人基础上推演出后天八卦图。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籍,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了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很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占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而易经更是对后来各种文化、经籍、言行等等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远古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明朝时期创立的心学,乃至民国创立现在很流行的厚黑学,在它们的立言中都能找到易经的根源,也因此,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本质就是用来占卜的书,但是社会中的很多人却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撞骗,像什么算命测字看风水。我认为,学习易经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要求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修养,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看透看穿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透所有人的未来。易经,给有学问的人带来的是人生的境界与追求,给迷信的人

乾卦(原文+译文)

-25- 《周zhōu 易yì》上shàng 经jīng 乾qián 卦guà 第dì 一yī 乾qián 下xià 乾qián 上shàng 乾qián 为wéi 天tiān 《乾qián 》:元yuán 、亨hēng 、利lì 、贞zhēn 。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 共64卦,上经30卦,下经34卦。 本卦为上经第一卦:乾卦 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乾象征天 本卦上卦乾为天 下卦乾为天 故曰:乾为天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译:有天地,然后万物产生。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 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 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化生出万物。 《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 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天之阳气是开创万物的本源,称为“元”, “元”既元始,创始,开始。如:公元元年,元旦。 天能使万物流动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亨”既亨通,畅通,通达。 天能使万物适宜,各得其利,称为“利”, “利”既利和,和谐,适宜。 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贞”既贞正,正固,守正。 总之,天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和谐,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乾坤两卦位列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之根本,也可称为“祖卦”,历来受研读《易经》者重视。 《易经》把乾坤两卦放在六十四卦之首是有原因的。《易经》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原,乾坤象天地,六十四卦象万物,天地在万物之先,所以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屯蒙诸卦列乾坤之后。乾卦以天为象征形象,认为天体现着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四种德性,其所以如此,在于天乃积聚诸阳气而成,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而各有其利,坚固贞正而得其所终。这种运行不息的阳气,变化无穷,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 因此,《易经》赞美天,事实上是赞美阳刚之德,从义理上引申,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勉励人们要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感悟周易、感悟人生

一、选课感悟 二、学习《周易》感悟 三、感悟人生 选课感悟:在我报选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学习过,只是在电视、书籍中听到或看到过,一直觉得很神秘,唯一的感觉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风水”。看到学校公选课上开设了这门课,很是激动,所以我抱着想学习周易那种能预知未来的神奇力量的好奇心和对风水之说、还有周易与中医学的联系,报选了刁老师的这门《周易与中国文化》。 等到真正进入课堂后,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它蕴含的深层的哲理,我才开始慢慢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才明白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的博大精深。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卦象,六十四卦的卦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在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感悟周易与人生。 但毕竟是刚刚接触不久,我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研究透彻,下面简单的结合老师所讲授的和我自身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学习《周易》感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称为《周易》,它在古代的时候是帝王将相必学必懂的哲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谁阴阳怪气,谁又变卦了,或者常用扭转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物极必反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是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与阳;阴与阳又产生了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就是用来判断吉凶,确定吉凶之后则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人生少些挫折多些顺利。现在我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运用八卦预测的科学方法,推理并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的有关信息,使我们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周易卦易系统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依其卦辞或者爻辞推测相应的人事吉凶和人生道理,这不仅可

易经第一卦《乾卦》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 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伟大呵,乾元!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故而本于天。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自成形,阳光运行于(乾卦)终始,六爻得时而形成,时乘(《乾》卦六爻)的六龙,以驾御天道。(本于天的)乾道在变化,(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理,保全住太和之气,才能“利贞”。始出众物,万国皆得安宁。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白话】《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 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解读】艾薇你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从古至今,你的才能越大,得到重用的机会就越小,小人物用你,可能你看不上他,大人物用你,又怕你功高盖主,所以宁可不用。你想一跃飞天,条件还没具备,时机远不成熟,先忍着吧!潜龙勿用就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利用低潮充实自己,早晚能大展宏图。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白话】《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

【读《易经》心得】乾卦:天道

【读《易经》心得】乾卦:天道1 这一贴写得很艰难,经常是想得很好,但是写出来后是一堆胡言乱语。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易经》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并行处理信息,而书面文字是线性的,有先后次序的。结果就像把一个有图案的皮球,剪碎贴到平面版上,如果不知道原来皮球的图案,你从平面上是很难想象他原来的样子的。我想这是一切解释或解读《易经》的文献或书本都面临的问题,你不懂,不管你怎么看都不懂,你懂了,一看就明白。就像一个没吃过糖的人,你就算写一百万字,也还是不能让他明白糖是什么味道,但是如果吃过,一个字足以:甜。 一般我考虑执行问题时用西方的流程结构(金字塔或递阶控制结构),这时可以很清楚的写出框架来,就像我以前在管理帖子中写的那种风格,简单,明了。 但是我寻找创意时往往用意象,例如一条船,一幢楼,或者一座山等等。当采用这种意象来思考时,往往用的是类比的思维方式,这时由于是并行而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要想把大脑考虑的东西整理成有结构,有层次的东西,基本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一般到筛选完各种创意后,才能形成单一逻辑的东西,这时才能用文字或语言说清楚我在想什么。(不知这样说是否清楚?) 所以本来信心满满的我,越写越没信心,尤其是乾坤二卦,是解读《易经》的入门,搞懂了乾坤,也就搞懂了《易经》。所以想写清楚非常不容易。现在看来,再怎么努力,也仍然是平面上的皮球拼图,而不是皮球本身。 我个人认为《易经》的思想基础仍然与《黄帝内经》一样是天人合一。同时采用的是同样的借象比喻,或借象附会法。 而且《易经》里的描述单词是多义的,看不同场合就有不同意思。这点我在写《黄帝内经》的帖子中已经提到,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和描述并不一一对应,有时同样的单词描述的是不同对象,有时不同的单词描述的是同一概念。 而其中最为典型,含义最为复杂的莫过于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有N种含义和解释。而这是解释整个《易经》的关键。 不过在乾卦中,我认为元亨利贞描述了天的特性,解释是这样: 元:描述事情产生的根源,根本,例如元气或阳气,因为天的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 也描述一种空灵状态,中国传统是认为万物生于无(所谓无生有,有生万物),而有空才可以有载,有载才可以有物。元是一切的开始。这是一种博大的状态,一切皆可以产生。 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是是指赤字之心:虚静,空灵,宽宏,包容,无情无欲。只有这种心境的虚空,才能包容万物。 亨:同理,亨的本义是通达,通透。天能使万物品类流布成形,无不亨通。 所以亨是一种一切无碍,一切畅通。是一切顺利的开始。而通达无碍正是天的特征之一。 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时就是那种轻松,放松的状态:不滞,不执,不臆,不我,无惧,无待。也是想成大事必须有的状态。其实我们日常只要心中有滞碍,就会糊涂,身上有滞碍,就会疼痛。 利:利的本义是和,只有物和才会有成。其实天就是这样,阴阳平衡,四季往复,运行不息,并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 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就是那种平衡、和谐、顾盼自如、神清气爽、自信平和。 贞:贞的本义是正,只有正成方可藏,才能有所得。天又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 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不偏,不倚,不急,不燥,中和,平实。(其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中而不倚)。其实现实我们都知道投机者可是得逞一时,但是长远来看还是做事踏实稳健的人获得成果的多。 总之,天的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自然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贞被称为乾四德。

论易经乾卦六爻与企业发展各阶段

论《易经》乾卦六爻与企业发展各阶段 【摘要】《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至今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而现代企业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他们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些关系,易经中的智慧是否能对企业有所启发,使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启示?笔者据相关书籍、文章对《易经》中乾卦六爻进行阐释解析,来论述易文化中乾卦对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联系与启发。 【关键词】:乾卦六爻企业发展阶段 【引言】:《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易经》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是说明宇宙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一门学问。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卦为首卦,其他六十三卦均要以它为指导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释。因为爻是易经的最基本符号,所以乾卦的深刻内涵就蕴藏在其六爻的爻辞中。这样,乾卦六爻的爻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易经最主要精髓的一个反映。而乾卦六爻的爻辞完整地描绘出了一个事物发生、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这对我们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懂得企业所做的一切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违逆规律。《易经》六十四卦中每卦分为六爻从下到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笔者认为乾卦六爻正好对应企业发展六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企业都有其具体特点,也有其发展策略。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初九:潜龙勿用——创业期 龙潜于深海,雄志暂沉埋。 且待风雷日,长舒万里怀。 乾卦第一爻的爻位叫初九,其爻辞为“潜龙勿用”。“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充满刚健的活力与变化的势能,可以“乘风云而上天”。以位而言,初、二是地;三、四是人;五、六是天。初九位于地之下,犹如在深渊之中,所以称为“潜龙”,此对应于企业的创业期。在这个阶段,各种资源都刚刚从不同的主体手中汇集到一块,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而且设备与设备之间,都还没有达成协调,企业组织也没有共同的游戏规则,各方面的经验都不足,其运行效率和效益十分不稳。在这个时期,不管股权是怎样分配的,工作是怎样分

周易对我的启发

学习周易,感悟人生 《周易》对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和巨大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还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然而相比儒家思想,许多人并没有什么机会系统地接触《周易》,加上历来人们用它占卜算卦,因此我们总是觉得它是神秘而高深莫测的。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一学期我终于接触了《周易》这门课。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以定型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过程之始终。只是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现为:大多数人类至今尚不具备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为一体的系统的思维框架。但是,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尽管人们不了解《周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运用《周易》的智慧。就如同没有学过孙子兵法的外国人也能带兵打仗,照样可以符合兵法一样。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他可能不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这三大定律。而一旦我们掌握了《周易》,就如同掌握了现代科技一样,可以主动地去运用这个规律。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周易》既高深,又浅显。因为它在剖析宇宙人生规律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如果说有的课教授的是知识和技能,那《周易》予我的,则是人生的智慧和启发。 《周易》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它的辩证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事内部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地运动着。而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阐述的就是这一规律,而《周易》的这种辩证思想让我们在困境之中不至于绝望,而是懂得“潜龙勿用”(来自乾卦)韬光养晦,积攒实力,厚积薄发,迎来希望和转机;让我们在安逸之中也懂得“履霜,坚冰至”(来自坤卦)防范于未然,保护来之不易的成功果实。这将帮助我们智慧地面对祸福吉凶,也将帮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走得更加坦然。 周易的辩证思维中其实还隐含了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即为人要中庸。何谓“中庸”?即中和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现代语言表示,即以理控情,情当合理!《周易》以为,行事若能达到“中”的高度,就实现了最理想的境界。而物极必反,让我们进一步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为而不可穷极的道理,这提醒了那些博弈在风尖浪头者见好就收。但是,大部分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做不到见好就收。太多的欲望会导致罪恶,许多贪官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家庭前程;太多的自由会导致堕落,许多人叫嚣着“不自由,宁毋死”,殊不知太多的自由会让人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太多的爱会导致伤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像紧紧的绳索,束缚孩子的成长……穷极必反,所以我们心中必须有一把中庸之道的尺子,来测量我们的欲望、自由和爱。 周易给我另一个启发是要自强不息。我想无论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能懈怠而停下学习的脚步,而是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鞭笞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

_周易_乾卦今古文考证

第29卷 第4期 Vol.29 No.4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年 8月 Aug.2013
《周易》乾卦今古文考证
陈居渊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 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 、双古堆汉墓《周易》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 ,对《周易》乾卦今古文问 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文本早期形成史和 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周易;乾卦;今文;古文 中图分类号 : B22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3210 (2013) 04-0081-06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 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土文 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 、双古堆汉墓《周易》 、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 ,对《周易》乾卦今 古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 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 文本早期形成史和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 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为了行文方便,今 本《周易》简称“通行本”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周易》简称“帛书本”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周 易》简称“阜阳汉简本”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 书《周易》简称“上博竹简本” 。 乾,元亨利贞。 “乾” , “乾”通“健” 。 《经典释文》 : “ 《说卦》 云: ‘乾,健也。 ’ ” 《广雅?释训》 : “乾乾,健也。 ” 证之今帛书本,此条卦辞“乾”字作“键” 。 “健” 、 “键”古音同属愿韵,可以互借。考《说文?乙部》 “ ,籀文乾” 、 《集韵?僊韵》 “乾,徤也。籀作 ” 、 《字汇补?乙部》 “ ,籀文乾字” ,知作“乾” 、 “键”同为今文,作“ ”为古文。 “元” , “元”通“顽”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乙本《道经》 : “众人皆有以,我独元以鄙。 ”通行 本《老子》第二十二章“元以鄙”作“顽似鄙” 。今
收稿日期:2013-05-03
帛书本于此条卦辞作“元” ,证之通行本涣卦六四 爻辞“元吉” ,上博竹简本于此条爻辞亦作“元吉” , 知作“元”为古文。 “亨” , “亨”通“享” 。 《隶释?酸枣令刘熊碑》 : “子孙亨之。 ”洪适注: “碑以亨为享。 ” 《说文?亯 部》 : “亯,献也。享,篆文亯。 ”段玉裁注: “据玄 应书,则亯者,籀文也。小篆作 ,故隶书作亨。 作享,小篆之变也。 ” 《玉篇?亯部》 : “亯,今作 享。 ” 《集韵?庚韵》 : “亨,古作亯。 ”由此,则“亯” 同为“亨” 、 “享”之古文。项安世《周易玩辞》卷 四“用亨”条考证云: “ 《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 子’ 、 《随》上六‘王用亨于西山’ 、 《益》六二‘王 用亨于帝’ 、 《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 ,四爻句 法皆同。古文亨即享字,今独《益》作亨读者,俗 师不识古字,独于‘享帝’不敢作‘亨帝’也。 ”按, 古“亨”字兼有三义,加一画作“享献”之“享” , 加四点作“烹饪”之“烹” ,皆通用。黄侃《说文 笺识》 : “亯,古亦读喉唇二音。一读亨,一读烹。 亯有四义,一曰亯献,二曰亯受,三曰亨通,四曰 烹调。 ”考今本、帛书本,于此条爻辞皆作“亨” 。 又考上博竹简本,凡“亨”字皆作“卿” ,疑“卿” 字即为“乡”字。在金文中, “卿”与“乡”同为 一字。 《墨子?尚贤中》 “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 ,
作者简介:陈居渊(1 9 5 2 - ) ,男,上海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易学与中国思想文化史。 ? 81 ?

易经乾卦详解

易经乾卦详解 作者:大成之道国学院张成院长 易经一书。自分数类。曰卦、曰辞、曰传、曰图。合之曰易经。实则卦与爻辞为经。余则传也。图说也。卦与辞又非同类。卦象在前。文辞在后。文辞亦有所别。有属原辞。传于口者。有属后人推衍成文者。有从他易续纂其言者。有合古今占候明着其义者。故易有数体。而皆以卦爻为主。卦爻自古迄今末有异也。虽因序有先天后天之殊。其卦末变也。因占有连山归藏之别。其象末易也。故伏羲文王易有异。而卦无异。用有殊。而象不殊。则以卦皆此卦。象皆同象也。卦用无尽。则其辞无尽。卦象不易。则其意不易。学者欲通其变。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索其意。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皆其常数。乾上坤下。水润火炎。皆其定义。学者当就是以求之。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彖象之辞。位时之义。凡关卦之所立。意之所存者。皆载于经。可一一进而研习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为首。明各卦皆自乾坤出。而坤又在乾后。明阴之生于阳。故言卦必先乾坤。而尤必先明乾卦。乾为万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其位高。其德全。故能为万物之主。今先就卦爻之象。与彖象之辞。分别释之。乾之卦象、以爻成。重之为。凡六位。此凡卦皆同也。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卦原三爻。六位则为六爻。以分配天地人而别其阴与阳也。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人曰仁义。三者皆两故六。六位立。天地人之阴阳数皆见矣。夫后天之中。有阳有阴。不独存也。一刚一柔。不独生也。一善一恶。不独行也。故吉凶福祸。顺逆利害。正邪明暗。消息进退。莫不相倚而成。相丽而名。此天地人各有阴阳。而卦爻乃有六位也。乾之六位。上乾下乾。其象同。其名一。故为纯阳。纯阳由爻言之。非由位言之。既有六位自含阴阳。一三五阳位。二四六阴位。位自有阴阳。非爻之阴阳也。故三位之。则可名阳。若重之为六。是已生化而合阴阳。三属阳。六属阴。由阳生阴。故其生必阳。其成必阴。此就卦爻言也。若进而推之则阳生阴。阴又生阳。生化无穷。阴阳至纷。不可尽述。此则以卦之六爻。爻分阴阳言之耳。乾卦虽因爻位而备阴阳。然其体阳也。卦本无体。以爻为体。爻之阳者、卦亦阳。爻之阴者、卦亦阴。或以爻之类言。或以爻之数言。皆别于位也。故卦有阴阳。爻有阴阳。位有阴阳。时有阴阳。位者定方。时者异宜。有位则有时。有时而后位可明也。故六位有六时。或因时见位。或因位见时。故曰六位时成。苟无时。则位无用也。乾卦六位亦有时。故纪爻之数。一数其位。一数其时。一数其爻。一数其类。类者即阴阳也。故有初与上二三四五之数。九六之名。初言时也。上言位也。二三四五亦时亦位也。九六类也。以六爻赅时位。言时失位。言位失时。故时寓于初。纪其始也。位寓于上。志其高也。由时言之。则为初中终。由位言之。则为上中下。而二者并居不孛。并行不疑。用时。则自初至上。皆可以时数。用位。则自上至初。皆可以定数。而爻之所象不异。故六位时成

《周易》中的生活启迪

学《易》有感 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 0802班邹治银(2008116020249) 一次偶尔的机会,一次视觉上的邂逅,让我做出了一次理性的选择。 又到了新的一学期,大家又开始选修自己心仪已久的科目;不管你是想捞一两个学分,还是想真正通过这次机会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知识,也许你是为了物色“人才”,也许你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这些都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就此搁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多么犀利的言语,多么富有哲理的言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校训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难道与《周易》毫无瓜葛? 带着好奇而又向往的心情,我选择了《周易》,怀着满腹的忐忑与激情,我走进了刘建民老师的课堂,走进了教室,于是,我走近了《周易》…… 《周易》是一本古老的书。他的作者至今模糊。追根溯源,竟到了神话的时代。孔子告诉我们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传说,上古时代的一个叫做伏羲式的氏族首领,首创了八卦。于是有了夏朝神农氏时期的《连山》,商朝黄帝时代的《归藏》。后来,我又听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有了周代的《易》,因为它是西周时代的书,所以叫它《周易》。再后来,孔老夫子给它做了注。人们叫它《易传》,把它和《易经》合在了一起,流传了几千年。今天在我们手上的着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一本短小精悍的书,却演绎出了人生百态;寥寥几行,却奏响了千古骚人之韵律;区区几页,却记录着古今历史变迁的规律,万物生生灭灭的趋势…… 《周易》包含象、数、理、占。 象为图形,卦爻像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数为数字,阴阳、奇偶、蓍草的数目、九六之数;理为义理,圣人立象以尽意,指卦爻象和卦爻辞所蕴涵的意义和义理;占为占卜,用周易占卜之法。 打造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是“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协调问题 ,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强调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强调积极的进取去达致这种和谐 (儒学 )或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达致这种和谐 (道学 ) ,儒学和道学结合在一起给予人在面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时无穷而深刻的治世智慧: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既尽人事又待天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又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素 ,事天敬天又尽职尽责。其根本的旨趣在于“太和万物”(庄子语 )它与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主客二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征服和控制地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方式手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哲学认为“天人合一”的基础在于天与人具有共同的德性 ,天道亦可称之为天德 ,人道亦可称之为人德。所以,“天人合一”实质上就是“天人合德”。德在人之外就是规则 ,或者说是道,在人则为性 ,称之为德性。 儒学不仅认为“天人合德”而使“天人合一”,而且认为在“天人合德”中 ,是“天为德本”,所以要“法天立道”。

易经的智慧乾卦六龙

易经的智慧06-乾卦六龙 素材来源:泰学传媒《易经的智慧》; 主要口述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 记录者:北京美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丽娜。 自古以来,龙作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被中国人所尊崇,中国人也将自己称作龙的传人。在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易经》中,首卦便是以龙为代表的乾卦。乾卦以六条阳爻为卦象,表示宇宙的广阔和层出不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将自己称作龙的传人呢?而《易经》首卦的六条阳爻之龙,又暗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呢?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将引领我们一起感悟《易经》的智慧,请继续关注《乾卦六龙》。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叫做龙的传人,特别是当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交流得多了以后,我们更是充满了疑惑。因为欧美,他们对龙的观感是不好的,多半认为龙是很邪恶的,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会特别喜欢龙呢?我们任何地方,它都要把龙的形象,把它显示出来,甚至于把自己的子女,都当做龙子龙女来看待,这什么道理?因为,我们知道龙,它最起码有三个特性。第一个,它变化多端,它是最会变化的,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任何一种动物,没有它那么多变化。第二个,它比较难缠,你掌握不住它。第三个,它显得神通广大,你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它。因此,我们就想到两件事情,一个是说这么神通广大,这么难缠,这么变化多端的,我如果采取跟它敌对的话,那我一辈子痛苦,因为我搞不过它。我不如怎么样,抱着龙,跟

它合为一体,然后借力使力,随着它翻转,反而比较方便也比较安全,我想这是我们第一种想法。第二种呢,就是我们对龙很羡慕,说你看,你地上也能活,空中也能飞,当中你也可以安顿你自己。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它能够像龙一样的神通广大、随时应变、无所不通。我们都知道,人生要面临很多很多的困苦、艰难、阻碍,如果我们像龙一样,那该有多好,因此我们就会把乾卦这个具有充分创造力的一个能量,用卦来加以模拟。 乾卦的大象,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你看天空,它最主要是什么,就是云行雨施,它有云有雨才叫天空。如果天上有物质,它统统掉下来,它没有,它空无所有,所以叫天空。但是它有云它有雨,云雨要动,云雨不动的话,那这个天气凝固在那里,那是很闷的,那草木也很难长大,所以云要行,雨要施,所以叫做行。就是天如果不运行的话,那个空气不流通就糟糕了。健呢,健不是说刚而已,而且要持久才叫健。你很刚,一下折断了,很行,一下变不行了。持久地运行,才叫天行健。 我们看到太阳持久地不停地,起来,下去,再下去,空气不停地流动,有时候有云,有时候有雾,有时候下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就觉悟到,我做一个君子,我应该向天学习,学习什么?自强不息。 天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易经》中的乾卦,正是寓意着,宇宙自然万物统领于天,体现天的意志。那么在乾卦的六条阳爻,究竟都寓意着怎样的含义呢?自下而上、乾卦的初爻,又是什么意思呢?

浅谈《周易》的人生哲理

浅谈《周易》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摘要:《周易》以简单的语言系统和符号系统囊括了宇宙万物变迁发展的规律,其内容之庞大,其形式之简单概括性之强不得不令人折服,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周易》也是一部关于做人的百科全书,《周易》中通过很对隐晦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关于做人的智慧,在本文中,我将谈谈我对《周易》中的部分卦象及卦辞的理解,以及其对我们做人以及为人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适时而变,居安思危,祸福相依,理性。 一、由乾卦引发的思考。 乾卦中的六爻辞取象于龙,先后分别解释了龙潜伏于地,初现于田,活跃于天,悔于过高盛极而衰的整个过程,联系到我们的成长实际,从我们学习到走入社会再到发展事业从起步到最终成功,每一次经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揭示在从初九到上九的六个卦辞中。乾卦的第一句是“初九,潜龙勿用”,初九处于乾卦六爻之中最下面的位置,这时候可以理解为龙潜伏在地下,而根据《周易》中的“三才之道”,最下边两个爻代表地,称之为地道,中间两个爻代表人,称之为人道,最上边两个爻代表天,称之为天道,天地人叫三才之道,而龙本应该在天上自由翱翔,而如今处在初九的位置,显然这不是当道,得位的,所以只能在地下慢慢积聚力量,厚积薄发,为以后的辉煌腾飞做准备,而引申到做人的层面上,在这时期代表着人还未成熟,还没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需要积累充实,这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安安分分,低调做人,耐的住寂寞,沉得住气,努力充实自身实力,练一套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处于这个阶段,即求学阶段,这个时候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懂得继续自己的力量,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阶段是踏踏实实的积累阶段,切不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自以为是,否则将把自己的前途扼杀在摇篮之中。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处于地道上位,这时候代表龙已经到地面上来了,这时候的龙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物无知的潜伏者了,这一阶段的龙开始小心翼翼地浮出地面,寻找自己的出路,“利见大人”则表明单凭龙的一己之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遇到知音或者伯乐助他一臂之力,方能助其成就一番事业,最典型的就是寻找知遇之人,寻找一个能赏识你栽培你的前辈,跟着他好好学习出事为人之道,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这是的“恩师”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还是要谦虚谨慎为人,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该做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总会遇到伯乐的,在这一阶段能找到知遇之人,给自己一个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舜在田间耕作打渔的时候就得到尧的赏识,从而得到重用和栽培,积累了一副治理天下的好本事,这时候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再锻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升华提高,那么此人的前途是无可限量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在刚刚离开学校初入社会找工作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单位得到锻炼,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还是要低调做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过也要适当的展示自己,以期遇到贵人赏识,方可成大器。 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就是勤奋的意思,在这个时候龙还是没得位,但是相较前一的阶段来说又离成功近了一步,九三是指龙到了人的下位,离飞龙在天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还得从现实出发,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夕惕若”意思是到了傍晚夕阳下山了,也要保持警惕,

易经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与意义

易经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与意义 摘要;《易经》是一本人人皆知却又深奥莫测的古老经典。它是中华宝贵的文化,蕴含着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任然对人们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易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 关键词:易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随顺含蓄从容 《易经》历来被称为“群龙之首”,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则客气地称其为“群经之首”,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关于《易经》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它看做中国古代占卜用书,在我看来未免太片面了。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在当今社会竟然受到那么多中外人士的热切追捧,他对我们的个人事业和企业成长究竟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易经》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易经的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原理,就是在现代企业组织变革、运营创新、战略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性格,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成熟较早的国家,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恢弘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易经中蕴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六十四卦更是耐人寻味。《易经》乾卦告诉我们:不论你是身处“潜龙勿用”阶段,还是已达“飞龙在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境遇下都要懂得适时调整和应对。乾卦的卦辞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元、亨、利、贞,从这简单的四个字里,我感悟到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好的品格,还要懂得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懂得固本培元,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乾坤卦的这句卦辞成为了炎黄子孙做人做事的准绳。他的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我们做事就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土地的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我们做人就要像大地一样,要积累道德,才能承担事业。历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会这种精神并自觉的加以践行。清华大学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正是易经文化的传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的成长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构造。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而《易经》作为中国本土文化,我们更应该汲取其优秀基因,同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建设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整体的中国传统之中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文明意识,从来都不缺乏理想与现实的实践精神,并以其形而上道的思想、求实的态度,果然地付诸于实践的勇气,一代代地探索着文明、进步的客观发展的道路。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我们灌溉根的好时期,为未来打基础的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