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戏剧
20年代的戏剧创作成就教学课件

(四)现代文学早期话剧的变革:
1917 至 1918 年 , 《 新 青 年 》 发 动“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 半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 改编,“易卜生专号”。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1924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 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 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 “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局 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戏剧内容。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1.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 善恶相报思想。 2.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 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 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 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 取胜。再现性方式, “一两步万水千山, 三四人千军万马。”
三四十年代的剧作《回春之曲》:
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 映抗日救亡的主题。爱国与爱情两条 线索有机结合。高维汉、梅娘等人物 性格鲜明。剧情构思带传奇性。穿插 歌曲,抒情气氛浓郁。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念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并通过了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 纲领》要求剧联应采取各种
演 出形 式 “ 领 导无 产阶 级 的演 剧的剥 削及 与 外 国金融 资本 紧 相勾 结 的
中国商业高利贷资本底榨取之下中国小农经济底急剧的破产,指示他们彻底反帝 国主义,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
神州民俗????年第???期群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兰天瑛?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摘要???????????年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文化碰撞促成了中国左翼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州民俗 2 o 1 3 年第 2 1 1 期
群文活 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兰天瑛
( 广 东省 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摘
要 ]2 0 -  ̄ ' - ¥ E 3 0 年代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 的文化碰撞促 成 了中国左翼戏剧 的产生和
发展 ,成为整个 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 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左翼戏剧运动催生 了优秀 的作 品,也 由于 其局限带来 了消极的影响。 [ 关键词 ]左翼戏剧 革命文学
历史剧 《 赛金花》、 《 自由魂》著名话剧 《 上海屋檐下》,都贯注着对社会现实 问题的强烈关切 。田汉的 《 梅
雨》、 《 暴 风 雨 中 的七 个 女 性 》 力 图探 讨 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青 年 男 女 精 神世 界 的变 化 ,洋 溢 着 时 代 的 战斗 气 氛 。此 外 如 田汉 的 《 名 优之 死 》 、 欧阳 予倩 的 《 车 夫 之 家 》、 《 买 卖 》则 在各 类 人物 命运 的悲苦 中揭 露 了中 国 社会 种种 黑 暗丑 恶 的侧 面 。 ” 左 翼戏 剧运 动 虽然 取得 了成 就 , 但 是 由于 其局 限 性也 带来 了消 极影 响 。 1 、现 实 主义 题材 其 实 , 中国戏 剧 的现 实 主义 传 统 ,是 从五 四时期 胡适 大 力倡 导 “ 易 卜 生 主义 ”就 开 始 的 。五 四 时期 的现 实
八个样板戏简介

八个样板戏阿庆嫂”事件引起大家对样板戏的重新审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样板戏知之甚少,而这之前出生的人们则有着各样的深刻记忆。
这里我们来看看样板戏的方方面面。
访谈受访者:谭志湘,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八个戏不都是京剧记者:请问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个样板戏是指哪些?谭:我们所说的样板戏其实并不都是京剧,而是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舞和一个交响乐。
五个京剧是指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院的《海港》以及《杜鹃山》,两个芭蕾舞是指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是指中央交响乐团的《沙家浜》。
记:样板戏这个名字是怎样产生的?谭: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比较好的剧目,到1965年江青在接见《智取威虎山》的主创人员时把这些戏攫取为自己抓的“样板”,这是有关样板戏的最早的提法。
后来《戏剧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纷纷刊登文章称其为“样板”,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人要亲自抓,搞出好的样板”,于是“样板戏”一词很快在各地传开了。
江青多次把这些戏称为“我的样板戏”并给与特别重视,称这些剧团为“样板团”,他们穿的衣服叫“样板服”,后来大家把这些演员喝水的大罐头瓶子都叫做“样板杯”。
在四人帮覆灭以前还在搞《春苗》等第二批样板戏。
江青严格规定每场戏时间记: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样板戏的改造?谭:这几个戏在经过江青改造之前就在艺术上非常成功了。
江青自称是“文艺革命旗手”,她本人也在延安时演过京剧,但是她水平有限,而且为人刁钻,比如她在看了《奇袭白虎团》以后认为节奏太拖沓,就严格规定了每一场戏每个段落甚至道白和动作的时间,然后就披着大衣捏着秒表看戏,演员们如果违反了她的时间规定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因此大家的动作道白都非常快,演完了以后江青哈哈大笑,说“就像一群狗在掐架”。
中国话剧的发展

曹禺《雷雨》的成功, 不仅改变了现代话剧的 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 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 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 且标志着话剧这种“舶 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一文中指 出:“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无 产阶级)演剧”。艺术剧社强调戏剧的阶级性、 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政治的关 系;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演剧大众化。
1930年1月,艺术剧社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首 次公演;3月又组织了第二次公演(《西线无战 事》、《阿珍》)。
同年5月他改编的《卡门》上演,顺应了时代的大 潮流。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这时期 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 桥》、《香稻米》、《青龙潭》)
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又被称作大剧场演出。剧场戏剧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这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 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的标志。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郭沫若《卓文君》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白薇《访雯》《打出幽灵塔》 陈大悲《幽兰女士》 熊佛西《王三》(又名《醉了》) 洪深《赵阎王》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无产阶级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 戏剧”)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 翼戏剧时期。
1930年8月,艺术剧社联 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 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 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 盟,成为“左联”的重 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 ”为特色。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之考察——以《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视角

陈
捷 , 京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学 院博 士 南
21 0 4 0 9
复 旦 大 学 中 文 系 博 士 后
203 043
二 十世 纪 早期 中 国文 化 的历 史 进 程 ,尽 管充 满
手 , 合 二 十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中 国 戏 剧 发 展 历 程 , 别 从 现 代 性 的 分 化 特 征 和 精 神 价 值 观 的 转 变 结 分 来 考 察 中 国 戏 剧 现 代 性 的 表 现 , 且 希 望 通 过 启 蒙 现 代 性 和 审 美 现 代 性 的 双 重 视 角 来 挖 掘 人 们 并 对 新 旧 剧 - q' 变 之 表 现 , 明 中 国 戏 剧 z.- 到 现 代 的 根 本 转 变 并 指 出 它 的 现 代 内 涵 和 精 神 / Y转 ) , k 阐 x4  ̄统
在 发 展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的现代 性 进 行 考 察 ,并 试 图 在 这 种考 察 中引 人 西 方 社会 学 的一 些 学 理来 对 现 代 性 本身 的 复杂 性作 出思 考 。
一
、
现 代戏剧 自律性 的获得
会体制的分裂 ,由此而带来的是分化后 的社会系统
中的 组成 部 分 因此 而 获 得 自身 的合 法 化 ,同 时也 带
特征 ,正 是 现 代 性 动力 学 导 致 了现 代 社 会安 排 的 出
了艰 难 和挫 折 ,但 是拨 开纷 繁 复 杂 的 历史 现 象 的迷
现 。他认 为现 代性 的动 力 学包 括两 个 方 面 , 即社会 的 精 神 趋 向 、 值 观念 和现 代 性 的社 会 安排 , 价 如社 会 分 工 和 劳 动分 工 ,而 这 种 分 工从 社 会 和 谐 运 作 的 功 能 主 义 角 度来 看 都 是 平 等 的 。而探 讨 现 代 性 的动 力 学 借 助 于 社 会 学 的 “ 化 ” d f ett n 概 念 则 有 助 分 ( ie nii ) fr ao 于 我们 更 好 地 认 识 这 个 问 题 。在 我 们 谈 到 传统 社 会 和现 代 社 会 的 区别 的 时候 ,我 们 会 发 现分 化 性 是 现 代 性 赋 予 现 代 社会 的最 大 特 点 。在 社会 变迁 中各 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五 四”时期)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创作 《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 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 式,《泼妇》。
洪深及其代表作
洪深(1894-1955),号伯俊,江苏武进 人,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 《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完成于1931年至1932年,是洪深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 最为成功。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 巽甫,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 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 上出色的剧作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内容
一是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 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 “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 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 剧》《古潭的声音》。 二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 残、扭曲),具有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 《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幕话剧 《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 人,集编、导、演于一身。早期剧作多表现 为社会问题剧,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题 材,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代表作《泼妇》 《回家以后》。不同于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欧阳予倩的独幕喜剧是尖锐、泼辣的讽刺喜 剧。
熊佛西的趣味喜剧
熊佛西(1900-1965),原名福禧,江西 省丰城市人,现代戏剧的先驱之一,在剧坛 上有“南田北熊”之称。其创作始于20年代 初,早期剧作大多为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与 婚姻自主问题的社会问题剧。如成名作《一 片爱国心》。 熊佛西的主要贡献在喜剧。在戏剧理论上, 他强调“趣味”,认为“任何派别的剧本, 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
田汉剧作特征
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反帝反封建的 政治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叉运用中 透出的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构成了田汉 本时期剧作的基本特征。 田汉剧作注重语言的艺术,对现代戏剧语 言的创立具有独特的贡献。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语言 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 和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 春柳社 《黑奴吁天录》,不仅显示了思想内容上 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标 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1907年6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
• 1918年6月,以《新青年》的“易卜生 专 号”为开端,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 改编外国戏剧迅速形成了创作热潮。 • 爱美剧(Amateur) 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北京实验剧 社,是“爱美”戏剧运动的重要力量。它 们的创作宗旨是反对文明戏的商业化弊端, 反对戏剧的盈利性,提倡艺术的新剧。
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喜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他以高雅的情趣和机智的幽默,创造了一种 在现代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现代世态幽默喜 剧。因此,丁西林被冠以独幕剧圣手、中国 的莫里哀等称号。《一只马蜂》《压迫》是 他的代表作。
丁西林喜剧特色
一是不表现“问题”,而是以喜剧家的直觉,去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 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剧 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如《一只马蜂》《压 迫》。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二是戏剧冲突往往不是出自阶级矛盾,而是来自 朋友、夫妻、母子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上的分 歧。 三是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 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 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平衡和制造 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 四是语言多是机智幽默的警句,对话简练、机智、 含蓄,合乎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 二十年代话剧文学创作
话剧文学的发展和舞台演出的脚本制度的 确立,是现代话剧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期, 话剧真正获得了文学的价值,出现了真正的 剧作家。 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 三大奠基人。此外这一时期重要的剧作家还 有丁西林、熊佛西等剧作家。
田汉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奠 基人之一、剧作家、诗人 。 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 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 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 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 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 文学。南国戏剧运动的领 导者。
因而其创作显示出追求“趣味”的喜剧色彩。 熊佛西最重要的喜剧作品多为寓言性喜剧。 如代表作《蟋蟀》,熔铸了作者对历史、现 实和未来的哲理性概括。 熊佛西的喜剧由简约的格局、怪诞的色彩、 象征的运用、哲理的概括而形成了独特的寓 言喜剧的艺术风格,为戏剧的现代化和民主 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十年代话剧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杨勇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叙述手段 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 的对白或独白。它原本是西方 的一种戏剧形式,在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 1899-1917年:“文明新戏时代”,是中国现代 话剧萌芽。 1917-1927年:是新兴的现代话剧逐步形成的十 年。 1928年,由洪深提议将“新剧”“文明新戏” 定名为“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