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30年代戏剧

2、名震剧坛的《日出》
• 《日出》1936年发表。1937 年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同时获奖的还有芦焚(师陀) 的《谷》、何其芳的《画梦 录》)
一、从《雷雨》到《日出》的发展
1、《雷雨》主要是从家庭内部关系揭露封建统 治,《日出》写现代都市上层社会的丑行,揭 示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
5、1940年创作《北京人》。1942年改编 《家》。
6、抗战后,创作多幕剧及电影剧本。
7、建国后,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等。担任北京人艺院长。
• 曹禺一生创作14个剧本。《雷雨》《日 出》《原野》《北京人》《家》,被称 为“五大杰作”。
一、一鸣惊人的《雷雨》 二、名震剧坛的《日出》 三、别具一格的《原野》 四、文明的挽歌《北京人》 五、出色的改编《家》
人家点东西,用人家一点钱,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这不要 紧,我都明白。 凤 好吧,那么您说吧,究竟要多少钱用。 贵 不多,三十块钱就成了。 凤 哦,(恶意地)那您就跟这位大少爷要去吧。我走了。 贵 好孩子,你以为我真装糊涂,不知道你同这混帐大少爷做的 事么?
凤 您是父亲么?父亲有跟女儿这样说话的么? 贵 我是你的爸爸,我就要管你。我问你,前天晚上— 凤 前天晚上? 贵 我不在家,你半夜才回来,以前你干什么? 凤 我替太太找东西呢。 贵 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家? 凤 您这样的父亲没有资格来问我。 贵 好文明词!你就说不上你上哪去呢。 凤 那有什么说不上! 贵 什么?说! 凤 那是太太听说老爷刚回来,又要我检老爷的衣服。 贵 哦,可是半夜送你回家的那位是谁?坐着汽车,醉醺醺,直
两 个
上层社会:陈白露的旅馆 上层的罪恶
场
景 下层社会:翠喜的房间 下层的不幸
——曹禺《雷雨·序》
三十年代戏剧

• ②结构精巧。按照生活流程使五户人家穿插上场, 扩大了剧情的包容性。
• ③运用了象征手法。梅雨象征着小人物承受着生 活重压的压抑的心情,同时还象征着当时压抑沉 闷的政治气候。
4、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三、李健吾
•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 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 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1925年考入清华大 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 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1935年 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 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 骨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与郑振 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 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 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以身作则》(1936年)
• 前清遗老徐举人,以倒背四书、家教森严自得, 整日以“男女有别”为大防,把一双儿女禁锢家 中。女儿偶然偷出家门即被一无赖营长看中,营 长买通下人以看病为名进入徐宅与徐女相会,败 露被逐。结果这个营长正是他为女儿指腹为婚的 多年音讯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虽高唱"男女有 别……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却为女仆倾倒, 不能自持,闹了许多笑话,道貌尽失。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 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 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后 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他的剧本贯串 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 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情,情节 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 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
• ③运用了象征手法。梅雨象征着小人物承受着生 活重压的压抑的心情,同时还象征着当时压抑沉 闷的政治气候。
4、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三、李健吾
•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 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 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1925年考入清华大 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 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1935年 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 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 骨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与郑振 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 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 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以身作则》(1936年)
• 前清遗老徐举人,以倒背四书、家教森严自得, 整日以“男女有别”为大防,把一双儿女禁锢家 中。女儿偶然偷出家门即被一无赖营长看中,营 长买通下人以看病为名进入徐宅与徐女相会,败 露被逐。结果这个营长正是他为女儿指腹为婚的 多年音讯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虽高唱"男女有 别……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却为女仆倾倒, 不能自持,闹了许多笑话,道貌尽失。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 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 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后 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他的剧本贯串 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 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情,情节 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 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的戏剧冲突200字
《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它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该剧主要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社会等方面展开,其中的戏剧冲突贯穿始终。
首先,家庭冲突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故事中的吴家兄弟吴大爷和吴小姐与他们的父亲吴妈妈之间存在着世代隔阂和家庭矛盾。
吴大爷和吴小姐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感到厌倦,他们渴望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与父亲的意见产生了冲突。
其次,爱情冲突也是《雷雨》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之一。
吴大爷与李雷的爱情故事是该剧的核心情节。
他们深爱着对方,但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碍,如阶级差异、传统观念以及世俗道德的束缚,这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此外,社会冲突也贯穿于整个剧情中。
剧中展现了封建社会与新思潮之间的冲突。
吴大爷和吴小姐代表了新一代的思想和追求,他们对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持有批判的态度。
与之相对的是李雷的父亲李公公和吴妈妈等人,他们代表了保守的封建势力,与吴大爷和吴小姐形成了对立。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涉及到家庭、爱情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这些冲突不仅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些冲突的交织与碰撞,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经典作品。
我国二、三十年代表现主义戏剧寻踪

M ar 2 02 0
我 国二 、三 十年代表 现 主义戏 剧 寻踪
于 昆 ( 北 师范 大 学 文 系 吉林 长 春 东10 2 ) 30 4
[ 摘
要]2 0世纪初 , 表现主义戏剧特立独行在中国艺坛上 , 从潜至兴,由 而馥 ,虽然 馥迹 潜流 . 但
渊 源依持久长。 它作为一种 搓化的精神特质 , 一种艺术方法 + 留下 丁耐藏唇斌剧发展有耀远影靖曲孰 迹。 [ 关键词]表现主义戏剧 }卒土化 ;个性化 ;潜流 [ 中圈分类号]Jo 8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18 (0 2 1 0 0 3 0 8 7X 20 )0 —0 7 —0
共 鸣 。其 次 ,作 为一种 文艺理 念和 创作 手法 ,它 既 “ 没有象 征主义的晦 涩 ,又 没有未来 主义 的支离 破 碎 ” 虽新 颖 却相对真 切 , 独特却相 对 自然 , , 虽 使人不 自觉地接近 之 , 用之 。再 次 , 使 作为 一种 思潮 , 它介 于现实 主义和 浪谩主 义之 间 , 与二者 都有联 系 , 聚了现实主义 和浪谩 主义两方 面 的人 。 集 而且 ,由
3 自身 优 势 .
在众多 的现代 主义戏 剧 中 ,表现 主义 戏剧之所 以在中国脱颖 而出 ,冠 于群芳 ,主要 还是 因为它 自
身 的独特魅 力 。首先 , 其鲜 明的抗争性 质和叛 逆精神 ,“ 想把现实存在 的社会 一点 一滴都倒 翻过来 的热 情” ,反叛 自然 主义 、写 实主义 、浪漫主义 的革新倾 向 ,都顺乎 了我国的时潮 ,极 易在 当时的 中国引起
“ ”并不 是 “ 马”的同义词 中国人对人 的真理 的发 现 ,有关解放人 的宣言 的提 出,振 聋发聩 。这 人 牛
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重视对人的探索,是非常台拍的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破旧立新的时代 ,被西 方 狂潮 启 智 明 目的 中国人 积极地 冲破传 统的藩 篱 ,求 新求知 。特 别是 知识 分 子受 进化 论 的影响 ,逢 “ 新 必 “ 。而现代 主义思潮 比起 以往 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是 时尚的思潮 ,无 疑是 “ 拿” 新 的代名
我 国二 、三 十年代表 现 主义戏 剧 寻踪
于 昆 ( 北 师范 大 学 文 系 吉林 长 春 东10 2 ) 30 4
[ 摘
要]2 0世纪初 , 表现主义戏剧特立独行在中国艺坛上 , 从潜至兴,由 而馥 ,虽然 馥迹 潜流 . 但
渊 源依持久长。 它作为一种 搓化的精神特质 , 一种艺术方法 + 留下 丁耐藏唇斌剧发展有耀远影靖曲孰 迹。 [ 关键词]表现主义戏剧 }卒土化 ;个性化 ;潜流 [ 中圈分类号]Jo 8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18 (0 2 1 0 0 3 0 8 7X 20 )0 —0 7 —0
共 鸣 。其 次 ,作 为一种 文艺理 念和 创作 手法 ,它 既 “ 没有象 征主义的晦 涩 ,又 没有未来 主义 的支离 破 碎 ” 虽新 颖 却相对真 切 , 独特却相 对 自然 , , 虽 使人不 自觉地接近 之 , 用之 。再 次 , 使 作为 一种 思潮 , 它介 于现实 主义和 浪谩主 义之 间 , 与二者 都有联 系 , 聚了现实主义 和浪谩 主义两方 面 的人 。 集 而且 ,由
3 自身 优 势 .
在众多 的现代 主义戏 剧 中 ,表现 主义 戏剧之所 以在中国脱颖 而出 ,冠 于群芳 ,主要 还是 因为它 自
身 的独特魅 力 。首先 , 其鲜 明的抗争性 质和叛 逆精神 ,“ 想把现实存在 的社会 一点 一滴都倒 翻过来 的热 情” ,反叛 自然 主义 、写 实主义 、浪漫主义 的革新倾 向 ,都顺乎 了我国的时潮 ,极 易在 当时的 中国引起
“ ”并不 是 “ 马”的同义词 中国人对人 的真理 的发 现 ,有关解放人 的宣言 的提 出,振 聋发聩 。这 人 牛
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重视对人的探索,是非常台拍的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破旧立新的时代 ,被西 方 狂潮 启 智 明 目的 中国人 积极地 冲破传 统的藩 篱 ,求 新求知 。特 别是 知识 分 子受 进化 论 的影响 ,逢 “ 新 必 “ 。而现代 主义思潮 比起 以往 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是 时尚的思潮 ,无 疑是 “ 拿” 新 的代名
三十年代戏剧

看戏——演戏——写戏
主要作品:
《雷雨》 1934 《日出》 1936 《原野》 1937 《北京人》1941 《家》 1942
《雷雨》的成就
用“回溯式”的方式组织戏剧结构。 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张的戏剧冲突。 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邃的思想内涵。 语言个性化,富有动作性且精炼含 蓄。
深邃的思想内涵
家庭伦理剧; 社会问题剧: 命运悲剧。
试述雷雨的思想内涵。
家庭悲剧:《雷雨》是一部暴露 大家庭罪恶的作品。 社会悲剧:揭示劳资矛盾,控诉 黑暗现实。 命运悲剧:揭露“宇宙里斗争的 ‘残忍’和‘冷酷’”。
在《雷雨》的序中,曹禺声明他创 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 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 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 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 不可言喻的憧憬”,全剧始终闪示 的“隐秘”,就是 “宇宙里斗争 的‘残忍’和‘冷酷’” 。你如 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 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两重性,冷酷、专制;自私、 虚伪。
?——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
主宰吗?
人性的深度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 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 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 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 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 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曹禺的戏剧
生平和作品
曹禺 (1910 ——1996)
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 《雷雨》、《日出》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 熟。
第十四章曹禺及30年代戏剧

它将题材、主题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戏剧结 构的严谨,情节的曲折、动人,戏剧冲突(包括 性格冲突)的尖锐、紧张,人物性格的鲜明,潜 台词与细节的丰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舞台美 术、灯光、声响、道具……和谐的整体感,诗的 意境的精心营造……,合为一体,既是精美的戏 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性的演出效果。
应该说直到曹禺的出现才使这两个条件得到 真正的满足,欧阳予倩的中国话剧职业化的规划 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2、剧情: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 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 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 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 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1998 3 21
人演北
员出京
。
结 束
人 艺
年
后的月
江话
泽剧日
民《江
看雷泽
望雨民
演》观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 史》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 如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 便立刻黯然无光了。
但是当时,《雷雨》的出演并不顺利:由于对 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尤其是直接表现了上流 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因此剧本发表之后在国 内一度受到守旧势力的围攻,遭到禁演,直到 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功地演出了《雷 雨》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各剧团才陆续 将它搬上舞台,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生 活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
பைடு நூலகம்
职,看
第一幕着力揭示周 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 其高潮是周朴园逼蘩漪 “喝药”。其中又天衣 无缝地穿插了周萍与蘩 漪的矛盾;四凤与周萍 的关系。
第二幕以周朴园与侍 萍的矛盾冲突为主线。 一方面深化周朴园与蘩 漪矛盾的性质:专制与 民主的矛盾, 另一方面, 揭示周朴园与下层人尖 锐的矛盾,其高潮是周 朴园与侍萍相认。其间 又穿插着鲁大海(实际 代表工人)与周朴园的 矛盾。
应该说直到曹禺的出现才使这两个条件得到 真正的满足,欧阳予倩的中国话剧职业化的规划 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2、剧情: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 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 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 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 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1998 3 21
人演北
员出京
。
结 束
人 艺
年
后的月
江话
泽剧日
民《江
看雷泽
望雨民
演》观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 史》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 如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 便立刻黯然无光了。
但是当时,《雷雨》的出演并不顺利:由于对 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尤其是直接表现了上流 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因此剧本发表之后在国 内一度受到守旧势力的围攻,遭到禁演,直到 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功地演出了《雷 雨》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各剧团才陆续 将它搬上舞台,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生 活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
பைடு நூலகம்
职,看
第一幕着力揭示周 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 其高潮是周朴园逼蘩漪 “喝药”。其中又天衣 无缝地穿插了周萍与蘩 漪的矛盾;四凤与周萍 的关系。
第二幕以周朴园与侍 萍的矛盾冲突为主线。 一方面深化周朴园与蘩 漪矛盾的性质:专制与 民主的矛盾, 另一方面, 揭示周朴园与下层人尖 锐的矛盾,其高潮是周 朴园与侍萍相认。其间 又穿插着鲁大海(实际 代表工人)与周朴园的 矛盾。
15、30年代的剧作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 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 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 “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 术”。(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推动了 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 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工 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B、繁漪的形象 、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爱与恨交织、互生。 爱与恨交织、互生。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疯狂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尊严与作为女性的生命权 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力,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报复。(周朴园、周萍) 。(周朴园 报复。(周朴园、周萍)
无产阶级戏剧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 1929年, 、 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年 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上海艺术剧社 ( 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 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 钱杏邨等, 成员有冯乃超 、 郑伯奇 、 夏衍 、 钱杏邨等 , 郑 伯奇任社长) 的成立, 伯奇任社长 ) 的成立 , 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 阶级戏剧的主张。 阶级戏剧的主张 。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 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 使中国的现代 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侍萍 、
生活在底层 善良的性格 自我牺牲的母性 不可摆脱的悲剧命 运 四凤单纯 朴实, 单纯、 四凤单纯、朴实, 善良, 善良,易于受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念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并通过了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 纲领》要求剧联应采取各种
演 出形 式 “ 领 导无 产阶 级 的演 剧的剥 削及 与 外 国金融 资本 紧 相勾 结 的
中国商业高利贷资本底榨取之下中国小农经济底急剧的破产,指示他们彻底反帝 国主义,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
神州民俗????年第???期群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兰天瑛?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摘要???????????年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文化碰撞促成了中国左翼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州民俗 2 o 1 3 年第 2 1 1 期
群文活 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兰天瑛
( 广 东省 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摘
要 ]2 0 -  ̄ ' - ¥ E 3 0 年代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 的文化碰撞促 成 了中国左翼戏剧 的产生和
发展 ,成为整个 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 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左翼戏剧运动催生 了优秀 的作 品,也 由于 其局限带来 了消极的影响。 [ 关键词 ]左翼戏剧 革命文学
历史剧 《 赛金花》、 《 自由魂》著名话剧 《 上海屋檐下》,都贯注着对社会现实 问题的强烈关切 。田汉的 《 梅
雨》、 《 暴 风 雨 中 的七 个 女 性 》 力 图探 讨 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青 年 男 女 精 神世 界 的变 化 ,洋 溢 着 时 代 的 战斗 气 氛 。此 外 如 田汉 的 《 名 优之 死 》 、 欧阳 予倩 的 《 车 夫 之 家 》、 《 买 卖 》则 在各 类 人物 命运 的悲苦 中揭 露 了中 国 社会 种种 黑 暗丑 恶 的侧 面 。 ” 左 翼戏 剧运 动 虽然 取得 了成 就 , 但 是 由于 其局 限 性也 带来 了消 极影 响 。 1 、现 实 主义 题材 其 实 , 中国戏 剧 的现 实 主义 传 统 ,是 从五 四时期 胡适 大 力倡 导 “ 易 卜 生 主义 ”就 开 始 的 。五 四 时期 的现 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周萍: 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造就的 自私懦弱的畸型儿,也是中国第二代资产 阶级的代表。其精神状态空虚颓废。其抛 弃蘩漪,一是迫于社会舆论与封建道德伦 理规范的压力,二是基于“对不起父亲” 的良心谴责。
• (6)周冲: 是纯洁无瑕的“间色人物”, 是“夏天里一个春梦”。其对社会现实还 缺乏起码的理解,还生活在飘渺的憧憬和 梦幻之中。 • (7)鲁大海: 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但尚不成熟。(他体现着作家的社会理想) • “雷雨”: 作者在《雷雨·跋》中说: 《雷雨》的结果“不是因果,不是报应, 而是残忍。” • 《雷雨》中写偶然性的地方很多,所以使 剧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 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 教。 •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 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罪恶社会。 •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剧作 《原野》。 •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 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 编剧等职。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 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 本,
• (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 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 奠基人”。 •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 进人。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 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回国后从事戏剧工作, 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 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洪琛的戏剧创作思 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
• 4. 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 不同的文化,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 方式极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 荒谬性。
六、《家》
七、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 1.巴金小说的《家》和曹禺改编的《家》的不同: 情节重心的转移,由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转向 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 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巴金的《家》, 是一曲“青春的赞歌”。(如瑞珏的形象) • 2.曹禺剧作的意义:他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 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 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 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 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 景。
• 2. 可以透过现实描写的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读 《雷雨》中所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 憬、困扰与恐惧。(“诗”的视角) • (1)充斥全剧“郁热”氛围;(自然背景以及人 的情绪、心理、性格、生命的存在方式) • (2)“郁热”氛围中的“情热”(欲望与追求)的 人物;周冲的生命冲动、蘩漪、周萍、四凤的非 理性的情欲的渴求;鲁大海的反抗的野性的 力„„) • (3)“情热”被压抑而引发的无用的“挣扎”。 周萍抓住四凤,蘩漪抓住周萍,周冲也抓住四 凤„„) • (4)剧作本意在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 宙“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四、 《原野》
• 1.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又从 《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 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 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 2.在复仇的主题之下写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 无奈的剧作,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 冲突,乃至灵魂的分裂。 • 3.仇虎复仇的正当性与戏剧重心的转移;仇 虎复仇后的灵魂的分裂和挣扎。
五、《北京人》
• 1. 主题: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 征的传统“北京文化”进行批判。 • 2.人物: • 1.曾皓:清朝遗老,年老体衰,行将就木。 • 2.曾文清:被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模塑成 一具“生命的空壳”—“悠闲”、雅致、怯 懦、颓废、沉滞、懒散;人的生命的彻底浪 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 • 3.愫芳:愫芳是与曾文清对照的角色,博大 的爱与坚毅的精神,愫芳的悲剧,也体现了 曹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 • 4.曾思懿:曾家新一代的统治才,王熙凤般 的人物。
• 3.人物形象 • (1)周朴园: 专制、冷酷、自私、虚伪、 狡猾、凶狠,是其主要性格,也是《雷》 中罪恶的总根子和制造者;但其对妻儿也 有一定的关心,人性尚未丧尽。 • 人们对周朴园的认识分歧,主要是他对侍 萍的怀念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 有人认为是真爱(周扬、钱谷融),有人 说他是假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历任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 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 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 (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 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 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 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 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 英等国文字出版。
二 、代表作《雷雨》
• 1.“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社会问题剧): • (1)“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 的故事,作为后母的蘩漪与周家长子周萍的恋爱 故事。) • (2)“现在的戏剧”(蘩漪与周朴园的冲撞, 蘩漪、周萍、周冲、四凤之间的感情纠葛;周朴 园与侍萍的重逢;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 (3)通过“过去的戏剧”与 “现在的戏剧” 的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通过 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的相互纠缠与冲突,揭露带 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 • (4)从“社会与人生”的视角可以揭示《雷雨》 的现实批判性。
三、《日出》
• 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 • 1.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 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 • 2.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 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 的结构方式; • 3.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对“损不足以 奉有余”现实的抗争。
• 4.《雷雨》写的是“人的挣扎”的困境, 《日出》开掘的是“人的被捉弄”的困境, 这是又一种“残酷”。 • 5.陈白露的性格矛盾及其悲剧的实质:对 生活的追求、对自我的追求与在追求中对 自我的丧失;悲剧的实质为“习惯”, “习惯的桎梏”为生活的“自来的残忍”, 是对人的自我生命的剥夺。 • 6、“日出”意象的象征意义。
• (2)蘩漪:蘩漪的“雷雨式性格”:“交 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性格复杂, 但十分真实。有一些“雷雨式的性格” (作者语)。其性格中有些乖戾、孤傲、 歹毒。 有人说:“蘩漪的可爱不在她的可 爱处,而是在她的性格的不可爱的地方”。 • (3)侍萍、四凤: 被损害的中国劳动妇女 的典型。她们朴实,善良,易于受骗;但 觉醒后也易于坚强起来。 • (4)鲁贵: 是趋炎附势的奴才,既奴性十 足,又阴险狡诈,人性丧尽而不知羞耻。
三十年代戏剧
一、曹禺生平简介
• 曹禺中国二十世纪最 优秀的剧作家之一,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 北潜江,生于天津一 个封建官僚家庭。从 小爱好文学和戏剧, 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 文学作品。
(1910一加南开新剧团,演出 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 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 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 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 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 戏剧艺术。 •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标志着中 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 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 3.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人们空前热情 的读着、演着、欣赏着、赞叹着他的戏剧, 却也肆无忌惮地肢解着、曲解着、误解着 他的戏剧
八、30年代戏剧概述
• • • • • (一)戏剧大众化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 2.共产党领导地区“红色戏剧” 3.国防戏剧 4.农民戏剧实验
• 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工人运动和农 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 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 术上成就较高。 • 戏剧艺术趋于成熟。(曹禺、田汉、夏衍 为代表)
• 4.结构 • 《雷》的结构是戏剧中“锁闭式”结构的杰出范 例 • (1)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 • (2)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 • (3) 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一共8人; • (4) 在危机中开头,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 的情节用回顾的方式——“回溯式”——渐渐透 露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紧 凑。 • (5)“序幕”与“尾声”:对人生悲悯眼光的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