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 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 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 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 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 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 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 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 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
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 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 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 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 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 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 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一、中国现代话剧里的里程碑 ——胡适的《终身大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独幕话 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 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 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 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 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 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 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 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 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 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 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 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 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描写黑奴哲 而治被主人转借他人。他替人发明了机 器后,受到原主人的嫉恨,因而被召回 深受虐待。他的妻子和孩子是另一家农 奴主的奴隶,由于主人要以奴隶抵债, 他们面临母子分离的悲惨命运。后来, 他们都逃跑出来,杀出重围,得以团聚。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 “易卜生专号”,引发介绍外国戏 剧理论、翻译改编外国戏剧热潮。 不完全统计,1917至1924年间全国 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出版、发表 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70 多位剧作家,各种戏剧流派涌入, 形成现代话剧多元创作局面。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 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 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 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 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1、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 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 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当时称为文明新戏。推崇日本新剧,以 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以对话和 动作演绎故事,舞台形象接近真实生活, 显示着已开始萌芽的中国前所未有的新 剧(话剧)的艺术形态。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 精神融为一炉是田汉20年代艺术的 一大特色。 3、人物塑造上,创造了艺术家 形象系列。
(三)《获虎之夜》简析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代表作, 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 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 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 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 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 的聚集地。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 方戏剧以自娱。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 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 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 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 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观看西 洋戏剧,逐渐对这种新鲜的艺术样 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 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 节的整体性。 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 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 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 面追求剧场效果。
新剧的倡导者之一欧阳予倩曾经回 忆: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 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 主而痛心低泣,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 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扮 演先生的演员不得不挥舞文明棍,把两 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 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 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易漱渝 安娥
林维忠
(一)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 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古潭的声 音》 2、表现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 (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 强烈。《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二)早期创作的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关注社会人生的 现实主义精神。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并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对社会问题 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着力表 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2、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以及 感伤、悲凉的艺术格调 剧情带有传奇性。 戏剧结构散文化,“重象征,重哲 理,重(主观)抒情” 。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有长 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而且这些 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无论是排比还 是比喻与联想,都写得绚丽多姿。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 运动”的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 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 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建设 与实践的阶段: 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 的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 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 的戏剧”,又提出“高尚的和通俗 的”艺术要求。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 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 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 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 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 意义。
二、田汉(1898—1968)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创 造社代表剧作家。 多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 20多部话剧(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 幕剧)。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 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 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 “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 向;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 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 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 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 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 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2、《茶花女》演出成功 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 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 的第三幕 ,获得东京中外人士之称 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 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 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 可以说,已是话剧了。
3、《茶花女》的演出成功,鼓 舞了春柳社诸人的士气。不久,又 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 《黑奴吁天录》。
1914年是中国旧历甲寅年,故 被称为“甲寅中兴”。 文明新戏自诞生以来的教化功 能淡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成为其主 要特色,突出戏剧的娱乐性与表现 性,题材倾向于世俗生活,欣赏趣 味迁就于市民阶层。
四、文明戏的衰落 1、思想的贫乏 文明戏在繁荣后,隐藏着深重的危 机。看似从业人员增多,但鱼龙混杂。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 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 最终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一 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 (如《雌老虎》、《贪色报》等)也 搬上舞台,遭到观众厌弃,走向末路。
百度文库
三、文明戏的兴盛——家庭剧的泛滥
1、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 进化团”, 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 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 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2、 “甲寅中兴” 乘革命浪潮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 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 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的黑 暗、腐败、贫困、虚弱。受革命鼓舞的从事 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 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有 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 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 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文明戏兴盛。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第八章 戏剧
(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一、文明新戏产生的背景
1、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 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 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 了西方戏剧的演出。 他们对西方戏剧感到新奇,而最 令他们感兴趣的: 一是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 “规模壮阔逾于王宫”;
2、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 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 表制的方式,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 演出组织者只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 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 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 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 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 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 场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