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0年代戏剧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三十年代戏剧

3、黄省三:小职员,贫病交加、毒死亲儿。
——曹禺《雷雨· 序》
鲁贵 趋炎附势、不知羞耻的奴才, 既奴性十足,又阴险狡诈。
3、浓烈、明丽、精确传神而又极富个 性化的语言。《雷雨》人物语言个性 化。 “舞台提示”、潜台词渲染奇特 的舞台气氛.
戏剧结构紧凑
序 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 ——冬天的一个下午。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 ——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景同前。 ——当天的下午。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 ——当天夜晚十时许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 ——当天半夜两点钟。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 ——景同序幕
《雷雨》人物关系
二、《雷雨》的艺术成就
1、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雷雨》的结构紧凑 、精巧,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环环相扣,高潮 迭起。 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雷雨》中的人物形 象,无论主次,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 复杂的情感。
《雷雨》人物
1、周朴园: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化 身。 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冷酷、专横、自私、虚伪。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声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现在你手上方便,随 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么? 我没有钱。您真是还帐了么? 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您别骗我,说了实在的,我也好替您想想法。 真的?--说起来这不怪我。昨天那几个零钱,大帐还不够, 小帐剩点零,所以我就耍了两把,也许赢了钱,不都还了么? 谁知运气不好,连喝带赌,还倒欠了十来块。 这是真的? 这可一句瞎话也没有。 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您,我也没有钱!。 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亲生的女儿也没法把自己卖了,替您老人家还赌帐啊? 孩子,你可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 要紧的事情,都处处替你想。
三十年代戏剧

• (5)周萍: 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造就的 自私懦弱的畸型儿,也是中国第二代资产 阶级的代表。其精神状态空虚颓废。其抛 弃蘩漪,一是迫于社会舆论与封建道德伦 理规范的压力,二是基于“对不起父亲” 的良心谴责。
• (6)周冲: 是纯洁无瑕的“间色人物”, 是“夏天里一个春梦”。其对社会现实还 缺乏起码的理解,还生活在飘渺的憧憬和 梦幻之中。 • (7)鲁大海: 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但尚不成熟。(他体现着作家的社会理想) • “雷雨”: 作者在《雷雨·跋》中说: 《雷雨》的结果“不是因果,不是报应, 而是残忍。” • 《雷雨》中写偶然性的地方很多,所以使 剧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 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 教。 •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 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罪恶社会。 •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剧作 《原野》。 •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 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 编剧等职。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 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 本,
• (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 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 奠基人”。 •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 进人。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 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回国后从事戏剧工作, 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 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洪琛的戏剧创作思 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
• 4. 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 不同的文化,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 方式极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 荒谬性。
三十年代戏剧

看戏——演戏——写戏
主要作品:
《雷雨》 1934 《日出》 1936 《原野》 1937 《北京人》1941 《家》 1942
《雷雨》的成就
用“回溯式”的方式组织戏剧结构。 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张的戏剧冲突。 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邃的思想内涵。 语言个性化,富有动作性且精炼含 蓄。
深邃的思想内涵
家庭伦理剧; 社会问题剧: 命运悲剧。
试述雷雨的思想内涵。
家庭悲剧:《雷雨》是一部暴露 大家庭罪恶的作品。 社会悲剧:揭示劳资矛盾,控诉 黑暗现实。 命运悲剧:揭露“宇宙里斗争的 ‘残忍’和‘冷酷’”。
在《雷雨》的序中,曹禺声明他创 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 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 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 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 不可言喻的憧憬”,全剧始终闪示 的“隐秘”,就是 “宇宙里斗争 的‘残忍’和‘冷酷’” 。你如 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 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两重性,冷酷、专制;自私、 虚伪。
?——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
主宰吗?
人性的深度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 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 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 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 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 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曹禺的戏剧
生平和作品
曹禺 (1910 ——1996)
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 《雷雨》、《日出》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 熟。
30年代戏剧

• 《北京人》 • 即对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 “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
• 《家》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情节,但主角由 觉慧改为瑞珏,描写了她与觉新以及梅小 姐的之间爱情婚姻悲剧。
夏衍
• 《都会的一角》 • 《赛金花》《秋瑾传》 • “很简单地把艺术看作是宣传的手段”(将 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希勒化倾向)
第9章
曹禺话剧在创作中主要受到的哪些 外来文化的影响
• 基督教文化 • 《雷雨》是表现“迷惘人生的罪与罚”, 《日出》是表现“灵魂的毁灭与再生”, 《原野》是表现“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 《北京人》是表现对“原始野性的呼唤”。 • (宋剑华《试论<雷雨>中的基督色彩》)
曹禺剧作
• 曹禺的主要戏剧作品:《雷雨》、《日 出》、《北京人》、《原野》、改编的 《家》;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 《蜕变》等。
• 第四,曹禺的话剧之所以感人,还在于他 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命运之谜。
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
• 第一,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 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
• 第二,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 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
• 第三,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 奇色彩。
《雷雨》
• 周朴园、蘩漪
• 《上海的屋檐下》 • “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 • “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 上” • (夏衍)
• “希勒化”——”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
• 袁牧之 • 《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 宋之的《武则天》重心理分析的历史剧
• • 陈白尘出
• 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 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 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 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 主题转变为关注社会,表现对“损不足以 奉有余”现实的抗争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 杂文名篇诸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纪念 刘和珍君》等。
二、1927—1936年杂文:
四、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笔 名有毛驴、宰我等,福建龙溪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研究语言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后, 曾任北大英文系教授、女师大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 厦门大学文科主任。
• 二、 何其芳的散文: • 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探索人生 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格调孤独苦闷、耽 于幻想,刻意画梦,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 诗。 • 《画梦录》特点是:纤弱的感情,雾一般的 朦胧,浓丽而富于词藻的文字,蕴含思想和 哲理,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以及外国印象派 的艺术之美,但嫌雕琢过分。 • 《雨前》
• ‚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 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 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 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 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 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 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 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 历史‛。(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 言》)
3、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 “语丝”时代的散文集《剪拂集》,揭 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 击为虎作伥的“文妖”——“正人君子” 者流;针砭国弊,提倡欧化,控索“国 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 浮躁”之气。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概要
第一节 《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
15
◦ 总之,曹禺的出现使中国人真正认识到话剧这种外来剧种的独特魅力。曹禺剧作是最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它用外来的艺术形式成功地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的人物命 运,并巧妙地糅进了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曹禺剧作又是最善于吸取外国艺术营养 的,他娴熟地运用了外国的戏剧理论和戏剧舞台的表演技巧,让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对 话剧的艺术形式耳目一新。曹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探索,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 走向成熟的基础。
8
《原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明显增强了性格的奇异 色彩和心理矛盾冲突的剧烈程度,特别是对仇虎、 花金子、焦母这三个形象从外在到内心的个性化和 复杂化的表现,都在曹禺剧作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 水准。在剧本最后一幕中,仇虎偕花金子逃入一片 漆黑的大森林时,他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达到了顶点。 他一边不停地奔跑,心里相当空虚,深怀着沉重的 负罪感;一边又拼命地为自己解脱,在黑林子里他 对仿佛一直跟着自己的焦大星的冤魂,急切甚至可 怜地哀诉:“啊,大星,我没有害死他,小黑子不 是我弄死的。大星,你不该跟着我。大星!我现在 害了你,不是我心黑,是你爹爹,你那阎王爹爹造 下的孽!小黑子死得惨,是你妈动的手!我仇虎对 得起你,你不能跟着我!”曹禺通过仇虎复仇之后 的惊恐、矛盾和忏悔,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这样 的问题:仇恨不能仅仅靠仇恨来消除,被损害者报 了仇雪了恨,却又产生新的惶惑不安,这种纯粹的 复仇本身不也似乎在作孽吗?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共产党领导地区的“红色戏剧”
• 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而产生的 红色戏剧。
• 红色戏剧:开始是红军中的宣传队,官兵 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性质,后成立了专 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专 业与业余结合,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 演出系统,着重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 现场鼓动,重视观众的参与,灵活,具有 广场戏剧的特征。
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演出的《梁上君 子》剧照
2.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 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演剧大众 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 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术” 。
• 推动了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 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 工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 20年代初,洪深把一整套创造舞台艺术的编导制 度,演出体制和方法从国外带了回来。如实现了 男女合演,打破文明戏男女不同台的陋习。
• 在“九一八”、“一二八”以后的抗日爱国运动 中,洪深积极提倡并撰写以抗日反帝为主题的戏 剧作品。
农村三部曲
• 《五奎桥》写大旱之年农民与封建势力的冲突。 • 《香稻米》通过“丰收成灾”的故事描写了农村破
• 1894—1955年,江苏武进(今属 常州市)人。
• 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 之一。
• 洪深、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 作品有:《赵阎王》、农村三部 曲(《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
洪深
• 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到国外 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改编)
国防戏剧的力作《赛金花》
• 《赛金花》以“庚子事 变”为背景,写清末一 个微不足道的妓女赛金 花,凭借姿色与机智替 清朝同八国联军交涉, 减轻了侵略者对京师百 姓、官吏的欺凌。暴露 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讽刺国民党当局的腐朽 无能。
夏衍
5、“农民戏剧实验”
• 熊佛西主持下的“农民 戏剧实验”(河北定
第 八 章
三 十 年 代 戏 剧
• 一、30年代话剧运动 • 二、戏剧的大众化 • 三、戏剧的职业化 • 四、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 五、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一、30年代话剧运动
• 大革命失败以后,大量追求革命的知识分 子被实际斗争排出,集中到上海,他们苦 闷彷徨,又不甘心于沉沦,希望在文艺中 寄托和发泄自己的苦闷。于是,在政治形 势逆转的低气压下,以上海为中心,再一 次掀起了话剧运动的热潮。
朱襄丞、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
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二、戏剧的大众化
•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1929年发起成
立了上海艺术剧社,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 号。 •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 的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 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强调中国戏剧运动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 意识,“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 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庐山之雪》
• 古庙搭戏台,点篝火“兵 • 演员可以跳出土台子
演兵,将演将”,军团主 或表演圈走到观众中
要领导林彪、罗荣桓、罗 瑞卿等都和士兵一起登台, 台词在排演中临时创作, 演出引起极大轰动,台上 台下融成一片。
间,观众也可以到台 上去,宛如参加一场 群众集会。熊佛西说, 农民们“把自己塑在 台上,他们打开的是
四、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 1、工人运动和农村生 • 3、贯穿人道主义精神
活得到较多反映。
和人性分析的剧作,
• 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剧 艺术上成就较高。
作:田汉的《洪水》、 • 4、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尤兢的《江南三唱》等。 (曹禺、田汉、夏衍
• 2、抗日救亡剧作和
为代表)
“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五、重要的剧作家 1.洪深
自己的灵魂”。
4、国防戏剧
• 国防戏剧:1931年九·一八后,为适应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发挥戏剧的宣传 鼓动效果,配合“国防文学”而产生的 “通俗化”、“大众化”、“方言化”戏 剧样式。
• 如“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 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夏衍的 《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
李健吾剧作的艺术特点
• (1)从现实生活取材,时代性不强,醉心 于对人性的剖析,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出发 来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
• (2)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 • (3)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其剧作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话俏皮利落、结构 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
左翼剧作的特征与局限
(1)特征
• 左翼剧作家创作的作 品大都以工人、农民 为主人公,着重表现 了他们的革命斗争, 及时、直接地反映现 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 事件,但也带有明显 “左”的倾向。
(2)初期左翼剧作的局限:
• A.剧作大都以宣泄作家 的革命思想与感情为主, 不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 B.存在着“左倾幼稚 病”,只写集体,不写 个人,有些连人物的名 字都没有,只用甲、乙、 丙、丁为代号。
3.李健吾
• 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 城人。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 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 他从1925年就发表译作,以小说、 剧本为多,间有理论。莫里哀喜 剧27部,是国内最完整的译本, 高尔基戏剧集7 册,《契诃夫独 幕剧》1册,《托尔斯泰戏剧集》 7册,《屠格涅夫戏剧集》 4册。 他的译文文笔流畅,通晓易懂, 雅俗共赏。
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 • 三是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三、戏剧的职业化
• 1.背景
• 欧阳予倩发表文章(1929年11月)对戏剧必 须走职业化道路的肯定。
• “爱美剧团”不能长久,戏剧要职业化,并规 划蓝图:鼓励创作,训练舞台艺术家,培养 自由的、职业的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工作 者,建设专业的“剧场”
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1934)
• 北伐军的革命者冯允平化名后突然来到了旧日情人、 北洋军阀某警察厅长夫人的客厅之中,而警察厅长 正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在到处追捕他。
• 厅长太太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由于不甘贫穷嫁给 了厅长,但是对婚后庸俗的生活深感不满,冯允平 的到来,使她没能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情感。当冯允 平面临即将被捕的命运时,虽然她恼恨冯允平隐瞒 了他的革命者身份,但又不愿失去他的爱情,终于 巧妙地使冯允平化险为夷,逃出了虎口。
县):主要为了“面向
大众,特别是中国的农
民观众”,以文艺教育 救愚的目的。 “戏剧大
众化实验”
• 他认为“戏剧是组 织民众最有力量的 艺术”。观众与演 员一同演出的方式 对戏剧的演出形式 是一种创造。
5.“农民戏剧实验”
•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 其次是培养农民演员,以后又发展为“农
• 从《上海屋檐下》 (1937年)将笔触伸 向上海市民社会的一 角。摆脱片面地强调 政治宣传的倾向。
《上海屋檐下》
• 1937年创作了一现实生活为 题材的剧作《上海屋檐下》
• 该剧以时雨时晴的黄梅季节 天气作背景,通过描写上海 一幢普通弄堂里五户人家在 一天当中的灰色痛苦的生活, 真实地表现了抗战前夕上海 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反 映了当时极度郁闷的政治气 候,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提 出了有力的抗议。
• 1935年左翼剧作家联盟总结经验,提出建立 剧场艺术的运动,扩大影响。
• (2)实践
• 1936、1937年上海出现了大剧场演出的热潮,许 多中外的剧目在上海上演。《赛金花》、《大雷 雨》(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日出》
• 大剧场演出,使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得以 确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 也培养了自己的观众。
• 跃着五大剧社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大剧社
• 当时在上海同时活跃着五大剧社: • 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 • 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 • 朱襄丞、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 • 陈白尘等领导的摩登剧社 • 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
复旦剧社首演的《雷雨》剧照
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
陈白尘等领导 的摩登剧社
右上为摩 登剧社出 演的话剧 《爱与妒》
4.夏衍
• 夏衍(1900—1994), 浙江省杭县人,原名沈 乃熙,字端先。
•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 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提 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 1930年参加筹建左联, 是继田汉、曹禺之后, 现代戏剧史上又一个重 要的剧作家。
• 早期剧作《赛金花》 《自由魂》(秋瑾的 英雄事迹)是历史剧。
产的全貌,说明在旧社会即使丰收也挽救不了农民 的命运。 • 《青龙潭》写面对天灾,农民表现出的愚昧落后的 习俗,批判了改良主义和其他弊病,提出了教育农 民的问题。 • 用话剧形式表现了30年代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 “母题”和当时阶级斗争的主旋律。
2.白薇 (1893~1987 )
• 20 年代与田汉同样具有 浪漫风格的白薇,在 30 年代,虽然也从自己的 个人感受转向了社会现 实生活,但却始终保持 着浪漫主义特色。她这 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 《打出幽灵塔》。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剧 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1923 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后共创作、 改编近50部剧作。
• 他的剧本贯串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 爱国、民主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 情,情节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 语言生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 家。