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的戏剧

合集下载

十七年戏剧

十七年戏剧

十七年戏剧一、十七年戏剧概述1、当代戏曲改革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了戏曲的“推陈出新”,1944年又提出了“旧剧革命”问题,解放后他发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

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来刻画人物;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二是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戏剧实验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戏剧实验

C、《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 要》, 经过毛泽东多次亲自修改。可说是代表了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基本思想。《纪要》否定了十七年 的文学艺术, 提倡的是:“我们要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 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去创造无 愧于我们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党, 伟大的人民, 伟大的 军队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新文艺。这是开创人类历史新纪 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肯定的是:“歌颂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 上的大跃进,歌颂我们的英雄人物,歌颂我们伟大的党, 伟大的领袖英明领导的文艺作品。”《纪要》还提出建 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样板,这样板便是革命现代京剧。
• 《龙须沟》话剧的开山之作
பைடு நூலகம்
• 2、1953—1957年 当代戏剧第一个高潮
• 昆曲《十五贯》一部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 • •
3、1957—1960年 历史剧兴起 老舍、田汉等 4、1960年代初—1966年 第二次高潮 吴晗、《红灯记》等。
• • • • • •
(二)、总体特征:四个方面 P49 1、艺术与政治 2、剧种全面 3、姿态多样 4、现代主题的尝试
《沙家浜》
“智斗”是《沙家浜》的精华所在。但是,在这 场戏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主题先行论”的痕迹, 能够透视到中国 20 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作为一 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戏剧段落,这场戏集中表现了 “两条战线、两种形式、三个层次、三个方面”的 “政治斗争”。具体说,就是“武装斗争”与“地 下斗争”这“两条战线”的斗争,文本内显性的 “戏剧斗争”与文本外隐性的“社会斗争”这“两 种形式”的“政治斗争”,“阿庆嫂与胡传魁、刁 德一”、“江青与彭真”、“毛泽东与刘少奇”三 个层面的“政治斗争”,“形象人物”、“演艺人 物”、“政治人物”三个方面人物的“政治斗争”。 所有的斗争,都显示出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特 质,都使这场戏显示出神秘诡异的政治色彩。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的是 , 浮 现 在“ 戏剧 ” 文本 之 中的 “ 平民” 则沦 为知 识分 子 “ 原初激 情 ” ( p r i m i t i v e p a s s i o n s ) 的最佳 投射 对象 。 “ 五四” 时期 借 助 “ 新剧 ” 构建 “ 想 象 的 民族 身 份 主
文化 主体 的重任 与 方法 , 即通 过 “ 新 小说 ” 来“ 新 民” ; 到 了“ 五 四” 时期戏 剧同样 被包 含在 “ 文学 ” 之中, ⑦ 通过 “ 文 学革 命 ” 来“ 改造 国 民性 ” 。不再 像梁 启超 那样 借 用戏 曲 的形 式扮 演西方 民族 复兴 的故事 来启 迪 民智 , “ 五四” 时 期 的戏 剧 【 文学 ) 革 命恰 恰 是从 批 判 戏 曲本 身所 负 载 的 意识 形态功 能开 始 的。 与此 同步 , “ 戏剧” ( 后 来被命 名 为 “ 话剧 ” ) 也 迅速 得 以从西 方 引进。 既然 戏剧 的功 能在 于 “ 改造 国 民性 ” , 伸张 具 有独 立意识 的 “ 个人” , 那么 , 其 主
戏 剧 影 视 研 究
7 3
“ 十七年 ” 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戏 影


“ 十七年" 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周 云 龙
1 9 4 2年 5 月 ,毛泽 东 《 在 延 安文 艺座 谈 会 上 的讲 话 》指 出 了 2 0 世 纪后 半 叶 中国戏 剧 发展 的 意识 形 态方 向, 1 9 4 9 年 1 0 月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 < 在延 安 文艺
津津乐道 的《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 小说丛话> 、 < 饮冰
室 诗话 > 等 名篇 中 , 梁 启超 就论 证 了( 包 含在 “ 小说 ” 之中

政治淬炼、思想提纯与话语裂隙——“十七年”时期的《宝莲灯》戏曲改编考论

政治淬炼、思想提纯与话语裂隙——“十七年”时期的《宝莲灯》戏曲改编考论

摘要:“十七年”时期《宝莲灯》戏曲改编的中心任务是提纯“反封建斗争”主题思想,受此影响,修改原本三圣母与刘彦昌相遇相恋的“一见钟情”和“才子佳人”式痕迹,强化三圣母和沉香的反抗斗争笔墨,加深对二郎神凶恶行为的描写,更改“二堂放子”一折与《宝莲灯》全剧的风格不统一现象,成为当时各种《宝莲灯》改编本的重点。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刻意规避“一见钟情”和“才子佳人”的俗套,容易陷入一味用新中国意识形态来拔高传统戏剧的“反历史主义”流弊;在强化三圣母和沉香的反抗性场景时,前者的艺术性风采明显盖过了后者的政治思想力度,致使恋爱结婚与沉香救母两段故事情节产生了错位;加重二郎神的罪恶残暴举止,则限制了对二郎神内心矛盾复杂性的触碰;无论是局部修改还是完全删除,“二堂放子”一折与全本《宝莲灯》之间的矛盾又始终无法彻底解决。

凡此种种,都使得戏曲《宝莲灯》的改编过程时见话语裂隙的面影。

同时,“十七年”时期各个剧种的《宝莲灯》改编,又对妻妾和睦的传统家庭关系及封建伦理孝道表达了或隐或显的认同,这说明即使是被提纯的“反封建”思想主题,实际上也暗含裂隙。

关键词:《宝莲灯》;旧戏改编;“反封建斗争”;话语裂隙政治淬炼、思想提纯与话语裂隙———“十七年”时期的《宝莲灯》戏曲改编考论高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戏曲艺术改革运动,围绕着“推陈出新”的核心思想,采取“改戏、改制、改人”三大方向同步推行的策略,为传统戏曲剧目注入全新的意识形态观念,更改旧戏班中那些延续已久的不合理制度,促使戏曲艺术从业者提升政治觉悟,进而以改造后的“新戏剧”来引导“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塑造“新的人民国家形象”。

在此过程中,如何依照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对那些深植传统戏曲内部的“封建伦理道德”元素进行删改,对传统戏曲内部交织的大量繁杂话语进行整饬提纯,是旧戏改革的重难点。

很多时候,传统戏曲中的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元素和繁杂话语或隐或显的存续是新中国旧戏改造的最大阻碍性因素,而“十七年”时期的《宝莲灯》戏曲改编对相关问题恰好有着较为真切的呈现,以之为个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勘探旧戏改造过程中的挣扎与得失。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戏剧创作概况
• 戏剧(话剧、戏曲、歌剧、电影)兴起的 两个原因: • 1.戏剧拥有大量观众,是大众乐于接受的艺 术样式。 • 2.戏剧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政治教诲 作用。
三类作品
• 1.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题材:在《新事物面 前》(杜印)《考验》(夏衍)《刘莲英》 (崔德志) • 2.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题材:《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 3.第四种剧本(揭露阴暗面和矛盾冲突) 《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 (杨履方)
《茶馆》的艺术特色
• 1.以茶馆为人物活动背景,舍弃了中外戏剧 传统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式的 手法,结构全剧。 • 2.为人物立戏,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 征的人物形象。(王利发、常四爷、秦仲 义) • 3.语言诙谐、幽默,富于个性化,充满北京 地方色彩。
历史剧创作及其争论
•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谢瑶环》 • 郭沫若《蔡文姬》(翻案之作,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形象)《武则天》 • 曹禺《胆剑篇》(1961)(吴越交战的故 事)《王昭君》(1978) • 争论焦点:“历史”为现实服务还是按照 历史本来面目来写
话剧创作高潮
• 1963年到文革前夕出现话剧创作高潮。 • 《杜鹃山》(王树元)《霓虹灯下的哨兵》 (沈西蒙)《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年青的一代》(陈耘) • 主题:社会主义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无所 不在。 • 实质:对于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 延续的焦虑。
第二节 老舍的剧作
• 解放后共写作23部剧作,以《龙须沟》 (1951)和《茶馆》(1957)最为成功。 • 思想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于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 • a.通过新旧对比,描绘人物命运的变化。 (《方珍珠》《龙须沟》) • b.新人新事新生活。(《女店员》) • c.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神拳》《茶馆》)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十七年

十七年
、侧面透露法:小茶馆反映大社会。 2、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3、舍弃“一人一事”的传统结构形式,采取 “人像展览式”的方法结构全剧。 3、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而是采用纵横 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构成大背景 大冲突大故事。 4、语言幽默,富有个性化。
十七年的话剧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试验话剧院先 后成立 主要上演西方古典名著、我国三四十 年代剧作 两类剧作家: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曹 禺、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新中国的 作家胡可、沈西蒙、崔德志等。
十七年的话剧
十七年的话剧领域
1949-1956年: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 于形象 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 1958-1962年:历史剧 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5-1976年:模式化的戏剧 人民艺术家老舍
十七年的戏剧戏曲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推陈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 突破。 3、建国后的戏剧组织: 建国后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剧团、剧院 和戏剧学校。 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观摩”和“会演”,以鼓励和 扶持地方戏剧创作。
本章思考题:
1949-1956年: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 的推陈出新。 歌颂新生活、新中国、新风貌 的作 品大量涌现,但这些作品总的倾向是: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老舍的《龙须沟》是这一阶段的优秀 作品
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
1958-1962年:历史剧
1956年全国话剧观摩会,无一历史剧
1958---1962年,历史剧昙花一现式的繁荣:
优秀剧目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中国当代戏剧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即十七年创作期。

创作方法:由于受政治气氛及文学的政治要求,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无论是老作家,还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都始终沿着这条路走。

在理论界起决定性作家的是陈涌。

时间:57年以前是戏剧的发展阶段,有多样的题材,多样的形式,而且创作热情很好,57年到66年是戏剧的繁荣时期。

1、57年前的创作。

戏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政府的态度上。

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文化部做出了“整顿和充实”文工团的决定,并在这一年6月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大城市设剧院或专门化的剧团”,“以逐步建设剧场艺术”。

在此前后我国有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艺、中青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相继成立,并且上演西方古典和我国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戏剧本身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在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它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白毛女》演出时小战士拿枪要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吓得一身冷汗),群众用土块、白菜叶扔他。

57年前的戏剧创作的重点在话剧上,在创作上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作品。

①、十七年第一部有影响的话剧《红旗歌》。

由刘沧浪创作,鲁煤执笔。

描写工人的生活,赞扬了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表扬了工业上的民主制度,批判了工人中存在的落后作风,这部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经验。

②、《战斗里成长》胡可编剧,描写解放前夕部队生活。

③、《龙须沟》老舍。

1952年1月在北京人艺上演,通过北京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对照歌颂新社会和人民政府,是解放初轰动剧坛的作品。

以上三部戏剧被称为当代戏剧的开山之作。

1953年到1957年被称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戏剧创作的进一步阶段。

这时期比较集中的是反映工业战线和工人、农民劳动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的戏剧
•第一节十七年戏剧概述
•一、有关概念
•主要:话剧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

十七年戏剧
•(一)第一个高潮
•时间:1949----1956年
•背景: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

•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 3.创作数量庞大。

(二)新历史剧时期
•时间:1956-----1960年代初
•背景:五十年代后期,政治运动频繁,左的思潮影响严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

一部分作家坚持自己传统的创作手法,把注意力转向了历史。

•代表作:
•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曹禺等人的《胆剑篇》、
•朱祖贻等人的《甲午海战》等。

(三)第二个高潮
•时间:1960年代初-----1960年代中
•背景:
•进入60年代,中共党中央对各项政策进行调整,对“左”的错误进行纠正。

•1962年3月,周恩来、陈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
(三)第二个高潮
•体现:1.全国各大行政区都先后举行戏剧汇演,大批话剧作品获奖。

•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赵寰《南海长城》,贾六《雷锋》
•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已经开始有追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

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奏。

三、十七年话剧的分类
几种特定的种类:
•(一)生产建设(农村、工厂)题材
•作品有:
•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
•崔德英《刘莲英》、夏衍《考验》
•胡丹沸《春暖花开》王炼《枯木逢春》
(二)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
•数量相对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不是太多。

•作品有: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宋之的《保卫和平》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白刃、洛丁《兵临城下》
•贾六的《雷锋》
(三)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工厂剧本;农村剧本;部队剧本)而言的。

•典型的三个作品:
•岳野《同甘共苦》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1.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带来了大量的话剧作品。

有的因其质量之高而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如《茶馆》。

•2.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还有效的锻炼了话剧创作的作家队伍。

它不仅焕发了老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如:曹禺、老舍、田汉、宋之的等等,
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剧作家,
•如:胡可、白桦、沈西蒙,张海默等等。

•3. 十七年话剧创作所产生的作品,凭借着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本身的魅力,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达到的。

第二节老舍的话剧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
•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于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这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有《赶集》、《蛤藻集》等,长篇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

1937年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抗战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这时期创作了《残雾》等多部剧本及长篇小说《火葬》。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创作。

第二节老舍的话剧
•1944年至1947年完成了百万字的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建国后创作20余部话剧,成就较高的有
《龙须沟》(1950年)《茶馆》(1957年)
•50年代初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受迫害自沉而死。

《龙须沟》
•写的是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机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敲诈勒索;
•“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
•表现了“新政府真正为人民的性质"的主题。

《龙须沟》
•作家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把清除历朝历代积下的污泥浊水的过程和医治反动政府留给人们的精神创伤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力量就在于此。

《茶馆》
•(一)《茶馆》的思想内容
•《茶馆》以1889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旧北京一个“裕泰大茶馆”兴衰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是一部描绘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剧作,
•表达了腐败堕落的旧制度是人民痛苦的根源、只有新社会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悲苦命运的重大主题。

(二)《茶馆》的主要艺术特色
1·《茶馆》艺术构思独特。

(1)独特的表现角度。

精心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各色人等,登台亮相,描绘人物众多,细节极为丰富,因此被称为“图卷式作品””浮世绘“。

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的时序,一幕反映一个时代,时间跨度极大,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作者聪明地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发挥自己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避免了简单、僵化和专断地表现社会。

1·《茶馆》艺术构思独特
(2)突破传统戏剧模式。

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但用人物性格精准而传神的刻画,来弥补“戏剧性”的缺失;
(3)娴熟的结构艺术: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但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扩大了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紧针密线,形散神聚,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绘出民间众生相。

2.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

•王利发:
•胆小怕事、精明强干、圆滑自私的小商人的典型。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写照
•常四爷:
•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
•秦仲义:
•爱国、雄心勃勃而又不切实际、脱离群众。

•——维新资本家代表。

•松二爷: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无谋生能力的旗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