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2005-2007年某院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2005-2007年某院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查 治疗 费 占了很大部 分 。目前 大部 分住 院病 人 的医疗付 费方
式主要还是 以 自费 医疗为 主 ,过万 的医疗 费用造成病 人及其家 属沉重的经济负担 。该 院是综合性 的 中医 院 ,应发挥 中医 中药 的 特色 ,积极研究 中医对该病的治 疗方 法 在保证 医疗质量 的 同时 ,降低治疗成 本 ,减 轻病人 的经 济负 担。医 院应加快 改进 诊 断治疗方法 ,尽 量缩 短住 院时间 ,从 而降低医疗费用。
[9] 陈楚玉.2004-2007年我 院住院病 人疾 病统计 分析 [J].医学信 息 ,2008,21(6): 787-788. L (收稿 日期 :2008-03-31;修 回日期 :2008-06—17)
2005 2007年 某 院住 院病人 死 亡 原 因分 析
郭 炜玮 曾庆 会
资料来源于南 阳市 中心 医院 2005-2007年住 院病例 ,共 123 796例 ,其中死亡 I 154例 ,病死 率 0.9% 。死 亡疾 病诊 断 按 ICD-10疾病 分类标 准进 行统计 。数据应 用 Excel软 件进 行 处 理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住 院死 亡病 人性别构成及病死率 袁 1 2005-2007年某院住院死亡病人性别构成及病死 率
【关键词 】 住院病人 死亡原 因 分 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5253(2008)03-0284-02
研究住 院死亡病 例的死因构成及影 响因素 ,找 出威胁 人们 生命和健康 的原 因 ,为 制定卫 生保 健措 施 ,确定 当地卫 生工 作 重点 ,合理配置卫 生资源提 供科学依据 。现将 某 院 2005-2007 年住 院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 1 资 料 来 源 和 方 法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

41年前的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的一家医院,年仅45岁的心外科Christian Barnard医师(图1)为一位57岁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成功地做了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图2A、B),术后患者虽然仅存活了18天,最终死于肺部感染(图2B),但Barnard的这一创举令全世界瞩目和震撼,他不仅开创了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先河,并向终末期心力衰竭这一医学传统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1个月后,Barnard医师又做了第二例原位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术后生存19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

1968年,全世界有17个国家的60多个医学中心为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做了心脏移植术,不幸的是术后大多数患者都因心脏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因此,很多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移植手术,只有斯坦福大学等少数几个中心还在继续这一工作。

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Cyclosporine的问世,大大缓解了心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对供体心脏的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心脏移植术再次成为热点,手术也逐渐成熟。

1 适应证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年龄<65岁,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并能积极配合移植手术者;(2)肺动脉压<60 mmHg;(3)精神状态稳定;(4)患有心力衰竭,但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基本正常或能逆转者,预期寿命<12个月;(5)心力衰竭合并顽固性、难治性心律失常,内科治疗无效;(6)家属及本人同意手术并签字。

显然“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很难确定,多数学者提出,患者预期生存时间<1年者为终末期,另有学者认为当LVEF值<25%,而肺毛细血管的楔嵌压>25 mmHg时多数患者半年内将发生死亡或猝死。

2 心脏移植的分类2.1 原位心脏移植术此型约占心脏移植术的99%,手术时先将受体衰竭心脏的大血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离断,再切除左心室、右心室及右心房、左心房的大部分,仅残留两个心房的后壁。

死亡讨论

死亡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讨论日期:2019-11-12 10 讨论地点:大寺镇内二科办公室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陈广艺主治医师职务:科主任参加者(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科主任主治医师陈广艺、副主任执业医师洪杰玲、助理医师黄超通、助理医师农培康患者姓名:黄景相性别:男年龄:81岁住院号:2020002906入院日期:2020-03-27 09:48 死亡时间:2020-03-27 10:18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最后诊断:(包括尸检和病理诊断)1、呼吸、心跳骤停2、急性心肌梗死讨论记录:1.主管医师发言记录:(包括住院诊断与抢救经过)患者因“胸痛7小时,不省人事10分钟”入院,家属代诉7小时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现象,疼痛以心前区为主,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呈压榨感样疼痛,时有放射至肩背部及咽喉部,当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悸、气喘,伴恶心、呕吐,共呕3次,非喷射状,均为胃内容物,具体量不详,无头晕,无咳嗽,无发热、咯血等不适,病后在家曾自服感冒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服药后症状无好转,于今早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家属视病情加重送来我院就诊,在路途中约入院10分钟前突发不省人事,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门诊拟“心跳呼吸骤停”收入我科,病程中无抽搐现象。

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查体:体温不升、心率0次/分、呼吸0次/分、血压测不到,无意识,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0mm,对光反射消失,触不到颈动脉、股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四肢紫绀,全身湿冷。

辅助检查:床边心电图显示直线。

入院后各项检查:第一次床边心电图:显示直线,血常规:Neu83.5%,Lym12.4%,G6PD、BNP、HIV、HCV、RPR、乙肝两对半正常,肌钙蛋白4.65ng/mL,肌红蛋白》400ng/mL,肝功:ALT49.4U/L,AST203.1U/L,AST/ALT4.11,电解质、肾功正常,葡萄糖8.88mmol/l,心肌酶:CK2534U/L,CK-MB257.8U/L,LDH611U/L,A-HBDH657.9U/L,血脂:HDL-C1.69mmol/l,APoAI1.77g/L;诊断为:1、呼吸心跳骤停2、急性心肌梗死。

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置——成人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医疗损害事件的分析

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置——成人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医疗损害事件的分析

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置——成人心脏手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医疗损害事件的分析司徒薇薇;薛晓芳;袁娟娟;谭鸣;赵强;王永武【摘要】通过1例因心脏手术后并发症诊治不当而死亡的医疗损害技术鉴定案例分析,提出了外科手术医师应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置.只有认识到并发症的严重危害,规范对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才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Base on the analysis on a medical damage death case due to improper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surgeo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medical malpractice,doctors should recognize the seriousness of complication damage,then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年(卷),期】2015(004)002【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医疗损害;心脏手术;并发症;技术鉴定【作者】司徒薇薇;薛晓芳;袁娟娟;谭鸣;赵强;王永武【作者单位】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上海 200031;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上海 200031;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上海200031;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上海 200031;上海交通医学院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上海 20002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心外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患者男,49岁,2014年2月10日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急14年,反复咯血2年”入住A医院心外科。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原因试析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原因试析

·271·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原因试析贾恩霞 刘 伟 河北省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 呼吸内科 072350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5月~2020年5月因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1例猝死患者的原因。

结果:发现严重缺氧、利尿过度、迷走神经兴奋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密切相关。

结论:要充分认识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的原因和诱因,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纠正缺氧、防止过度利尿、避免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是降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猝死 老年 缺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疾病,慢性起病,多死于并发症。

我院自2015年5月~2020年5月15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死亡之中,猝死者31例。

现对31例老年肺心病猝死原因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21例,女10例,年龄60~80岁,平均67岁。

均为汉族。

病程3~20年,住院10小时~15天,7天内死亡的25例,未经心肺复苏死亡1例,室颤19例,心室停搏11例。

肺心病34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高心病5例。

本组患者心功能为Ⅲ~Ⅳ级。

心电图示偶发早搏10例,广泛心肌缺血28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8例,其中明显改善22例,无改善3例。

连续3天使用强效利尿剂30例,31例均因各种原因拒绝吸氧。

Hb>180g/L17例,低钠低氯血症13例,低钠低氯低钾血症7例,单纯低钾血症5例,脂血症15例,氮质血症11例。

死前情况:白天6例,夜间10例,饱餐后4例,外出活动4例,过度兴奋7例。

2讨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可发生于原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1小时内死亡[1]。

本组31例均在1小时内死亡。

老年人猝死发生率较高,尤其有冠心病或其它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护理案例分析

护理案例分析

护理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患者,张先生,45岁,因突发心肌梗死被送入医院。

经过紧急手术治疗,目前病情稳定,但仍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该患者的护理团队由一名主管护师、两名护师和一名护士组成。

二、护理问题1、疼痛:心肌梗死会导致胸痛,影响患者的呼吸和休息。

2、焦虑: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和未来,产生焦虑情绪。

3、睡眠障碍:疼痛和焦虑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4、呼吸困难:心肌梗死导致肺水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

5、预防并发症: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需要预防。

三、护理措施1、疼痛护理:给予患者止痛药,如吗啡或盐酸其他镇痛药,以减轻疼痛。

同时,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2、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疑虑和焦虑情绪。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信心。

3、睡眠障碍护理: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因素干扰患者休息。

可给予适当镇静药,帮助患者入睡。

4、呼吸困难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治疗。

同时,限制患者的活动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5、预防并发症: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四、护理效果经过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张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

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呼吸困难得到一定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张先生对护理团队表示感谢,认为护理措施到位、专业、贴心。

五、护理体会通过本次护理案例分析,我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睡眠障碍护理、呼吸困难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是关键环节。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患者的信心与配合度。

我们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护理临床常见护理风险案例分析在护理工作中,风险始终存在,如何有效识别和应对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是护理人员需要和解决的问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临床探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临床探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临床探讨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为探讨其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的患者66例的相关资料,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主要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应用激素、使用利尿剂、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现探讨如下。

资料与方法入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按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标准确诊),其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52~88岁,平均695岁。

病因:支气管、肺疾病62例,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2例,其他2例。

入院时发作或加重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6例,肺结核合并感染8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6例,冠心病4例,脑梗死2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50例,离子紊乱14例,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18例,肝功转氨酶升高29例,低蛋白血症21例。

血气分析:PH<735 24例,PH>745 14例,余正常。

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42例,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46例。

HCO3-<21mmol/L 16例。

治疗:所有病例均行积极抗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等处理。

结果本组66例从入院至死亡时间1~38天,死亡相关原因:肺性脑病26例,水电解质紊乱18例,霉菌感染1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消化道出血4例,窒息3例,心脏骤停4例。

讨论肺心病在我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有诱发因素的情况下,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如不给以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等而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现就我院7年来收治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死亡因素如下。

⑴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病程恶化进展中的严重合并症,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症状。

大学病理病例分析

大学病理病例分析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男,65岁李某。

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1、有哪些病变?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4、死亡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②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③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

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

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3、(1)高血压→左心室克服外周阻力→代偿肥大扩张(2)缺血性萎缩4、脑出血。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

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

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

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粉染,管腔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