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经论治偏头痛

合集下载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黑水城出土3则偏头痛西夏文古医方考释

黑水城出土3则偏头痛西夏文古医方考释

①偏 头痛之方。② 细辛 、 黄 、 叶 、 芦各一 钱数 。 雄 荆 藜
③右捣 为细粉 , 左痛则 吹右鼻 内。④ 右痛则吹左鼻 内。⑤ 偏 头痛之方 。⑥ 荜拨 数 。捣 为细 粉 , 吹 为 , 使 显效 。⑦ 偏
头 痛之 方。⑧ 大食食盐 、 香双数 。⑨ 右捣 为细粉 , 乳 口含 水 。④ 吹鼻 内二三次。 偏 头痛 , 头痛之 偏于一 侧者 也 , 又名 偏头 疼 、 头病 。 偏
方 只单捣藜 芦 取细 末 , 每少 许作 嚏 药 , 亦妙 。 ④ 《 济 ” 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 卷四六“ 门” 载 “ 卧 散 ” : 不 卧 散 出德 生堂 。 头 所 不 “ 治偏 正 头风 疼痛 , 浑身 壮热 , 风 肿牙 疼 , 宜服之 。细 及 并 辛、 甘草 、 人参 、 藜芦 、 川芎各一钱 、 膏半两水飞研末 。右 石 为细末 , 口噙水 , 手捻药末少许 , 鼻中。 ”
21 0 2年 3月第 3 4卷 第 3期
Hee JT M , rh2 1 , o 3 N . b i C Mac 0 2 V l 4, o3
43 9
羹囊
黑 水 城 出 土 3则 偏 头 痛 西 夏 文 古 医方 考 释
梁松 涛
( 北 大学 宋史 中心 科技 史研 究所 ,河北 河
关 于偏 头痛病机的论述 , 医书 多有记 载。如《 诸 太平 圣惠
方》 卷四 o“ 头偏 痛诸 方” “ 头偏 痛者 , 治 载 夫 由人气 血俱
虚, 客风人于诸 阳之 经 , 偏伤 于脑 中故也 。又有 因新 沐之 后, 露卧 当风 。或读学 用心 , 劳细视 , 牵 经络 虚损 , 风邪 人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文献 ; ; 经方 头痛 ; 考证 ; ; 荜茇 黑水城

头痛

头痛



• 4.病机转化:头痛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 虚,不养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 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 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 人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5.预后:外感头痛之病 性属表属实,病因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邪气,一般病程 较短,预后较好,经祛邪治疗后,多数向愈。若头痛进 行性加重,“脑膜刺激征”伴颈项强直,呕吐,甚则神 昏、抽搐者,病情危急凶险。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病情较为复杂,大多经治疗后, 可逐渐好转,甚至痊愈;若头痛进行性加重,或伴视力 障碍,或伴肢体半身不遂者,多预后不良;若头痛伴头 晕、肢麻者,当注意中风先兆,以防中风发生。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临床特征:以头痛为主症。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 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 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 可为突然发作,也可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也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外感头痛多伴有外感表证。 2.病史: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或有饮食、 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 3.辅助检查: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 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以明 确诊断。
• 3.辨头痛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 经均循头面,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故 头痛的部位亦不相同。太阳头痛,在头后部, 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 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厥 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二)治疗原则
•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 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 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 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 头痛的治疗应根据头痛的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 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 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 蒿本等。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西藏医药2020年第41卷第3期(总150期)鲁汫座■综述鲁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朱家义太湖县中医院内科安徽太湖246400偏头痛是一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该病发生没 有任何年龄限制,一般是20岁至50岁女性多见。

本 病临床可仅表现为单一的头痛症状,而无其他疾病表 现,也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比如:高血压、脑血管 意外,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

疼痛表现临床轻重不一,该病多发,临床上虽治疗方 法多种多样,有中医方法,西医方法,中西医结合方 法、内治方法,外治方法,均难以完全治愈。

本病虽 临床后果并不严重,但对患者工作,生活,心理健康 影响很大,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对偏头痛的治疗与 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各流派医家运用中医经方,中医 经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治法治疗,内服法与 外治法结合治疗偏头痛均疗效显著,笔者搜集并整理 了近些年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各种方法,现将结果分述 如下:偏头痛,古有“脑风”、“首风”之称。

《伤寒 论》将头痛按阴经,阳经分论,而其中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则没有提及^疼痛一般表现为跳痛、烧灼 痛、隐隐作痛、昏痛、空痛感,患者明显痛苦与烦恼,但是头部从外观上无异常改变,用手触摸也难以发现 疼痛部位。

潘智敏将偏头痛分为肝风内动和风痰阻络 两型,提出治疗以止痛为主,配合平肝息风,活血祛疲, 清热与燥湿相结合等方法,随访多年疗效很好[1]〇1病因病机的认识1.1外邪头痛违反四时节气,生活饮食起居不当,感受六淫邪 气,以风邪为主。

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血脉,气血运 行不畅引起头痛,风善行为百病之长,可夹多种邪气 而犯病。

偏头痛以感受风邪为主'1.2瘀血头痛因工作生活不当致外伤或久病卧床欠活动,体质 严重下降,气血亏虚致经络运行不畅,经脉不通,中 医认为“痛者不通”而致偏头痛,该头痛的特点是痛 处固定不移。

1.3血虚头痛血虚则脑失所养,表现为头昏头晕而痛,可同时 伴有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唇及指甲淡白等贫血症状。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转载)发表者:赵东奇347人已访问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聂娅【关键词】头痛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

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外感内伤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

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

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

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 外感风寒兼热头痛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

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予清上蠲痛汤加减: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

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

”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

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 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

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头痛和偏头痛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感六淫是常见的诱因。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等邪侵袭人体,导致头部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比如,在秋冬季节,外感风寒,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凝滞,就容易出现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而在夏季,外感风热,热邪上扰清空,也会导致头痛,此类头痛多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导致头痛和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就会引发头痛。

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头痛。

再者,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头痛。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清阳,从而引发头痛。

另外,饮酒过度也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上蒙清窍,引发头痛。

此外,劳逸失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就会出现头痛。

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导致头痛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头痛和偏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寒则疼痛加重。

调理时应以疏风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

其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羌活、细辛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风池、风府、列缺等穴位,以疏散风寒,通络止痛。

风热头痛,症状为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

黄银兰分经辨证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

黄银兰分经辨证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

黄银兰分经辨证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
曹丽翠;王磊;代阳倩;姚辉洁;黄银兰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黄银兰老师认为偏头痛针刺的治疗以经络辨证为核心,结合八纲辨证,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其辨治思路清晰,处方少而精,便于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曹丽翠;王磊;代阳倩;姚辉洁;黄银兰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黄银兰教授火针治验举隅 [J], 王磊;曹丽翠;金莲
2.黄银兰老师应用火针的临床经验撷要 [J], 曹丽翠;王磊;黄银兰
3.黄兰珍:我爱我“家”——记成都理工学院归侨、致公党员黄兰珍 [J], 唐诗敏
4.黄银兰副教授应用放血疗法验案举隅 [J], 李玲;黄银兰;马腾
5.美的追求新的收获——读谭力、昌旭的新作《黄果兰,更娇艳的黄果兰》 [J], 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经论治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头痛多为偏侧,搏动样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

此病病程长、易反复,经年难愈。

目前中医治疗如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均取得良好效果。

据头痛部位可进行辨证归经。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如下:
阳明头痛,痛在前额
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

头痛而胀,面红目赤,口渴喜饮,或伴呕吐,吐后则缓,或大便不畅,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多因阳明经郁热所致。

阳明经系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治当疏风清热和络,方选芎芷石膏汤加减;引经药选用葛根、白芷、知母;针灸治疗主穴取太阳、中脘、足三里;引经穴位加印堂、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痛在两侧
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可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舍红苔黄,脉弦数。

多因火郁少阳,阳亢风动所致。

少阳经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治当平肝潜阳息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引经药选用柴胡、黄芩、川芎;针灸治疗主穴取丝竹空、合谷、列缺;引经穴位加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痛在后枕
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头痛连及项背,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加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多因风寒外袭太阳经所致,痛连项背。

太阳经系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治当疏散风寒止痛,方选川芎茶调散加减;引经药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太阳、风池、列缺;引经穴位加天柱、后溪、昆仑。

厥阴头痛,痛在巅顶
厥阴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巅顶头痛,可伴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

多因肝受寒邪,寒凝厥阴,肝胃不和,浊阴循经上逆,直犯颠顶,发为头痛。

厥阴经系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吴茱萸主入肝经,善治厥阴头痛,故可选吴茱萸汤加减;引经药选用吴茱萸、藁本;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合谷;引经穴位加四神聪、太冲、内关。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一般病程长,起病缓,多伴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证候,病性复杂。

治疗应标本兼顾,忌头痛医头,可根据头痛部位选取引经药物及腧穴,以提高疗效。

偏头痛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强光线刺激,禁烟戒酒。

可选择合适穴位自行推拿按摩,如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及阿是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