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 认识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 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 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 民族剧院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 星红旗;1983年《茶馆》在美国演出 ,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 ,轰动了美国。
小人物的塑造。老舍对小人物 的书写总是充满了人情味,笔 端蘸满了感情。从生活本身学 习到的个性气质又铸就了老舍 饱含忧患的气节。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王利发: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喜欢 ,就不会出大岔子。” 精明、干练、善于经营。
三、历史剧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 剧创作的高潮。如郭沫若的《蔡文 姬》、,田汉的《关汉卿》、《文 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 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 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不过这一时期,包括戏剧在内 的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一 个历史现象。剧作家和政治的 配合并非完全是被动的,甚至 满怀热情。但是,《关汉卿》 《蔡文姬》《胆剑篇》等呈现 出的精神价值,是积极且富有 生命力的。
五、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毛泽东要求“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由 此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戏剧领域出现配合的 “社会主义教育剧。”
《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与姚 玉娟。 《霓虹灯下的哨兵》: 老K等特务与革命八连之间破坏 与保卫上海; 八连三排排长陈喜为焦点的革命 队伍中的腐蚀与反腐蚀的内部斗 争。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课件6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

“公开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的最后表
露。”
——陈思和
三、老舍的戏剧
1、建国后老舍的创作: 主要是戏剧,有二十多部,水平良莠不齐。 显示了老舍试图紧跟时代而又力不从心的 无奈与尴尬。
2、《茶馆》(三幕剧)
(1)主要内容:通过裕 泰茶馆的兴衰,为旧时代 唱出了一曲挽歌。
(2)艺术特点:
是不能巩固的。”
3、总结: 这两部作品是作者现实理想的寄托,借对历史
上英雄人物的描写与赞美,曲折地表达对新政
权及其领导者的颂扬。 郭沫若:“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 的经历,相近的感情”,“蔡文姬就是我!— —是照着我写的。”
2、曹禺的戏剧
(1)历史剧《胆剑篇》、 《胆剑篇》:侵略与反侵略、兴
《王昭君》:赋历史题材
以现实意义。
国与亡国。 《王昭君》:民族团结政策; 王昭君:“和亲使者”“喜美人” 的时代内涵——明大理、识大体
的民族友谊的传播睹科学家用细菌
杀人的事实引起的思想上的改变, 来阐释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突 出知识分子必须改造思想的主题。
(2)人物:郭家林、王秀娥、童亚男、王必好……
三、结局及评价
“第四种剧本”的产生得益于“百花时代”相对宽松的文 学环境。在主旨的传达与矛盾冲突的解决上还留有时代的 印记,但在“干预生活”,如何表现人性上迈出了积极探
索的脚步。
1989年中国戏剧社出版《三个剧本 二十年论争》作为对
“第四种剧本”的纪念与重新评价。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一、时代共名的“古为今用”——郭沫若、 曹禺等的戏剧创作。 二、田汉的《关汉卿》: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的再现。 三、老舍的戏剧 。
第五章戏剧(一)

主要人物
• • • • • 王利发 常四爷 松二爷 刘麻子 唐铁嘴
• 李三 • 王淑芬 • 宋恩子
• 吴祥子
• 康顺子、康大力
• ……
主要人物
王利发
• “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 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 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 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 不会出大岔子!” • 对“上”对“下”态度却不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 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 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 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 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 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与 《雷雨》比较。
《茶馆》独特的戏剧结构
二 . 艺术结构独特,戏剧冲突设计巧 妙自然。
三 .《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 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四、语言幽默、诙谐、简洁。
老舍说《茶馆》:为什么要单单写 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 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 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 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 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 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 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 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 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 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关系也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 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 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 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 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 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 在一起,贯穿全剧。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2、人物性格刻画得饱满,人物各有自己的性 格、模样、生活、思想,且与龙须沟有密 切联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靠人物支撑 作品。
《茶馆》
《茶馆》
《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戏剧的经典作品,1963年发表 军事题材作品,描写大部队在城市中的生活
(南京路八连) 两条线索:虚写连队中暗藏国民党特务试图
腐蚀连队 实写战士进城后的思想斗争
矛盾冲突: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传统的斗争 作家立场:以乡村文化抵制城市文化
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剧
《年轻的一代》(陈耘)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 首演,罗森、陈耘导演。青年萧继 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 而烈士子弟林育生却贪图安逸,装 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变成泥塘,而且臭水沟的水就滚出槽 来,带着粪便和大尾巴蛆,流进居民比街道还低的院内、屋里, 淹湿了一切的东西,遇到六月下连阴雨的时候,臭水甚至带着死 猫、死狗、死孩子冲到土炕上面,大蛆在满屋里蠕动着,人仿佛 是其中的一个蛆虫,也凄惨地蠕动着。” (《龙须沟》)Fra bibliotek《龙须沟》
艺术特点:
第四种剧本创作
“第四种剧本” 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
人的剧本,是“公式化”、“概念 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工、农、兵的剧 本,是恢复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的 剧本。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
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我说这位爷,您是局子里当差的吧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第一节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
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
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时间:建国到1956年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
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
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
(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第5章:“十七年”戏剧

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胡 可《槐树庄》 王 炼《枯木逢春》 陈其通 崔德志 《报春花》 张海默 《洞箫横春》 沈西蒙 《杨根忠》
老 舍 郭沫若 阳翰笙 陈白尘 宋之的
曹 田 夏 于
禺 汉 衍 伶
二、创作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 争” 魏连珍《不是蝉》、夏衍《考验》、艾明之《幸福》、
四.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创作于1957 年;1980年,该剧曾 应邀在西欧演出,被 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 1983年,《茶馆》在 美国演出,引起轰动 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一幕
戊戍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在华不断扩大侵略势力, “吃洋教的盛气凌人”,洋货源源而来,加之清政府的腐 败,弄得国弱民穷,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以至农家卖儿 卖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显神通,连太监也 买农家良女充当老婆,清政府腐朽不堪,正如旗人常四爷 说,“大清帝国要完”。
第二幕
• 民国初年,军阀混 战,战祸连年,特 务、大兵、巡警趁 兵荒马乱之际,敲 诈勒索,残害百姓。 裕泰茶馆掌柜王利 发费尽心机改良茶 馆,也难以维持生 机。
第三幕
•
抗日胜利,国民 党特务和美国大兵 横行北京,王利发 最终上吊,秦仲义 破产,常四爷落了 个提篮叫卖以了余 生的下场。
《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的人物形象
• 1、王利发
• 剧作的主人公,裕泰茶馆 的老板。 精明、干练,富有 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他的个性发展和悲惨结局说 明,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 委曲求全,个人奋斗,改良 维新,都不可能求得自身的 发展。
《茶馆》的人物形象
•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 国家像个样儿,可结果一事无成,落魄为一个自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第一节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
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
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时间:建国到1956年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
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
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
(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作家为了坚持自己传统的创作手法,躲避当时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就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历史,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剧。
作品: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等等(三)第二个高潮时间:六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背景:进入60年代,中共党中央对各项政策进行调整,对“左”的错误进行纠正。
1962年3月,周恩来、陈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话剧舞台再一次活跃起来。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剧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集中检阅了各地京剧改革的成果。
在演出的36出现代京剧中就有《红灯记》等。
(教材中有)体现:1.全国各大行政区都先后举行戏剧汇演,一大批话剧作品获奖。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当中已经开始有追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
这些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奏。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戏剧文学的内容在新中国的十七年中也只有那几种特定的类型:(一)反映生产和建设这是十七年话剧的最主要内容和题材。
新中国成立,生产建设是摆在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
话剧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它也必然深入这个领域。
作品有: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曹禺《明朗的天》(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崔德英《刘莲英》夏衍《考验》胡丹沸《春暖花开》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毛泽东《送瘟神》)(二)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话剧中所占的容量相对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不是太多。
其原因就在于话剧的“剧”本质,“剧”对于演的要求性等等。
这类作品有:陈其通《万水千山》宋之的《保卫和平》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贾六的《雷锋》(三)第四种剧本这里要提到当时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第四种剧本”所谓“第四种剧本”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了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剧本的称谓。
当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作品是鲜见的。
典型的两个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1.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带来了大量的话剧作品。
有的因其质量之高而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如《茶馆》。
2.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还有效的锻炼了话剧创作的作家队伍。
它不仅焕发了老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如:曹禺、老舍、田汉、宋之的等等,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剧作家,如:胡可、白桦、沈西蒙,张海默等等。
3.十七年话剧创作所产生的作品,凭借着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本身的魅力,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达到的。
(可以从文学接受者素质的层面来理解)第二节老舍的戏剧创作一、部分生平(建国前的在现代部分)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后留在美国继续文学创作。
1949年10月,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
此后基本上放弃小说,从事话剧的创作。
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剧本排演出来,就联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所以我要写剧本。
”老舍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本质上将是受到毛泽东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观念。
认为文艺要符合大众,让众人看懂。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老舍开始了话剧创作。
1950年发表了建国后的第一部剧本《方珍珠》。
1951年发表了《龙须沟》。
这是老舍一篇代表作品。
老舍也因此而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此,老舍把主要精力放到话剧创作,到65年为止,先后创作了话剧《一家代表》《春华秋实》《生日》《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火车上的威风》等。
从1950年到1965年,一共有剧作23部发表。
加上他建国前创作的一些剧本,一共近七十部。
后来在文革中遭受迫害,66年投湖自杀。
二、《龙须沟》简介:(问清楚学生中学是否学过在决定是详细还是简略介绍)老舍在解放后的戏剧创作,构成了新时代、新社会、新社会的一面镜子。
论反映生活的深度,当推《龙须沟》和《茶馆》。
这两部作品普遍认为最有价值。
《龙须沟》写的是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机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而表现了"新政府的真正人民的性质"的主题。
作家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把清除历朝历代积下的污泥浊水的过程和医治反动政府留给人们的精神创伤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力量就在于此。
这出三幕话剧,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对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关心。
不过,它在当时的被推重,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这"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
《龙须沟》为他赢得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但是这种荣誉也可能使他未能及时对这一创作道路作出反省和调整。
两个不同时代的沟。
(旧政府如何对待沟,新政府如何对待,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问题新旧不同时代的人。
(旧时代把好人变成疯子,新时代把疯子变成有用的人)选材的典型性上面,选取了一个最穷的贫民窟旁边的几户人家做对象。
三、《茶馆》分析《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将这三个时代联系了起来。
1、写作动机与艺术处理方法写于1957年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
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
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茶馆》从1898年戊戌政变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通篇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
老舍通过三幕剧,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人的生活(清末、民国初、抗战胜利后)。
作家对于这样一个横跨中国历史半个世纪的题材的处理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
主要是从小人物的观察视角切入,将小人物放置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以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展示历史时代的变化。
老舍赋予茶馆以明确的社会意义。
他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他笔下的裕泰大茶馆和龙须沟一样,也是作为旧北京的缩影出现的。
作者以匕首般的锋芒解剖了这个"茶馆社会",固然象作者所说:为了"葬送三个时代",但其用意却在于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来歌颂"解放后的光明"。
老舍曾透露过创作《茶馆》的意图:年青人是喝甜水长大的,不了解人吃人的旧社会,我把它搬上舞台,对青年是个教育。
舞台上"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人物"所激发的感情,既有对旧时代黑暗的强烈憎恨,又有对"解放后的光明"的无比热爱。
如李健吾同志所说:"在短短三幕戏里,写出了牛鬼蛇神,也写出了正直善良;这里有惨剧,也有喜剧;有黑暗,也有光明;而最绝望时,也就是希望即将实现时。
"在结构上,《茶馆》采用的是多人多事的横断面结构法。
它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连贯奇特,但以富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和画卷式的场面取胜。
三幕剧在一个地点展开,情节横跨三个时代,刻画了七十二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七十二个"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和其他各种"光顾"茶馆的人。
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
2.人物的处理方式: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等其他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太监、打手、和事老等等)3.主要人物的命运与道路选择王利发:是个左右逢缘、八面玲珑的人物。
经营了一个祖传的大茶馆,他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