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的戏剧
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20年代的戏剧

• 爱美剧 也称“业余戏剧”,是非营业的突出艺术 品格的新剧,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 园。这期间,北京和上海的高校纷纷成立了业余 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募捐赈灾都 举行演出,他们吸引了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戏剧 爱好者。
•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于1922年冬在蒲伯英、 陈大悲等人的主持下创办,鲁迅、周作人、梁启 超被聘为校董事。这是第一所培养专门戏剧人才 的学校。
• 进化团(天知派新剧\戏)是任天知1910年发起的戏 剧社团,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 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他们曾以 演出《血蓑衣》、《东亚风云》、《茶花女》而产 生影响,它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 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1、追求现场的政治宣传效 果;2、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它对后来的“广场戏 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理 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 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
剧观 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 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 学生业余演剧:天津南开学校和北京清华学校
• 新文化运动的戏剧观 1、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组织 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2、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 要求戏剧从当今社会里取材,描写普通的人,表现他 们的日常生活,打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真实地 展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1916年,宋春舫(戏剧 理论家、剧作家)在北京大学文科开设“欧洲戏剧”, 这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 坛的开始。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第一节概论
•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 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 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 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 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 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 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 次。以后上海又建立一种被称为“东京席”的小剧 场,专供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来华演出。中国人演 出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1899 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晚会上演出自编的时 事新戏《官场丑史》,“这种穿时装的新剧既无唱 工,又无做工”,实为话剧萌芽期的雏形。随后有 《六君子》(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张文祥 刺马》(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等剧目。以后汪仲 贤等学生组织文友会(1905年)、开明新剧会 (1907年)等演出新剧,使新剧从校园走向社会。
中国现当代戏剧
第一章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 戏(1899一1918)
•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 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 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 作. 》“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 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 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 王国维先生(1877 — 1927) 《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宋元戏 曲史》完稿于1913 年1 月, 自1913 年4 月至次年 3 月, 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大型学术 期刊《东方杂志》上。
•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原名 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生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 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 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 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 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 第一部有声《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的手 中。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 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 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 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中国现代戏剧.ppt

2.主题结构 A.表层结构:社会矛盾冲突——新旧思想冲突,阶级 利益冲突 B.深层结构:对人性的探究,对“人生之谜”的索解 ――爱情纠葛,亲情冲突,性格矛盾,命运安排
3.主要人物
A.周朴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怪胎——积攒原 始资本的残酷——封建家长的专横自私——人性的挣扎 和复归
派 新剧”。
早期剧作
早期话剧文学的最初成果是“社会问题剧”。 1.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 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拉开了中国现 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2.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在自己的剧作中,首创了中国轻松喜剧形式.《泼妇》
没有喝。 朴 为什么? (停,向四凤)药呢?
蘩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朴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 ―― (向四凤)药 还有么?
四 药罐里还有一点。 朴 (低而缓慢)倒了来。 蘩 (反抗的)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
中国现代戏剧
(1917~1949)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一、中国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剧的萌芽与诞生 1.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是最早对中 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剧社。主要成员有 李叔同 ,他们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和根据林纾的翻 译小说改编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2.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 优秀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演出所谓“天知
7.丁西林的喜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二节 田汉
• 《 名优之死 》 名优之死》 是中国话剧第 一部现实主义 成功之作. 成功之作
《名优之死》剧照 名优之死》
20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 一方面 ,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一方面,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 并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 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 另一方面 , 则 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闷 、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 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交相辉映,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 交相辉映 , 是田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汉20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 一、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 时称“文明戏” 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 二、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 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 文化思潮的要求, 新青年》 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 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 。 • 三 、 易卜生的影响和 “ 社会写实剧 ” 创 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作潮流。 作潮流。
丁西林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 优雅的喜剧”特色: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 于发掘人物性格、 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 简洁,富有幽默感; 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人物:男客人、女客人、房东太太、老妈子、巡警
洪深加入该社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
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3年被查封为止,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 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 和《回家以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
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
话剧《抗争》,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 外国士兵的英勇搏斗。
反帝爱国的戏剧。创造社作家郑伯奇192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的
反映进步青年苦闷、彷徨和新的追求。田汉 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 《瓦匠之家》(胡也频)、《车夫之家》(欧阳予倩) 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 《好儿子》(汪仲贤)
‚焦母‛在精神上一味依恋 儿子而排拒儿媳的变态心理。
袁昌英在巴黎(1926—1928年)
左图是1927年欧阳予倩改编与周信芳在上海 艺术大学的小剧场里公演的六幕话剧《潘金 莲》。下图是郭沫若剧作《棠棣之花》剧照
(3)新月社及其戏剧活动 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邀
林 徽 因 扮 演 的 齐 德 拉
戏的批判揭开。
1918年10月,‚戏剧改良专号‛出版。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 周作人、傅斯年、欧阳予倩等发表文章,造成很大的声势。对促进新剧
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批判了没落中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 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二,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人艺 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 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为校董。 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于1924年冬停办。是现代中国第一 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 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后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王伯生、吴瑞燕、万籁天等名演员 都在此受过基本教育。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初潮,是在中国近代民 主革命的推涌下产生的。与“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相呼应的,是晚清戏曲改良运 动。上海京剧名伶汪笑侬编新剧,创新声,演 出时事新剧。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的我 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 大舞台》也应运而生。
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可 追溯到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学生演剧活动,1901 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仿效 此,在校内演出自编的 《戊戌政变纪事》。此后 上海学生演剧蔚然成风。
写了两部历史剧《赛金花》
夏衍
和《自由魂》。
1937年夏衍《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同一个舞台场景, 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 “人生的零碎”。
夏衍的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上海屋檐下》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将五户人家的故事同时展开。
话剧《上海屋檐下》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省潜江县, 生于天津,原名万 家宝,出生于一个 没落的官僚家庭。
20年代,为思想解放所激发,择取古事古诗 中的著名女性予以再评价,重塑人物形象成为 一种戏剧现象。与郭沫若的翻案剧同调,还有 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和《貂蝉》,袁昌英 的《孔雀东南飞》,和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等。
丁西林(1893—1974)原 名丁燮林,字哭甫,出生 在江苏省泰兴县。
受清末民初“新学”的影 响夕他在中学时代就抱定
1917年《新青年》陆续发表戏剧改革文章。
1918年6月《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 同年《新青年》出版“戏剧改良专号”。
1919年3月胡适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
1921年 5月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新剧团体民 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同年,上海戏剧协社 成立。
胡适的《终身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上沅
2、
北平国立艺术专 门学校戏剧系: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 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将已经关闭的北平"美术专 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 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 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 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 国家高等教育。
戏剧教育家赵太侔
(三)话剧艺术的现代化——小剧场运动与 新的戏剧理论和表演体制的建立。 涵义:所谓"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 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旨在反对戏 剧的商业化倾向,提倡小型业余的实验性演出, 以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加强其社会作用。 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戏剧, 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 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现代 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 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2、代表作《一只马蜂》、《压迫》等
《一只马蜂》创作于1923年,独幕剧,描写觉醒的青年 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争的一幕喜剧。
写的是有封建思想的吉母,干涉儿子的婚姻自由,又想 把一位余小姐说与侄儿为妻。岂料儿子早已与余小姐相 爱,当他们接吻被吉母撞见后,就戏弄地说:“喔,一 只马蜂”,以蒙混吉母。此剧发表后,许多大学曾演出。 1926年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公演,赵太侔导 演。 多重意蕴: 外在:母与子 内在:新与旧、个人与社会 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
《黑奴吁天录》翻译自斯托夫人小说
后期春柳社指辛亥革命后的戏剧演出活动。 1912年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 吴我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 了后期春柳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 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 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 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 《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 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 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 会的注目,正是在“南开新剧团”30年代诞生了 我国戏剧大师——曹禺 。
周 恩 来 与 南 开 新 剧 团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与实践
一、 《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 ——建设新戏剧的激进立场
“五四”时期适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 话剧运动再次兴起。这次兴起是以批判为其 先导的:《新青年》在1917、1918年间曾展 开过“旧剧评议”,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 对中国传统旧戏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李叔同
欧阳予倩
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 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 前期春柳社包括1907~1909年在日 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 大的两次演出, 一次是1907年6月公演的《黑奴吁 天录》,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 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 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 的剧本”。 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 剧《热血》(改编自法国作家萨都 作品),这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 话剧形式上,都获得中国留学生的 好评。
(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胡适、汪仲贤、 陈大悲、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 胡适(1891--1962):《终身大事》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 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 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 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 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 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戏剧家熊佛西
丁西林的“趣味主义"戏剧
1、简介 丁西林(1893-1974)
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 活动家。原名丁燮(xie)林,字 巽(xun)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 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 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 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 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1、对旧剧的批判 :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 素的封建性内容以及“大团圆”结局;排斥 “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周作人)。 2、新的戏剧观的建立: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 生的工具; 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 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 “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 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应该说这些要求是符合“五四”思想革命、文 学革命的需要的,与同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提 倡也是一致的。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
创作概况: 体裁——正剧、悲剧、喜剧。 创作角度——创作剧、翻译剧。
最先出现的是以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提倡 的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 流,和国剧运动提倡的“趣味主义”戏剧。 初期的戏剧创作以田汉、洪深、丁西林的艺术成 就最高。
任天知
1911年春节,进化团打出“天知 派新剧”的旗号,首演于南京, 接着又到芜湖、汉口等地,相继 演出了《血蓑衣》、《东亚风云》 等剧,因内容抨击时政、宣传爱 国思想,遭到清朝政府查禁 。 进化团在其活动的两年中,创作、 演出的剧目很多,除上面所列剧 目外,重要的还有《恨海》、 《珍珠塔》、《黄鹤楼》、《苦 海花》、《血泪碑》等。
2、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 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第四堵墙 "理论。
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 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 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 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 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化装等)追求逼真的、生活化 的效果,演员的表演要求生活在舞台创造的特定情境中, 不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断那样自然。由此 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剧场戏 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2、“进化团”与“天知派新 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 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 式 进化团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 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它1910年 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 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 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 镜花、王勾身、钱逢辛、顾无 为、查天影、陈大悲等。 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任天 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 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 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 命色彩。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 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 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 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二)“趣味主义”戏剧 的艺术实践——丁西林 等人的戏剧创作
与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相 联系,当时也出现过一 些与“社会问题剧”不 同,但过分追求趣味而 相对忽视社会意义的戏 剧作品。这方面,丁西 林、熊佛西、余上沅等 人的剧作较有代表 性。
第六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 一、话剧的基础知识 ¤戏剧 ¤戏曲 ¤话剧
1914年春柳剧场《不如归 》
戏曲《铡美案》剧照之外交流系统
话剧《哈姆雷特》 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现代话剧的萌芽与演进
1、春柳社——最早 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 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 创造的社团。 1906年冬由中国留 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 京。创始人李叔同 (息霜)、曾孝谷。 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 倩、吴我尊、马绛士、 谢抗白、陆镜若等人。
“甲寅中兴”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 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 色: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 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 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话剧诞生以来一直占主导 地位的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 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 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 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 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 而失去了观众。
三、 话剧的建设与实践
1921年新的戏剧团体与刊 物的出现,则标志着话剧 进入了建设与实践的新阶 段。 建设任务:要提出系统的 戏剧观念,建立新的组织 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 式,并产生自己的剧作家 与剧本创作。
(一)戏剧团体的建立 1、上海民众剧社(现 实主义戏剧) 2、上海戏剧协社(现 实主义戏剧) 3、“爱美剧”与学生 业余演剧的高潮(业余 的、非营业性戏剧)
(二)戏剧学校 1、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 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了“人 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 “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 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 作人、梁启超等均被聘任为校董 事。 这是现代中国第一所培养 “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后 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该校于 1924年冬停办。
二、“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健的文化选择 1、张厚载的保守主义戏剧倾向,他在《我的中国 旧戏观》一文中论述了旧戏的虚拟性、程式性和表 情性等美学特征,并且认为旧戏是“中国文学艺术 的结晶,完全可以保存"。 2、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 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 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提出要糅合东、 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 间,架起一座桥梁。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 “去建立"中国新剧”。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 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 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 上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