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合集下载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 认识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 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 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 民族剧院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 星红旗;1983年《茶馆》在美国演出 ,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 ,轰动了美国。


小人物的塑造。老舍对小人物 的书写总是充满了人情味,笔 端蘸满了感情。从生活本身学 习到的个性气质又铸就了老舍 饱含忧患的气节。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王利发: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喜欢 ,就不会出大岔子。” 精明、干练、善于经营。
三、历史剧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 剧创作的高潮。如郭沫若的《蔡文 姬》、,田汉的《关汉卿》、《文 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 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 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不过这一时期,包括戏剧在内 的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一 个历史现象。剧作家和政治的 配合并非完全是被动的,甚至 满怀热情。但是,《关汉卿》 《蔡文姬》《胆剑篇》等呈现 出的精神价值,是积极且富有 生命力的。
五、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毛泽东要求“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由 此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戏剧领域出现配合的 “社会主义教育剧。”


《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与姚 玉娟。 《霓虹灯下的哨兵》: 老K等特务与革命八连之间破坏 与保卫上海; 八连三排排长陈喜为焦点的革命 队伍中的腐蚀与反腐蚀的内部斗 争。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十七年》是由蔡庆贤执导的充满激情的黑白话剧。

由陈等演员阵容组成的话剧,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向中国的历史致敬。

该剧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的中国,即“抗战第一年”。

故事叙述胡三(译:李URL)返乡参加家乡传统庆典时,回顾了自己抗日战争期间经
历的挣扎。

他回忆起当年自己与战友一起在关河守卫国境,见证了上头部队及无知村民一
起奋斗抗击外敌的汗水、眼泪和血液,也深刻反思和纪念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些英烈们。

这部话剧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血淋淋的人间战场,而是将对历史的回忆和思考有机
地安排在了人物之间的精彩对话中,丰富了整部剧的感人情节,也把观众带入到过去的征
战地,让观众痛心的感受到当年的战地抗战的艰辛。

《十七年》是一部励志的话剧作品,它激发了人们抗击外敌的精神,唤起人们对中国
历史、文化与英烈们的牺牲精神深深的思念。

本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
难和逆境,中国总是能拿出令人振奋的抗敌精神,让英雄之心在困难和挫折的滚滚红尘中
永远绽放光芒。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专栏 (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课件6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

课件6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

“公开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的最后表
露。”
——陈思和
三、老舍的戏剧
1、建国后老舍的创作: 主要是戏剧,有二十多部,水平良莠不齐。 显示了老舍试图紧跟时代而又力不从心的 无奈与尴尬。
2、《茶馆》(三幕剧)
(1)主要内容:通过裕 泰茶馆的兴衰,为旧时代 唱出了一曲挽歌。
(2)艺术特点:
是不能巩固的。”
3、总结: 这两部作品是作者现实理想的寄托,借对历史
上英雄人物的描写与赞美,曲折地表达对新政
权及其领导者的颂扬。 郭沫若:“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 的经历,相近的感情”,“蔡文姬就是我!— —是照着我写的。”
2、曹禺的戏剧
(1)历史剧《胆剑篇》、 《胆剑篇》:侵略与反侵略、兴
《王昭君》:赋历史题材
以现实意义。
国与亡国。 《王昭君》:民族团结政策; 王昭君:“和亲使者”“喜美人” 的时代内涵——明大理、识大体
的民族友谊的传播睹科学家用细菌
杀人的事实引起的思想上的改变, 来阐释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突 出知识分子必须改造思想的主题。
(2)人物:郭家林、王秀娥、童亚男、王必好……
三、结局及评价
“第四种剧本”的产生得益于“百花时代”相对宽松的文 学环境。在主旨的传达与矛盾冲突的解决上还留有时代的 印记,但在“干预生活”,如何表现人性上迈出了积极探
索的脚步。
1989年中国戏剧社出版《三个剧本 二十年论争》作为对
“第四种剧本”的纪念与重新评价。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一、时代共名的“古为今用”——郭沫若、 曹禺等的戏剧创作。 二、田汉的《关汉卿》: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的再现。 三、老舍的戏剧 。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三〈龙须沟〉简要分析(以电影情节为依据) • 1.新旧不同时代的沟。(旧政府如何对 待沟,新政府如何对待,结果怎么样, 说明了什么问题 • 2.新旧不同时代的人。(旧时代把好人 变成疯子,新时代把疯子变成有用的人) • 3.选材的典型性上面,选取了一个最穷 的贫民窟旁边的几户人家做对象)
第三节 田汉和《关汉卿》
二、《茶馆》分析
• 1.三个时代的演绎 • 《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 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 清末年、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 时期、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的国 统区,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将这三个时 代联系了起来。
2.三种人物的叙事方式
• 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王利发、秦仲义、 常四爷)等 •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刘麻子、小唐铁 嘴)等 • 其他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太监、 打手、和事老等等)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毛泽东送瘟神贾六的雷锋三所谓干预生活的作品所谓第四种剧本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了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剧本的称谓
第五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第一节 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
一、关于“戏剧”
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 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当中已经开始有追 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 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在手法上 走阶级路线。这些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 个前奏。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
• • • • • • • • (一)反映生产和建设的作品 作品有: 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 曹禺《明朗的天》(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崔德英《刘莲英》 夏衍《考验》 胡丹沸《春暖花开》 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毛泽东 《送瘟神》)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1、有浓郁的北京市井生活气息,作品不太追 求情节,都是由平凡的日常生活构成,设 计了一个北京最低档的四合院,四户人家 的日常生活,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浓重的 北京味。
2、人物性格刻画得饱满,人物各有自己的性 格、模样、生活、思想,且与龙须沟有密 切联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靠人物支撑 作品。
《茶馆》
《茶馆》
《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戏剧的经典作品,1963年发表 军事题材作品,描写大部队在城市中的生活
(南京路八连) 两条线索:虚写连队中暗藏国民党特务试图
腐蚀连队 实写战士进城后的思想斗争
矛盾冲突: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传统的斗争 作家立场:以乡村文化抵制城市文化
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剧
《年轻的一代》(陈耘)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 首演,罗森、陈耘导演。青年萧继 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 而烈士子弟林育生却贪图安逸,装 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变成泥塘,而且臭水沟的水就滚出槽 来,带着粪便和大尾巴蛆,流进居民比街道还低的院内、屋里, 淹湿了一切的东西,遇到六月下连阴雨的时候,臭水甚至带着死 猫、死狗、死孩子冲到土炕上面,大蛆在满屋里蠕动着,人仿佛 是其中的一个蛆虫,也凄惨地蠕动着。” (《龙须沟》)Fra bibliotek《龙须沟》
艺术特点:
第四种剧本创作
“第四种剧本” 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
人的剧本,是“公式化”、“概念 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工、农、兵的剧 本,是恢复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的 剧本。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
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我说这位爷,您是局子里当差的吧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5章:“十七年”戏剧
一、创作队伍
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胡 可《槐树庄》 王 炼《枯木逢春》 陈其通 崔德志 《报春花》 张海默 《洞箫横春》 沈西蒙 《杨根忠》
老 舍 郭沫若 阳翰笙 陈白尘 宋之的
曹 田 夏 于
禺 汉 衍 伶
二、创作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 争” 魏连珍《不是蝉》、夏衍《考验》、艾明之《幸福》、
四.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创作于1957 年;1980年,该剧曾 应邀在西欧演出,被 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 1983年,《茶馆》在 美国演出,引起轰动 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一幕
戊戍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在华不断扩大侵略势力, “吃洋教的盛气凌人”,洋货源源而来,加之清政府的腐 败,弄得国弱民穷,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以至农家卖儿 卖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显神通,连太监也 买农家良女充当老婆,清政府腐朽不堪,正如旗人常四爷 说,“大清帝国要完”。
第二幕
• 民国初年,军阀混 战,战祸连年,特 务、大兵、巡警趁 兵荒马乱之际,敲 诈勒索,残害百姓。 裕泰茶馆掌柜王利 发费尽心机改良茶 馆,也难以维持生 机。
第三幕

抗日胜利,国民 党特务和美国大兵 横行北京,王利发 最终上吊,秦仲义 破产,常四爷落了 个提篮叫卖以了余 生的下场。
《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的人物形象
• 1、王利发
• 剧作的主人公,裕泰茶馆 的老板。 精明、干练,富有 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他的个性发展和悲惨结局说 明,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 委曲求全,个人奋斗,改良 维新,都不可能求得自身的 发展。
《茶馆》的人物形象
•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 国家像个样儿,可结果一事无成,落魄为一个自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 代戏。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6
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 大突破,不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 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审美观念发 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 乃至整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 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14
3、当代歌剧的发展
两种倾向:
一是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 《白毛女》式;
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在戏剧结构和 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方歌剧,说白极少而 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草 原之歌》式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0
2)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的创作和演出,显示了当代 话剧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话剧主要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 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由于当时接连不 断出现的文艺批判运动,给当代话剧的发展造成 了无形的阻力;特别是对话剧直接配合政治、运 动和政策的要求,更使话剧无可奈何地陷入公式 化、概念化的泥坑。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到 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时达到 顶峰。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 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7
2、当代话剧的变革
• 当代戏剧由戏曲、歌剧和话剧三分天下,话剧却 是“三军”中的主力。从数量来看,无论是剧团数 还是从业人数,戏曲在“三军”中都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话剧反映生活的现实性、迅捷性和尖锐性, 使它在为无产阶级政治的服务中成为最为得力的工 具,因而它身上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也是戏曲和 歌剧无法比拟的。当然也因如此,当代话剧随政治 的波动而升沉起伏,50年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 而又荣辱交互的道路话剧的创作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剧舞台上,话 剧——尤其是多幕剧在新生活的推动下,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 作品。
•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老舍的《方珍珠》、《龙须
沟》、陈其通的《万水千山》、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 河》、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2
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 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 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束缚,扩展视野, 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识 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 个人生活。
“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岳野)、 《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还 乡记》(赵寻)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3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 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1)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 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 体制;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
•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 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 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 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 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 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 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3)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 潮——“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 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是同 “三种剧本”相比较而言的。“三种剧本 “是指那些概念化地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的 剧本,而“第四种剧本”即指那些“不属于 上面三个框子”的剧作。
4
2)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 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 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3)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 实的刻画人物;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5
4)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 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 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 代京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9
• 1953年至1957年间,独幕剧出现了一个创作数 量可观的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独幕剧有:《妇女代表》(孙芋)、《人往 高处走》(栾凤桐)、《夫妻之间》(北京人艺)、《开会》 (邢野)、《百年大计》(丛深)、《姐妹俩》(蓝光)、《刘 莲英》(崔德志)、《黄花岭》(舒慧)、《归来》(鲁彦周)、 《家务事》(陈桂珍)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3
5)历史剧创作高潮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历史剧从内容和立意来看,可以分为四类: (1)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如郭沫
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 (2)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的,如曹禺的《胆剑篇》。 (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的,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
战》。 (4)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如田汉的
《关汉卿》。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以对
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 主要内容,代表作有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 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 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 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