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20年代的戏剧

田汉早期戏剧的特色
1、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或 抒情,而且这些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是比 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2、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倾向,对现代戏剧语言的创立具有独 特的贡献
丁西林的喜剧
一、丁西林在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出色的剧作家。杰出 的物理学家。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 二、丁西林喜剧的特点: 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也不以惩恶扬善的伦 理 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 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 剧观 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 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由 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结构的作用, 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 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的警句。
田汉的戏剧
一、田汉的早期剧作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剧作家、诗人 。仅在20年代 就创作了20多部话剧。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创 造社,倡导文学。与郭沫若、宗白华一起出版三人的通信集 《草叶集》。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二、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 人生”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 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 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2、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更具社会 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 幕话剧《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20年代戏剧

• 三十年代初的“爱美剧”倡导与“小剧场运动” •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来风行于英 德荷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 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帐幕, 在戏剧观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宋春舫1919年《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长文 •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成果: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 体制,核心是以导演(“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 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 体系和模式,即“第四堵墙”理论,强调生活的原态。 •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 中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 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 用“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 局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 “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 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 编,“易卜生专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 1924 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 •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象征派、 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
二十年代戏剧

• “社会问题剧”:早期话剧的成果(“五 四”时期)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创作 《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 分析社会问题。 欧阳予倩在剧作中,首创中国轻松喜剧形 式,《泼妇》。
洪深及其代表作
洪深(1894-1955),号伯俊,江苏武进 人,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 《赵阎王》是洪深早期的代表作。 “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完成于1931年至1932年,是洪深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 最为成功。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 巽甫,1893年生于江苏泰兴。10年考入上海 南洋公学,14年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 19年任教北大,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所长。建国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 上出色的剧作家,也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内容
一是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受西 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将现实的关怀与 “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梵峨嶙与蔷 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 剧》《古潭的声音》。 二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 残、扭曲),具有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强烈。 《咖啡店之一夜》是激越的控诉。独幕话剧 《获虎之夜》是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
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县 人,集编、导、演于一身。早期剧作多表现 为社会问题剧,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为题 材,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代表作《泼妇》 《回家以后》。不同于丁西林的幽默喜剧, 欧阳予倩的独幕喜剧是尖锐、泼辣的讽刺喜 剧。
10二十年代戏剧

以描写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趣味见长。 常以委婉的笔法பைடு நூலகம்笑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中
的落后和虚伪。 语言幽默俏皮,结构巧妙。
《一只马蜂》、《压迫》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戏剧 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 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局造成极大的喜 剧效果。
早期剧作《获虎之夜》: 独幕剧。1924年连载于《南国》半月刊。
富农女儿莲姑和流浪儿黄大傻的恋爱悲剧。 《名优之死》:
通过揭示刘凤仙受引诱以至 堕落的过程,告诫青年人不 要在龌龊的社会大染缸中。
早期戏剧特色: 富有诗意。语言偏于华丽,意象奇特,比喻
联想奇异。
从1929年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运动的同 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4月,发表了万余字 的《我们的自己的批判》,宣告向无产阶级转 向。
1923年,洪深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 和排演制,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 重视艺术的感染力量。
二十年代中后期戏剧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文人感到压抑和愤懑, 五四运动经过了早期激情的呐喊,到这时只剩 下了彷徨之后的苦闷。在这种情况下,话剧运 动也陷入低潮,生长出一批充满浓郁的世纪末 苦味的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剧作。 陶晶孙 《黑衣人》
爱美剧: 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
不以营利为目的。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沈雁冰、郑 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创办《戏剧》月刊。
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 实的社会剧”。
上海戏剧协社:
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社员有应 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等。
20年代戏剧表现形势课件ppt

作品内容:
20年代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 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 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 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 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 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 以浪漫主义为主。抒情性和戏剧性的 结合。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 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 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 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 》、《卢沟桥》等。
(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从《梵 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 《苏州夜话》里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 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到《湖上的悲剧》 里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 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 在面临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精神至 上”、“艺术神圣”的色彩。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 与《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 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对生活 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 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
《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 值的历史剧。
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
作为创造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 义剧作家,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奠 基人,田汉剧作有其鲜明的艺术特 色,体现在他的两个创作主题和独 特的戏剧风格上。一是艺术,一是 爱情,二者成了其早期浪漫剧的中 心主题。
欧阳予倩: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潘金莲》:一出翻案历史题材剧作
丁西林(1893—1974)
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 家。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1914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 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 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追求,是这一时期 田汉的人生选择与艺术思 想,同时也是他早期创作 的一个总的主题。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20年代戏剧、散文

另:
鲁迅的《朝花夕拾》 鲁迅的《朝花夕拾》 俞平伯的《燕知草》 杂拌儿》 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 冰心的《往事》 寄小读者》 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梁遇春的《春醪集》 泪与笑》 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 徐志摩的《落叶》 自剖》 徐志摩的《落叶》、《自剖》、《巴黎的鳞 爪》,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0年代重要的散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等,是20年代重要的散 文小品。 文小品。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1907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 柳社。 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 爱美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翼 左翼 爱美剧 戏剧——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 国统区、 戏剧 国防戏剧 国统区 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剧——新歌剧 新歌剧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二、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品
语丝》 《 语丝 》 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杂 被称为“ 语丝文体” 文 , 被称为 “ 语丝文体 ” ,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语丝》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但 《 语丝 》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 即周作人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在艺术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D、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明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长于观赏的愉悦,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 长于观赏的愉悦 ,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人物:男客人、女客人、房东太太、老妈子、巡警
洪深加入该社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
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3年被查封为止,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 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 和《回家以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
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
话剧《抗争》,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 外国士兵的英勇搏斗。
反帝爱国的戏剧。创造社作家郑伯奇192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的
反映进步青年苦闷、彷徨和新的追求。田汉 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 《瓦匠之家》(胡也频)、《车夫之家》(欧阳予倩) 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 《好儿子》(汪仲贤)
‚焦母‛在精神上一味依恋 儿子而排拒儿媳的变态心理。
袁昌英在巴黎(1926—1928年)
左图是1927年欧阳予倩改编与周信芳在上海 艺术大学的小剧场里公演的六幕话剧《潘金 莲》。下图是郭沫若剧作《棠棣之花》剧照
(3)新月社及其戏剧活动 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邀
林 徽 因 扮 演 的 齐 德 拉
戏的批判揭开。
1918年10月,‚戏剧改良专号‛出版。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 周作人、傅斯年、欧阳予倩等发表文章,造成很大的声势。对促进新剧
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批判了没落中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 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二,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人艺 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 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为校董。 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于1924年冬停办。是现代中国第一 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 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后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王伯生、吴瑞燕、万籁天等名演员 都在此受过基本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二)早期创作的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关注社会人生的 现实主义精神。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并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对社会问题 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着力表 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2、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以及 感伤、悲凉的艺术格调 剧情带有传奇性。 戏剧结构散文化,“重象征,重哲 理,重(主观)抒情” 。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 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 是比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1、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 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 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当时称为文明新戏。推崇日本新剧,以 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以对话和 动作演绎故事,舞台形象接近真实生活, 显示着已开始萌芽的中国前所未有的新 剧(话剧)的艺术形态。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 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 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 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 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 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 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 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 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
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 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 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 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 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 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 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一、中国现代话剧里的里程碑 ——胡适的《终身大事》
1914年是中国旧历甲寅年,故 被称为“甲寅中兴”。 文明新戏自诞生以来的教化功 能淡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成为其主 要特色,突出戏剧的娱乐性与表现 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欣赏趣 味迁就于市民阶层。
四、文明戏的衰落 1、思想的贫乏 文明戏在繁荣后,隐藏着深重的危 机。看似从业人员增多,但鱼龙混杂。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 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 最终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一 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 (如《雌老虎》、《贪色报》等)也 搬上舞台,遭到观众厌弃,走向末路。
易漱渝 安娥
林维忠
(一)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 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古潭的声 音》 2、表现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 (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 强烈。《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独幕话 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 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 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 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 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 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 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 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 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 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 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 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 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 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 的聚集地。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 方戏剧以自娱。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 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 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 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 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观看西 洋戏剧,逐渐对这种新鲜的艺术样 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 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 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 “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 向;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 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 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 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 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 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2、《茶花女》演出成功 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 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 的第三幕 ,获得东京中外人士之称 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 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 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 可以说,已是话剧了。
3、《茶花女》的演出成功,鼓 舞了春柳社诸人的士气。不久,又 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 《黑奴吁天录》。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 显 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 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 意义。
二、田汉(1898—1968)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创 造社代表剧作家。 多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 20多部话剧(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 幕剧)。
第八章 戏剧
(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一、文明新戏产生的背景
1、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 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 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 了西方戏剧的演出。 他们对西方戏剧感到新奇,而最 令他们感兴趣的: 一是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 “规模壮阔逾于王宫”;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 运动”的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 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 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建设 与实践的阶段: 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 的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 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 的戏剧”,又提出“高尚的和通俗 的”艺术要求。
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 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描写黑奴哲 而治被主人转借他人。他替人发明了机 器后,受到原主人的嫉恨,因而被召回 深受虐待。他的妻子和孩子是另一家农 奴主的奴隶,由于主人要以奴隶抵债, 他们面临母子分离的悲惨命运。后来, 他们都逃跑出来,杀出重围,得以团聚。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 精神融为一炉是田汉20年代艺术的 一大特色。 3、人物塑造上,创造了艺术家 形象系列。
(三)《获虎之夜》简析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代表作, 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 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 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2、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 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 表制的方式,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 演出组织者只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 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 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 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 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 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 场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