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6 20年代戏剧

6 20年代戏剧

在中国,促进戏曲改革的另一支力 量,来自新式学堂。 当时一些学校效法西方的学生演剧, 利用假期,让学生举行旨在颂神或赈灾 的戏剧义演。显然,高难度的中国戏曲 功夫,不易为学生掌握,而以对白和动 作表情达意的西方戏剧,却容易为他们 所模仿。因而,他们在演出中弃戏曲而 取西方戏剧,也是情理中的事。
4、学生演时事新剧是早期话 剧的先驱 中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学生的 业余演出开始。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 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 的新戏。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 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 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 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 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 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 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三、文明戏的兴盛——家庭剧的泛滥
1、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 进化团”, 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 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 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2、 “甲寅中兴”
文明戏乘革命浪潮兴起,随辛亥革命失 败而逐渐衰落。受革命鼓舞而从事新剧的人 士不断分化,一部分人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 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 明戏有利可图,纷纷创立新剧团,编写新剧 目,文明戏兴盛。 1914年是甲寅年,故被称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第六章20年代的戏剧

第六章20年代的戏剧

4、洪深 是中国话剧、电影运动的奠基者之一。 1922年创作了 话剧《赵阎王》,左联时期,洪深写了戏剧“农村三部曲”: 《五 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5、熊佛西 受陈大悲的影响,提倡戏剧的趣味性。《醉了》《洋 状元》。现实主义多幕剧《一片爱国心》。 6、余上沅 的独幕剧《兵变》和《洋状元》相似,追求情节热闹, 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
7、丁西林的喜剧
一、丁西林在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出色的剧作家。杰出 的物理学家。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 二、丁西林喜剧的特点: 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也不以惩恶扬善的伦 理 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 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 剧观 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 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由 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结构的作用, 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 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的警句。
早期剧作
早期话剧文学的最初成果是“社会问题剧” 1、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 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拉开了中国现 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2、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在自己的剧作中,首创了中国轻松喜剧形式.《泼妇》
“语丝”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 三十年代初的“爱美剧”倡导与“小剧场运动” •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来风行于英 德荷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 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帐幕, 在戏剧观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宋春舫1919年《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长文 •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成果: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 体制,核心是以导演(“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 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 体系和模式,即“第四堵墙”理论,强调生活的原态。 •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 中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 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 用“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 局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 “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 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 编,“易卜生专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 1924 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 •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象征派、 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

二十年代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

•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五 四”时期)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创作 《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 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 式,《泼妇》。
洪深及其代表作
洪深(1894-1955),号伯俊,江苏武进 人,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 《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完成于1931年至1932年,是洪深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 最为成功。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 巽甫,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 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 上出色的剧作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内容
一是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 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 “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 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 剧》《古潭的声音》。 二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 残、扭曲),具有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 《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幕话剧 《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 人,集编、导、演于一身。早期剧作多表现 为社会问题剧,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题 材,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代表作《泼妇》 《回家以后》。不同于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欧阳予倩的独幕喜剧是尖锐、泼辣的讽刺喜 剧。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3)反帝爱国剧 郑伯奇:《抗争》 熊佛西:《洋状元》《一片爱国心》 余上沅:《兵变》


(4)丁西林 《一只马烽》《压迫》 《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丁西林喜剧的特点(P106)

第二节

田汉
田汉(1898-1968),湖 南长沙人。

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戏曲
的影响,对戏剧艺术产生的 浓厚兴趣。

30年代代表作: 《梅雨》 《回春之曲》(P110,高维汉,梅娘)

40年代代表作: 《秋声赋》 《丽人行》(P110,刘金妹,李新群, 梁若英) 田汉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浪漫 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主观抒情和诗 意诗境,戏剧结构散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 的形式。实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1、春柳社 1906年冬 东京 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 作品:《茶花女》第三幕 《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 近代话剧演出
2、进化团 1910年底 上海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 陈大悲等 演出《安重根刺伊藤》《血蓑衣》《新茶花》等 剧


3、天津南开新剧团 演出《一念差》《新村正》等剧

三、创作实践 (1)“社会问题”写实剧 胡适:《终身大事》 陈大悲:《幽兰女士》 欧阳予倩:《泼妇》 (2)现代历史剧/历史翻案剧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 累》《女神之再生》)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 《王昭君》《聂嫈》) 欧阳予倩《潘金莲》 王独清《杨贵妃之死》《貂蝉》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 中国现代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 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时代 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文明戏:指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 应于现代文明的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 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 戏”。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第一节早期话剧创作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次。

中国人演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

先后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等,都有很强的时事政治性。

以后几校学生联合组成业余剧团——“文友会”,从校园走向社会演出。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在东京著名的剧场本乡座公演了根据林纾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的轰动。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正是由春柳社开始的,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注重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文明新戏从国外演到国内,从沿海城市扩大到内地,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以演出社会剧为主。

1.文明新戏:是春柳社所创造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语言、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2.进化团: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日本的新剧派《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件)、《新茶花》(写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的故事)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3.新民社:1914年4月创办,主持人郑正秋,以演出“家庭戏”为主的。

代表作《恶家庭》即开创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价值。

戏剧教化功能淡出,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二节 田汉
• 《 名优之死 》 名优之死》 是中国话剧第 一部现实主义 成功之作. 成功之作
《名优之死》剧照 名优之死》
20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 一方面 ,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一方面,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 并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 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 另一方面 , 则 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闷 、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 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交相辉映,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 交相辉映 , 是田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汉20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 一、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 时称“文明戏” 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 二、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 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 文化思潮的要求, 新青年》 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 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 。 • 三 、 易卜生的影响和 “ 社会写实剧 ” 创 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作潮流。 作潮流。
丁西林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 优雅的喜剧”特色: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 于发掘人物性格、 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 简洁,富有幽默感; 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谈酒
周作人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 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 的境界, 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 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 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在我说来,酒的趣 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 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 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 困倦了,或者 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 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 或是 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 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 之 力还要强大。
2、30年代剧作转向,以无产阶级戏剧为 主,表现工人、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艺 术上过于粗糙化、概念化。代表作:《乱 钟》、《扫射》、《回春之曲》1935
3、抗战前后:抗战爆发后,创作《芦沟 桥》等宣传抗日剧本;抗战胜利后,创作 《丽人行》。
4、解放后:改编剧本《谢瑶环》,创作 《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
2、《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 3、《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
《王昭君》、《聂瑩》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略) 一、现代散文的发生与自觉:五四散文的勃兴 二、20年代散文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p112 (二)语丝社散文和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p113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话剧的引进与建设p104-106 一、文明新戏 二、 “爱美剧”(业余的、非职业的戏剧)
第二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三种创作思潮: 1、现实主义 2、浪漫主义 3、趣味主义
一、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社会问题剧的 创作
代表戏剧家:胡适、汪仲贤、陈大悲、 欧阳予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社在上海成立。同年,上海戏剧协社成立。
.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新青年》“戏剧改良专号”
早期话剧创作
• 胡适的《终身大事》 • 1,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中国第
一部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话剧创作。 • 2,它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中
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 。 • 3, 剧情虽较简单 ,但反封建主题 鲜明,公认受 到易卜生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社会问题剧的 创作和演出均有推动意义。
• 1910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交通部工 业专门学校学习了四年。接着赴英国留学,在伯 明翰大间,他阅读了大量英文小说和剧本,还经常去剧院 看戏,受到西方戏剧特别是英法喜剧名作的思想启迪和艺 术熏陶。其中以萧伯纳、高尔斯华绥、易卜生和王尔德、 巴里等人的剧作在他心灵上打下的格印最深。
.
《潘金莲》
• 1,此剧一九二五年开始构思,一九二七年完成并首演于 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的“艺术鱼龙会”(本是话剧, 演出时改为京剧)
• 2,并非单纯为《水浒》中的“淫妇”潘金莲翻案,而是 结合现实,对这一妇女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
• 3,剧中突出表现了潘金莲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和 她那不屈而又被扭曲了的性格。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泼妇》 1,是欧阳予倩告别文明戏旧风,摆脱幕表戏编剧方法而
创作的第一个完整的话剧剧本。 2,这个独幕剧在“五四”时期的爱情剧中有自己特殊的
视角。它不是一般地表现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而是着眼 于“五四”风潮刚刚过后复杂的现实,从男子对爱情不专 的现象入手,提出了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未经根本 改革之前“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能否得以实现的问 题。
• 汪仲贤等学生自编自演过戊戌六君子与义和团故事等。 1905年他们组织文友会演出《捉拿安德海》、《江西教 案》,1907年组织开明新剧会公演《六大改良》为总名的 新剧。
• 上海出现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与通鉴学校,演出《迦茵小 传》,学习日本新派剧与西洋话剧形式,并且采用分幕制。
• 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同陆镜若、欧阳予倩领导的春柳派 新剧同志会,同为文明新戏重要剧社
.
•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 们于1906年在日本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
• 1907年6月又演出根据林纤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 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 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自己编写的剧本,是“春柳 社”同仁于1912年在上海演出的《家庭恩怨记》
• 这本是一部悲剧或正剧的材料,但富有幽默和喜剧才 能的丁西林,却在它的触发下写成了一篇深刻动人的 喜剧。
• “如果能和这剧里的主人一样,遇到那样的一个富有 同情的人,和你‘联合起来’,去抵抗——不但‘有 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负,我相 信,你是一定不会死的。”
• 结构之精巧、填密,语言之机智、幽默、俏皮,喜剧 性格刻画之真实、生动
.
.
.
•.
.
.
“文明戏”
• 由于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与 形式上都有别于旧戏,故被称 为“文明戏”。在剧中常常出 现所谓“言论小生”,直接代 表作者向观众发表长篇讲演, 进行政治鼓动。但由于小市民 趣味的日益加剧,文明新戏于 1916年后便全面衰落。
新剧《家庭恩怨记》演出剧照
.
• 文明戏的滥觞可追溯至19世纪末上海的学生演剧。1899年 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晚会上演了一出自编的时事新 戏《官场丑史》,实为话剧萌芽期的雏形。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早期 话剧创作
春柳社
• 春柳社是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 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由一 批中国留学生发起。它包括戏剧、 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 演艺部成立最早,并且它所从事 的话剧演出活动在当时国内外产生 了很大影响,因此春柳社被公认为 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其主要 成员是:李叔问、曾孝谷、陆镜若、 欧阳予倩等。
• 他应蔡元培的邀请,回国执教于北京大学。他是物理学教 授,同时又喜爱文学、戏剧、曲艺、音乐以至语言文字学 等。
• 在“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他热诚响应民主与科学的召 唤,一方面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一方面拿起了 戏剧创作之笔。
.
《压迫》
• 独幕喜剧,作于一九二五年,发表于《现代评论·第一 周年增刊》(一九二六年一月)。
.
.
第二节 田 汉
.
田汉
田汉
•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1911年改名为田汉,湖 南长沙县人,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 作家。
• 1920年完成处女作《梵峨磷与蔷薇),这个剧本的思想与 艺术都不够成熟,但它所追求的艺术与爱情的完美结合, 则贯穿在田汉生活与创作的全过程中,成了他戏剧创作的 “情结”。
.
任天知
1908年通鉴学校在上海演出 《迦茵小传》时的传单
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 1917年 《新青年》陆续发表戏剧改革文章。 • 1918年6月 《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同年,
《新青年》出版“戏剧改良专号”。 • 1919年3月 胡适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 • 1921年 5月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新剧团体民众戏
• 他创作的2O多个剧本中,《咖啡店之一夜》(1922年)、 《获虎之夜》(1924年)、《苏州夜话》(1928年)、 《湖上的悲剧)(1928年)、(古潭的声音》(1兜8年)、 《名优之卿(1929年)、(南归》(1兜9年)等都是优秀 之作。
.
.
.
.
.
《梵峨璘与蔷薇》
• 1920年发表,四幕剧。 • “梵峨磷”(Violin 之音译,小提琴)象征
• 4,此剧批判的锋芒,是指向以张大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而潘金莲那种对“力与美”的崇 拜,对青春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则体现了强烈的反封 建精神。
.
丁西林
•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哭甫,出生 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开明地主的家庭里。
• 受清末民初“新学”的影响夕他在中学时代就抱 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