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一、中国戏曲简史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先秦时期: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又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3、唐朝: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

唐玄宗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园原来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4、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5、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6、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朝中期,传奇逐渐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最显著的代表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现在仍然极受欢迎。

到了清初,出现了“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被称为“双璧”,是清传奇的杰出代表。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八大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第八讲,20-40年代话剧文学

第八讲,20-40年代话剧文学

三、田汉的话剧
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 作家,文艺批评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 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 一些传统戏曲。主要话剧作品有《获虎之夜》 《南归》《苏 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咖啡店之夜》《丽 人行》等。)爱情婚姻问题:胡适《终身大事》、陈大悲《幽兰女士》、欧阳予倩 《泼妇》——反对封建婚姻,提倡新女性; (2)历史题材的问题剧:郭沫若等的历史“翻案剧”——表现旧时代女性 的反抗精神,女性解放问题:郭沫若《卓文君》《王昭君》;欧阳予倩 《潘金莲》;袁昌英《孔雀东南飞》与“寡妇情结” (3)反映社会黑暗的剧作:洪深《赵阎王》——写旧军队军痞,揭露军阀 罪恶
二、欧阳予倩的话剧
欧阳予倩(1889~1962),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现 代话剧创始人之一。原名立袁,号南杰,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 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 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 命反对封建的新剧。1922年写出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 1929年2月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及报纸 副刊《戏剧周刊》,还创作了话剧《屏风后》、《车夫之家》等。 “九· 一八”事变后, 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参加反蒋抗 日的政治运动,先后写了话剧《李团长 之死》、《同住的三家人》、《不要忘 了》及京剧《渔夫恨》等。这些剧本大 多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暴露反动 统治的黑暗。 193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 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 抗战爆发后写了话剧《青纱帐里》、《越 打越肥》, 1941年以创作优秀历史剧《忠 王李秀成》 。

浅谈曹禺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观念变化

浅谈曹禺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观念变化

浅谈曹禺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观念变化作者:范珊珊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在曹禺的不同剧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价值取向有所变化。

以1938年为界,他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前期作品倾向于叛逆反抗型的现代女性,如《雷雨》中的蘩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原野》中的花金子。

后期的作品则钟爱于温柔奉献型的传统女性,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家》中的瑞珏,《蜕变》中的丁大夫。

同时曹禺的戏剧观发生了变化,即由推崇戏剧化的戏剧转向创作生活化的戏剧。

而这种戏剧观的变化则是由于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受时代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变化引起来的。

本文正是从戏剧观的成因,戏剧观的变化的角度来解析曹禺1940年代戏剧创作观念。

关键词:女性观;戏剧观;戏剧化的戏剧;生活化的戏剧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23-01一、女性观:从叛逆女性到传统女性的倾斜(一)叛逆反抗型的现代传奇曹禺的前期作品中着重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主要女性形象。

她们富于生命力,具有原始的欲望和追求,敢于反抗命运,追求自我,性格极端叛逆有的甚至达到疯狂的妇女。

她们就像一把火,欲望将她们越烧越旺,最终也将自己毁灭。

他们恰似古典时代的新妇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传奇。

(二)温柔隐忍的芸芸众生然而在曹禺的后期作品中,另一类的主要女性形象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隐忍,善良淳朴,她们在细水长流一样的生活中默默奉献付出。

她们是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似水流年平缓流淌,她们在残酷现实中隐忍度日,恪守传统的女性的品德,是无私奉献的“牺牲者”。

二、戏剧观:从戏剧化戏剧观到生活化戏剧观(一)戏剧化的戏剧观所谓戏剧化的戏剧观是指传统的戏剧观念,即追求矛盾冲突明显激烈,人物性格夸张极端,性格强势,变化强烈,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强调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于伶 (1907--1997)



三、讽刺喜剧的热潮 国统区社会的黑暗腐败是喜剧创作 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剧作家们的 高度社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在歌 颂光明的同时较多地运用喜剧形式 来表达他们对黑暗腐败现象的憎恶。 陈白尘的《升官图》,宋之的的 《群猴》是这一时期讽刺喜剧创作 陈白尘(1908~1994) 中的优秀之作
第三节 夏衍


一、夏衍戏剧创作概况 从1935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夏衍 创作的多幕话剧有历史剧《赛金花》、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以 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有《上海屋檐 下》、《一年间》、《心防》、《愁 城记》、《水乡吟》、《离离草》、 《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其 中《上海屋檐下》被认为是其最优秀 的话剧。



四、借古喻今的历史剧的繁荣 1939年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随着国 民党政府对言论控制的加重,部分作家便选择了 以历史来讽喻现实的创作方法,先后创作出大量 的历史剧,从而形成了历史剧繁荣的局面。 最具代表性的即郭沫若的《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阿英的《碧血花》,阳翰笙的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于伶的《大明 英烈传》,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陈白尘 的《大渡河》。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街头剧的盛行 为了更好的宣传抗战,动员群众,戏剧形式 趋向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街头剧、 活报剧等便应运而生。 (“好一计鞭子”。)


二、活跃的“孤岛”戏剧创 作 沦陷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戏 剧运动异常活跃,文艺工作 者以喜剧为武器,坚持着爱 国抗战宣传。其中于伶领导 的上海剧艺社成就最为突出。 《夜上海》是于伶“孤岛” 时期的代表作。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是美国二战之后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创作生涯长达40年。

《欲望号街车》是威廉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成功的戏剧。

该剧于1947年首次上演便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在百老汇连演855场,并一举赢得美国3项最重要的戏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及唐纳德森奖。

剧评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Brooks Atkinson)赞该剧为“具有几乎使人难以忍受的悲剧性”的戏剧。

在这部伟大的剧作中,威廉斯娴熟巧妙地运用了“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了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南方传统文明和北方新兴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本文试从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两个方面,对《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加以阐释和分析。

一威廉斯的“诗化现实主义”“诗化现实主义”是威廉斯在戏剧中首创的艺术表达手法。

威廉斯所谓的“诗化现实主义”(Poetic Realism)就是运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对话、舞台背景、舞台道具、音乐、声响和灯光等水乳交融,混为一体,形成交响乐般恢宏气势的一种戏剧创作方法。

(方军,2001)象征就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以含蓄凝练的方式给思维提供联想与暗示的契机,传递与这一形象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威廉斯的写作技巧之一就是善于运用象征性的人和物来揭示主题,烘托气氛。

他曾说过:“象征物,如果能满怀敬意地使用,则是戏剧最纯粹的语言。

有时候灯光闪亮的舞台上一件物品,一个动作,便能表达清楚一页又一页冗长的解说想说明的东西。

”因此,剧作中大量地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名、地名和动作等,便成为威廉斯写作的一大特色。

而避免过多的描述和说明,可以使其剧作语言精炼而丰满,如意象派诗作一样,表现出明显的韵律化和联想特征。

二《欲望号街车》中“诗化现实主义”的运用1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戏剧《欲望号街车》将没落的南方旧文明必然被北方新文明所取代作为背景,以布兰奇和斯坦利两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运用寓意深刻的人名、地名,不同的场景、动作达到象征的目的。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戏剧
(填空)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

1907.6《黑奴吁天录》,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新文化运动:1918年出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开端。

最早的专门性戏剧性杂志《戏剧》月刊。

郭沫若,是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历史翻案剧
欧阳予倩《潘金莲》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国剧运动”
熊佛西《洋状元》
余上沅《兵变》
丁西林《压迫》
田汉
创作成绩最丰厚,原名田寿昌,1911改为田汉。

1920年《梵峨璘与蔷薇》处女作。

自署“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灵光》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领导南国戏剧运动。

早期代表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特点:
一、内容上,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揭露当时社会传统势力剥夺人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另一方面表现人们面对黑暗所产生的苦闷思索,和对光明表现出来的追求。

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抒情性和戏剧性相融合,表现技巧成熟。

30年代创作类型,一工人运动《梅雨》②抗日爱过《回春之曲》
40年代《秋声赋》,《丽人行》是现代文学期间田汉的创作高峰
30年代戏剧
上海戏剧协社 1927年以后,介绍和排演西洋古典名剧。

辛酉剧社,“难剧运动”
复旦剧社,西洋名剧
南国社,青年学生为观众
上海艺术剧社,“左翼”剧座谈,“无产阶级戏剧”首次提出。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代表作冯乃超和龚冰庐《阿珍》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0.8 以上海艺术剧为核心,联合了辛酉。

南国等戏剧体,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国防戏剧,代表作夏衍《赛金花》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洪深(填空)
洪深,田汉,欧阳予倩被称为话剧奠基人。

是中国到国外专门学习戏剧的第一人。

1922年完成了《赵阎王》写作,表现主义。

1942年完成了《少奶奶的扇子》建立了中国话剧界正规现代话剧表和导演体制。

农村体裁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谭》
国防戏剧《鸡鸣早春天》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申屠氏》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麦克白》改为《王德明》
《奥赛罗》改为《阿史那》
40年代戏剧
街头剧,“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
抗日题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
张骏祥,《万世师表》
陈白尘,讽刺喜剧,《升官图》被称为“官场现形记”
老舍,《归去来兮》
茅盾,《清明前后》“大时代与小插曲”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浪漫主义特点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太平天国。

孙中山评价高。

夏衍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继田汉(20年代)曹禺(30年代现实主义核心)之后现代戏剧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

现实主义为主的生活题材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夏衍自评“这是第一个剧本”,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
匡复,中心地位。

“人生的零碎”
★★★夏衍戏剧创作特点:
一、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戏剧最基本的特征。

善于选取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中,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自然平实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二、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流露出抒情深沉的特点。

用简洁、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复杂情感,用无言的动作透示人物内心秘密。

三、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有明显的创造性。

四、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

《法西斯细菌》俞实夫从不问政治到抗战激流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