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黑人处境探析——谢国荣《民权运动的前奏》评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黑人处境探析——谢国荣《民权运动的前奏》评介发表时间:2018-11-26T17:09:11.9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彭凤林[导读] 本书全称为《民权运动的前奏—杜鲁门当政时期美国黑人民权问题研究》,作者谢国荣,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美国政治史和种族关系史研究,是当今国内美国种族关系史坛上最有颇具影响力的中年学者。
谢国荣先生在《民权运动的前奏》一书对于美国自新政时期至杜鲁门总统执政时期的美国黑人问题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450000)本书全称为《民权运动的前奏—杜鲁门当政时期美国黑人民权问题研究》,作者谢国荣,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美国政治史和种族关系史研究,是当今国内美国种族关系史坛上最有颇具影响力的中年学者。
谢国荣先生在《民权运动的前奏》一书对于美国自新政时期至杜鲁门总统执政时期的美国黑人问题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谢郭荣先生将20世纪40年代视为黑人民权运动的起源这一观点为当代学者研究黑人民权运动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前瞻性的视野---“前奏”的铺垫本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印刷出版,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新政至二战时期黑人所处环境以及民权运动的发展: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战后黑人处境的变化以及黑人政治力量的崛起以及美国社会内部对该问题的回应,第三章主要内容为杜鲁门执政后总统民权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其所进行的一系列与黑人相关的活动;第四章主要包括杜鲁门总统在1948年大选中所发表的民权咨文以及其反响;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对民权事业的进展进行了概述,以及民权运动的近期发展进行展望。
曾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的利昂·F.利特瓦克曾说过“种族问题在美国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性怎么指出也不过分”。
在我国对美国黑人发展研究当中,大部分历史学家多着眼于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斗争,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美国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状况,黑人的民权运动同样迎来了新的契机,在黑人民权运动史上,二战一会自以来被称为“被遗忘的年代”,在近年黑人民权运动史研究中,多数学者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黑人争取民权运动取得的成果之上,较少有人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杜鲁门总统执政时对黑人民权运动的激化与推动作用,詹姆斯·鲍德温曾说过:“二战期间给予黑人的待遇,是黑人与美国关系的转折点。
系统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
它们的出现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论(1)什么是系统论?确切地说,系统论应当称为“一般系统论”,其创始人贝塔朗菲(L.Bertalanffy)是这样描述这一理论的:“一般系统论是一个逻辑----数学领域,它的任务是表述和推导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理,不论其组成要素以及其相互关系或…力‟的种类如何”。
“在所有领域中所涉及的是关于系统的科学时,就出现不同领域的规律性形式上的一致和逻辑上的…同一‟”。
“…在严格的形式中,一般系统论具有公理性质。
”对于“一致”、“同一”等概念,贝塔朗菲是这样解释的:“…出现了进一步普遍化倾向。
在生物学以及在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很多现象已经应用数学表达式和模型了。
在不同领域中这些模型及其与异质同型的其他模式在结构上的类似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些有关秩序、组织、整体性、目的论等等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般系统论‟的观念。
”由此可见,一般系统论是一门跨学科的学说,它超然于具体学科之外,是概括各学科普遍具有的基本规律性的理论。
其目的是用一般系统论的成果指导具体学科的研究并通过开拓思维空间使具体科学的研究达到更高的层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正是系统论的精髓所在。
贝塔朗菲成立的“一般系统研究会”的最初纲领恰好体现了这一思想:“研究各个领域中概念法则和模型的同型性,并促进各领域之间有益的转换;尽量减少不同领域中重复性的理论工作;通过加强各专家之间的交流来促进科学的统一。
”(2)系统论的基本范畴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系统论有一套完整的概念和方法体系。
本文所涉及的是其基本的概念:系统系统定义为“由定量测度Q1,Q2,……Q3标征的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要素P1,P2,……P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作者:杜书瀛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1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此时大批重要理论著作出版,如雨后春笋,充满新气象、新观念、新思想。
其中许多著作,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它们不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学术范型同旧的“诗文评”的学术范型的论争和对立,而是现代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范围之内的论争和对立。
它们都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组成部分。
在众多学派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最有生气,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久之后即在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学术范型;成型期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69-04一、大批论著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基本成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并且在初步成型之后,著作如林,其现代的学术范型被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许多重要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充分地呈现出他们追求新观念、新理论的极大热情。
据我和钱竞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初步统计,这个时段的著作,有近百种——我在该书《全书序论》列出了其中大部分书目;后来我看到张法等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所列《1911—1949文学理论著作统计表》,知道我尚有遗漏。
张法说,他们的统计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二书的基础上.查补近年文艺理论著作综合而成,可见是集众多学者之力而获得的成果。
读者可以参考。
这些论著,除极少数,如姜亮夫《文学概论讲疏》(北新书局1931年版),是循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刘永济《文学论》、马宗霍《文学概论》一路下来的旧模式而参进某些新因素之外,其余都是“现代模式”的。
ITS的来世

复杂系统理论1 复杂系统理论概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系统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45 年奥地利学者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宣告了一般系统论的创立。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系统有三项普遍和本质的东西: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由一些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并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随后,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于 1948年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香农信息基本理论的基础。
1950 年,维纳(NobertWiener)出版了《控制论和社会》一书,着重论述了通信、法律和社会政策等与控制论的联系。
阿希贝(Ashby)1958 年发表的《控制论在生物学和社会中的应用》一文,认为可以运用非线性系统中的控制理论来研究社会系统。
但总的来说,那个时期的复杂性研究方法尚无实质性进展。
基于系统自身结构复杂性的状况可将系统简单系统、无组织的复杂系统、有组织的复杂系统三大类(韦佛(Weaver.W),1958)。
复杂系统是相对于简单系统而言的。
有组织的复杂系统的特征是系统的元素数目很多,而且元素间存在着强烈的耦合作用,使得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牛文元1987;Wilson,A.G.1,997)。
另有专家认为,复杂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作出行为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约翰·L·卡斯蒂(John L.Casti),1998)。
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最早大概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它是一大批新兴学科的总称,它们的研究对象尽管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系统都是复杂非线性系统,或非线性复杂自组织过程。
2 复杂系统的一些公认观点著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2000年曾说过一句名言:我认为,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这句话高度概括了21世纪理论科学面临的任务是处理各种复杂系统,也就是我们要建立一套不同于过去的理论体系以面对21世纪的科学挑战。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

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作者:李唯一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我们如今说的流行音乐,这是指一种深受大众热爱,并且通俗易懂,易于在当今社会流传的音乐体裁。
这种音乐实质就是抒发情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通常将人生感悟,恋爱经历,怀念往日,向往未来这些题材作为创作的思路。
流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娱乐大众,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效应在其中。
19世纪末上世纪初爵士乐兴起,并成为了世界性的流行音乐,这样的流行风潮也慢慢的挂到了中国,并且逐渐在中国乐坛发展生根。
在上世纪30年代变产生了在当时成之为“家庭爱情歌曲”或“时代曲”的作曲家,作品和歌星。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关键词:流行音;通俗易懂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86-01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期阶段我们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从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开始起步的,当时为了歌舞的演出的需要,黎锦晖先生谱写出了例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等最早的爱情歌曲。
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流行歌曲其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民间小调为基调来发展的,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其作品用西洋乐队伴奏的时候其也借鉴了爵士乐节奏的特点,并且融合的十分和谐。
早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还有徐如辉先生,他先后创作了《永别了,我的弟弟》、《阁楼上的小姐》、《卖油条》、《夜月之歌》等等。
在那时还有许多著名的歌星,如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首唱者黎锦晖的女儿黎明辉;当时“明月歌剧社”的“四大天王”之一的王人美,她的代表作如《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其他还有黎莉莉,薛玲仙,胡笳等。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段的流行音乐结合了更多的听觉和视觉效果,特别黎锦光和陈歌辛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使当时的流行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浪漫温柔。
浅谈20世纪40年代查理·帕克的Be-bop音乐特点

浅谈 20世纪 40年代查理·帕克的Be-bop音乐特点摘要:Be-bop,又称Rebop,属于爵士乐的一种,并占有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的纽约Be-bop开始流行,奠基人是查理帕克(Charlie·Parker 1920-1955)等人。
本文Be-bop音乐风格的在爵士乐编年发展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是为爵士乐做出重要贡献的风格之一。
演奏Be-bop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查理帕克等人,他的结构分析通常是AABA的曲式结构来进行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即兴创作,bebop音乐的特点首先速度通常为120以上的快板或急板,以八分音符互相串联为主,其次他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复杂变化的和声是它的又一特点,大部分乐曲使用7和弦和9和弦旋律复合的节奏拍子进行编排演奏,同时他的即兴演奏也是be-bop音乐中特别展现个人魅力。
根据当时许多著名曲目的和弦进行编创,旋律的处理和创作的结构,大量引用和借鉴了前一时期爵士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手法。
查理·帕克对Be-bop音乐风格的成熟,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也主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Be-bop音乐。
关键词:Be-bop音乐,查理·帕克,Be-bop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1.“Be-bop“简介Be-bop又称Re-bop是爵士乐的主要风格之一,也是爵士乐队的非常常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在当时看来Be-bop音乐是一种很极端的爵士乐新类型,Be-bop独奏乐手热衷于和声(而非旋律)即兴演奏,他们经常在第一段合奏(或副歌)之后就把旋律抛开一边开始进行一和声为基础的即兴演奏。
Be-bop这个词在实际中没有任何含义,它是乐手们在排练或者演出中,即兴哼唱出的一些没有词意的拟声词和音节,如“be”、“li”、“bop”等,这些没有词意的拟声词,预约手们即兴演唱的旋律相结合,逐渐在乐手们和演唱之中流传开,后来人们把这种风格用Be-bop来命名。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周仁政内容提要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
20世纪40年代,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
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
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一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纳入文化视野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走向以思潮、流派为脉络作更深入、系统的多元化考察。
按照许多研究者的看法,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可以视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的“三足鼎立”。
但对这一格局的解析不能仅仅依循传统文学史的思路,而应作出文化学意义上的深入探究。
就文化特征上看,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和海派文学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决定着三种不同的文学流向。
文学是文化的现实。
今天看来,“五四”以后的30年中,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既表现为理性主义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以左翼文学为代表)与审美主义(以京派为代表)的重大差异,也表现在二者与非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海派文学共有的区别上。
其中,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既具有启蒙传统又禀承中国固有文化命脉,作为现代主流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则代表着一部分具有现代文化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反省“五四”后文学的政治化道路,依托现代大学体制和独立的艺术实践,在审美乌托邦的意义上完善了现代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文化建构。
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命脉的海派现代主义文学显然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派”,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人”,实现了从传统市民文学向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和奥地利的高硅铝土矿就是劳塔厂通过焙烧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这个厂位于德国。
在700~1000℃的环境中焙烧铝土矿,之后再90℃的条件下,用苛性碱(10%)将焙烧矿溶出。
使铝土矿焙烧脱硅率达到最高的80%的最佳温度是900!~1000摄氏度,同时,精矿的A/S从之前的四点五提高到了二十,将三氧化二铝的损失率维持在百分之五以下。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溶出环节,由于较大的液固比,使得该方法存在溶出时间太长,物料流量较大,溶出液中二氧化硅含量过低,使后续工艺复杂化的缺陷。
另外铝土矿产地的不同对于该环节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含硅矿物的形态及晶格差异会脱硅效果的差异。
国外铝土矿焙烧预脱硅研究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但尚未见工业应用,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焙烧预脱硅方法要使用高浓度碱液,液固比太大,物料流量大,烧碱消耗高,且焙烧后的铝土矿需要较高的溶出温度[i]。
上世纪五十年代,铝土矿预焙烧脱硅工艺研究在我国开始兴起,以提高铝土矿原矿的A/S 比为目的。
相关实验研究最早是在鞍山开始的,在鞍山竖炉里焙烧铝土矿,但是,得到的结果是脱硅效果既不明显也不稳定。
后来有人采用其他方法也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之后对于铝土矿预焙烧脱硅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
1980年前后,又有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仇振琢曾对于山东的铝土矿和产于山西的铝土矿焙烧脱硅效果做过对比试验,焙烧温度在10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间,温度在1100摄氏度效果更好[ii]。
实验研究证明,在焙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从高岭石分解所得γ-三氧化二铝往α-三氧化二铝晶形的转化幅度增加,所得产物在碱液中也越稳定,减少了三氧化二铝的消耗。
在高温,低压的环境下做预脱硅实验,浸出液的液固比也会较大幅度的降低。
浸出周期缩短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三氧化二铝的消耗也几乎为零,而且还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脱硅率。
刘今等人用含有高岭石及一水硬铝石的山西普铝矿进行化学脱硅小型实验:原矿的化学成分为:60.41%AL2O3、12.83%SIO2DUNAHO、6.13%Fe2O3,铝硅比为AL2O3/SIO2=4.7,粒度为-74μm,实验温度控制在600 ~1100℃的范围内,溶出温度为90℃和120℃,Na2O浓度为77.5g/l[iii]。
实验研究显示。
对脱硅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焙烧温度,脱硅率随着焙烧温度升高的增加,但是氧化铝的溶出率没有同步变大的趋势。
另外,磨矿方式的不同,所得物料的脱硅率也会有不同。
综上得出:1000摄氏度到1100摄氏度为最佳被烧温度,95摄氏度为最佳溶出温度。
与此同时,矿石的铝硅比也从4.5改良到了13到18.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铝和氧化硅的分解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变得容易,其中氧化硅是较为容易和碱液反应产生硅酸钠的;另外,浸出液的液固比增加,精矿的A/S(铝硅比)也会提高,不过三氧化二铝的回收率会略微下降。
罗琳等人应用差热、热重、红外光谱和高温X射线衍射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山西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型高硅滴低品位铝土矿的焙烧热力学过程进行研究[iv]。
实验所得,这是一个非等温多相反应过程。
在焙烧后的脱硅规律方面,高岭石和铝土矿是相似的。
说明,高岭石脱硅后
[i]赵世民,王淀佐,胡岳华,徐晨,赵小玲.铝土矿预脱硅研究现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05).
[ii]仇振琢.低铁中等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合理方案的商榷[J].轻金属1987(2):8~14. [iii]刘今,程汉林,吴若琼.低铝硅比铝土矿预脱硅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27(6):666~670.
[iv]罗琳,刘永康,何伯泉.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型铝土矿焙烧脱硅热力学机理研究[J].有色金属,1999,51(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