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

合集下载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大学生五四青年节舞台短剧话剧剧本(完整版)

大学生五四青年节舞台短剧话剧剧本(完整版)

五四简短舞台剧(求大学生五四青年节话剧剧本)1.求大学生五四青年节话剧剧本剧中人:许渭,某中学学生,有点爱管闲事,有点少年轻狂,但由于时下社会风气日下,小小年纪已感染圆滑的处事态度。

书贩,在社会上已混迹多年,知道一些社会中的黑内幕,人黑,其它没有特别之处,跟常人一般——爱钱。

学生(甲乙丙丁),高中学生,颇爱黄易作品,与那些痴迷于韩剧台剧的同胞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衣摊老板娘,纯粹的低素质,小城镇妇女。

衣摊老板,生意人。

乞童,脏兮兮,黑乎乎,上身发育不良,下身畸形变态,给社会渣滓当乞讨工具的孩童。

乞讨老头,与乞童相比,性质完全相同,但手段相反的老乞丐。

女生,美丽,时髦,“人间四月天”。

男生,女生的男友,纯属那种花着父母的钱,浪费着地球资源的,十分无知、无聊、无趣的90后。

其他角色,民工模样的人两人,行人和小贩数人。

〔幕启:盗版书书摊的书贩倚着一根搭棚的老毛竹,一手正点着腰包里的钱,一手拿着快抽完的烟,他微眯着眼睛抽了一口,从鼻孔中喷出烟,那烟如神仙驾临时的仙雾,他继续点钱,看上去他的样子颇为悠然自得。

两个农民工蹲着在书摊旁翻看着有色彩图案的书刊。

书摊对面是卖假名牌的短袖摊位,老板嘶哑着喉咙拿着一个破麦克风喊叫着:“来来来,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杀血价了,廿五块两件,廿五块两件……”老板娘却边嗑瓜子,边抖着摊在木板上乱七八糟的衣服,嘴里嘀咕着什么,对稀少的顾客爱理不理的样子〕〔四名学生上,慢吞吞走向书摊〕书贩:(见有生意,忙上前)来来来,这是黄易作品区,(指着写着“黄易作品区”的地方——从书摊分裂出来的,专放黄易“著作”的,一块比夜郎更可怜的小地盘)看看,这些都是刚上市的,绝对合你们的胃口。

〔四名学生散开,各自从黄易作品区拣出自己喜欢的书翻阅了起来〕乞讨老头:(拄着拐杖吃力地走向书贩子,拿着一只破盘子,低声)老板,行行好,给些钱(盯着书贩看,声音更低)行行好,给点钱?书贩:(厉声)走开,走开。

我一天才挣几个钱,还不如你们讨饭的,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多讨饭佬。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第六章1949-1962年间的话剧

第六章1949-1962年间的话剧

2.代表作品:

《同甘共苦》(岳野)


《洞箫横吹》(海默)
《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二、1958-1962:历史剧的热潮

田 汉:《关汉卿》(58)《文成公主》(59) 郭沫若:《蔡文姬》(59)《武则天》(60) 曹 禺:《胆剑篇》(61)
1.田汉《关汉卿》:歌颂历史人物
以关汉卿创作演出《窦娥冤》为中心线索, 揭露了元代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迫 害,歌颂了关汉卿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的斗争 精神和正直、勇敢、坚强的铜豌豆性格。 “为民请命”
老舍《诗人》(1941年5月31日《新蜀报》)
跳江之计是句实谈,也是句实话。假若不幸 敌人真攻进来,我们有什么地方,方法,可跑呢? 蓬子说可同他的家眷暂时到广安去。广安有什么 安全?丝毫也看不出!不用再跑了,坐等为妙; 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 老舍至王冶秋的书信
一步一停的,他往西走。他的心中完全是空的。 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三个儿子,儿媳妇,孙男孙 女,和他的铺子,似乎都已不存在。他只看见了护城 河,与那可爱的水;水好象就在马路上流动呢,向他 招手呢。他点了点头。他的世界已经灭亡,他须到另 一个世界里去。在另一世界里,他的耻辱才可以洗净。 活着,他只是耻辱的本身……
电影《龙须沟》(1952年)剧照
3.《茶馆》
(1)《茶馆》的思想主题。
以裕泰茶馆为窗口,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 的历史变迁;《茶馆》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 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 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 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描写三个旧社会的 极端腐朽和黑暗,通过埋葬‚三个时代‛来歌 颂新时代和新生活。
从小说家到剧作家
“早年以写小说擅名,中年除了小说,杂文以外,也 写剧本,晚年则以剧本为多。‛

五四运动话剧(通用3篇)

五四运动话剧(通用3篇)

五四运动话剧(通用3篇)话剧一:《革命的火种》角色:陈独秀: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后来创办中国共产党鲁迅:当时的著名作家,思想启蒙者小乔:一位热血青年,加入了五四运动程子立: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对五四运动持保守态度场景:北京大学校园,五四运动期间剧情梗概:该剧以北京大学为背景,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揭示了青年学生们为国家独立和民主革命而奋斗的历程。

第一幕:开幕式上,陈独秀发表演讲,呼吁学生们走出固守旧有封建观念的桎梏。

小乔被鲁迅的演讲深深感动,决定积极参与运动。

第二幕:广场上,学生们开始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

小乔遇到了程子立,他对五四运动持怀疑态度。

小乔与程子立展开激烈辩论,最终让程子立也对运动产生了新的思考。

第三幕:学生们举行大规模罢课行动,学校内外秩序混乱。

小乔和鲁迅一起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呼吁全国的学生们一起加入这场革命。

第四幕:五四运动的声音传遍全国各地,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广场上,陈独秀等人发表了几个重要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封建统治。

第五幕:五四运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一些封建势力开始对学生们进行压制和迫害。

小乔在与警察的激烈冲突中被捕,但他的坚定信仰激励了更多的人。

总结:通过这场话剧,观众可以感受到五四运动的激情和影响力。

他们将了解到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勇敢青年们为追求民主和自由以及改变国家命运所付出的努力。

话剧二:《五四的呐喊》角色:胡适: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梁启超:著名的中国民主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李大钊: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林觉民:孤儿,满怀激情的革命者,为推翻清朝而奋斗场景:北京大学校园,五四运动期间剧情梗概:该剧以北京大学为背景,通过几位青年代表的故事,展示了五四运动对中国学生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

第一幕:开幕式上,胡适首先发言,呼吁学生们追求真理和自由,进行反帝爱国斗争。

随后,梁启超和李大钊陆续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

临床5班历史小剧场剧本五四运动

临床5班历史小剧场剧本五四运动

临床5班历史小剧场剧本五四运动角色: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毛泽东、学生、警察等。

场景:北京大学校园、街道。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临床5班历史小剧场。

今天我们的剧本是关于五四运动,那个发生在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我们将以北京大学为背景,穿越到1920年5月4日这一天,一起见证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陈独秀:(激动地)同学们,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张。

不能总是受传统的文化束缚,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提议在学校里成立一些思想研究会,大家有什么想法?李大钊:我同意陈老师的提议,我们应该开展思想讨论,研究新思潮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批判旧文化传统,倡导自由主义和民主的思想。

胡适:我认为我们应该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向其前进,学习其民主、科学的思想。

才能获得自由、民主和尊严。

(场景二:北京大学门口)学生:(激动地)大家都来了啊!我们为什么要罢课?听说有几名优秀的教授被撤职了,他们的思想不被当时的政府所接受。

我们应该要维护教授们的权益,同时也是为了声援我们自己的主张。

如果我们不发出强烈的声音,那么这所好不容易用这么大代价建立起来的高等学府,今后如何与国际接轨呢?警察:(大声)你们这些学生,不许乱泼污水,也不准大声喧哗。

否则我就把你们抓起来!毛泽东:(宣讲时的慷慨激昂)同胞们,我们现在在这里举行的东西,绝不是唐诗宋词,也不是曲艺杂种,而是基督教式的爱国主义,伟大的五四运动!学生:(援助毛泽东)中国现在的国势已经成了’风头猛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敢问政府为何不进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而把反抗运动的矛头转向亲日派的撤职教授、打击学生。

毛泽东:(慷慨激昂)让我们更加奋斗,为在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的大道上,砍断我们身后的政治枷锁而奋斗!抛开传统文化的束缚,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民主和尊严。

五四运动,万岁!警察:(大喊)大家散了吧!这里不许聚集!学生:(沉着冷静的)我们要走出校门,到街头和市民们一起发出我们的声音。

五四运动戏剧作品

五四运动戏剧作品

五四运动戏剧作品
1. 概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运动,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和戏剧。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戏剧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阶段,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

2. 代表作品
2.1 《焦裕禄》
《焦裕禄》是一部以焦裕禄为主角的革命题材戏剧作品。

焦裕禄是中国著名员和革命家,他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部戏剧以展现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主题,深受观众喜爱。

2.2 《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著名戏剧作品。

这部剧
通过描绘一个家庭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公平来探讨人性的封建束缚和
个体自由的冲突。

它以犀利的对白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著称,深
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的压迫。

2.3 《茶馆》
《茶馆》是由中国作家连玉君创作的历史题材剧作。

该剧以京
杭大运河上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的人生经历和茶馆客
人的故事展现了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这部戏剧具有
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影响
这些戏剧作品在五四运动期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们呼唤个体的解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传统和社会不公平的不满。

这些作品不仅在戏剧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中国现代剧
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五四运动戏剧作品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唤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话剧

五四运动话剧

幕一2画面(男一来到教室,近代史老站在讲台)直奔教师最后排,男一在好哥们男二、男三挨着坐下。

看着正拿着手机的男二,男一:“都没有带书的吗?”男二:“大学生上课哪有带书的?哈哈。

”男三:“高中这么累,还不让我们大学里放松一下吗?”上课铃响,(女一)老师开始讲课,讲的是伟大的五四运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讲伟大的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至中国后,全国人民激愤异常,北京青年学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卖国运动的火焰。

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

”在同学们眼中,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历史情节。

男一无聊哈欠连天,左边男二看小说,右边男三打着游戏。

看看第一排正在认真听课的男四嘟囔道:“书呆子。

”三人都没有带书,男一无聊只好睡觉。

幕二古式的街头、青瓦铸造的房屋。

男一迷迷糊糊的站在那里:“这是哪?我在哪里?”逐渐入耳的是年轻男女的呐喊声,循着声音赶过去,映入男一眼帘的是震撼的一幕:两队青年身着校服,高举旗帜,队首旗帜写着还我青岛,保我主权八个大字。

男一跟着游行队伍,一路前行。

男四出现:“同学们,把口号喊起来,让中国知道我们的决心、知道我们的热血难道你心中就没有一份对当代军阀统治的不满吗?就没有一份对国家富强的热血吗?我们作为大学生,本着为社会的一颗赤子之心,时刻为改造国家的意愿而奋斗着,这个时候就应该呐喊出来,让军阀看看我们中国男儿的一腔沸血!”男一被震撼,也加入了游行呐喊的队伍。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这时队伍停止行动,一个高台上,站着几个青年学生(男五、男六、女二)。

开始了演讲:(以下为真实历史片段)“(背公理而逞强权,非正义、非公理。

亡青岛,是亡山东。

山东亡,是中国亡。

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帝国主义者强暴欺凌我们,压迫我们,奴隶我们,牛马我们,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话剧
一、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关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倡导,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编。

1921年后,逐渐进入现代话剧建设期,开始出现各种戏剧团体、刊物,并形成多种戏剧风格的雏形。

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时称“文明戏”。

其内容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言论小生”的鼓动演讲。

小市民趣味导致文明戏的堕落衰亡。

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

倡导“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洪深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对中国话剧正规表演的作用。

二、易卜生的影响和“社会写实剧”创作潮流。

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欧阳予倩的《泼妇》简介。

杨晦的《除夕》、《庆满月》及30年代创作的《楚灵王》介绍。

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黄大傻、莲姑形象评析。

田汉这两个早期剧作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满封建压迫的反抗性,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反映了他们未找到正确出路时的感伤情绪,抒情气氛较重。

抨击黑暗现实、揭露军阀罪恶的《江村小景》、《苏州夜话》,标志着田汉剧作向着现实主义道路的转变。

中国话剧第一部现实主义成功之作《名优之死》简介。

刘振声的形象塑造及其性格、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

刘凤仙、杨大爷等人物形象。

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简练传神的性格对话;朴实逼真的生活气氛;外国文艺的深厚濡染。

田汉在三四十年代的剧作。

《回春之曲》从知识青年恋爱生活的角度,反映抗日救亡的主题。

爱国与爱情两条线索有机结合。

高维汉、梅娘等人物性格鲜明。

剧情构思带传奇性。

穿插歌曲,抒情气氛浓郁。

《丽人行》,田汉剧作的一个高峰,全景式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

三条线索有机地纳入整体艺术构思之中。

结构形式借鉴中国戏曲经验,分场不分幕。

田汉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

实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趣味性”的“国剧运动”。

熊佛西的《洋状元》、《一片爱国心》述略。

五、丁西林简介。

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早年剧作《一只马蜂》、《压迫》戏剧矛盾评析。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抗战期间,丁西林发表了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主要嘲讽国民党上层人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等人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奇巧,对话妙趣横生。

《妙峰山》标志着丁西林喜剧的新发展。

“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王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将中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达、幽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现代中国人的新风范。

作家称为“近代化、科学化、人情化、理智化”的“圣地”妙峰山,是作家理想中“现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

这反映了当时“抗战”与“建国”并提的社会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