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话剧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论西方文艺思潮对廿世纪中国戏剧的影响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为话剧的引进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索。
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组织新剧同志会,加之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演出《孽海花》等剧,以及南、北的学生剧演,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剧演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又称文明戏)演出景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文学当代十七年期间的主要作家以及作品分析

第一编1949——1976 年文学第一节 17 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 2 日——19 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若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意义: 1.实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空前大统一、大团圆2.确立和制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和总路线,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3.成立了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消极影响: 1、在文艺指导思想上,完全肯定和照搬了解放区,文艺思想僵化2.沿用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因此对毛泽东思想知名的艺术与生活挂关系做出险隘的理解,具体说是由文艺服务于政治,到文艺自身于政策,服务于当前中心任务,忽略了文艺自身规律,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
3.由于把解放区文艺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楷模,相比之下对国统区的文学成就估计太低,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出来的广大作家。
第二次文代会(略去)二、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①武训奇人,“行乞兴学”、清末奇人②陶行知《武训画传》,主要宣传武训事迹;孙瑜拍摄, 1948——1950 年上映。
③毛泽东对其批判实质是:是一种文艺策略,而不是对其具体作品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
④教训: A、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的先河;B、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术、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影响: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评判①关于《红楼梦》②旧红学派与新红学派;旧:五四时期以前,评点派和索引派;新: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③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作书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④李希凡与蓝翔A、《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俞平伯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倾向”。
当代文学填空题 百度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当代文学试题库

试题库一、填空1.五十年代文艺界的批判运动主要有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批判和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六十年代初期,党的文艺政策调整中连续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19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暨故事片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除引言外共讲了七个问题。
深刻地批判了文艺批评中的“五子登科”现象(即“套框子、抓辨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
因为这个会议是在北京的“新侨饭店”召开的,故称“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艺界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都参加了会议,并都发表了讲话。
他们的讲话有四点主要精神:一、重新肯定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组成部分。
二、改变文艺界领导作风,要造成民主风气。
三、提倡写人民内部矛盾。
四、要按艺术生产的规律办事,不能强迫作家赶任务。
并在会上肯定了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给《洞箫横吹》的作者海默平了反。
这些工作给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主持会议的是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邵荃麟。
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一个文艺观点。
他认为:“强调写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是应该的,是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
但整个说来,反映中间状态的人物比较少,中间大,两头小,好的坏的人都比较少,广大的各阶层是中间的,描写他们是很重要的,矛盾往往集中在这些人物身上。
”3. “十七年”时期描写农业合作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4.李瑛被称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和歌颂的内容是解放军战士的生活。
5.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所犯的唯心主义错误的文章分别是《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6.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一般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形象、文体发展、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的演变,而最重要的就是后二者。
当代文学试题

当代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1: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的______________,一般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2:建国初期,文艺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其中受到批判的作家及文学作品有_____的《我们夫妇之间》等。
3:路翎创作的《__________》因其题材触及志愿军的感情禁区而受到批判。
4:从题材分布的领域来看,十七年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5:在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中,秦兆阳的理论文章《_______》影响巨大。
6:十七年诗歌创作中,被称为“石油诗人”的是______。
7: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道路中,表现其对人生与命运反思的抒情短诗是《____》。
8:1961年,由于全国范围内的调整与恢复,文学也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而其中犹以______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当年被称为______年。
9:十七年散文创作中,被誉为“诗化散文”的作家是_______。
10:被誉为当代话剧开山之作的是老舍创作的《_______》。
11:“双百方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2:1956年——1957年上半年的小说创作,从主题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反映人情、人性的小说,另一是___________。
13: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倡的“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现实主义与___________相结合。
14:1965年11月,对吴晗新编历史剧《__》的批判,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5:表现文革期间青年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品有_的诗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单项选择(每题 1 分.共 10分)()1:赵树理在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其相关的小说流派是。
A:乡土小说B:山西作家群C:白洋淀派D:山药蛋派()2:《三家巷》是欧阳山创作的多卷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第一部。
A:《一代风流》B:《芳菲之歌》C:《长城万里图》D:《苦斗》()3:徐义德是下列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1)一、填空题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朔、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实描述:现实式现状,歌颂新中国的现 在,展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畅想新中国美 好未来。
歌颂体话剧——奏响歌颂新中国长调 老舍《青年突击队》、胡可《槐树庄》、曹 禺《明朗的天》
教育剧——阶级斗争与革命继承 刘川《第二个春天》、陈耕《年轻的一代》、 武玉笑《远方青年》
郭沫若(1892一1978),
十七年话剧
创作队伍
:
五四以来已取得相当成就作家: 郭沫若、曹禺、田汉、老舍等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胡可、陈其通、王炼、崔德志等
话剧建构两方面:历史叙事与现实描述
1、历史叙事:在历史记忆和历史源流上进 行
历史记忆:金山《红色风暴》、刘玉 《八一风暴》、胡可《战斗里成长》 历史源流:田汉《关汉卿》《文成公 主》、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 禺《胆剑篇》、老舍《神拳》
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出发, 从历史卷册中寻找适当的人物和 时间,作为表达的喷发口—— 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 命进去。
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 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新诗 奠基人之一,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 诗集《女神》。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 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 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 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 2、经典的反案之作 3、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武则天》
评价
优点:1、反映武则天杰出政治才能,不
为男权所囿,反为一代女王大唱颂歌 2、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形象塑造成功
缺点:最后一幕把反面人物裴炎,正面人
物婉儿、十三娘过于简化,未达到精熟的水 准
郭沫若历史剧构思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